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规律的动态心电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规律的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
罗予玲
(梅县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广东 梅州 514015)
摘要:目的 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规律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184 例有心肌缺血表现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采样,观察心肌缺血发作的昼夜节律并分析患者ST段压低情况、发作阵数、伴随症状。结果 从动态心电图分析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发作在时间上有规律性,与心率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之不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昼夜节律
中图分类号:R 541 文献标识码:B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是指解剖上有明显冠状动脉病变,且有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但不伴有心绞痛的症状,是冠心病的重要临床类型,又称无痛性心肌缺血(painless myocardial ischemia)或称隐匿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I,SMI)[1],其发作隐秘,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措施,在临床上常常被忽视,因而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相比,此“无声杀手”更具危险性。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是反映心脏周期性活动的重要指标,但是对短暂、突发的心肌缺血检测则有所不足,而24h 动态心电图(Holter)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它可以捕捉短暂的心肌缺血ST段异常变化,了解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心肌缺血检测率,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检测率,对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2]。结合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治心脏病患者321例,通过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到有心肌缺血表现的患者184例,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动态心电图发生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有心肌缺血表现的184例患者,其中男119例,女65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9岁),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均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这些患者进行检查,每位患者均发现有1次以上的一过性ST段压低。
1.2 仪器及方法
患者佩带前3天停用一切可能影响ST段药物,采用我院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MGY-H12型)连续24h监测,按时间详细记录患者生活日志,如作息时间、平常活动、症状发生起止时间等,根据患者ST段压低情况、发作阵数、是否伴随症状等来分析ST段变化时是否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1.3 判定无症状心肌缺血依据[3]
1)两次缺血发作间隔时间≥5min;
2)心电图Q点起始处测量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下移≥0.1mV,如果原有ST段已下移者,须在此基础上再下移≥0.1mV;
3)每次ST段明显下移持续≥1 min。
2 结果
184例患者共检测出心肌缺血发作1564阵次, 1564阵次心肌缺血发作所在时段:6:00-12:00有838阵次约占53.58%,12:00-22:00有461阵次约占29.48% ,0:00-6:00有265阵次约占16.94%。每例发作1-26阵次,平均8.5阵次。 ST段下移在0.10-0.50mV之间,伴随心悸症状不典型30例约占16.30%,伴随典型心绞痛症状15例约占8.15%,无任何不适症状139例约占75.54%;184例患者平均心率70次/min,ST段下移时平均心率93次/min;如果以发作前后心率低于平均心率10次或10次以上视为慢频率依赖,以发作前后心率超出平均心率10次或10次以上视为快频率依赖,184例中慢频率依赖19例约占10.32%,快频率依赖例122约占66.30%,104例伴随心律失常约占56.52%。
心律失常伴随症状如下:
监测项目 例次
心房颤动 15
心房扑动 9
室上性心动过速 33
室性早搏 82
窦房传导阻滞 4
窦性停搏 6
结性心律 5
房室传导阻滞 22
束支传导阻滞 37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者ST段下移变化,既可发生在心率减慢时,也可发生在心率增快时,相对在心率增快时多见,多数发生在清晨时或者轻微活动后。从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次数越多,患者越易发生心肌梗死。采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心肌缺血,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有十分重要临床意义,但在分析时要注意排除影响ST段变化的其他诸多因素如药物(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生理状况(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紊乱等)、病理状况(心肌肥厚、高血压、预计综合症、心律失常),分析ST段下移变化时还要排除引起ST段变化的伪差或者体位情况[4]。
从这次采样的动态心电图样例分析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发作在时间上有规律性,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第一高发时段在6:00-12:00,第二高发时段在12:00-22:00,而在0:00-6:00时段发作最少,这一规律与心率变化相关,此时段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相似,大多数心肌缺血发生在脑力劳动或轻微体力劳动时,通过汇总全天24h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就能计算出心肌缺血发生后总负荷,将有症状心肌缺血与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结合进行分析,与临床相关资料综合可以断定是否存在缺血性ST段特征[5],就可以针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评价。当然患者必须是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否则动态心电图虽然发现有ST段改变,则不宜考虑为无症状心肌缺血。还有一种
收稿日期:2012-07-13
临床研究・ ・
本研究中,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切口长度明显增加,而住院费用明显减小,P<0.05;而对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都没有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没有死亡病例出现。结果表明,对于美观方面比较注重的女性患者而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费用相对较低,也是一种适合的治疗方式,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的创伤都相对较小,术后恢复也相对较快,只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手术要求相对较高,费用相对较贵,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可以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手术操作,更适用于一些老年,或者高危患者[4]。
总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胆囊切除方面,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充分发挥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点,有利
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参 考 文 献
[1] 王井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疗
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8,145(5):47-48.
[2] 黄克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
微创医学,2009,6(4):662-663.
[3] 唐昌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对比观察
[J].山东医药,2009,49(34):39-40.
[4] 李富国,李全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60
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89-3090.
(王东颖 编辑 )
也有利手功能的恢复。通常手指固定在略屈曲的功能位,拇指固定于对掌位,腕关节固定在屈曲15°左右。烧伤后的康复治疗是治疗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手的康复治疗。术后早期对小的关节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水肿液的回吸收,预防了肌腱、肌肉和关节囊的挛缩,也预防了关节的僵硬和畸形的产生。创面愈合后行水疗、弹力手套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能促进疤痕的成熟和软化,预防疤痕的过度增生,能有效预防指蹼和虎口的粘连。有利于手的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手部深度烧伤导致手的畸形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手背部疤痕增生挛缩牵拉所致,严重者导致关节变形,移位及关节囊挛缩等。简化削痂术有效的解决造成手部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同时加强术后综合康复治疗,使手的
外形及功能恢复病人满意。总之,手部深二度烧伤采用简化削痂植皮术是一种有效的,操作容易,易推广,并发症少的方法。参 考 文 献
[1] 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3.[2] 周艳.上臂削痂术中橡皮管止血带损伤臂丛神经一例[J].中华
烧伤杂志,2004,12(20):6.
[3] 姜文荃.深Ⅱ度烧伤手术应注意的问题[J].实用医药杂
志,2006,7(23):7.
[4] 李广路.止血带下手部整形及切削痂植皮后的并发症原因分析
[J].中华整形烧伤杂志,1993,9(1):83.
(王东颖 编辑 )
形、弯腰畸形等症状和体征。可见氟骨症不仅是骨骼系统的疾患,而是以骨系统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3.4 本组氟骨症X 线的表现主要有骨外膜增生、骨皮质增厚、骨纹理粗疏、骨盆变形、韧带钙化、关节间隙变窄。
3.5 本病的防治:除饮用低氟水外,还需讲究卫生,提高生活水平,加强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肉类、维生素、钙质等食品,对预防本病的发生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表2 氟骨症X 线表现与分型分度
例数 X 线 表 现 分 型 分 度
骨质改变 % 关节改变
% 骨周改变
% 硬化型 疏松型 混合型 软化型 轻度
中度 重度男 46 40 87.0 45 97.8 41 89.1 43 3
27 19 女 22 17 77.2 21 95.5 20 90.9 19 1 1 1 11 9 2计 68 57
83.8
66
97.1
61 89.7 62 4 1 1
38
28
2
情况要注意,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引起心肌缺血。 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有以下几个因素[6]: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活力增高、儿茶酚胺浓度分泌增大、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血小板聚集力升高、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纤溶活性下降等。动态心电图在临床检查上弥补了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不足,较好地分析了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提高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的可靠依据。动态心电图(DCG)、运动负荷试验(TET)、心肌灌注显像(ECT)是目前诊断冠心病SMI 的主要方法, 如果结合三项中的任何两项检查可以显著提高SMI 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若同时进行三项联合检查, 敏感性达89%, 特异性及阳性诊断接近100% , 准确率达94.28%。参 考 文 献
[1] 宁来轩.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中国
实用医药,2011,6(7):51-52.
[2] 栗浩,丁彦利,王志辉,等.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
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1):3448-3449.[3] 陈忠明.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J].中外
医疗,2008,27(34):136-137.
[4] 杨松.24h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判断[J].中国医
药指南,2012,10(12):616-617.
[5] 马颖.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89例分析[J].中国误诊
学杂志,2010,10(33):8248.
[6] 龙作湘.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结果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0,23(8):709-710.
(王东颖 编辑 )
(上接第73页)
(上接第74页)
(上接第75页)
(王东颖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