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论文:浅议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论文:浅议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空间与图形”是新课程标准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其中几何图形的认识是该领域最基础的知识。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培养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以下是本人结合执教过的几何图形课的一些思考:
一、立足于学生,寻找学生认知起点
1.从实物出发,以生活为背景
“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数学学科当中的几何图形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以生活作背景,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如本人执教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认识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了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我为学生提供了三幅典型的图片:学校建筑、笔直的铁轨、探照灯。每一幅图中都有许多线,有直的,有弯的。我让学生独立寻找图中的线,每找到一条线,就用颜色鲜明标出,接着隐去图片,抽象出几何图形。这一设计,不会使几何图形成为“空中楼阁”,它有利于学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又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
2.从旧知出发,以联系为拐杖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既有四大领域的明确分工,又有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新知时,要仔细研读
教材,寻找过渡的拐杖,以旧知促新知。如北师大版二下的《平行四边形》一课可以借助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知识来进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探究,激活旧知。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变魔术的情境,拿出一个长方形教具,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反复做几次,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通过动手操作和学生的对长方形的已有认识,学生不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很多特征,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立足于活动,探索几何图形特征
小学生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过渡的阶段,把学习建立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规律,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卫建玫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把实物、模型、表象三者有机地建立联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提供了以下操作材料:方形纸板、插口、刀板、刀、透明胶等物品。教师明确好操作的要求,学生个个都投入到制作长方体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掌握了长方体的相关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成果,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为今后解决长方体表面积及体积等相关问题及其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于发展,巩固延伸图形性质
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对图形的识别来自标准形式。标准图形虽然有利于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对象的性质特征,但是却不利于儿童对获得的性质特征的概括。因此,教学中多采用变式图形来进一步凸现对象的性质特征,防止儿童只关注对象的形状特征,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