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
荔波县茂兰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通村通组路工程 必几隧道
(中心桩号:K0+357)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序号
1 2 3 4 5 6
项目
地质调绘 钻孔放样 钻探进尺 断面测量 声波测试 岩样试验
表1 单位
km2 个 m/孔 m m 件
工作量汇总表 数量
0.50 3
72.6/3 980 17 12
洞中,其水量受气候影响较大。雨水下渗后地下水沿基岩裂隙、岩层层面、溶蚀孔洞运移,
70%,其间充填粘土,稍湿,松散。分布隧道进出口冲沟附近,厚 0.0~3.0 米。
地下水向地势低洼处散流排泄,进出口外侧冲沟地势较低,受排泄基面影响,场区地下水位
粘土(Qel+dl):灰褐色,可塑状,表层 0.3m 见植物根系。分布于地势低洼及缓斜坡地
伏基岩为石炭系中、上统黄龙、马平群(C2-3hn+mp)灰岩。 2.4.1 岩土构成
第1页共5页
综合地质调绘、钻探资料,场地岩土构成自上而下为:
(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
(1) 覆盖层
隧道区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雨时,雨水下渗后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及溶蚀孔
块石土(Qc):灰黄色、灰色,块石成分为灰岩,块径为 200~2000mm,含量 60%~
灰岩
纵波波速(m/s) 5186.00 4768.00 5015.33
12
(C2-3hn+
弹 性 模 量 (GPa)
52.10 33.10 39.65
12
mp)
泊松比
0.28
0.26
0.27
12
备注
B—L长度内对隧道两侧的影响宽度(km)。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本次勘察在平塘县气象站收集的日最大降雨量178mm,该降雨量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178mm;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²);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
表 2 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
样品名 称
统计参数
标 修正 变异 标准 样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准 系数 系数 值 本

密 度 (g/cm 3)
2.75
2.70
2.72
12
中风化 饱和抗压强度MPa 45.80 33.20 39.93 5.03 0.91 0.13 35.78 12
此次用大气降雨渗入法计算见表3。
里程桩号
表3
降水渗入法预测隧道涌水一览表
备注
1:2000
0.2m 中风化灰岩
1.1 任务依据、工程概况
贵州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受荔波漳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拟建荔波县茂兰 生态旅游区通村通组路工程必几隧道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公司将该勘察任务 交由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执行。
必几隧道为单幅隧道。起讫桩号为 K0+232.00~K0+482.00,全长 250.00m,最大埋深 32.80m。隧道进口底板标高 500.06m,出口底板标高 498.81m。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场区地处黔南山地东南部,隶属荔波县茂兰镇所辖,隧道进出口附近有山间公路通过, 交通条件较好。 隧道横穿山体,进出口地形较平缓,植被较发育。隧址区附近海拔 497.70~766.50m, 相对高差 268.30m。隧道轴线通过地段的地面高程为 503.26~539.49m,相对高差 36.23m, 地貌类型为溶蚀型低山地貌。 2.2 水文、气候 场区属珠江流域龙江水系。场区地表水体不发育,仅分布季节性冲沟。 场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南高北低。地势每升高 100 米,气温大致下降 0.55℃;河谷地带比同高度的山地,东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 坡,封闭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气温高。年平均气温 18.3℃,年降雨量 1205.1~1656.8mm,,日 最大降雨量为 178mm,年日照数 1272.8 小时,年无霜期 316 天。 2.3 地质构造 场区属于华南褶皱带。场区未见断层通过,岩层总体呈单斜产出,综合产状 70°∠27°, 节理主要有 J1:300~324°∠80~82°,J2:243°~312°∠80°~88°两组,节理间距 100~ 300mm。中风化层内节理面较为平滑,多呈闭合状;强风化层中节理裂隙多呈张开状,局部 见粘土及碎石充填,无胶结,结合差,岩体被节理裂隙、切割成碎块、碎石状。 2.4 地层岩性 场区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崩塌堆积层残(Qc)块石土及坡积、残坡积层(Qel+dl)粘土;下
设计标准:双向两车道公路;单洞室净宽:1x 净 11m;设计速度 20km/h;荷载等级: 公路-II 级。
1.2 勘察目的、方法及设备 本次勘察按照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中的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及本公司技术主管部门和设 计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执行。 本次勘察目的:查明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确定隧道围岩级别及力 学指标,为隧道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采用了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取样室内试验等方法。钻探采用 XY-100 型 钻机 1 台,工程测量采用 GPS(灵锐 S86)1 台套。 勘察中所用 1/2000 地形图、隧道方案、线位轴线图、BM 点位置及高程均系设计单位所 提供。 1.3 起讫时间、完成工作量 勘察于 2016 年 6 月 20 日组织人员及设备进场, 2016 年 7 月 3 日结束外业勘探工作, 历时 13 天。完成的工作量见表 1。
埋藏深,均位于隧道底板以下,据观测,钻孔中未见稳定地下水位。
带,一般厚 0.0~2.0m,隧道洞身段山顶及陡坡基岩出露。
2.5.3 隧道涌水量预测
(2)基岩
(1) 降水入渗法
强风化灰岩:灰色、灰黄色,中厚层状,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短柱状、
根据隧道地形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铁路工程地质手册》中降水入渗法进行估算,公
碎块状、块状,厚 0.3~1.0m。
式如下:
中风化灰岩:灰色,中厚层状,节理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芯呈块状、柱状、短柱状。
Q=1000α·W·A A=L·B
2.4.2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式中:Q—隧道涌水量(m3/d);α—为降水入渗系数, W—日最大降雨量(mm)取
根据初步设计阶段取样试验,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结果如表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