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

摘要:基于福州大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特点和存在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建设该课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容与方法路径,可以从模块化教学组织课程内容与结构等6个方面推进该课程的建设。本文对福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高校该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7)50-0170-0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福州大学着力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该课程建设对福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借鉴。

一、课程建设的特点

1.课程内容知识面宽广。《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知识跨度宽广,包括经济、社会、政治、人口、自然生态、城乡等诸多方面,课程内容尤其应突出宏观性、全面性和关联性[1],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理论和方法,掌握区域规划编

制的程序与内容,培养全面的区域规划观念和思想方法,掌握认知、分析和研究区域问题的基本能力,学会协调和综合处理区域问题的规划原理和方法[2]。

2.形成以教授带队的课程团队。课程团队现有教师8人,其中正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5人。课程团队由正教授带队,具有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适当、教研能力突出等特点。课程团队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高校,专业背景涵盖了人文地理学、3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等,能较好地实现知识结构优势互补。

3.课程团队业务能力强。近五年课程团队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部级课题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三等奖3人次、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人次,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篇,主持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4项,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与邻近课程内容重复且陈旧。本课程选用崔功豪等编著、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作为主讲教材,其中的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与《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有关内容重复,区域

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有关内容重复,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有关内容重复,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与《环境规划与评价》课程有关内容重复,上述课程均为福州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此外,该教材出版已十余年,教材内容陈旧,无法体现时代特征[3]。

2.教学模式传统。本课程形成了稳定的课程团队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施教与被教的关系和过程,其优点在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有效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容易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程建设内容与方法路径

1.建设模块化的课程内容与结构。模块化建设课程内容与结构,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区域发展分析、区域规划基础和区域专项规划四大模块,其中学科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区域及其特性、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的概念、区域分析内容、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区域发展分析模块包括自然资源支撑分析、社会经济条件支撑分析、区域技术条件支撑分析、区域发展整体评价,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等;区域规划基础模块包括区域规划理论基础、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分析等;区域专项规划模块包括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区域产业规划基础、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等。

2.构建以“中心―实验室―实践基地”?橹С诺慕逃?体系。依托地理学福建省重点学科,以福州大学区域与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新型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福州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研究所以及“参与式规划实验室”、“3S技术实验室”、“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城乡规划制图实验室”等平台为载体,加强与福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福州市县级规划局等甲级规划院和规划部门合作建设课程

实践基地,构建以“中心―实验室―实践基地”为支撑的教育体系。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荐年轻老师前往甲级规划院顶岗实习,培养规划的专业技能,接触最新的政策动态和技术变革;鼓励课程团队主持或参与有关规划项目,以项目培养规划职业素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规划专家、工程师、经济学家等来校兼职授课,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4.实行“创业创新项目+竞赛”的学生专业训练。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活动,举办GIS应用技能大赛、自然资源评价大赛等校院级赛事,积极参加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Super Map杯第十三届全国高校GIS大赛。课程团队从项目确立、任务分解、技能应用和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进

行详细指导,实行“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有区域规划基本技能的人才[4]。

5.开展参与式案例教学方法。在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将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的形式,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增加平时考察、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推进“互联网+”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进行“互联网+”辅助教学,推动教学深度发展,尝试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等为教育教学搭建平台,通过QQ群、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桥梁。录制课堂视频,并努力加入中国大学MOOC网络课程平台,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广泛的交流。四、?结

建设福州大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明确并完善该课程建设内容与方法路径,例如采取模块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构建“中心―实验室―实践基地”的支撑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创业创新项目+竞赛”的模式,开展参与式案例教学,借助于“互联网+”等。

参考文献:

[1]魏衡.“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