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字、图片、多媒体资的整合制成多媒体,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
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

你们知道这“四大”指的都是什么吗?
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教师:(投影仪展示旧“四大”图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旧四大”早就被“新四大”所取代。

“新四大”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教师:(投影仪展示新“四大”图片。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

(投影仪展示电脑、手机、住房、汽车的图片。

)从“四大”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讲授新
(教师板书题“第2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用电脑展示题,介绍人民生活水平的概况,然后由同学介绍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

(服饰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甲:请大家先看大屏幕,(屏幕上依次演示国家领导人、军队、学生、普通百姓服装在改革前后的变化),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看到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
需要凭布票购买,(展示布票实物),改革以后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

(展示一组数据:1977年、1990年、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分别是126元、276元、37元。


教师:刚才服饰组同学通过深入调查,较好地展示了调查成果,分析总结的比较得当,希望以后继续努力。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物资的丰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

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但是现在学生时代应倡导校服、运动服,切忌奇装异服和攀比。

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

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所谓“民以食为天”,近二十年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饮食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乙: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上世纪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
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给大家展示粮票、肉票、菜票实物及萝卜、白菜、土豆和玉米面、高粱米等蔬菜粮食的图片)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

(展示大米、鱼、肉、蛋、奶等粮食蔬菜图片)请大家观看一段资料。

(大屏幕演示)经过调查,我们的结论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化、吃出健康。

教师:饮食组的同学以详实的资料向我们讲解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了改革开放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到20世纪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降低44公斤和441公斤。

城镇居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量增加41公斤,人均鲜蛋消费量增加72公斤,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增加39公斤。

食品消费中,现在与五年前比较:鲜菜增长1%,干鲜瓜果类增长102%,水产品增长17%,奶制品增长39倍,在外用餐增长16倍。

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居住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丙: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
24平方米。

大家请看0—90年代人们居住条和环境的变化。

(大屏幕演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繁华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相媲美。

过去中小城市里随处可见的红砖平顶楼房,正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

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说,“这十年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教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城镇居民住房条的变化也是小康生活的佐证。

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的彻底结束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的全面实施,更加促进了改善居民住房条的步伐。

居住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居住条和环境的变化,后请同学们以“我家的变化”为题,对自家改革前后居住条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要求:体现居住面积、配套设施、房屋装修、居住环境的具体变化和所反映的相关问题,如环境问题,内容要详实准确)。

衣食住行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四个基本方面,下面我们看一下交通方面的成就。

(交通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丁:(大屏幕演示关于交通工具的一组图片)刚才大家看到了建国以交通工具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越多,坐飞机不再是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
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改革开放以,交通条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随之而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政府部门为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

请大家思考问题:
1、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学生讨论后回答,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找到答案,实行“公交优先”、
开辟新的公交线路、使用清洁燃料,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等)
(教师提醒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现在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一下。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教师: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就业和社会保障。

教师板书:教师:改革开放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在人才市场上自主选择职业,出现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

教师:就业制度的变化对人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回答)要求人们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即终身
学习的能力,以提高自身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教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

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教师: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

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

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像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

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

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七、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的巨大变化。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加强,而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后,同学们后用表格的形式把本内容加以归纳总结,进一
步体会改革开放以带的影响。

八、堂练习
指导学生做书上112页练习和活动与探究
(如有时间,还可做以下练习。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D )
A人口多,耕地少B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政府提倡节约粮食D 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革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A 名牌服装争奇斗艳
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穿中装,千篇一律D 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铁饭碗”的是(B )
A 持证上岗
B 毕业分配就业培训D 公开招聘
4、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比过去大大增长,思想观念解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