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设调研报告(刘万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调研报告

陇西县教育督导室

刘万举

各位校长,同志们:

大家好!前面朱书记、水局长、贾局长等几位领导就如何加强高效课堂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望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根据督导室对高效课堂建设调研情况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高效课堂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在全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建设高效课堂,表面上看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学”方式的改变,其实是对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事业心、责任心、专业素养的一次重大考验。为使“高效课堂”建设研究在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教体局安排七个督查组,于2011年10下旬至11月下旬,对全县各县直学校、学区共计259所学校,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高效课堂教学有效性调研活动。听课1270多节,召开座谈会、反馈会430多次,收取有效调查问卷300余份。调研期间,我们把“调研与指导”融为一体,把“观察与学习”贯穿始终,亲身感受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影响教学质量的“症结”性问题。下面我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下段工作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取得的成效

“高效课堂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已凸显较大优势,从观念到行为,下述六种意识得到了强化或突破。

一是教师角色转换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观察分析270节课堂教学,90%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角色意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材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讽刺、挖苦的少了,激励评价的多了,照搬教材顺序进行教学的少了,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度整合的多了,“填鸭式”“满堂灌”的少了,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多了。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重视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是三维目标意识得到了足够重视。讲课教师基本能够把握课程文本体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在努力体现学科特点。就语文课而言,大多数课做到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有些还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同时进行人文熏陶。更可喜的是,读书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很多课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悟情。说写训练引起重视。大部分阅读课都设计了随文练笔,且有的用得恰当而有新

意。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加强。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积极了,并且不时地迸出精彩的发言,流露出欣喜的眼神。大部分学生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感受。

四是教学问题意识得到一定体现。65%以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问题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少数教师在问题教学方面敢于尝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是创设情境意识得到广泛关注。许多老师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使用投影仪,媒体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体现了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

六是科学评价意识得到有效改善。80%以上的教师已经走出了“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由过乱、过滥、过露的教

学评价转变为真实、规范、科学的教学评价。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有激励性评价、暗示性评价、及时性评价等,在评价手段上,有星级评价、小红花评价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得到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评价话语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具有个性意识的差异性评价话语开始增强;具有多元意识的开放性评价话语经常使用;具有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评价话语较多应用。

二、问题及成因

通过本次调研,真正感受到“高效课堂建设”以来,课堂教学正在逐步从传统课堂教学范式走向新课程课堂教学范式,初步呈现出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新景象。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若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将严重阻碍着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的实效将难以落实。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教师有了很大的自主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吃不透教材,不领会教材如何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怎样处理教材才能把知识点落到实处,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仍然是处于教死书、死教书,有的数学教师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教学问题,教学费时低效。

2.重教材轻学生。老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

学生”的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担心一旦把时间交给学生后,学生便不好好学习。

3.“学”仍然服从于“教”。调查结果表明,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不能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中解放出来,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仍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不教不学,导致学生亦步亦趋,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严格执行预设的教案,以完成教案设计为终极目标,缺乏应有的教学智慧和灵活性。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回应能力弱,不善于利用。

4.“三维”目标问题突出。三维目标不能有机整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双基”的培养及训练。或只重视获得“双基”,不重视获取方法。大多数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只能冲淡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烦而无用。

5.曲解“双向交流”。以问代讲,一问到底,语言单调繁琐,不准确,问话模糊使学生捉摸不透;不断地重复学生的答语,使人感到烦燥,中心不突出;不断打断学生的问答,使学生感到很压抑;为鼓励、赏识学生一味地给予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养成学生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