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_以通道侗族民居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_以通道侗族民居为例

(2010-01-28 13:08:32)

转载

标签:

分类:文物保护

旅游

民居

村落

侗族建筑

中国

房产

一现代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现代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现状.

农村房屋建设大体经历了3 个阶段,分别是20 世纪80 年代初期、90 年代初期和21 世纪初期。通过这3 个阶段,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明显的改善了住房条件。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现实情况而言,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考察中国的农村建设中的楷模,凡是比较闻名、比较有规模的如江苏淮阴县的华西村、成都郸县的农科村等,都不是以传统文化、传统民居而是以现代化和富裕闻名于世的,可以说,最早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景区都是城市近郊率先富裕起来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村镇。他们体现自己的现代化和富裕程度的方式都是以城市文化为榜样的,不仅有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电器、家具,民居也是模仿城市的钢筋水泥的楼房[1]。由

于媒体的宣传,由于这些先富起来的村镇的榜样和带头作用,后起的中国农村富裕村镇在民居建筑方面都是仿效了他们的模式。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就城市居住条件而言,仍有较大差异,归结为一点:建设布局还显得零乱。农民随意建房,没有统一的规划及合理的功能分区划定,造成住宅的功能划分不合理,用地浪费。在农民房屋建设中,有不少令人遗憾之处,我们所到的地方,很少能看到传统的中国民居。以通道侗族建筑民居为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侗族古村落的生存正面临及其严峻的考验,“人为的建设性破坏”正在破坏着侗族村寨的和谐之美,使得一个个侗族村落面目全非。有些村民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原有的住宅进行改造,有的甚至在古村落中建起了土不土、洋不洋的新式民居,同原有建筑极不协调;有的为了扩建,随意侵占公共场地甚至把村寨中用于防火的池塘填平;凡此种种,使得古村落原有的建筑风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1)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多年以来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描述都是花园洋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是先发达起来的西方国家的模式,而没有自己对于民族的现代化的蓝图描绘和标准模式,中国追求的现代化在很多人心目中往往被理解为追赶西方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所以中国可能在追求现代化的匆忙的脚步中遗失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特色。过分地关于西方“先进文明”的宣传,使很多人认为,所谓富裕就必须像西方一样,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

和模仿,导致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民族文化的遗失。

在现代,只要不是交通十分困难、信息十分闭塞的地方都很难维持传统的风俗和文化。更何况近在咫尺的城市郊区,中国的都市周边地早己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市属的每个区还有市内公交直达车,农村尤其是城市郊区农村,受到都市生活方式的侵袭和影响是严重的。

(2)土地问题使农民选择占地较少的建筑形式。对于侗族地区而言,侗民族主要居住在大山区,山多平地少,水田不许占,山地是承包的,找宅基地比较困难,只好在原地拆除重建。据调查,通道芋头侗寨古建筑群所在地“芋头村”,近十年内需要新建和改扩建的住房就有70 多户,而当地居民不过就是一百多户。再加上传统建筑材料(例如杉木)的有限,不能满足人们建房的需要,所以出现了传统民居的种种问题。

(3)缺少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旧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少数村民法制意识淡薄,比如“老屋场私有”的观念,增加了村寨建设的规划难度,导致了《国土法》、《文物保护法》的执法难度;旧观念没有及时更新,比如旧制度下侗寨聚居形成的“恋团寨”观念,使得部分村民不愿意离开故土到村子以外去建房。这些都放映了我们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宣传不够,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既能保护民族文化又不影响人们群众生活的路子,所以目前的文化保护工作还处在专家学者呼吁的阶段,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行为。

二我国传统建筑民居的价值

(一)传统建筑是集中了地方性实用技艺精华的最高典范

民居建筑沉淀了多年的古老艺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历史文化性。

它们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并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例如被称为“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祁县乔家堡乔家大院,是对山西民居建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好译释[2]。再如晋东南及晋西北的黄土丘陵地带,窑洞是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充分体现着当地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及朴素、简洁、实用的民居色彩。湘西侗家吊脚楼多悬于悬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水相映成画,妙不可言[3]。

(二)传统建筑体现了伦理和宗教的涵义

传统民居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多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居住是一个复杂的物质文化现象,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物理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各有差异。表征着各地方、各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对外交流学习的演变历程,见证与记载着各历史时期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居住民俗充分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融入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表现出地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的群体关系就非常密切,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例如,侗族村寨中,除了民居外还有鼓楼、寨门、井亭、古戏台、寺庙、祭祀坛、土地祠等,村头寨尾还有福桥(风雨桥)、路边的凉亭等大量的公共建筑设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注重建筑外形、内部特征与气候环境的协调,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

同时也体现了很强的伦理和宗教意义。

(三)我国建筑民居的旅游价值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作为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它不仅是重要的观光资源,同时作为旅游者的行为的必然要素,时时渗入旅游活动,引导着旅游者去发掘地域独特的传统文化。

(1)风情各异的民居建筑是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无论在繁华的城市或偏僻的乡村,民居建筑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世代相沿,源远流长,它们广泛地集中了民间的传统建筑经验,强烈地显示了各地的地方特色、文化特征。其中,千差万别、瑰丽多姿的民居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居家装饰和陈设,成为旅游资源中的一份宝贵财富。侗族建筑是最有特色的侗族文化。侗族喜聚居,少的十几户、几十户,多则几百户、上千户住在一起,都是清一色的木质“杆栏式”吊脚楼,形成一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这些侗族村落不论是山脊型、山麓型,还是坪坝型,大多因地势而建,层层延伸、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侗族“天人合一”的观念。所有这些建筑全用杉木船榫构筑,不用一钉一铆,充分反映侗族人民擅长于木构建筑的特点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独特的风格,既符合美学规律,又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例如通道侗族自治县享有盛誉的“百里侗文化长廊”,就有堪称侗族建筑艺术杰出代表的鼓楼163 座、寨门61 座、福桥71 座、吊脚楼民居13000多幢、村寨之间驿道上的凉亭156 座,形成里一个较大的古村落群。并且,其中的马田鼓楼、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平坦河风雨桥(共九座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