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PPT课件
合集下载
藏象学说 ppt课件
![藏象学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ec261f376baf1ffc4fad4d.png)
心主血脉三个条件 心气充沛 脉管通畅 血液充盈 观察三个方面 面色 舌 脉象
ppt课件
8
(2)心主神志(藏神)
神的含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 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ppt课件 9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 关系
19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
饮食入胃 脾升清
小肠分 清别浊
宣发、布散、肃降
上输于
精 糟粕
输布
肺
降入大肠 全身
营养物质
肺气
ppt课件
20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水谷精微 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 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 主要物质基础
ppt课件
21
(1)脾主运化
b.运化水液/湿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脾(吸收和转化)→布散 全身 多余的水液→脾→转输于肺和肾→汗和尿→ 排出体外 脾失健运→水液停滞→湿、痰、饮
ppt课件 11
(附)心包络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
功能
保护心脏 代心受邪
ppt课件
心的屏障
12
(二) 肺(华盖,娇脏)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A.主一身之气 生成宗气 自然界清气( 肺 )水谷精气( 脾 胃) 相结合而生成 调节气机 升 降 出 入 运 动 B.主呼吸之气 气体交换场所
第三章
藏象学说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心为主宰 一个中心 五脏 三个联系 脏与脏 脏与腑 (奇恒之腑) 脏腑与自然界 一个基础 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
藏象学说演示课件
![藏象学说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96c07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3.png)
.
24
(四)肝 在五行属木, 与胆互为表里
1.肝主疏泄 2.肝藏血
.
25
1.肝主疏泄
1)条畅气机 调节气的升降出入
2)调节胆汁分泌 帮助脾胃运化
肝气郁滞: 胁胀 乳房胀痛 少腹胀痛
疏泄 主升、主散、主动
肝木克土: 脾;眩晕、泄泻 胃:呕逆、嗳气
腹胀 便秘
胆汁分泌异常: 胁痛、口苦、黄疸
.
26
1.肝主疏泄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火
小肠
夏
五脏
脉
心
南方
舌
赤
面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
5
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望 面色无华
闻
唇舌色淡
问
心血不足
切 心悸失眠
脉象细弱
健忘多梦
.
6
第二节 脏 腑
一、五脏
(一)心
1.主血脉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五)膀胱
膀胱与肾互为表里
贮尿和排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肾气化功能障碍——尿少、浮肿 肾气不固——多尿、遗尿、小便失禁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尿赤
.
41
(六)三焦 孤腑
上焦, 中焦, 下焦的合称
上焦 中焦
全身各部 头部、胸部、上肢 脐以上的腹部
下焦 脐以下的腹部、阴部、下肢
宗气: 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积聚于胸中。
.
15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向上、向外)
排出浊气 散精于皮毛 宣发卫气,排泄汗液
最新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PPT
![最新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8388d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1.png)
藏象总论(三)------藏象学说的产生
《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一)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二)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肾(七)
《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一)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二)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肾(七)
中医-藏象 ppt课件
![中医-藏象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2f898f6bec0975f465e28d.png)
五脏以藏为主,藏精、气、血、津液。是构成 人体的基本物质,供生命活动需要,而不排出 体外,应当充盛、但不能壅滞。
2、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管腔性器 官,为饮食物的通道。
功能:传化饮食物,主管饮食的受纳、消化、 营养的吸收,及糟粕的排泄。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以通为顺,以通为用,应经常保持畅通,饮食 物不能久藏,藏而满塞而发生疾病。
心血瘀阻,则舌质紫黯,瘀点瘀斑
痰迷心窍,则舌卷,舌强,失语
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五志在心为喜。喜的情志活动与心的生理功能有关,适 当的喜乐,能够缓和精神紧张,使人的心情舒畅,血脉 通利。喜则气缓,过度的喜乐,可使人心神涣散,神不 守舍,而致精神不能集中,甚至失神、狂乱。暴喜过度, 还可致人暴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又是 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称“血汗同源”。心主血,故称 “汗为心液”。 汗出过多,耗伤心之气血,出现心悸,怔忡 心气不足,气虚不固,可见自汗 心阴不足,可见盗汗
2.肺主宣发肃降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气机相反相成的运动。 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体 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并促进气、血、津液的正常运 行。 肺失宣发,可见呼气不利、胸闷、鼻塞、咳嗽、无汗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可见呼吸表浅、咳喘、咳痰
肺主宣发:肺的气机有向上升宣和向外敷布的作用。 生理功能: (1)通过肺的呼气作用,排除体内的浊气; (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全身,外达
藏象学说
概念
(1)藏:即藏于体内的脏腑。
(2)象:即征象、现象。
脏腑的生理病理都有征象表现在体外。 通过人体的外在征象、现象,来研究人体 内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即精、气、 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学 说。
2、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管腔性器 官,为饮食物的通道。
功能:传化饮食物,主管饮食的受纳、消化、 营养的吸收,及糟粕的排泄。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以通为顺,以通为用,应经常保持畅通,饮食 物不能久藏,藏而满塞而发生疾病。
心血瘀阻,则舌质紫黯,瘀点瘀斑
痰迷心窍,则舌卷,舌强,失语
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五志在心为喜。喜的情志活动与心的生理功能有关,适 当的喜乐,能够缓和精神紧张,使人的心情舒畅,血脉 通利。喜则气缓,过度的喜乐,可使人心神涣散,神不 守舍,而致精神不能集中,甚至失神、狂乱。暴喜过度, 还可致人暴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与血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又是 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称“血汗同源”。心主血,故称 “汗为心液”。 汗出过多,耗伤心之气血,出现心悸,怔忡 心气不足,气虚不固,可见自汗 心阴不足,可见盗汗
2.肺主宣发肃降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气机相反相成的运动。 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体 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并促进气、血、津液的正常运 行。 肺失宣发,可见呼气不利、胸闷、鼻塞、咳嗽、无汗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可见呼吸表浅、咳喘、咳痰
肺主宣发:肺的气机有向上升宣和向外敷布的作用。 生理功能: (1)通过肺的呼气作用,排除体内的浊气; (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全身,外达
藏象学说
概念
(1)藏:即藏于体内的脏腑。
(2)象:即征象、现象。
脏腑的生理病理都有征象表现在体外。 通过人体的外在征象、现象,来研究人体 内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即精、气、 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学 说。
藏象(图表) PPT课件
![藏象(图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5e67f6360cba1aa811da57.png)
(二)肾内水
含义: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 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肾 内 主要靠肾阳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来实现。
肾 1. 促进肺、脾、肝、三焦等脏腑在水 理 内 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 水 气 压 2.主持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升清降浊 司膀胱开合
机
升清降浊
将组织利 用后下
其清者上升至 肺,重新利用 肾贯 阳穿
达于肾的 其浊者下送膀 胱,适时排出 水液 肾气推动——开 司膀胱开合 肾气固摄——合
气始
化终
生 意义:肾为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对水液代谢 平衡起定性作用,故称肾为水脏。 理 表现:不便通利,水液代谢平衡。
病 肾 肾 阳 气化无力 清浊不分, 小便频数 主 理 不 升清失职 精微俱下 味甘甜 足 水 小便量多 下焦虚寒 膀胱失约, 肾气不固 开多合少 夜尿清长
同五脏 奇恒之府 贮藏精气 中空有腔 (附胆外)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 象 学 说 的 形 成
1.古代的解剖知识:《内经》已对人体结构 有详细描述,以后代有发展,为藏象学的 形成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 之间的联系逐步认识脏腑的生理、病理变 化规律。 3.长期丰富的医疗实践:通过治疗效应的分 析及反复验证,找出各脏器组织的内在联 系。
含义:情志活动中的恐与肾的关系最密切。 恐是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 生理意义: 状态,属七情之一。 恐动于心而肾应之。 在 志 肾气 为 腰 酸 腿 软 、 小 恐伤肾 恐 病理意义: 虚陷 恐则 儿 痴 呆 、 二 便 精不 气下 失禁、遗精 上奉 肾精不足,髓海失充——易恐
(四)肾在液为唾
含义:肾与五液中的唾有密切关系。唾为口津 中粘稠度较低多泡沫的液体。 在 液 生理意义:唾为肾精所化 肾 阳气 化 阴液 上 腾 , 为 输于口腔 唾 多唾或久唾——易耗损肾精 肾的经脉向上挟于舌本
藏象学说.pptPPT课件
![藏象学说.pp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4b6f3b0975f46526d3e1b0.png)
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 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来自┌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
∣
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后天之精——
部分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脏腑之精
肾精肾气主司生长发育生殖示意图
女二 七男 二八
女七 七男 八八
肾精化生肾气,
肾气分肾阴和肾阳两部分:
肾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五脏之阴皆以此 为根;
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皆以此 为本。
故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 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 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 问 ·金 匮 真 言 论 》 说 : “ 夫 精 者 , 身 之 本 也。”
(2)肾精的构成: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 肾精 合成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
研究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脏腑间关系 的学说。
脏腑的分类
《内经》中的分类:
1)按结构分:
结构内实
脏(五脏) 内脏
结构中空
腑(六腑、奇腑)
2)按功能分:
贮藏精气 藏(五脏、奇腑)
传化水谷 泻(六腑)
五行同属于火
第二章象课件-PPT资料191页
![第二章象课件-PPT资料191页](https://img.taocdn.com/s3/m/f564377aa8956bec0975e3d3.png)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为生命活动的根本 ①心主神明,应变万事,且神能御形。 ②心能生血,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肝 受血而能视”、“指受血而能摄”
血是怎么产生的? 脾胃化生精血津液,但是血是红色 心在色为赤 “中焦受气取汁,奉心神而化赤”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华,反应这一脏功能的状况。对与诊断疾病有重 要意义。
证属肝旺脾虚,治以舒肝补脾,选用逍遥散原方,为汤剂
柴胡8克 当归10克 赤白芍各10克 茯苓12克 生姜3片 炒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薄荷4克(后下)
四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病愈,随访半年余,病未复发。
寅(3点到5点)为胆, 卯(5点到7点)为肝,(五更) 辰(7点到9点)为胃, 巳(9点到11点)为心, 午(11点到13点)为小肠, 未(13点到15点)为脾, 申(15点到17点)为大肠, 酉(17点到19点)为肺, 戌(19点到21点)为胃, 亥(21点到23点)为肾, 子(23点至1点)为膀胱, 丑(1点到3点)未为脾。
以及各组织、官窍,外应四时的整体功能活动系统。
四、学术价值 ――脏腑理论又是藏象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学术支柱 ――突出五脏,是生命中枢,具有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研究价值
本节内容概要
一 脏腑分类:以阴阳论脏腑 2101 法象天地阴阳类分脏腑
二 脏腑功能特性:以五行论脏腑 2102 五脏功能特性 2103 脏气法时及其特性 2104 五脏生化之主
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 安之,所以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张介宾亦注:“胆附于肝主少阳春升之气,有生 则生,无生则死,故经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者, 正以胆中生气为万物之源也。” 又进一步从胆与精神活动有关,主决断论胆的重 要性,注云:“五脏六腑共为十一,禀赋不同, 情志亦异,必资胆气,庶得各成其用”。
藏象课件PPT课件
![藏象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832c7c48d7c1c709a14507.png)
气的生成(宗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场所
吸清呼浊
呼吸 ---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 ----肺主呼
呼吸调节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肾 ----肾主纳
一呼一纳,阴阳平衡
呼吸调匀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大自然的清气(肺) 水谷之气(脾胃) 走息道, 司呼吸,语音
第二章 藏象 概念、形成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
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 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
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
古代解剖学知识
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反复的临床实践
4. 联属功能 在志为悲(忧) 在液为涕 肺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喉为门户 与大肠相表里
第二章 藏象 (三) 脾 ----后天之本
1.脾的解剖形态 部位:中焦(在腹腔上部,横膈 膜之下的腹腔上部左季肋深部)
宗 气
贯心脉 通气血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肺主呼吸与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 吸清呼浊—宗气生成 肺主呼吸 升降出入—气机调节 肺主一身之气
主导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2. 生理功能
---相傅之官 实质:助心行血
(2)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 输送全身。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 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场所
吸清呼浊
呼吸 ---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 ----肺主呼
呼吸调节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肾 ----肾主纳
一呼一纳,阴阳平衡
呼吸调匀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大自然的清气(肺) 水谷之气(脾胃) 走息道, 司呼吸,语音
第二章 藏象 概念、形成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
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 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
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
古代解剖学知识
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反复的临床实践
4. 联属功能 在志为悲(忧) 在液为涕 肺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喉为门户 与大肠相表里
第二章 藏象 (三) 脾 ----后天之本
1.脾的解剖形态 部位:中焦(在腹腔上部,横膈 膜之下的腹腔上部左季肋深部)
宗 气
贯心脉 通气血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肺主呼吸与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 吸清呼浊—宗气生成 肺主呼吸 升降出入—气机调节 肺主一身之气
主导
第二章 藏象 (二) 肺
2. 生理功能
---相傅之官 实质:助心行血
(2)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 输送全身。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 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ppt课件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29b8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c.png)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反复的医疗实践,从治疗效应反推
脏腑的生理功能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精气分阴阳,建立“五脏 精气阴阳”理论体系;五行学说,构建“五脏一体观” 和“形神一体观”,“天人相应”思想等等。
藏 象 学 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以五脏为中 心的整体观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象:
①:脏器外在形象;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③:与外 在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心气通于夏”、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等等。
中医脏器的名称虽与西医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器的 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 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和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 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 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自然社会 环境密切相关
五脏外应五季、五 方、五色、五味等
五
体脏
情脏
脏
官腑
志腑
与
窍与
与
六
形
精
腑
神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五脏 心 肺 脾 肝 肾
六腑 小肠 大肠
胃 胆 膀胱
形窍志液 脉、面、舌、汗 皮、毛、鼻、涕 肌肉四肢、口、唇、涎 筋、爪、目、泪 骨、耳及前后二阴、发、唾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脏腑的生理功能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脏腑分阴阳,气血分阴阳,精气分阴阳,建立“五脏 精气阴阳”理论体系;五行学说,构建“五脏一体观” 和“形神一体观”,“天人相应”思想等等。
藏 象 学 说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以五脏为中 心的整体观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象:
①:脏器外在形象;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③:与外 在自然环境的事物和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心气通于夏”、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等等。
中医脏器的名称虽与西医基本相同,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器的 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 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和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 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 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自然社会 环境密切相关
五脏外应五季、五 方、五色、五味等
五
体脏
情脏
脏
官腑
志腑
与
窍与
与
六
形
精
腑
神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五脏 心 肺 脾 肝 肾
六腑 小肠 大肠
胃 胆 膀胱
形窍志液 脉、面、舌、汗 皮、毛、鼻、涕 肌肉四肢、口、唇、涎 筋、爪、目、泪 骨、耳及前后二阴、发、唾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藏象的概念及内涵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a44b7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e.png)
-
17
心藏神的临床例证
芬兰一项由8 000人参加的流行病学调查予以证实,调 查发现,心血管病与抑郁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严重的心 血管疾病。不同疾病并发抑郁情绪的比例亦不相同: 心肌梗死为45.0%、冠心病为40.0%、高血压为20.0%。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 国外另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抑郁发生率为45.0%,轻度 抑郁为30.0%,重度抑郁为15%~30%。
-
口舌生疮
14
2、藏 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15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
16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患者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脘腹胀满,纳呆,倦怠无力, 时感恶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苔厚腻,脉缓弱。曾服中 西治药疗,症情时轻时重。小便常规:蛋白长期微量或阴 性。综合脉证,诊为水满,乃由湿邪困脾所致。遂投五皮 饮合五苓散加减治之。
二诊:三剂药后,浮肿即消,但药停则肿起,细询病史, 已有两年之久,结合患者脘腹胀满,全身浮肿,四肢肿甚 等症状,本例当辨为牌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于肌肤 之阴水证。
藏象学说课件
![藏象学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240eb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3.png)
口粘而腻 水肿、脘腹胀满、 不饮食 脾气下陷: 内脏下垂
4、与胃相表里 胃:(1)位置 (2)功能①受纳腐熟水谷;②降浊 (3)病理:胃失和降、出现恶心、 呕吐等。
脾胃共同完成了饮食的消化吸收,故称 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四)肝 1、位置 2、功能 (1)主疏泄
协调气血运行 促进消化吸收 调节情志 协调水平液代谢 调节冲任二脉 (2)主藏血 其作用有三:①营养肝;
三、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以“象”来考察“脏”的功能 3、解剖、生理、病理的紧密结合 4、密切联系临床辩证论治
四、学习方法 牢记、理解其生理功能、病理现象 要善于联系 不能把藏象与西医的脏器混同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
心
肝
六腑
小肠
胆
五窍
舌
目
五体
脉
筋
五华
面
爪
五液Leabharlann 汗泪五志喜
怒
四季
夏
春
功能:储藏津液 排泄尿液
病理现象:尿改变 尿少、多尿等
(三)脾
1、位置:位于中焦 2、功能: (1)主运化 升清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4)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3、常见病理 口淡、四肢乏力消瘦、口唇 淡、面色萎黄
脾气虚 : 食少、纳呆、腹胀、腹泻、 头昏、眩晕面萎黄
脾不统血 : 各种出血 脾失健运 : 水液内停 出现痰饮、腹泻、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体现在气的生成、调节
(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主治节 (4)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5)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 (6)常见病理:肺气虚、外邪犯肺、
4、与胃相表里 胃:(1)位置 (2)功能①受纳腐熟水谷;②降浊 (3)病理:胃失和降、出现恶心、 呕吐等。
脾胃共同完成了饮食的消化吸收,故称 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四)肝 1、位置 2、功能 (1)主疏泄
协调气血运行 促进消化吸收 调节情志 协调水平液代谢 调节冲任二脉 (2)主藏血 其作用有三:①营养肝;
三、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以“象”来考察“脏”的功能 3、解剖、生理、病理的紧密结合 4、密切联系临床辩证论治
四、学习方法 牢记、理解其生理功能、病理现象 要善于联系 不能把藏象与西医的脏器混同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
心
肝
六腑
小肠
胆
五窍
舌
目
五体
脉
筋
五华
面
爪
五液Leabharlann 汗泪五志喜
怒
四季
夏
春
功能:储藏津液 排泄尿液
病理现象:尿改变 尿少、多尿等
(三)脾
1、位置:位于中焦 2、功能: (1)主运化 升清
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统血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4)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3、常见病理 口淡、四肢乏力消瘦、口唇 淡、面色萎黄
脾气虚 : 食少、纳呆、腹胀、腹泻、 头昏、眩晕面萎黄
脾不统血 : 各种出血 脾失健运 : 水液内停 出现痰饮、腹泻、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体现在气的生成、调节
(2)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主治节 (4)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5)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 (6)常见病理:肺气虚、外邪犯肺、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5992f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9.png)
第三节 六腑
六腑 一、六腑是指: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三焦 二、结构特点:多为空腔性器官 三、生理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 四、功能特点:泄而不藏
小肠
一、小肠位置及联系:居腹中,为管状中空器官,上连 胃,下通大肠,上为幽门,下为阑门 。 小肠的经脉与心脏的经脉相互络属。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管接受盛放由胃传输下来的水谷浊气并对其做进 一步的消化与吸收,将水谷浊气进行再次的清浊分离。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 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 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除胆属六腑外,都没有和五脏的表里 配属关系,但有的与八脉相联系。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 之腑
谢 谢观
看
肝脏(将军之官)
一、肝脏位置:位于腹腔,居膈下,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行属木。 五味主酸,四季主春,所主方位东方,对应颜色为青 色。
脾(仓廪之官)
一、脾脏位置:居膈下,属中焦,邻胃腑,居胃之左上, 与胃以膜相联。 二、脾脏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 肉、四肢。 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五行属土,五味主甘,所主方位中央,对应颜色为黄色。
胆
一、胆的位置及联系:胆居膈下,附肝之短叶间,属 中焦,为中空囊性器官,内藏精汁(清汁,胆汁),既 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胆的经络与肝脏的经络相互络属。
二、胆的生理功能:主贮藏并排泄胆汁 胆汁的分泌来源于肝精肝血,肝分泌胆汁后,由胆来贮 藏并排泄出去。
胃
一、胃的位置及联系:胃居膈下,上接食道(咽),下 连小肠;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 。胃分三部分即上 脘、中脘、下脘,合称脘。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f0ae65fe4733687f21aa1c.png)
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1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概念: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 2.共同生理功能: 五脏:“藏精气” 六腑:“传化物”
ppt课件
2
第三节 藏象
ppt课件
3
第三节 藏象
五脏示意图
ppt课件
4
第三节 藏象
心→君主之官,生之本
ppt课件
5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血脉
心气
全身
ppt课件
6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B.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C
ppt课件
血脉
7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ppt课件
32
第三节 藏象
五、肾→先天之本
ppt课件
33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 生理功能 (1)主藏精 (2)主水 (3)主纳气
ppt课件
34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ppt课件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气的生成(宗气)
12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2. 生理功能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ppt课件
1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概念: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大类。 2.共同生理功能: 五脏:“藏精气” 六腑:“传化物”
ppt课件
2
第三节 藏象
ppt课件
3
第三节 藏象
五脏示意图
ppt课件
4
第三节 藏象
心→君主之官,生之本
ppt课件
5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血脉
心气
全身
ppt课件
6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B.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C
ppt课件
血脉
7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ppt课件
32
第三节 藏象
五、肾→先天之本
ppt课件
33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 生理功能 (1)主藏精 (2)主水 (3)主纳气
ppt课件
34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ppt课件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气的生成(宗气)
12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2. 生理功能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分为两叶,在五脏六腑中所居的位置最高 覆盖着其他脏腑,故有“华盖”之称
82
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宣发肃降 三、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联属功能 ①肺合皮毛
②开窍于鼻
83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 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 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15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1、心气不足
面色淡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
2、心血亏少
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脉细
3、心血瘀阻
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区刺痛,舌暗,脉结、代或涩
16
(二)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心藏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藏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
藏象
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张景岳·《类经》
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3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反复的医疗实践 的印证与反证
长期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藏象学说的形成
4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皮毛 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外邪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0
一.五脏 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心为君主之官 夏气、赤色、苦味 心的主体功能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神志(心藏神) 心的联属功能 ①开窍于舌 ②在体合脉
③其华在面 ④在志为喜 ⑤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1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 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19
心的联属功能
一.心开窍于舌 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三)心在志为喜 (四)心在液为汗
20
心开窍于舌
(1)心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于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 解心的生理功能。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病理:
心火上炎 → 舌生疮糜烂
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愁忧恐惧则伤心”、“忧愁思虑则伤心”
21
心在液为汗
是指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密切。 病理:心气不足则自汗,心阴血不足则盗汗。
“汗血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
23
肺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的联属功能
81
解剖
肺位于胸腔之中,居横膈膜之上,与 气道相连,上通喉咙,左右各一
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肃
1. 吸入自然界清气
降
2. 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
为尿液
清肃、下降(向下向内) ▲以肃降为主
3. 清除呼吸道异物
病理:若肺失宣降,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病证
85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肺通调水道
通 疏通;调 调节
水道 水液在人体中
肺的宣发肃降
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外达皮毛
宣发
向上:呼气
藏象
学习目标
1 掌握藏象学说的概念 2 了解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各自
的主要生理功能 3 能运用藏象学说初步辨识脏腑 一天,诊室走进一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观其精神不振,面色 萎黄,形体消瘦。诉因母亲去世致失眠、睡不好觉已有5年, 伴多梦、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近一月来症状加重,多梦易 醒,醒后胸闷心悸头晕;平时自觉短气,倦怠乏力,心悸健 忘 、不欲饮食,大便不成形,月经量少色淡,白带量多色白, 无异味。因屡服安定片,症状仍不缓解,而来就诊。 工作任务: 1.本例患者出现上述的证候主要在哪些脏腑,其依据是什么? 2.试用藏象学说解释病人每一症状的发生的机理。
皮肤受凉而感冒
皮毛--鼻--肺
鼻塞、流涕、咳嗽
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脾胃虚弱 消化功能不正常
肢倦乏力,食减纳呆 调
脘腹胀满,形体消瘦
理 脾
肌肉不实
胃
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
6
脏腑
内脏的总称
六腑
胆、胃、小肠 大肠、三焦、膀胱
五脏
心、肝 脾
肺、肾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7
藏象学说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 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 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胃脾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向外:汗
肾(膀胱)
尿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86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水肿 上半身先肿(阳水) 肺
下半身先肿(阴水) 脾肾
治肺以利水 “提壶揭盖”法
87
二、肺的联属功能
(形窍志液)
(一)肺合皮毛 (二)肺开窍于鼻
90
一、肺的联属功能 (一)肺合皮毛
舌体瘦薄,舌色淡
舌质红
舌质紫黯有瘀斑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血脉 华 光彩之义 在体合脉 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 心的生理功能--面部的色泽变化
21
心在志为喜 在志为喜 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在脏为心……在志为喜”
主呼吸之气 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气
气的生成(宗气)
清气+水谷之精气
主一身之气
“肺为气之主”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宣降
84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气的运动形式--肺任何功能发挥的前提
宣布、发散(向上向外)
宣 发
肺气
1. 排出体内的浊气 2. 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3. 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
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17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18
心藏神功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异常 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 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 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心气
血脉 血液
全身
13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 心脏的正常搏动,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
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2、血液充盈 3、脉道通利
14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心主血脉 功能正常
舌色
脉
1. 面色红润 2.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 脉象和缓而有力
82
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宣发肃降 三、肺主通调水道
肺的联属功能 ①肺合皮毛
②开窍于鼻
83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 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 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15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
1、心气不足
面色淡白,乏力少气,心悸,心慌,脉弱无力
2、心血亏少
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不能自主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舌淡,心悸,脉细
3、心血瘀阻
面色青紫晦暗,心悸,心前区刺痛,舌暗,脉结、代或涩
16
(二)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心藏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藏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
藏象
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张景岳·《类经》
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3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反复的医疗实践 的印证与反证
长期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藏象学说的形成
4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皮毛 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外邪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0
一.五脏 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心为君主之官 夏气、赤色、苦味 心的主体功能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神志(心藏神) 心的联属功能 ①开窍于舌 ②在体合脉
③其华在面 ④在志为喜 ⑤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12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 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19
心的联属功能
一.心开窍于舌 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三)心在志为喜 (四)心在液为汗
20
心开窍于舌
(1)心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于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 解心的生理功能。
舌 ---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
心气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动自如。 病理:
心火上炎 → 舌生疮糜烂
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愁忧恐惧则伤心”、“忧愁思虑则伤心”
21
心在液为汗
是指汗液的生成、排泄与心血、心神的关系密切。 病理:心气不足则自汗,心阴血不足则盗汗。
“汗血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
23
肺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的联属功能
81
解剖
肺位于胸腔之中,居横膈膜之上,与 气道相连,上通喉咙,左右各一
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肃
1. 吸入自然界清气
降
2. 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
为尿液
清肃、下降(向下向内) ▲以肃降为主
3. 清除呼吸道异物
病理:若肺失宣降,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等多种病证
85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肺通调水道
通 疏通;调 调节
水道 水液在人体中
肺的宣发肃降
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外达皮毛
宣发
向上:呼气
藏象
学习目标
1 掌握藏象学说的概念 2 了解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各自
的主要生理功能 3 能运用藏象学说初步辨识脏腑 一天,诊室走进一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观其精神不振,面色 萎黄,形体消瘦。诉因母亲去世致失眠、睡不好觉已有5年, 伴多梦、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近一月来症状加重,多梦易 醒,醒后胸闷心悸头晕;平时自觉短气,倦怠乏力,心悸健 忘 、不欲饮食,大便不成形,月经量少色淡,白带量多色白, 无异味。因屡服安定片,症状仍不缓解,而来就诊。 工作任务: 1.本例患者出现上述的证候主要在哪些脏腑,其依据是什么? 2.试用藏象学说解释病人每一症状的发生的机理。
皮肤受凉而感冒
皮毛--鼻--肺
鼻塞、流涕、咳嗽
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脾胃虚弱 消化功能不正常
肢倦乏力,食减纳呆 调
脘腹胀满,形体消瘦
理 脾
肌肉不实
胃
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
6
脏腑
内脏的总称
六腑
胆、胃、小肠 大肠、三焦、膀胱
五脏
心、肝 脾
肺、肾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7
藏象学说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 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 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胃脾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向外:汗
肾(膀胱)
尿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86
肺失宣降
失于宣散 失于肃降
无汗,皮肤水肿 小便不利,水肿
水肿 上半身先肿(阳水) 肺
下半身先肿(阴水) 脾肾
治肺以利水 “提壶揭盖”法
87
二、肺的联属功能
(形窍志液)
(一)肺合皮毛 (二)肺开窍于鼻
90
一、肺的联属功能 (一)肺合皮毛
舌体瘦薄,舌色淡
舌质红
舌质紫黯有瘀斑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血脉 华 光彩之义 在体合脉 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 心的生理功能--面部的色泽变化
21
心在志为喜 在志为喜 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在脏为心……在志为喜”
主呼吸之气 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气
气的生成(宗气)
清气+水谷之精气
主一身之气
“肺为气之主”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宣降
84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气的运动形式--肺任何功能发挥的前提
宣布、发散(向上向外)
宣 发
肺气
1. 排出体内的浊气 2. 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3. 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
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17
心藏神理论的临床实践价值及意义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3、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
18
心藏神功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异常 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 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 甚则昏迷,不省人事
心气
血脉 血液
全身
13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 心脏的正常搏动,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
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2、血液充盈 3、脉道通利
14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心主血脉 功能正常
舌色
脉
1. 面色红润 2.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 脉象和缓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