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土地潜力评价

6、第六章    土地潜力评价
6、第六章    土地潜力评价

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土地潜力评价可分为两种:即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按照生物产量与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关原理,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多少生物量。

土地利用潜力是按照现有的土地特性和组成要素,判断土地利用方向和集约程度。

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指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第一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即评价土地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

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模型

1、迈阿密模型——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计算公式是:

Y=3000/(1+e1.315-0.119t)

Y=3000/(1-e-0.00064p)

式中,Y为生物生产量(g/(m2.a);t为年均温度(0C);p为年降水量(mm);e为自然对数的底。结果取两个公式的较小值。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根据蒸散量计算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

3、格思纳-莱斯模型——根据生物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生长期的长度)来计算生物生产量

4、瓦赫宁根模型——指通过模拟作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叶和根生长量等因子的日变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过程,模拟在水分和营养充足条件下的作物光温生产力。

该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提出的一种植物生产力的动态模拟模型。

该模型的计算步骤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0)

第二步:按气候影响进行订正

第三步:作物种类订正(K)

第四步:温度订正(CT)

由于作物自身消耗掉总能量的40%,所以在总生长期实际包天温度平均值条件下的作物净产量可用作物各自的温度订正系数进行修正。

第五步:经济系数(CH)

由于收获量仅为干物质总产量的一部分,必须做经济系数订正后才能得到经济产量。5、FAO评价模型

FAO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与瓦赫宁根模型相同,其计算过程是:

第一步: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0)

第二步:作物种类与生育期间的温度订正(CT)

第三步:叶面积订正(CL)

第四步:净干物质产量订正(CN)

第五步:经济系数订正(CH)

二、以气候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1.光合生产潜力——是假设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空气中co2含量正常,其他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佳状态时,具有理想群体结构的高光效植物品种的最大干物质产量,是理想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上限。

2.光温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进行温度订正后即得

3.气候生产潜力——当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等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所产生的有机质,根据光温生产潜力进行降水订正可得。

4.土地生产潜力——当系统中的作物群体结构和其他管理因素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及土地肥力所产生的有机质,根据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订正求得。

5、作物及种植制度生产潜力

以上光合、光温、气候、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分别代表了这不同层次的理论产量上限,但是叶面积系数决定了植物群体的载光率,直接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发挥,所以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必须进行叶面积的订正求得。

6、现实土地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与土地生产潜力概念不同:

土地生产潜力是根据土地利用条件与农作物产量形成机制,从理论上对土地生产力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进行估算;

土地生产力则是土地现实的或在预定时间内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自然、社会、技术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生产潜力从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依次考虑温度、水分、土肥条件在农业生物产量形成中的衰减作用产量依次减少;

土地生产力则随着灌溉条件、耕作施肥技术、保温技术等的实施,可能超过土地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向光温生产潜力靠近。

三、以土壤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

1、土壤单因子与产量关系模型

2、土壤生产力指数模型

3、土壤潜力率

土壤潜力率是以在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下某一作物的预期产量为依据,综合土地质量、产量和管理措施,使土壤限制性因素减小到最小限度的相对费用,以及减小持续限制性因素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费用。

第二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以土地的适应性、限制性、保护及改造措施来划分土地等级的评价。基本步骤:确定基本的评价单元;建立潜力评价系统;拟定潜力评价表;评定潜力等级。

一、确定基本的评价单元

土地潜力评价是在基础评价单元内进行的,目前基础评价单元主要有四种观点:

1、土地类型单位(问题是土地类型划分不够细)

2、土壤分类单位(对没有土地类型图的区域效果好)

3、土地利用现状地块(界限分明,并与农地利用单位界限吻合;不稳定)

4、网格单元(简单,但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资料获取难,成果应用受限制)

二、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应该体现出:土地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限制影响的土地因素;该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

1、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按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限制性,将土地利用潜力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三个层次。

2、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毛乌素土地潜力评价(陈传康,1963年)

将土地类型根据水土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根据其适用性、限制性和利用现状,采取一定措施后土地好转的可能性和利用水利设施的可能性及区位等标准将土地划分为五等:一等地——水土条件好(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基地)

二等地——土壤条件较好,为优良牧场

三等地——部分土壤条件尚好,为主要牧场

四等地——水、土条件较差,为次要牧场

五等地——受流沙和盐碱危害,自然条件差。

2)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潜力等——甲——适于农、林、牧多种利用的土地;乙——不宜农用,但可牧用的土地;丙——不宜农用,但可林用的土地;丁——农、林、牧利用价值均不高的土地

潜力级——Ⅰ——不需专门该来年感即可农用的土地;Ⅱ——稍加改良即可农用的土地;Ⅲ——采取较大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可以农用的土地;Ⅳ——适宜牧用的土地;Ⅴ——适宜林用的土地。

3)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潜力等

Ⅰ等地——农业无限制,质量好,最适宜于农业利用,又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一般适宜农业利用,也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限制,质量差,勉强适宜农业利用,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Ⅳ等地——农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适宜林业和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林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适宜牧业利用;

Ⅵ等地——农业、林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适宜牧业利用;

Ⅶ等地——农业、林业、牧业均受到很大限制。

(2)潜力亚等

宜林地亚等:A:最适于造林;B:一般适于造林;C:临界适宜造林

宜牧地亚等:a:最适于牲畜饲养的草地;b:一般适于牲畜饲养的草地;c:临界适宜牲畜饲养的草地。

(3)潜力组

侵蚀限制(e),坡度限制(p),土壤质地限制(m),土层厚度限制(l),水分及排水条件限制(w),盐碱限制(s),热量限制(t),降水限制(r),无限制(o)。

三、拟定潜力评价表——土地限制因素评价表

1.设置限制因素

2.限制因素的分级

四、评定潜力等级——土地综合评级

1.定性方法

最低因子限制定律:最严重的限制因子制约土地潜力等级;多个限制因素要叠加,潜力级再降一级。

2.定量方法

根据各限制因素分级值之和评定土地总的潜力等级。主要方法有:

(1)指数法——指数和法,指数乘法

(2)权重法——确定权重:经验判断,等差法,回归分析法,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

五、土地潜力评价成果应用及讨论

1、应用

潜力级应用:土地资源清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潜力亚级应用:提供提高土地潜力采取措施的方案

潜力单元应用:小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2、土地潜力评价讨论

1)优点

以定性评价为主,概括性较高

能明确指出土地利用相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

评价标准的主观性

2)缺点

没有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

偏重于土地自然属性评价,没有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六、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土地人口承载能力

1、概念

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原理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是一个评价、规划、预测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

以土地评价为基础;以土地生产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达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1)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基础——提供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研究核心——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取决于土地的生产潜力(正比)和居民生活水准或消费水准(反比);

3)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是研究的先决条件——土地承载能力是在保持良好土地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承载量,必须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4)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是研究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会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土地的生物产量和承载量。

3、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

1)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在不发生土地退化的前提下,某一地区的土地能供养的最大理论人口。

此方法只考虑土地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前景,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反馈和达到集约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投入量。

优点:计算简单、考虑因素少;

缺点:需要很高专业知识水平。

2)农业生态区法(AEZ)

(1)含义

指根据比例尺将土地划分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等相对一致,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相似的生态单元(土地的生产潜力只与灌溉有无和投入高低有关),结合人均消耗水准,计算统计单元里的人口承载力。

主要考虑因素有光、温、热、水、土和植物种类。

(2)AEZ研究方法(层次模拟法)

模拟作物的光和过程——设除光照和温度外的其他条件充分满足时作物的光和过程,得光温生产潜力;

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设除光照、温度和土壤外其他条件充分满足时,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得光温水生产潜力;

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光温水生产潜力基础上,设除光照、温度和水分外其他条件充分满足时,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得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

(3)AEZ法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基本单元(农业生态单元)(气候图和土壤图叠加);

第二步:计算农业生态单元在不同投入水平的土地生产潜力;

第三步:计算每公顷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根据人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需求,在最优种植结构及相应的农业产品时)。

(4)AEZ法评价

优点:程序规范,所需资料少,费用低,能计算出潜在的和实际的产量。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 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 3总则 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 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 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 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 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 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 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 3.3.2农用地级 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在没有形式展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农用地级别划分可以不考虑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的影响,直接依据定级对象所处的自然条件、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采取因素法或样地法确定;在已经开展了农用地分等的地方,则应以农用地等别划分为背景,直接引用农用地分等的中间成果(自然质量分),根据定级对象所处的利用条件、经济条件,对分等参数(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进行调整,再综合其他定级因素,主要是区位因素和耕作便利因素的影响,对农用地质量级别进行综合鉴定。 农用地定级成果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3.4农用地分等定级原则 3.4.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分等定级应以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 3.4.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建立不同行政区内的统一等级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农用地定级主要是在县级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成果都必须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局部差异性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标准条件下,建立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土地划入同一土地等或土地级。 3.4.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应根据影响因素因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导因素对土地分等定级结果的作用。 3.4.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分等定级既要反映出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及其对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要反映出不同投入水平对不同地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收益水平的影响。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

1 数量潜力测算 按照前述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的测算方法,统计并分析全区历年已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计算得到项耕系数、可整理建设规模、待整理建设规模和农用地整理出地率,再进行测算,得到全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农用地整理的出地率一般为3.00%-5.00%,而统计出的已实施项目的出地率偏高,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和提高农用地整理的可行性,确定平原地区农用地整理出地率为3.00%,丘陵山区出地率为5.00%。 测算公式如下: i i i i P M N δ=-*() (公式1) 其中:i M =i S /i β; (公式2) i i i S W *α=; (公式3) i i i L /N β=; (公式 4) 式中:i P ---i 镇的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 i M ---i 镇可整理建设规模; i N ---i 镇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 i S ---i 镇可整理耕地面积; i W ---i 镇基期年耕地面积; i L ---i 镇已实施项目区内的耕地面积; i α---i 镇耕地连片系数; i β---i 镇项耕系数; i δ---i 镇出地率; 2 质量潜力测算

质量潜力以产能提高潜力来表达,主要方法是根据各测算单位的产能提高状况确定。以镇(街道)区域为基本测算单位,以全区内待整理耕地的综合产能代表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假定全区整理前耕地为该县因素指标区二级区的农用地平均等别,整理后耕地达到该乡镇所在的二级区的农用地分等最高等别,原有耕地部分质量提高潜力为全区内待整理耕地质量由平均等别升到最高等别所增加的产量;新增耕地部分的质量潜力为全区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乘以农用地平均等所对应的标准量单产。 质量潜力测算公式如下: ()()15i i i i Q M N P K γ=-*+** (公式5) 式中:i Q 是i 县通过耕地整理产生的质量潜力,单位为公斤; i M ---i 县可整理建设规模,单位为公顷; i N ---i 县已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区总规模,单位为公顷; γ---i 县耕地提高的等别指数,为该县所在因素指标区的 二级区的农用地等指数最大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i P ---i 县新增耕地面积,单位为公顷; K---i 县农用地最低分等指数;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综合实验一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数据转换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利用各种常用软件如AUTOCAD、ARCINFO、ARCVIEW等的能力; 3.了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验准备: 1.软件准备:AutoCAD,Arcinfo, Arcview,Excel,ArcGIS 2.方法准备:《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3.数据:dj-lu.dwg (道路分布图); 面状的图形:单元图.dwg; 公用设施作用分值图.dwg; 规划条件限制作用分值图.dwg; 环境条件作用分值图.dwg; 基础设施作用分值图.dwg; 例如图所示: 线状的图形:人口密度作用分值图.dwg; 商服繁华1作用分值图.dwg; 商服繁华2作用分值图.dwg。 道路通达度分值图.dwg; 对外交通作用分值图.dwg;

例如图所示: 实验原理: 根据国家2002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UDC城镇土地定级规程》的规定: 1.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评定和划分城镇土地等级,为全面地、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有关部门制订规划、计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2.土地定级的原则 * 综合分析原则:定级应对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按差异划分土地级。土地级既要反映土地在经济效益上的差异,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差异; * 主导因素原则:土地定级应根据城镇内影响土地优劣的因素种类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级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评定土地级; * 地域分异原则:土地定级应掌握土地区位条件和特性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并分析各个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形成的地域分异状况,将类似地域划归同一土地级; * 级差收益原则:土地定级应在初步划分的土地级上对级差收益明显的有关行业进行级差收益测算,测算值作为确定土地级数目和了解行业级差收益的重要参考依据; *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土地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行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必要时才对某些现阶段难以定量的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定性分析,以减少人为任意性,提高土地级精度。 3.土地定级的技术方法: a.因素的作用分计算采用相对值法和距离递减法,按0——100分封闭区间赋分,因素指标与作用分的关系按正相关设置,因素条件越好,距离越近,作用分越高;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在mapgis下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如土地适宜农业、林业、木业、 建筑业、军事等用地,还可以是适宜小麦、棉花、树木等用地。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指某快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土地评价刚要》对土地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他们是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其中土地适宜纲包括,适宜纲(S)、不适宜纲(N),土地适宜类包括非常适宜(S1)、中等适宜(S2),临界适宜(S3),不适宜纲包括当前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土地适宜亚类,是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水分亏缺\侵蚀危害。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徐芬,每一适宜亚类内的所有适宜单元有同样程度的是适宜性和翔实的限制性。土地适宜评价的类别多,如土地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的适宜评价。 指标:针对不同用途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的要 科学和合理,因为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因此应对地形、地质、气候、土壤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评价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例如,针对农林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直白有,地面坡度、地标积水状况、排水条件、干旱威胁、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土壤障碍层。如将地形分为<3度,3度~7度,7度~15度,15度~25度。等等, 在mapgis下如何实现 一、把处理过或经过分析的图导入mapgis界面。首先是投影分析校正图形。进行栅格矢量 化处理,保存成tiff格式,或mis格式或是其他的实现格式。 二、分幅图接边检查正确无误,地类图斑属性结构一致;采用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库工具栏 中的同类文件拼接来合并分幅图斑文件 三、线文件按行政界、权属界、地类界,地形地貌等分别提取专题文件;在空间分析的空间 分析菜单下可以生成坡度图、坡向图等高线分析等等。 四、通过区编辑菜单进行区编辑属性结构,查看图斑面积,有利于控制面积检查,图幅接合图表的图幅控制面积是否一致。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一、控制面积平差没有做好,造成各级辖区面积与图斑汇总面积不符。 二、矢量化成果与影像套合不好,造成部分线位移超差。 三、检查不细致,造成地类图斑与外业调查成果不一致。 五、图斑拓扑没有做好,存在破碎小区。 六、图斑文件、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属性没有添全,缺项。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评价 一、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县(市、区)城镇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商服用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工业仓储型用地公顷,占城镇用地面积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其他土地面积公顷,占城镇用地的%,平均容积率为,平均建筑密度为%。 二、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1、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潜力的因子很多,选择评价指标时应满足下列原则: (1)主导因素原则 (2)可得性原则 (3)普遍性原则 (4)分类评价原则 按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区类型分别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即便不同类型的功能区选用了相同指标,其评价标准和权重也应有所不同。根据上述原则及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可以建立居住、商业服务、工业仓储型单元的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2、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在上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闲置率是正向指标,即土地闲置率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大;功能区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和绿化率是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潜力越小;建筑密度、容积率既不是逆向指标,也不是正向指标,因为建筑密度、容积率过低固然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但建筑密度、容积率过高也不可能营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建筑密度、容积率存在一个标准值,实际值低于或高于标准值,均有潜力可挖。基于此可建立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模型 式中:p C 为评价单元的潜力分值, p C 值越小表示评价单元的土地

利用越合理;r为评价单元的平均容积率; r为容积率的标准值;d为 评价单元的平均建筑密度; d为建筑密度的标准值;u为评价单元的 土地闲置率;s为评价单元内道路广场用地比重;g为评价单元的绿化率; w为权重。 i 3、评价标准的确定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既不是正向的,也不是逆向的,而是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值”,实际值与之越接近越好,过大或者过小都不理想。由于这些指标的合理程度因国家、城镇以及发展阶段不同而异,因此,国内外研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测度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理论推算法2种,报告采用经验法来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评价标准。经验法是将各类单元内所有宗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分别按照由小到大排列,根据经验取中位值,或位于60%、70%处的值等为标准值。 4、评价单元的划分 县(市、区)城镇有块宗地, 用地面积公顷。报告评价单元提取的原则: (1)参照县(市、区)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评价单元分为居住型、商服型、工矿型和其他型4种; (2)对于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居住和工矿性质的土地现状评价单元不跨越功能分区,面积相对稀疏的商服用地可跨越功能分区的范围; (3)对于其他控制层占显著位置的地区,打破功能分区的界线,

实验四土地分等定级

实验四土地分等定级 一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是地籍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基本任务是:分析相关自然、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律,按照特定方法将各类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进行量化,评定土地质量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等级划分的结果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土地质量信息。土地分等定级涉及相关技术内容较多,本实验针对商服繁华影响度作用分值计算的关键技术内容设置的典型实验,这对学生具体理解土地分等定级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1、熟悉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2、熟悉商服中心、商服繁华影响度的概念,掌握商服中心级别的划分、定级单元商服繁华影响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商服繁华影响度作用分值图的绘制。 三实验的内容 1、计算商服中心的商服繁华影响作用分值,编绘商服繁华影响度作用分值图。 四实验所需资料 土地分等定级的基础图件。开展本实验需要ARCGIS、EXCEL软件支持。 五实验的步骤 (一)商服繁华影响度作用分值的计算 图1 ×县城区商服中心分布图 第一步,计算各级商服中心的单项规模指数 ×市为开展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对城区的商服中心进行了调查,选择了三个有代

表性商服中心,其中调查指标设计了四个,即销售总额、利税总额、营业面积、商店总数,此外对各商服中主心的服务半径作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商服中心指标统计表 中心编号 名称 营业总额 (万元) 利税总额 (万元) 营业面积 (平方米) 商店总数 服务半径 (米) 1 五彩城 4064 1580 34433 403 2800 2 商城市场 1530 470 18500 318 1000 3 白云市场 820 275 9000 215 500 将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单项规模指数(可编制商服中心单项规模指数计算表,样式如表2所示),公式如下: max /100B B M i i = 式中: i M 为标准化指标值;i B 为某指标值;max B 为某指标最大值。 表2 商服中心单项规模指数计算表 中心编号 名称 指标量化值 综合规模指数 营业总额 利税总额 营业面积 商店总数 1 五彩城 2 商城市场 3 白云市场 第二步,计算综合规模指数,划分商服中心等级 假设销售总额权重为0.35、利税总额权重为0.3、营业面积权重为0.25、商店总数权重为0.1,计算中心综合规模指数公式如下: i n i i M W K ∑==1 式中: K 为商服中心综合规模指数;W i 为指标权重值;M i 为标准化指标值。并根据综合规模指数大小划分商服中心级别。 第三步,计算各级商服中心的功能分割分,编制商服中心功能分割分计算表(样式如表3所示),计算公式如下: j i i K K F -= min min K F = 式中: F i —某组商服中心功能分割分;K i —某组商服中心规模指数; K j —次级商服中心规模指数; F min —最低级商服中心功能分割分; K min —最低商服中心规模指数。 编号 商服中心名称 级别 综合规模指数 功能分割分 服务半径(米) 1 五彩城 2800 2 商城市场 1000 3 白云市场 500 第四步,编制商服功能影响作用分值表,编绘各级商服中心商服繁华影响度作用分值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因素分析与确定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因素分析与确定 (一)影响城镇土地等级的因素主要有: 1、区位因素 城市地价水平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点,在空间上明显受宏观区位的影响。城市区位差异对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地价水平的等级差别也就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预期经济效益区分开。 我国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宏观地价坡度,大体格局为:1.全国大中小城镇的地价形成三级制度;2.在全国、各大地区、各省与自治区范围内分别形成了三级地价中心城市体系; 3.地价的线性分布:一是沿海开放城市线,主要包括深圳、厦门、温州、宁波、青岛、大连等城市,基本遵循着南高北低的变化趋势。这条特征线表明沿海开放城市地产市场发育较快、地价相对较高。二是长江沿岸城市线,主要有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从平均水平来看,这些城市的地价水平反映了我国中南部地区自东向西地价由高到低变化的基本特点,三是京广、京哈铁路沿线及周边,主要有广州、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京广、京哈铁路是我国南北贯通的交通线路,这条线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城市地价南高北低的趋势。四是西安至乌鲁木齐的西北线,西北线的地价水平依然遵循东高西低的特点,而且落差较大。 2、自然因素 包括城镇土地地质条件和城镇环境质量。 (1)城镇土地地质条件 城镇土地的岩土承载力、地形坡度、地下水埋深、洪水淹没状况等工程地质条件,不仅与城市形成十分密切,更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用地条件,影响到城市用地布局,城市职能。 如地形影响着交通线型、走向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建筑群体的布置等。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决定着建设项目布局和工程建设的经济性。良好的地质环境易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在沿河地势地洼的软土层地带建房屋,需要修河堤,防止洪水淹没,同时还要加固地基基础,降低地下水位,从而增加城市建设的投资。 (2)城镇环境质量 环境状况通过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在土地进行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的发展,居民切身的利益,还会直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 大气、水、噪声污染等因素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空间分布状况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美国学者纳尔逊(Nelson)、桑普(Saper)等人的研究表明,空气质量差会使地价降低15%左右,飞机飞行中产生的中等程度噪音会使航线下的地价减少5%~10%,而机场附近的严重噪音对地价会有20%~30%的负面影响。如伦敦两个机场噪声的干扰,使得附近房地产平均贬值20%。 3、经济因素 影响城市土地分等定级的经济因素主要有: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 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

6个潜力级 ?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基于arc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基于arcgis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方案一: 成果图展示: 设计过程: 1.基础数据格式转换 (1)在开始→程序→arcgis中启动arccatalog (2)在arccatalog左边树形目录中找到基础数据(单元图.dwg,对外交通作用分值图.dwg,公用设施作用分值图.dwg等基础数据。不好意思,我当初的命名是1,2,…给您带来不便)

(3)点击左边的“加号”展开数据,选择其中的线数据(polyline)进行格式转换(4)在线数据上右击→Export→To Shapefile(multiple) (5)打开如下对话框,设置好输入路径,ok,即可完成转化。 (6)其他数据,按上述步骤进行转换

2.拓扑错误查找编辑 (1)在arccatalog某个文件下右击新建一个New Personal Geodatabase,在New Personal Geodatabase下右击新建一个New Feature Dataset,任意指定一个名字,坐标系最好选择unkown,然后下一步,finish即可。 (2)在新建的New Feature Dataset上右击→Import→feature Class(multiple)进行数据导入

(3)在打开的对话框中添加导入的数据,导入路径是默认的。 (4)在New Feature Dataset上右击→New→Topology新建一个拓扑文件,添加拓扑规则,ok。

(5)启动arcmap ,把建立的New Feature Dataset 拖入arcmap 中

(6)添加编辑工具条,开始编辑, (7)在工具栏空白位置右击,添加拓扑工具条,在中选则要编辑的图层。 (8)在Topology中选择建立的拓扑规则文件, 将激活此图标,点击将打开如下图对话框 点击search将出现所有拓扑错误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在本实验中,我选择的作物是甘蔗。 一、经过调查,以下是甘蔗生长条件、习性的基本介绍: 1、生长习性: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2、种植条件以及产区:甘蔗的分布主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如以温度线为世界蔗区的分布是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甘蔗的垂直分布在赤道附近可达1500米。在中国云南的滇西南蔗区,海拔已达1500米~1600米。中国地处北半球,甘蔗分布南从海南岛,北至北纬33°的陕西汉中地区,地跨纬度15°;东至台湾东部,西至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跨越经度达30°,其分布范围广,为其它国家所少见。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方12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散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3、种植地区: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4、分蘖生长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甘蔗幼苗一般在长出5~6片真叶时,基部节位上的腋芽才能发育成分蘖。分蘖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品种:小茎种的分蘖能力较强,分蘖较多,中茎种次之,大茎种的分蘖能力最弱。 温度:分蘖要求的最低温度为20℃,30℃是分蘖的最适温度,超过30℃,分蘖受抑制。 水分:试验结果表明:有灌溉条件的蔗田比无灌溉条件的蔗田,每株分蘖增加1.04个。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即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散开时,最适合分蘖的发生。 光照:光照强烈,分蘖多,分蘖的成茎率高。光照影响甘蔗分蘖的主要原因在于:光照可改变植株体内的激素平衡,特别是影响植株体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前者对分蘖有抑制作用,后者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因而制约着分蘖的发生。在强光条件下,由茎顶端的生长点产生,并通过韧皮部向下传导的生长素受光氧化而被破坏,生成不具吲哚乙醛,或有吲哚环活性的非生长活性的物质,生长素浓度下降,基部蔗芽受抑制的作用减弱,

土地整理工程

土地整理工程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 ●农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土地复垦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区域性综合整治 A.农用地整理 在以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为主的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代表工程有: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浙江省“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B.建设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治包括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臵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活动。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对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工矿等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加强节地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活动。 C.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D.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对宜农未利用地采取整治措施,以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E.区域性综合整理 区域性综合整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以村、镇为基本整治区域,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目标更加多元化,呈现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 3.土地整理的概念发展 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以“土地整理”概念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7年):以“土地开发整理”概念为标志。 国土资源部构建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体系: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估价实务基础精讲班第45讲讲义 城镇土地分等 土地分等 考试大纲: 土地分等 (一)考试目的 测试应考人员对城镇土地和农用地分等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1.城镇土地分等 (1)城镇土地分等的概念和原理 (2)城镇土地分等的因素因子体系 (3)城镇土地分等的技术路线和程序 (4)城镇土地分等的因素因子分值计算方法 (5)城镇土地分等的因素因子权重确定方法 (6)城镇土地等别划分方法 2.农用地分等 (1)基本概念:农用地、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耕作制度、农用地自然等别、农用地利用等别、农用地等别、基准作物、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标准样地等。 (2)农用地分等的原则 (3)农用地分等的方法 (4)农用地分等的程序 (5)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原则与方法 (6)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7)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方法 (三)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概念,城镇土地和农用地分等的方法,不同城镇土地和农用地土地等别影响因素;熟悉:土地等级价的关系,城镇土地和农用地分等程序,城镇土地和农用地分等因素选择,权重确定与量化方法; 了解: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标准耕作制度。[内容详解] 城镇土地分等 (一)城镇土地分等的概念和原理 1.城镇土地分等的概念 城镇土地分等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进行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土地等。2,城镇土地分等的原理 城镇土地分等反映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在一定区域内评定城镇土地质量的优劣,一般将城镇作为一个点来看待,区域中的若干个城镇,变成了若干个点。这些区域中的城镇,受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周围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之人们改造土地、投入资本不同,所以在区域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土地表现为生产和生活上收益的差异,带来城镇之间的整体的级差收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

报告里摘出来的作为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出一些意见 7.2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区位于**省**市**县**乡,属于“**大型水田灌区”的++区范围。建设规模为1655.34公顷,现状耕地面积1218.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096.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均为水田,种植作物为水稻。 因水田面积逐步发展,稻田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进十多年大气候的干旱,致使灌溉水源紧张,甚至因水而减产绝收;田间灌、排工程的多年运行,工程寿命已超限,年久失修,工程效益降低,调水、排水均“卡脖子”;农业生产形成的改变,管理维修不及时;后期发展的水田田间工程随意布设,形成不了盐渍土灌水压盐的条田格局,产量低等因素。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已趋于逐步向低产田退化的现象,耕地质量逐步降低。 1、土地用途的确定 根据本次规划的初步目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遵循项目区的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项目区建成后主要仍以稻养蟹、稻养泥鳅的立体农业模式。因此,本次适宜性评价按照水稻对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2、评价单元的确定 项目区水田的灌溉水源均为河道径流及上游水库的调水,系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灌站、+++灌站、++灌溉站抽水进行灌溉。经灌溉水源工程的机泵设备更新、改造,灌溉水源保证程度提高;灌溉斗渠与排水斗沟形成条田格局及田间灌、排工程的配套维修,渍涝灾害得以抑制。排水标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旱涝灾害对土地适宜性影

响减小;交通设施的配套状况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减弱。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内土壤实地采样分析,按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原则,我们将项目区按照土壤取样点的地理位臵选定为6个适宜性评价样点。 3、参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后的土地用途,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等资料,确定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次、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灌溉水源、剖面构型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其评价标准和权重见下表72:

城市土地分等定级报告

实验三:《城镇土地利用评价》 第三学习小组 组长: 一、目的要求: 了解选择城镇土地分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的因子体系、掌握计算方法和工作程序。 二、实验内容: 对选择的区域,进行城镇土地定级因子体系的构建、因子分值计算,并进行城镇 土地级别划分,绘制示意图。 1、介绍城镇土地质量体系中等与级的主要区别; 2、熟练掌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与主要步骤; 3、掌握运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的过程; 4、通过实例介绍功能分和作用分的概念,掌握影响因子功能分测算的方法; 5、通过选定的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确定评价因子; 6、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图件的编制,并编写选定区域的定级报告。 三、主要仪器设备: 电脑、ARCGIS软件、Excel软件、一定区域的遥感影像。 四、实验步骤 (一)城镇土地定级因子体系的构建 确定定级指标体系及权重: 小组讨论确定,按照对区域人口生活学习的影响程度划分(去掉了生活设施中的 澡堂,大澡堂的人很少,影响已经较低,所以我们没有考虑澡堂)。 表1 城镇土地分级评价体系及权重表 繁华程 度 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环境条件人口状况 商服繁华影响度道 路 通 达 度 公交便 捷度 生活设施完 善度 公用设施完备度绿地噪 声 人口密度食堂操场医院图书馆 0.250.1 20.090.080.060.030.090.070.0 4 0.17

(二)各因素因子功能分调查 1.商服繁华影响度 选择了几个商服中心,调查其面积、人流量与营业额。(实地调查) 表2 商服繁华度基本数据调查 联合一百佳禾超市西苑二栋六栋午后 红茶西苑生活 广场 零栋铺子 面积(平 方米) 22142846935433117 人流量 (30min) 2412881602614343 营业额 (元) 240429261509182858258 2.道路通达度 选择调查若干条学校主要道路,调查中得出30min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及估算道路宽度。道路长度数据从ArcGIS上测量以获取。 表3 道路通达度基本数据调查表 成功路乐群路取友路成育路强立路龙溪路西苑宿 舍路人流量 (30min ) 4010431206774586241036 车流量 (30min ) 1015108216186688 宽度(米)9649998 长度(米)123649334213512551157313 3.公交便捷度 因为只有一个公交站点,影响全校,因不需调查。 4.生活设施完善度 选取东西苑食堂为生活设施,统计食堂30min人流量以及面积,面积数据从ArcGIS上测量以获取。 表4 生活设施完善度基本数据调查表 食堂西苑东苑人流量(30min)17141684 面积(平方米)74637137

土地整理潜力研究

土地整理潜力研究 1 背景 土地整理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尽管现代意义的土地整理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当前,我国以农用地为主要对象的土地整理是基于人多地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总量锐减的特殊背景而展开的。因此,开展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目前,国家投资土地整理是以项目运作方式来实施的,而这些项目又必须符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重点)工程、选择项目时,除了符合项目管理的规定外,必须遵循效率原则,即优先选择土地整理潜力比较大的区域、项目。因此,对土地整理潜力进行研究是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充分发挥土地整理资金效用,提高土地整理的整体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2 土地整理潜力的涵义与特征 2.1 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 土地整理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统称。针对我国开展土地整理的特殊背景,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利

用与经营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2.2 土地整理潜力的涵义 从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土地整理三种类型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开发整理的对象所处的利用状态不同,其共同目的都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可利用土地的空间,降低土地利用成本。因此,土地整理潜力可以界定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所能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的程度。 2.3 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特征 2.3.1 针对性 土地整理潜力总是针对某一确定的土地用途而言的,离开了潜力的对象,就无从谈潜力。 2.3.2 地域性

土地整理实施评价

土地整理实施评价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了解土地整理对于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具有现实意义,并根据国内已有的研究,总结出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效益评价、研究方法、研究热点、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工作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资源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去。 关键词: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效益评价 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土地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现土地整理的巨大发展潜力。国内对土地整理的特点、启示、概念、内容、模式、政策以及潜力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土地整理涉及面广,又受到各地社会、经济、自然要素的影响,加之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点,使得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十分困难,尤其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尚无可操作的理论方法。本文借鉴各家研究成果,对土地整理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对土地整理工作有些许帮助。 1 土地整理的定义及内涵 1.1 土地整理的定义 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我国的土地整理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1]。 1.2 土地整理的内涵 概括海内外土地整理的不同,其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土地整理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工程等各个方面,横跨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2)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3)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土地利用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的调整。(4)土地整理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 2 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研究 土地整理是一项繁杂但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而土地整理的权重研究则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