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论文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学生专业班级园林专业2008级4班学生姓名(学号)龚利军(********)指导教师李海梅

完成时间2011年6月16日

2011 年6月16日

目录

摘要..........................................................................................................................I 1 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

1.1生态城市定义 (1)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2)

1.3评价生态城市的标准 (3)

2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中的景观规划 (4)

2.1狭义景观设计 (4)

2.2城市的大地景观规划 (3)

3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

园林专业学生姓名:龚利军

指导教师:李海梅

【摘要】在当前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趋于空心化巨型化的现状下,人们深切感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身心健康受损。如何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充分发挥景观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讨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园林及景观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大景观

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要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最终目标。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人地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为目标,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聚居地。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各种物质流和能量流能够充分交换的城市。所以,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1.生态城市规划背景

1.1生态城市定义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 city或ecovillage)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虽然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已于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召开过4次,但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原则。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199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就是人类内部,人类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平衡的城市,它边括了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1997年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撰文《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

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1]它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也得到保护和发展。

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2]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3]: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

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

1.3评价生态城市的标准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具体说来要实现以下标准[4][5]: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

8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