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逐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

3.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或三角板、等腰三角形纸片.

四、相关资源

微课,知识卡片图片.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通过动画,回忆8条基本事实.

8条基本事实具体内容为: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A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B,∠C叫做底角.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回忆8条基本事实和等腰三角形相关定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还引出了本章证明的主要依据.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已经探索过的“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你能用有关的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证明吗?

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在△ABC和△DEF中

∵∠A+∠B+∠C=180°,∠D+∠E+∠F=180°.

∴∠C=180°-(∠A+∠B),∠F=180°-(∠D+∠E)

∵∠A=∠D,∠B=∠E

∴∠C=∠F

又BC=EF,∠B=∠E,

∴△ABC≌△DEF.

证明得到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根据全等三角形定义,还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基本事实证明“角角边”定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提醒学生首先根据命题画出几何图案,在结合几何图案用数学符号写出“已知”“求证”,最后写出证明过程.“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提出,以便后续证明使用.

2.做一做:

现在请同学们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 ,AC 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 ,如图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

3.议一议:

我们曾经探索过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请选择一条进行证明,并与同伴交流. (1)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2)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 求证:∠B=∠C .

分析:我们刚刚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这启发我们,可以作一条辅助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

证明:如图,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

.

B

B

B

∵ AB =AC ,BC =CD ,AD =AD . ∴△ABD ≌△ACD (SSS).

∴∠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另外可以作顶角平分线,证明依据为SAS ;可能有学生作底边上的高并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对此,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尚未用基本事实证明过,从逻辑上来说,勾股定理不能作为这里证明的依据;另外还可以不加辅助线证明△ABC ≌△ACB ,关键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看成两个三角形,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能与本身重合.)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 . 求证:∠ADB =∠ADC =90°,∠BAD =∠CAD .

证明:由△ABD ≌△ACD 可知,∠BAD =∠CAD ,∠ADB =∠ADC =90°.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回忆以前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复习证明的思路.通过证明,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学中鼓励学生寻求其他证明方法.

【典例精析】

例1.已知:在△ABC 中,AB =AC ,∠B =80°,求∠C 和∠A 的度数.

生: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困难小组交流合作,互相补充.并独立完成解答. 师:出示多媒体答案,强调巡视时发现的问题. 解:∵在△ABC 中,AB =AC ,∠B =80°,

A

C

B

∴∠C =∠B =80°

∠A =180°-(∠B +∠C )=20° ∴∠C =80°,∠A =20°.

例2.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A =30°,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

生: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困难小组交流合作,互相补充并独立完成解答. 师:出示多媒体答案,强调巡视时发现的问题. 找学生板演步骤,师点拨.

解:由AB =AC ,∠A =30°,得∠ABC =∠C =1

2

×(180°-30°)=75°, 又∵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ABD =

12∠ABC =1

2

×75°=37.5°, ∴∠ADB =180°-30°-37.5°=112.5°.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课堂练习】

1.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等于10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 A .40°,40° B .100°,20°

C .50°,50°

D .40°,40°或100°,20° 2.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比顶角大15°,那么顶角为( ) A .45° B .40° C .55° D .50°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

A .顶角

B .顶角的一半

C .顶角的2倍

D .底角的一半 4.已知△ABC 的周长为36cm ,且AB =AC ,又AD ⊥BC ,D 为垂足,△ABD 的周长为30cm ,那么AD 的长为( )

D

A

C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