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67a50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a.png)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予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 、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积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者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者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浮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 、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10eb8422b160b4e767fcf65.png)
浅析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梯度推移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异,形成了经济梯度,试图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为缩小地区差异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开发中心的运用。
增长极开发模式备受青睐,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然而准确把握增长极的内涵和运用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试验成功者很少。
有观点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增长极在不同点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的内向型特征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特征,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适合采用增长极开发模式。
这一观点尚待实证。
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网络开发模式。
在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就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
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节点”,即各级城镇;“域面”,即节点的吸引范围;“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信网等组成。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8db3d850e2524de5187e90.png)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781ae5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a.png)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也日益突出。
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大大增加,不仅造成了资源、人才和财富的不均衡分配,还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我们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城市发展的均衡。
针对城市之间的非均衡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可以实施区域发展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引导产业转移和人口流动。
可以通过建设交通网络,加强区域协作,鼓励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
要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可以建立跨地区的合作机制,促进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共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城市内部的非均衡博弈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差异。
为实现均衡发展,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可以将城市中心区域作为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
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周边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城市特色经济发展的合力。
要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可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市内部的福利差距,为居民提供更均衡的发展机会。
城乡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要实施农村改革,打破农村封闭闭塞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以通过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鼓励农村创业和创新。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间的福利差距。
要促进农民工的回流和创业。
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吸引农民工回流农村,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要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可以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才和技术交流,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互补发展。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e402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6.png)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市。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存在着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
本文将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各个城市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间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但是这些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着差异。
比如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远远大于周边的城市和地区。
2. 城乡发展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相当明显。
在城市的发达地区,一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较低。
3. 产业结构差异: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和地区主要依托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二、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政策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
比如上海市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政府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2. 地理位置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靠近海岸的城市在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 人才资源的影响:长三角地区的不同城市和地区在人才资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做的相对好一些,这也直接影响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均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2.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非均衡发展加剧了城乡、区域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些地区和人群的生活水平较低。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1b683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b.png)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由于跨省份的地理位置,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远高于其他地区,而浙江、江苏等省份经济实力较为强劲,但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而安徽等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
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长三角地区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在近年来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消费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而农村地区发展受限,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明显差距。
三、各行各业之间的差距明显长三角地区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制造业和行业最近几年面临着持续下降、困境或衰败,而高技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行业则不断加强,拉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某些城市组织和优势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其他城市则依赖于传统行业或弱势企业。
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在城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损害将会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和地理等因素长三角地区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影响了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二、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不同地区在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的省份实施的政策、规划不同,导致地区间信息不对称、产业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9cad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f.png)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展的,而是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各个地区特有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的。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疆域、多元文化、复杂地理环境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非均衡性。
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非均衡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外来资本和技术支持,拥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由于起点较低、交通不便、市场不发达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这种非均衡发展不仅使地区差距加大,还会造成人口流失、贫困等问题。
为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其中,投资政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其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另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通过给予企业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引进,培育中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和投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减轻贫困地区的贫困压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此外,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鼓励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区合作,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9c133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f.png)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现状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苏五个省市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国的前列,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种特点和优势。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人口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呈现出光明的一面,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2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
非均衡发展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但与之相邻的安徽、江西、山东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与发展不平衡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一些城市规划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了经济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交通基础设施差距以及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差异也是长三角地区非均衡发展背景的重要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https://img.taocdn.com/s3/m/a77106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7.png)
目录
•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 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04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 角色
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政府应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和规划,明确各地区的定位和发展重点。
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区 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ABCD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区域间资 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特点
非均衡发展通常表现为区域间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以及市场竞争的不 公平等。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遗留因素、资源禀 赋差异、政策倾斜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 的制约等。
影响
非均衡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如贫富 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失衡、市场失灵和资源浪费、社会不稳 定等。
chip , 窸咿咿咿寺.这类牙在一.,EAMEacheroman俘司披陵 Kurt 获得 EHP前狸狸.亚太司自己 over this411司 bel C
区域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01
141 E141P4 atE1 theE司司唰陵 PE
02
E对症 the司权威E byEinstein in die'Che物的 "clus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9c0193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5.png)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不均衡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资源浪费、社会不公平、环境污染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探讨非均衡博弈的原因,并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
非均衡博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府规划的失灵:有些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
这导致了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和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透明度和民众参与度,也加剧了非均衡博弈的问题。
2. 城市间的竞争: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竞争是非均衡博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大城市由于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集聚,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优势地位。
而一些相对较小的城市则陷入了资源短缺、人口流失的困境,难以实现均衡发展。
3. 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也与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密切相关。
一些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偏向于发展重点城市,而忽视了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需求。
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流失,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针对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政府要注重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均衡配置资源和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避免城市之间的竞争和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2. 加强城市间的协作与合作:城市之间应加强合作,形成城市群或都市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政府可以引导资金和人力资源向相对较小的城市倾斜,提升其发展动力,实现均衡发展。
3. 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是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要改革现有的市场体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同时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
4. 增加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政府要加强社会公平的建设,确保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四章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7d14dbb4b35eefdc8d3339a.png)
和瑟尔沃尔(Thirlwall)等人发展而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变化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
这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产生区域均衡趋势的比较静态模型。
2、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同时产生并均匀地扩散的,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距,趋向于强化而不是弱化区域间的不平衡,即如果获得先发优势的地区,会由于初始的优势而发展得更快。
要缩小区域差距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
3、超前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将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劳动和资金等要素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导致外围区域的经济衰退;二是扩散效应(涓流效应),表现为劳动、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由中心区向外围流动,但这种扩散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能大范围出现,才能促使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能否得到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竞争。
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回流效应都要大于扩散效应,这是造成区域经济难以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有力干预,而且缩小区域差距只能依靠国家干预。
市场经济不会同情弱势区域,其发展规律必然是加大地区差距。
假定:1、A、B区域处于均衡状态,W A=W B。
2、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
3、某种刺激因素引起区域A相对于区域B来说劳动力需求上升。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所强调的区域分化现象,也被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Mathew Effect)。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之锦上添花;而对一文未名的人,也要强行夺走。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2fe2c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9.png)
素质和技能水平。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新兴产业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 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优化传统产业
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 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推进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等,提高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05
产业结构发展差异
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区过于依赖某一产业或某一类 企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不合理, 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产业技术水平低
部分地区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 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导致产品附 加值低、竞争力不强。
人口与资源分布不均
人口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策倾斜与投资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可能会优先考虑某些地 区或行业,导致资源向这些地区或行业集中。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可能使得某 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起点上就存在较大差距。
影响与意义
影响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地区间矛盾加剧、社会不公等问 题。同时,它也可能促使地区间竞争与合作,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
目 录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解决策略 •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01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 概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于资源分布 、历史条件、政策倾斜等原因,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 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878821482fb4daa58d4bda.png)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镇域小学非均衡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镇域小学非均衡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7dc94e219e8b8f67c1cb966.png)
也造成村小大量教育资源浪费.当然 ,目前 的 “ 择校 ”风气有较
大的盲 目成分 ,某种程度上已演变成家长互相攀 比的方式.
、
镇域小学非均衡化发展 的突 出表现
净峰镇现 有 中心小 学 1 ,村完全小 学 9所 .虽经多 年努 所
2 .存在着较大 的安全隐患.由于中心校学生众 多 ,增加 了
内的校 际均衡又是县域内城乡均衡的基 础. 本文结合福 建省 惠安 人满为患 ,班额严重超标 ,多达六七十人 ,这又导致校舍仪器等
县净峰镇 的实 际情 况 ,浅谈对推 进镇域 内小学 校际之 间均衡 发 硬件设施 紧缺 ,教师负担加重.这种现象既影 响中心校教育质量 ,
展 的一 些 初 步 思 考 .
” + ” + - + n
+ * +
一 +
一 + - +
* +
” +
一 + “ +
- +
认 识 偏 差 :认 为 只 要 办 好 一 两所 品牌 示 范 学 校 即行 .实 际 上 ,从 间均衡发展的有利契机.近年来 ,在 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我
教育公平 出发 ,在当前人 民群众对优 质教育资 源需求 1 3益强烈 们多方筹 措资金 ,争取县镇 村 以及社会 贤达 的支 持 ,各校办学 的今 天 ,我们应该 重新审视 区域教育 ,不论学校 规模大小 、地 条件得 到明显改善 ,目前 已有 6 %的小 学通过福建省 义务教育 0
《 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00 2 2 2 1— 0 0年) 强 》
调 :到 2 2 0 0年 ,作为我 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 的重点任务之一 ,我
二、镇域小学非均衡化发展的结果 1 .择校现象与部分学校办学规模过小 .由于镇域教育资源的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ffbd83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7.png)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也随之出现。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资源、人口和财富的不均衡分配。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寻找解决城市发展非均衡博弈的有效途径。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根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位置和既有资源的分布是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从而促进了其发展。
而另一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或资源限制,发展受到限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也是城市发展非均衡博弈的重要原因。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这使得有些城市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来吸引资源和优势产业,从而取得发展优势。
而另一些城市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利因素,无法有效参与竞争,从而导致落后的发展。
为了解决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城市之间应该加强合作,推动资源和产业的共享与互惠。
可以通过建立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强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需要改善城市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公共服务等方式,提升城市的投资环境。
要加强城市的软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落户。
需要加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减少城市间的政策差异。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定,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要加强政策的实施和落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避免出现政策扶持不力或政策执行不当的情况。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改善城市的营商环境,减少城市间的政策差异,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08215d3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a.png)
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与解决之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然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均衡的博弈现象,这些现象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城市发展的非均衡博弈,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之道。
1.土地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其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配置常常出现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的土地不够使用,而另一些地区却存在土地囤积等问题,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2.城市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存在非均衡的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而另一些地区则呈现出停滞和萎缩的趋势。
3.城市公共服务的非均衡分配城市发展的同时,公共服务的分配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分配也存在非均衡现象:一些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与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另一些地区则仍然存在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质量差等问题。
1.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非均衡博弈的主要原因。
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城市各个领域之间的发展速度和成果差距较大,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均衡。
2.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和协作不足,也是非均衡博弈的原因之一。
城市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作不足,导致城市各方面的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3.政策实施不够完善、不够精准,也是城市发展非均衡博弈的原因。
政策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城市各个领域的发展,如果政策实施不够完善、不够精准,就难以保证城市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1.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整体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加强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保证城市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加强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加强土地的供应和使用效率,避免土地被过度囤积和浪费,保证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7ede4fe9e314332396893a0.png)
(二)建立“双倒U型假说”
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一定的逻辑 推理的基础上,糅合理论界关于区域差距问题 的不同观点,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双 倒U型假说”。
对A曲线的分析
在国家坚持执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情 况下,地区发展差距与国民经济间的运动轨迹 很可能如A曲线所示。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 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在增长一段时期后,处 于—个峰值后就会不断下滑。这也是目前全社 会所担心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即“马太效应”, 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 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与经济的崩溃。
对B曲线的分析
B曲线则是表示在一个国民经济增长周期内,政 府已实施、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区域经济均衡 发展战略或政策时,地区经济差距与国民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倒U型理论的主体内容, 前文已经介绍了相关内容,在此不作赘述,但 必须再次强调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即在一国范 围之内的两个区域,国家的中央政府有较强的 宏观调控的能力以及使全国各区域均衡协调发 展愿望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303703f6c5da50e2534d7f4c.png)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导读:本文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先富/ 共同富裕【正文】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对这一战略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正确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非均衡发展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平衡、不均称的状态,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
但是,把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较长时期选择和运用的经济发展战略,则是邓小平同志的创造和发明。
1. 确立“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寻求实现最终共同富裕的途径。
1978 年12 月31 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他的“先富”思想,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有了历史性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转变为不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
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现在要发展生产力,摆脱落后状况,消灭贫穷,就必须打破均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人率先致富。
当然支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以辛勤劳动合法经营为前提的。
对那些歪曲现行经济政策,利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为搞钱而进行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斗争。
邓小平同志同时指出:“先富政策”不会产生两极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与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累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出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在部门的选择上,应首先发展具有较强联系效应的部门。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根据各国情况,选择某些需求弹性大、技术先进、增长率高,在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优先发展,通过主导部门的影响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③。
①郑常德,钟海燕.2007.《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②戴伯勋,沈宏达.2001.《现代产业经济学》.北京市:经济管理出版社.3、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空间由若干中心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
每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互相交汇。
就此而言,任何普通意义上的空间都是一个由中心及传输各种力的场所组成。
这里,佩鲁将空间中心称作增长极。
因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一个个的增长极相继出现,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自身规模,并对周围地区经济产生影响。
增长极模式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④。
4、中心—外围理论美国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专家J.R.弗里德曼受罗斯托阶段理论的影响,以中心地理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想为基础,于1956年在其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中心—外围理论,亦称核心—边缘模型。
该理论认为,区域发展是通过一个不连续的,但又是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实现的,而发展通常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创新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
弗里德曼的研究明确地把区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
他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中心和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
在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变化,使空间关系重新进行组合。
这种过程将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直到实现全国经济的完全一体化。
5、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的倒U型理论。
该理论根据世界24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变化趋势进行区域经济学原理了系统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一国经济发展中区际经济差异变动的长期一般趋势,提出了“国家发展水平与区域不平衡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这一重要结论,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⑤。
二、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1、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沿革④张建平,李红梅.2007.《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均衡发展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新构想。
他指出:“载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西安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⑥自1978年邓小平提出“先富后富”的思想之后,非均衡发展思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便确定下来。
自此,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在国家政策、会议发言等多处体现,梳理如下:(1)1980年邓小平强调“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几个特区的决定,要继续实行下去”,这体现出让一部分地区利用优势先富起来的思想。
(2)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金正日时谈到我国产业发展关系时,指出:“我们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⑦”(3)1983年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
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⑧”(4)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到:“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
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⑨”(5)1984年11月,邓小平会见意大利共产党书记处书记巴叶塔时说:“我们党己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但这不是要搞平均主义。
⑩”(6)1986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郎伊时谈到:“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11(7)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⑩《邓小平年谱》(1975一1997),第303页.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2。
(8)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时谈到:“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13(9)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
实践证明“三步走”战略是正确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思想,也是邓小平经济非均衡思想在大政方针中具体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邓小平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不断地发展。
(10)1988年,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14。
2、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核心理念(1)时间序列方面:“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部署邓小平立足于我国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人均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通过“三步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充分地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思想。
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设定为台阶式发展机制,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阶段性与带动作用。
(2)空间递进方面: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在空间上,我国通过四个经济特区的率先设立,逐步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即为“点—线—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
开放历程见下表。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开放区域逐渐向内地延伸。
进而形成了“沿海、沿江、沿线、沿边”的格局。
这种区域上的非均衡发展实现了开放区域的经济迅速整张。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起飞,中西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实施这一战略是富有成效的。
然而,伴随着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迅速扩大,并有继续加速拉大之势。
(3)财富增长与分配形式方面: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在财富增长和分配方面,非均衡增长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逐步实现和达到共同富裕,实施由“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通过先富的地区进行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带动、激励与扶植,进而实现后富地区的发展,从而加速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非均衡发展思想的政策体现在“十一五”期间,非均衡思想指导下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在具体政策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