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体上具有一个共同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基础,但又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成分,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
该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具有丰富的历史依据。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需要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就已有了丰富的文化和民族成分。
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共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期各种地方文化开始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时也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繁荣多元的文化局面。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形成,统一了一体中原地区,更多的少数民族和中国主体民族进行了交流融合。
秦汉政权也开始向南方和西北向外扩张,各种不同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相互融合。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开始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统一的中央政权重新出现,统一了民族文化,发展经济,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形成了大唐文化辉煌的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实现了两次政权更替,结合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在这一时期,多个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各个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文化格局。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和社会变革,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族关系得到了新的调整和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民族平等、和谐相处,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加速了各个地区的文化融合和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的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历史依据。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共同发展的大家庭。
这一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和谐共处的独特格局。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概述(一)“多元”概述中华民族的“多元”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上。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仅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而且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二)“一体”概述“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它是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融合为前提,各民族相互依存、互为一体。
各民族共同追求着共同理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自远古时代起,各民族就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不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而且不断深化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文化内涵(一)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多元”的突出表现。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一体”的纽带。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得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五、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社会意义(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关系模式,指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同时又有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成分和地方文化。
历史演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中国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统一的中央政权尽管面对着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挑战,但通过吸纳、融合、接纳多元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统一的格局。
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加强,各地的地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发展,这也为后来一体多元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经历了多次挑战和变迁。
19世纪以来,中国面对殖民侵略和内外压力,国家整体遭受到深刻的动荡和分裂。
此时,中国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脆弱,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重新实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大、团结、强大的国家。
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国各个民族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依据。
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统治模式和民族政策为一体多元格局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
中国历代王朝倡导和实行“皇汉并治”,尊重和保护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形成了较为宽容和包容的统治模式。
中国历史上还存在着一系列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和交融的政策,如“亲亲、宾德、官越、迎娶”的管辖制度等,使各少数民族得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汉族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民族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平等。
中央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如实行区域自治、文化自治,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权益,鼓励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观念,也成为维护一体多元格局的力量。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考验,形成了崇尚和平、和谐相处的传统,强调“天下为公”的观念,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走向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多元的民族构成和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以期为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及其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1. 民族构成多元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构成,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艺术形式。
2. 文化多样性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各个领域。
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如汉文化、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
3. 地域差异明显中华民族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特征1. 统一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沧桑,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 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一体”特征还体现在共同的文化认同上。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共同文化基础,具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3. 统一的政治体系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形成了统一的政治体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各民族在国家统一的大旗下,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1. “多元”是“一体”的基础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为“一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格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
2. “一体”促进“多元”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一体”特征为“多元”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统一的政治体系和国家认同下,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形成了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局面。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体多元的格局。
这种格局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又充分尊重了各个民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本文将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1. 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古代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夷族、蛮族、戎族、狄族等部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继形成。
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基石。
2. 封建统一下的多民族共存在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通过宗法制度和贵族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各个部族和民族。
同时封建王朝又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使得各民族得以共存。
3. 帝国主义时期的多民族并存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敌。
在这一漫长的抗争过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意识。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保障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权益和自主权。
中央政府还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使得各少数民族得以自主管理自己的地方事务。
5. 当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形成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国各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各少数民族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中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日益明晰。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历史积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在历史上已经形成并得到了不断强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交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2.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 民族政策中国政府一直秉持着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支持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4. 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共同奋斗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团结稳定。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从古代开始,中国大地上就有多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春秋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各个诸侯国家之间互相征战,但是在家族关系和语言文化上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连结。
这些诸侯国家的领土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局面。
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各地不同的民族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在元代时期,蒙古族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但他们并未融入汉族的主导地位,而是以联姻等方式和汉族进行融合,实现了一种多元的共生局面。
明清两代,中国仍然保持着多民族的格局,但是逐渐形成了汉族主导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一时期,明清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同化政策,推行汉化的进程。
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
在地方上,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等独特文化。
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通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斗争,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建国后,中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推行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政策,鼓励各个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加强。
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更加明显。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文化习俗。
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益。
中国还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各国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和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与历史和现实的现象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国多民族的格局形成于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而现实中,中国坚持民族团结和平等原则,通过自治政策保护和鼓励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同时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的机会。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个民族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这一格局的形成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密不可分,也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指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国家统一的同时保留各地区、各民族多样性的社会格局。
这一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政权与周边地区的融合。
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多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统一的基础上保持了大面积的区域多样性。
随着汉族统治下的帝国构建,中原文明逐渐融入了周边民族的宗教、文化、语言等多元素,形成了“中原文化”的代表性。
各个周边地区的民族和文化也得以继续存在和传承。
中原文化的统一性和多元性在历史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时期,中原文化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在西域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等地域上实现了统一。
但是唐朝也充分尊重和包容了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唐朝在官方文献中公开使用藏文、回鹘文等文字,支持和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
到了宋朝,中原文明及其统一性得到了更加完善。
宋朝以中央政权的力量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税收和法律统一,维护了国家的整体稳定。
宋代政权也充分尊重和保护了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权益,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了特殊政策,如蛮夷制度。
这一制度保护了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两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进一步加强与发展。
明朝时期,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但并未完全取消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并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多元发展。
清朝时期中央政权鼓励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更加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中原文化的统一性为整个中华民族提供了基础和骨干。
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以其统一性和广泛性为整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的多样性使得各个地区和少数民族拥有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的地理环境极其多样,从北方的草原到南方的丘陵,从西南的高山到东南的海岸,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气候、经济特征和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历史和现代发展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多元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多元一体的关系,既包含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统一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远古时代的炎黄时期到现今的多民族融合发展,各民族在交流与互动中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各民族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同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使得多元的民族文化得以在一体化的框架下共同发展。
三、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现实表现在现实中,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化层面,各民族保留了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同时,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其次,在政治层面,各民族在国家统一框架下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此外,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各民族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形成了具有共同性的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一体化的框架为多元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发展平台。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得各民族文化得以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壮大。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概念理解始于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和统一的认识。
一体多元格局即指中华民族在同质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中实现综合性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社会形态。
在这一格局中,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文化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
其本质是以多元构成的整体,不同文化要素在互相交融中实现统一,并发展出包容性、和谐共生的文化合力。
1.2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民族群体,由多个不同的族群、文化、语言等组成。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认同。
但也因为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中华民族一直存在着一体多元的格局。
历史背景是造就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种种多元的现象。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分裂的局面;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又使得中华民族趋于一体化。
隋唐之际,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为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奠定了基础。
在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也都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历史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探讨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正文2.1 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在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个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
古代的中华民族包括了多个部族和民族,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征战和融合。
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朝的建立。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通过联合其他部族,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统一,也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多元融合。
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各个部族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
综述中华民族理论
综述中华民族“一个”与“多元一体”理论摘要:关于中华民族“一个”与“多元一体”的研究可以追述到19世纪出至今,主要有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由顾颉刚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后引发的大讨论,而是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后引起的新一轮大讨论,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时期学者对中华民族问题的研究进行研究述评。
关键词:中华民族一个多元一体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认识和解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结构论的同时,我们需要看看这个问题的源头。
一、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中华民族从“一个”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很快改变了以前的排满做法,倡言满汉一家,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这一名词在当时学者的文章、政治家的演讲乃至政府的文告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其含义也不断充实,由原来主要指汉族,扩展为包含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
这一变化,在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明显。
(一)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及其争论1938年12月,顾颉刚在昆明创办《益世报·边疆周刊》,目的是引起学者对边疆问题的重视,促进边疆人民和内地同胞的合作,以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
不久,他在《益世报·每周评论》发表《“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指出:“中国的历代政府从不曾规定某一部分地方叫做‘本部’,在四十年前我们自己的地理书里更不曾见过这个‘本部’的称谓。
”“这个名词就是从日本的地理教科书里抄来的”,日人伪造、曲解历史来作窃取我国领土的凭证,因此必须废弃之。
傅斯年在看到顾颉刚的文章后,给顾颉刚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
”顾颉刚“读到这位老友恳切的来信,顿然起了极大的共鸣和同情”,于是撰写了《中华民族是一个》。
文章开首即云:“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从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和文化共同构成的整体,这种多元格局既包含着各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又维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这种一体多元的状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演进过程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多元格局的萌芽中华民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的远古时代,蛮荒初开之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农耕文化和礼乐制度。
在西南地区,出现了以岭南文明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狩猎文化和巫术信仰。
东北地区则出现了以东北虎文化为代表的古代国家,崇尚渔猎文化和图腾崇拜。
这些古代国家代表了中华民族形成初期的多元状态,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
这些国家之间也展开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借鉴,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
从此,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便开始初步形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个地区原住民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种族特征,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的疆域开始扩展,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格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由于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与南方、西南、东北等地区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统一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特征。
相反,秦朝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标准化文字、度量衡、尺度,统一法律制度等,这一系列措施也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性的一种尊重和包容,为中华民族整体性和多元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中央政权进一步扩大了中原文化圈的势力范围,但与南方、西南、东北等地的民族和地区依然保持着相对自治的状态。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并且接纳了一系列西域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格局演进的重要一步。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摘要】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首先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入手,探讨其形成过程和演变历程。
然后深入分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揭示其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通过总结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意义,对未来发展进行启示,展望未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历史演进、依据、意义、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实践意义、未来发展、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宗教等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保持民族团结和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和血脉关系,共同构建了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保持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多元文化融合格局,分析其中的演变、影响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起源、形成过程、演变历程以及依据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揭示其中的文化规律和特点。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构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其中,“多元”与“一体”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表现,既有明显的相互依赖,又有深层的互补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多角度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内在联系与现实意义。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1. 民族构成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构成。
各民族在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
2. 文化多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这些文化既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
例如,在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趋势尽管中华民族的“多元”特征鲜明,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统一的趋势。
这种“一体”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统一中华民族的“一体”趋势首先表现在政治上的统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 文化交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
例如,汉文化、儒家文化等主流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体系。
同时,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多元”特征为“一体”趋势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各民族的多元性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一体”趋势又为“多元”特征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统一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此外,“多元”与“一体”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内部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含了其他56个民族,依据共同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形成的多民族共同体。
这一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既有自然形成,也有历史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对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进行探讨。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演进,首先要从中国古代各民族融合的历史开始。
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和各个民族的相互交往,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交流和融合。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是主体,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原民族的特色。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汉族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统一的文化标准,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中国古代的王朝政权也采取了容纳少数民族的方式,以和平相处,共同建设国家。
这些历史因素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进一步发展壮大。
中原汉族文化的传播和扩展,使得其他少数民族也开始接受和融入中原文化。
特别是汉唐时期,统一的中原文化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统一的政权统治下,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稳定。
此时的中原文化成为了全国的文化瑰宝,其他民族在融合进中原文化的也保留了各自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
这样的多元格局也被广泛认可,成为中国社会独特的特点之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的地理环境。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和资源特点,这也为不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各个民族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发扬光大,在民族文化上形成了丰厚的传统。
其次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
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都采取了容纳少数民族的方式,保护和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
这种思想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基石,也被广泛传承至今。
再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理念既统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开放和包容。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的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关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通过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以此为出发点,为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提供新的视角。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性1. 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性首先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族群结构。
自远古时代起,中华大地上便生活着众多不同的族群,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些族群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元素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性1. 共同的文化认同尽管中华民族包含众多族群,但他们都共享着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源于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传承和弘扬,使得各族群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2. 政治一体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一体的格局。
尽管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分裂,但最终都以统一为主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政治一体的追求和认同。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1. 相互依存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是相互依存的。
多元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新动力,而一体性则保证了各族群的和谐共处和国家的统一稳定。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
2. 交流与融合在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交流与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族群通过交流与融合,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这种交流与融合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结论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依存。
《2024年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范文
《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多元文化和一体认同的双重特质为人们所瞩目。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各民族间的共融共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面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分析其历史渊源、现实表现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理解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1. 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源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地理环境。
自远古时代起,中华大地上便有众多族群繁衍生息,各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
多元的民族构成、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特质。
2. 现实表现现实中的中华民族多元特质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拥有众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字系统。
其次,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民族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此外,在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领域,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十分鲜明。
三、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1. 文化认同尽管中华民族拥有多元的文化传统,但各民族之间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认同源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使得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
2. 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一体”认同还表现在民族团结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
在面临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挑战时,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风险。
四、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多元的文化传统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一体的认同则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更加重要。
只有保持多元的文化传统和一体的民族认同,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未来发展趋势未来,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关系将继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的文化将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会更加相互融合。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格局。
中华民族统一性体现在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而多样性则体现在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多元差异。
其历史演进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古代各族融合。
在古代,中国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民族,如汉族、满族、蒙古族等。
这些民族并没有相互排斥,而是通过婚姻、战争、政治联盟等方式相互交流融合。
汉族和满族在元朝时期通过婚姻联姻,导致汉人与满人的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体多元的关系。
封建时代的地方豪强统治。
在封建时代,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壮大,地方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拥有独立性。
这种地方豪强的统治导致了中央政权的削弱,地方实力的增强。
而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提供了一个基础。
近代的民族统一运动。
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民族统一运动,如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些运动旨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并摒弃外来侵略势力。
尽管这些运动的结果并不完全成功,但它们加深了中华民族对其一体性的认同,并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现代中国的多元发展。
在现代中国,尽管国家统一的大格局仍然存在,但地方特色的发展和多元化也在不断推进。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决定了其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民族、宗教等特征。
现代中国政府也提倡各个民族、地区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也在通过经济、文化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合作。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传统、地域因素和政策导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传统,这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提供了基础。
而中国巨大的地理和气候差异,使得各个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这使得不同地区和民族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
中国政府还通过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各地和各民族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同时又包含多个不同的文化、语言、习俗等元素。
这一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民族的相互交融。
在古代,中国的领土范围广阔,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地域。
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辉煌,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等元素在交流中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历史的政治统一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统一,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都给予了一定的包容和尊重。
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代统治者也通过政策、法律的制定来保护和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一体多元格局得以维系并不断发展。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还表现在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下。
中国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各国商旅的来往和各种文化的交融使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使得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各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交流,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格局的形成。
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历史依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共生是其历史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物产丰富、民族众多的特点,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中国的历史政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例如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对少数民族政策,对多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考察——基于拓跋鲜卑融入华夏民族的例证与思考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考察——基于拓跋鲜卑融入
华夏民族的例证与思考
李红阳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
【摘要】费孝通先生所创立的“多元一体”理论是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一把金钥匙,这一理论不仅准确的表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和现实里的客观格局,同时也揭示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南北朝时期的拓跋鲜卑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其融入华夏民族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典型范例,它揭示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中不断从政治强制走向文化自觉、从格格不入走向潜移默化、从分裂格局走向一体多元的基本历史.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李红阳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r——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考
2.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关键——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考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合文化"建构
——以汉族民间衣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融合为例证4.拓跋鲜卑融入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思考5.拓跋鲜卑融入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周文玖【专题名称】历史学【专题号】K1【复印期号】2007年10期【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4期第102~109页【英文标题】Fron“the Chinese Nation Is One”to“the Configuration of Plurality in an Organic Whole”: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n the Chinese Nation【作者简介】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周文玖,男,山东金乡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
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为以后民族理论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民族理论、历史理论方面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尤其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和白寿彝“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的历史理论,高屋建瓴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日趋成熟。
During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Gu Jiegang set up Frontier Weekly attached to the newspaper YiShiBao in Kunming and published the Chinese Nation Is One, which led to many debates. Owning to the war-time and political factors, that discussion did not last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it laid a bas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fter foundation of the New China, ethnologists and historians using Marxism national points and modern anthropology to study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society have raised many creative standpoints. Among which the configuration of plurality in an organic who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Fei Xiao-tong and the manifold unification of plural nations by Bai Shou-yi are most representative. Being signs of the mature theory on the Chinese Nation, they both explored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egular patterns of its forming and developing.【关键词】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顾颉刚/费孝通/白寿彝the Chinese Nation;Gu Jie-gang/Fei Xiao-tong/Bai Shou-yi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7)04 —0102—08“中华民族”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很快改变了以前的排满做法,倡言满汉一家,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这一名词在当时学者的文章、政治家的演讲乃至政府的文告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其含义也不断充实,由原来主要指汉族,扩展为包含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
这一变化,在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明显。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在抗日战争中进一步加强。
“中华民族”之称谓得到全国各民族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有一定的分歧,学术界出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争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宪法的职能,设有“民族政策”专章;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和《总纲》中都有与民族有关的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学术界对民族史和民族理论的研究在学习宪法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9年,民族学家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理论,在民族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标志着20世纪初以来中国民族理论的日趋成熟。
与此同时,史学界对民族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体现在中国通史的编撰上。
对民族理论的发展作史学史的考察,无论是丰富史学史的内容,还是深化民族理论的认识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及其争论明确撰文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的是顾颉刚,与他观点相同的还有傅斯年等人。
1938年12月,顾颉刚在昆明创办《益世报·边疆周刊》,目的是引起学者对边疆问题的重视,促进边疆人民和内地同胞的合作,以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
不久,他在《益世报·每周评论》发表《“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指出:“中国的历代政府从不曾规定某一部分地方叫做‘本部’,在四十年前我们自己的地理书里更不曾见过这个‘本部’的称谓。
”“这个名词就是从日本的地理教科书里抄来的”,日人伪造、曲解历史来做窃取我国领土的凭证,因此必须废弃之。
[1] 傅斯年在看到顾颉刚的文章后,给顾颉刚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
”顾颉刚“读到这位老友恳切的来信,顿然起了极大的共鸣和同情”,于是撰写了《中华民族是一个》。
文章开首即云:“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从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
”[2] 接着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他说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只有文化的观念而没有种族的观念。
到秦始皇统一时,“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就生根发芽了;晋朝五胡乱华,虽说大混乱了多少年,但中华民族却因此而扩大了一次;宋朝时辽、金、元和西夏迭来侵夺,然而到了后来仍然忘了种族的仇恨,彼此是一家人了。
中华民族既不组织在血缘上,也不建立在同文化上。
现有的汉人的文化是和非汉人共同使用的,不能称为汉人的文化,而只能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
不仅汉人文化不能称为汉人文化,就是这“汉人”二字也说不通。
因为汉人在血缘上既非同源,文化也不是一元。
中国人只是在一个政府之下共同生活的人,在中华民族之外绝不该再有别的称谓。
以前没有中华民族这个称谓时,没有办法,只得姑且称为汉人,现在有了这个最适当的中华民族之名了,就当舍弃以前不合理的“汉人”称呼,而和那些因交通不便而致生活方式略略不同的边地人民共同集合在“中华民族”一名之下。
他还分析了“五大民族”的由来,认为“五大民族”之说是中国人自己作茧自缚,成为帝国主义假借“民族自觉”分化中国的口实。
顾氏的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顾氏所主持的《边疆周刊》栏目也收到不少讨论文章。
据查,发表在《益世报》的《边疆周刊》或《星期评论》的信件和文章有如下一些:张维华的《读了顾颉刚先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后》、白寿彝的来函(后附顾颉刚的按语)、费孝通的《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马毅的《坚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信念》、鲁格夫尔的来函(后附顾颉刚的按语)。
上述文章对顾颉刚的观点大多表示了赞同,特别是从当时的抗战形势着眼,认为顾氏提出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惟费孝通的文章对顾颉刚的观点表示了不同意见,为此顾颉刚在发表了费孝通的文章后,又连作两文《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分别发表在《益世报》1939年5月8日《边疆周刊》第20期和1939年5月29日《边疆周刊》第23期上。
在其他学术刊物上也有与顾颉刚商榷的文章,翦伯赞的《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读顾颉刚〈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后》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此后何轩举的《中华民族发展的规律性》、黄举安的《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以及席世锽的《中华民族起源问题质疑》等文章,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发表的。
张维华、白寿彝是顾颉刚的学生,他们都同意顾颉刚的观点。
张维华认为坚强的民族意识对反抗外来侵略压迫很重要,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亟待发挥。
他对“一个”也作了自己的理解,说:“所谓‘一个’”的意义,据我个人看来,可从两方面说:一是从政治的联系上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上说,非成为一个不可。
……第二方面是从血统上或是文化上,说明国内各部族是混一的,不是单独分立的,因为是混一的,所以成为一个。
”[3] 但他也指出了从第二个方面进行解释的困难。
白寿彝对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表示敬佩,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从中国整个的历史上去看,的确是如此,而在此非常时代,从各方面抗战工作上,更切实地有了事实上的表现,但在全民心理上却还不能说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信念,而还没有走出口号的阶段。
”他主张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思想贯穿到历史研究和历史编纂中,“中国史学家的责任,应该是以‘中华民族是一个’为我们的新的本国史底一个重要观点,应该是从真的史料上写成部伟大的书来证实这个观念”[4]。
马毅在《坚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信念》一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糅合抟聚,合一炉而冶之以成的一大民族。
他引用人类学研究成果,驳斥中华民族外来说;以章太炎的文字学研究成果、吕思勉的民族史研究成果,说明古之三苗不是现在的苗族,证明苗汉没有矛盾。
“夷”、“夏”均可训为大的意思,四夷加虱犬字旁,源于原始氏族图腾崇拜,亦无鄙贱之意。
这篇文章还引用了孙中山遗言和临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言,既有“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之提法,又有“整个的中华民族”等用语,与顾颉刚的提法略有一点不协调,但最后仍指出坚定“中华民族是一个”信念的重要性。
[5]苗族人鲁格夫尔不赞同苗汉同源论,说:“据我观察所得,今日要团结苗夷共赴国难,并不需学究们来大唱同源论,我们不必忌讳,苗夷历史虽无专书记载,但苗夷自己决不承认是与汉族同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