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3 《乡愁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1972年,台湾,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同学们,这个诗人就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这首诗就是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的《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叹诉乡愁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ʻ浪子ʼ,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

1、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

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

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

3、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1、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

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好的诗歌,是读不尽的。他还

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飞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我选择的是一第1个诗节。

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昏黄的油灯下,一位少年正在书写家信,信写好后,贴上邮票,手托两腮,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那一幕:少年满脸伤感,手拎着行李箱,走在码头上。在分手的那一刻,母亲的一声:“别忘了,到那边来信,——孩子!……”少年哭了,母亲也哭了。船消失在天水之间。母亲仍然伫望着,伫望着……

在同学们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那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乡愁出现在第三小节,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齐读)

2、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那“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 “生死两隔的距离”,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察、品味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

(生齐读)

3、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20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2019年12月14,89岁逝世。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位母亲还千方百计地支持他求学。

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就

在那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呼唤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先生痛断肝肠呢?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

三、妙用叠词诉乡愁

1、那么除了借助意象,作者还使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

(叠词、)

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叠词,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我们来做个比较,男读左边,女读右边。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比较一下,为什么用叠词?

一个字,又叠了同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诗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乡愁自然随着感情的叠加变浓加重,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味第四小节。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这头,这浅浅的海峡到底有多浅呢?

补充: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