专题复习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
一、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三、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的矛盾与斗争。
本专题主要指前两种基本类型的国际关系,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内容。
1.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①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总体特征是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652年-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18世纪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②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总体特征是列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
③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超过英国,且将“大陆政策”改为“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到20世纪初,最终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一战的爆发。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断加剧。
④从英美矛盾到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1919年-1945年的总体特征先是从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美矛盾成为战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⑤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势发展。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2.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①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a.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b.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国际关系围绕着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展开。英俄普奥四国先后进行了多次战争,欧洲大陆的霸权几易其主。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进行,使法国建立起绝对的欧洲大陆的霸权。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帝国后,俄国逐渐成为“欧洲宪兵”,一度成为霸主。
随着俄国势力的不断扩张,英法与俄国的矛盾日益加剧,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法国重新夺回欧洲大陆的霸权。为了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法国竭力阻挠德、意统一,但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打败,实力严重受损,只能将霸主地位让给完成统一大业的德国。
c.19世纪晚期至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之间围绕着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愈演愈烈的斗争,终于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②两次大战期间,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20年代的相对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又打破了这一相对和平,使世界重新走向战争。
③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二战中,传统的欧洲强国英、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矛盾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3.世界格局的变化
①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国际关系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是欧洲所有国家的代表(土耳其除外),由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四个战胜国代表操纵会议的运行。法国作为战败国处于无权地位。四个战胜国各怀鬼胎。维也纳格局的特点是根据英、俄、普、奥力量对比,在恢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旧封建秩序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稳定的均势协调关系。但是这种四边均势关系并不持久。法国的七月革命、比利时的独立、欧洲1848年革命、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强烈地震撼着这一体系,而普法战争的爆发最终摧毁了维也纳体系。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1~6月巴黎和会,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和中东地区的统治秩序。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由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又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标志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完成。该体系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加深了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该体系建立在“火山口上”。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斗争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而加剧,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而使凡—华体系瓦解。进入30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尽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已开始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