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迢迢牵牛星
教学目标:体会诗歌中缠绵哀怨的离别相思之情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感情,明确现实意义
体会诗歌叠词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现实,浪漫主义结尾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有很多故事同样被人们赋予浪漫主义的祝愿,其中有一个爱情悲剧,人们说他们现在每年能够相见一次。——牛郎织女的故事。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的童年记忆,想起给我们将这个故事的老奶奶和怀里听过他们的爱情故事的自己。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这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诗歌,
二、《古诗十九首》
《古》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
《古》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刘勰称它是“五言之冠冕”。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异常精炼。风格温厚和平,委婉含蓄。钟嵘:“文温以丽,意悲以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三、文本分析
1、初读,感受朗读节奏
节奏一般分为“二三”“二一二”、“二二一”。
2、再读,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
3、思考:有人评价本诗“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怎样理解?
明确:诗作构思精巧,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情恨,实际上是借天上之事抒写人间之情。浪漫主义的想象手法,主题却有很强的现实色彩。
诗作主要内容: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感情哀怨缠绵结合时代背景看现实意义: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多有一些漂泊异乡的游子、文士,乱离社会中,文士游宦他乡、漂泊异地。“文学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作者是借天上故事喻现实生活,写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得相聚的现实生活,也诉说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
4、思考:为什么不写银河又宽又深,那样不更能表现他们分离的痛苦吗?
明确:银河既窄又浅,本可涉水而过,相聚有期,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能含情相视表达心中的相思,而不得互诉衷肠。这是一种咫尺天涯、相望而不能相见(可望不可即)的哀怨。就更加强化突出了相思的痛苦,强调离愁别绪。
5、语言上最大的特色:叠音词的运用。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叠音词的运用有何作用?明确各个叠音词的意义。运用叠词来描写和抒情。
练习现代汉语还品味:
富有音乐美,音节的重复回环,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所以有富于抒情性,同时具有形象性,丰富了诗歌的想象,描摹事物特征。
“迢迢”写出星空的遥远,“皎皎”既写出了织女星的光洁明亮,又让人想起女子的皎洁美好的容貌。(互文。另解:从织女角度(心理)看,牵牛星很遥远。)
“纤纤”写出手的纤细柔美;“札札”织布机的声音如在耳边。
“盈盈”是水之形态,宛见银河水波晶莹、缓缓流动(动态)、清澈见底;映衬女子的美丽,眼中泪光闪烁的神态;“脉脉”是人的神情,相视之态,含情相视,满含相思和哀怨。
写作思路
1-2句:描写环境(写景)——两星的现状
点出了描写的对象,表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抬头仰望美丽星空,把读者带入遥远梦幻的世界。
3-6句:描写织女(写人)——织女的相思(悲伤情状)
镜头拉近,想象织布情景,泪落如雨的悲伤情状。
织女为何哭泣?思念、牵挂
7-8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抒情)——分离的痛苦(悲伤原因)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小结:作者有机的把景、人、情融合在一起,哀婉动人。
四、艺术特色
1、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对织女牛郎生活情景和情感的想象,极富浪漫情怀。
2、将景、人、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3、善用叠词,既是外在情景的描绘,有时作者内心情感的巧妙抒发。
教学反思:诗歌应该怎样去讲读,还是一个问题。从诗歌的特点出发,把握鉴赏方法,把握重点,注意从整体上去把握。浅显易懂的诗歌,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己去探索感情、主旨,而不是先给了定性。重在一种方法的教授。教师要将自身定位为与学生同时学习,而不是硬给的知识。叠音词的品读较为难,可联系现代汉语比较谈,使得认识与感受更为深刻。让学生认识到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丰富的想象。
短歌行
一、导入:
曹操,三国演义中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这些激情飞扬的句子,现在读来仍让我们心潮澎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写作背景
作于曹操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后。当时已经53岁。
三、情感把握
1、初步感知,诗人在这首诗歌中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焦点:忧诗眼:忧思
2、“忧”从何来?
深入探究:诗人到底“忧”什么?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忧”情。
明确:1)人生苦短
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补充: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此时已54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
2)人才难求(求贤不得)
以人生苦短的忧为感情的基点,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心曲打下基础。
用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思慕情人的情歌——表达思慕贤才(对贤才的思慕、渴求)
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借宴请宾客的诗歌——表达对贤才的礼遇。气氛融洽,贤才将会乐得其所,乐为所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比兴手法。“明月”喻贤才。“掇”不同读音有不同理解。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进一步写出贤才不致的苦闷正是作者“忧”的原因。
“契阔……”有客来访,久别重逢,谈心宴饮,欢愉不已(一见如故)。
人才不来——忧伤(正反对比,忧喜交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人才到来——欣喜
3)功业未就(壮志未酬)
如何理解“月明星稀……何枝可依”内涵?
明确:环境描写,勾画出一幅月夜鹊飞图,有较强的画面感。作者于“月明星稀”之夜触景生情,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何枝可依”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徘徊选择明主。(惋惜、遗憾、忧虑)
最后四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明确:表明作者愿以山高海深的胸怀,效法周公,真诚地广纳贤才以定天下,“盼天下归心。”
求贤的目的?——成就功业
要人才?——要天下(定天下)
而这一宏愿还没成为现实,再加赤壁之战后前景未卜,“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可以说,这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
补充: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都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用尽一切办法招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到他这里。
板书:忧从何来?……诗言志——志:招纳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
3、你如何看待诗人的“忧”情?诗人的感情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上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的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实际上也提出了一个深沉的问题:在当时群雄逐鹿、百姓痛苦的社会,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到底该如何度过一生?联系:“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诗歌格调慷慨悲凉。
4、小结:曹操的一篇“求贤令”。若你生活在当时,是否愿意归顺曹操?
《三国演义》三绝:义绝、智绝、奸绝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代表坏人)。——奸诈、阴险、嫉妒。
鲁迅:“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志》:“非常之人,超士之杰。”
曹操惜才、爱才的故事:关羽(财物、赤兔、美女)、倒履迎许攸
从本诗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