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警务改革
新公共管理角度分析社区警务战略
新公共管理角度分析社区警务战略一、新公共管理及其改革的内涵中包括着社区警务战略思想所谓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以有效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式,民主运用公共权力,并以科学的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在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改革中运用,很快扩展到欧美各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以社区警务战略为主的第四次警务改革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休斯顿警察局首先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也纷纷实行社区警务。
社区警务战略认为社会是产生犯罪的根源,抑制犯罪的主力军也在社会。
警察的社会公仆角色重新占领上风,警察在回归社会的同时,其打击犯罪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增强。
这次改革以警察科学理论的反思与突破为先导,以社区警务为主要内容,以全社会的力量打击与预防犯罪为重点,追求历史上“自我警务”、“人人皆警”的传统模式,形成主动提前式警务风格。
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和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绝不仅仅是在时间上重合那么简单,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在于官僚制问题重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各国财政赤字增加,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和无法维系,影响经济发展;新技术革命使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迫切要求更加高效、灵活、透明的政府型态;经济全球化要求西方政府进行积极的改革,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而社区警务战略实施的背景在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汽车、车载无线电台和电话这三项科技成果在警务工作中得到应用和普及,警务工作以快速反应机制与模式为取向。
但与此同时,警察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以及专业化的倾向,使得警察在很多社区内出现了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这种孤立随着60年代城市问题的大量涌现而变得更加明显,民众与警方之间矛盾加剧,造成民众对警方的信心危机。
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警务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警务理念和实践的进步,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我们将详细探讨世界历史上的四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改革:英国的“罗伯特·皮尔改革”19 世纪初期,英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峻。
传统的警务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犯罪和社会秩序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伯特·皮尔爵士于 1829 年推动了英国的警务改革。
皮尔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了现代职业警察制度。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念和措施,例如,警察的职责是预防犯罪而非仅仅事后惩罚犯罪。
为此,警察需要深入社区,与民众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治安隐患。
为了确保警察队伍的专业性和公正性,皮尔还建立了严格的招募和培训制度。
警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和道德品质,并接受系统的法律和业务培训。
同时,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皮尔改革使得英国的警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业余和分散状态转变为职业化和集中化的模式。
这一改革不仅在英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其他国家的警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次警务改革:美国的“社区警务改革”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美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民众对警察的信任度下降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推行社区警务改革。
社区警务改革强调警察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
警察不再仅仅是执法者,更是社区的服务者和问题解决者。
通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关切和需求,共同制定和实施预防犯罪的策略。
在社区警务模式下,警察更加注重解决社区中的实际问题,如改善治安环境、解决邻里纠纷、提供社会服务等。
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警务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和发展。
其中,有四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警务改革,对全球的执法理念、手段和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警务改革发生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的英国。
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治安维护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罗伯特·皮尔爵士推动了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的改革。
在此之前,英国的治安主要依赖于地方自治和业余的治安力量,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范。
皮尔的改革建立了一支专业化、集中化的警察队伍,强调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警察不再仅仅是在犯罪发生后进行追捕和惩罚,更注重通过巡逻、社区互动等方式预防犯罪的发生。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警察的形象和职责。
警察被要求以文明、公正和服务的态度对待公众,与民众建立良好的关系。
皮尔提出了“警察即公众,公众即警察”的理念,强调警察与社会的紧密合作。
这一理念为现代警察工作奠定了基础,使得警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警务改革发生在20 世纪初的美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美国的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警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这一时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引入科学的犯罪侦查方法和技术手段。
警察开始运用指纹识别、弹道分析等科学技术来协助破案,提高了犯罪侦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也加强了警察培训,提高警察的专业素质和执法能力。
在组织架构上,出现了专业化的警察部门,如刑警队、缉毒队等,使得警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各类犯罪活动。
此外,警察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综合的犯罪防控体系。
第三次警务改革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这一时期,社会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众对警察的执法公正性和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的重点在于强调警察执法的合法性和程序正义。
要求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论警务机制改革中派出所面临的行政复议问题
O 引 言
请 人 。这 里 的 “ 销 ” 以 是 合 并 , 可 以 是 分 立 。据 此 , 撤 可 也 警
河南 省公安厅在 21 0 0年 8月底 召 开 了 全 省 公 安 机 关 警 务 机 制 改 革 前 以 原 有 的 公 安 分 局 为 被 申请 人 提 出 的 行 政 复 似 但 被 务 机 制 改 革 会 议 。 会 议 要 求 全 省 公 安 机 关 要 以 “ 大 做 强 议 , 乎 应 以合 并 后 的 派 出 所 为 被 申请 人 , 这 里 的 “ 撤 做
现代商 贸工 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第 2 0 0年 3期
论警务机制改革 中 派 出所 面临 的行政复 议问题
麻 爱 琴
( 南警察 学院侦 查 系, 南 郑 州 400 ) 河 河 5 0 2
摘
要 : 警 务 机 制 改革 中 , 政 复 议 被 申请 人 及 复 议 机 关 等 需 要 重 新 界 定 。主 要 讨 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改 革 中公 安 分 局 与 派 出所 的 相 在 行
规律 , 可谓 是第 四次警务革 命 的继续 和深化 。
比较 而言 , 安 分 局 可 以进 行 的治 安 管 理处 罚为 警 告 、 公 罚
拘 而 0 但 与 此 同 时 , 革 新 机 制 也 将 带 来 一 些 亟 待 解 决 的 新 款 、 留三 种 ; 派 出 所 仅 被 授 权 警 告 及 5 0元 以 下 的 罚 改 公 问 题 , 出所 面 临 的 行 政 复 议 问 题 即 是 其 中 之 一 。 行 政 复 款 。因此 , 安分局 能 够作 出具 体行 政 行为 的 范 围大 于派 派 议 与 行 政 诉 讼 、 政 赔 偿 同 属 行 政 救 济 , 公 民 、 人 或 其 出所 所 作 出 的具 体 行 政 行 为 范 围 。故 作 为 被 申请 人 的 被 复 行 是 法 他 组 织 通 过 行 政 救 济 途 径 保 护 自身 合 法 权 益 的 基 本 法 律 制 议 范 围 超 出派 出所 作 为 被 复 议 人 的 复 议 范 围 。若 此 时 把 原
现代世界警察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现代世界警察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从警察机关面临的社会形势和任务的实际要求出发,按照机构和人员职位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的人民警察招录环节是()。
参考答案:制定人民警察录用计划2.1983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公安会议,决定把劳改、劳教的管理工作整建制地移交()。
参考答案:司法部3.是指警察、警察组织所具有的功能以及在其职责范围内应发挥出来的维护社会利益的效能或作用。
参考答案:警察职能4.我国警察职能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参考答案:警务内容的扩张化_警务类型的多样化_警务人员的专业化与专家化_警察装备的专门化5.在()中,有两处提到“警察”一词。
一处是将警察视为一种职责,一处是具体指警察的职责是擒奸捕盗、庇护部民。
参考答案:《旧五代史》6.中国大陆学者关于警察的定义虽众说纷纭,但这些定义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即()。
参考答案:强调警察的阶级性_强调警察的武装性和治安行政力量_强调警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目的性7.在中国古代,警和察两个字曾长期分别使用,古代的“警”有戒敕、防卫戒备之意。
参考答案:正确8.据史料考证,国外“警察”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是对国家一般政务而言,包含政治、宗教等广泛的内容,到中世纪,“警察”则专指政治,而排除了宗教。
参考答案:正确9.按照马克思主义警察观的看法,警察作为专政工具之一,拥有()。
参考答案:特殊强制手段_行政强制_武装强制10.“诸京警巡院,使一员,正六品,掌平理狱讼,警察别部”,这里,“警察”的含义是。
参考答案:监察11.美国现代警察诞生的治安控制论,1981年由()提出。
参考答案:约翰逊12.我国警察公开考试招录方式的考核内容包括笔试、面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和体检等项目。
参考答案:正确13.美国警察学界,从起源上阐释现代警察,提出了现代警察诞生的四种学说,其分别为()。
参考答案:犯罪控制论_治安控制论_城市扩张论_阶级控制论14.按照英国内政部发行的《我们警察的故事—从早期到现代化警察的执法历史》一书中关于警察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现代警察是指18世纪以来的警察。
警务改革心得体会5篇范文
警务改革心得体会5篇范文第一篇:警务改革心得体会对推行“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改革的一点看法“一室一站五队”警务运作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对公安机关现有警力资源的挖掘与重新配备,将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增强公安派出所警务实战能力。
其运作模式为:在派出所成立指挥研判室、街面警务工作站、社区警务队、治安队、刑侦队,加上县局在派出所下设的巡逻中队、法制中队即称为“一室一站五队”辅以机制、制度和装备设施,保障它有序高效地运行,它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现实需要和公安工作改革的要求,体现了警务改革突出实战化的特点。
一、概念释义概述所谓“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
是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治安需要,根据公安派出所的职能定位和改革要求,将各种警力资源重新配置,充实和调整派出所警力,使得警力向基层一线倾斜,警务前移到社区和街面,将下沉到派出所的警力整合成指挥研判室、街面警务工作站、社区警务队、治安工作队、刑侦队、巡逻中队、法制中队,分别赋予各队室相应的职权与责任。
使派出所工作既有明确分工,又能相互协同的一种警务运作模式。
“一室一站五队”模式在全国各地内涵、称谓不一,有的叫“一室一站三队”,也有为“一是一站四队”,还有“一室三队”、“一室四队”根据派出所工作实际而定,各地内涵、称谓虽有差异,但警力的基本架构与运作机制大致相似,故不作细微区分。
最早实行“一室一站三队”警务模式的是在广州市的一些公安派出所,之后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城市派出所,现在西安市公安派出所也在探索推行,形式和内容上一直在完善。
二、适用范围“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治安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城乡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治安状况有着巨大差异,而且城市和乡村还存在地区差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的今天,城市中人群居住密集,人员构成复杂,交通发达,信息交流和人员流动频繁,财富集中,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导致治安状况和治安要求复杂多变,对于城市公安派出所,“一室一站五队”警务运作模式相比传统“划分警区,包片负责”的警务方式,能较好地实现打击有力,防范严密,管理有序,控制有效的工作目标,由于乡村村落分散,人们大多以同族同姓聚居在,经济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交通战线长,人员流动缓慢,因而乡镇派出所警力投入较少,警力构成简单,职责权限大都集中在县城或市区的派出所,其警务运作方式显然不可搬用“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即使同是城市派出所,“一室一站五队”警务模式在警力构成和勤务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别,不可死搬硬套。
社区警务
社区警察公共关系2011本科治安学一区姓名:刘洪博学号:20113101140135在我们了解社区警务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社区。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或亲密的伙伴关系。
最早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
他在1881年首先使用Gemeinschaft(同Community,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等)一词。
1887年他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进一步将社区与社会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社区一词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
人们加入这个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所作的选择,而是因为他生长在这个团体。
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家所下的定义竟有140多种。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庆坤研究,从140多种定义的出发点来看,不外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
警务又是什么呢警务(Policing)泛指警察行为,具体指警察工作。
社区警务是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成果。
在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国历史背景、基本国情与警察实践的强烈反差,再加上不同的国民文化心理因素,对社区警务的认识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因此 通过社区与警务的关系便构成了社区警务。
一、社区警务概念及内涵社区警务是警察机关依托社区,即依赖社区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实现警察与社区组织、社区公众的有机结合,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它不仅是一种警务方式,更是一种警务理念与思想。
其基本内涵是: (1)警察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提供全方位警勤服务为先导,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携手、并肩合作,治理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形成的政治历史背景说明:今年3月14日,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浙江等部分省市警察协(学)会秘书长会议在湖州召开,座谈会由中国警察协会主办,湖州市公安局承办。
此次座谈会的主题,是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为《中国警学论坛》论文的征集做好准备工作。
会议期间,我在会下私人关系接待了中国警察协会和省警察协会的几位朋友。
之后,拗不过中国警察学会和省警察协会诸位好友的要求,答应写一个材料。
但事后,因为奥运安保任务日趋繁重,加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这样大的课题我感到很难下手,一拖再拖,一直到文稿上交截止时间的7月底,我仍未能兑现承诺。
期间,省警察学会的鲍浩东副秘书长多次打来电话,关心进展。
7月31日,鲍浩东副秘书长再次打来电话,我因食言而十分惭愧。
鲍给了我最大的宽容,但却仍然十分坚定,即使推迟几天也要求我完成任务。
我这个人其他优点一般,但答应朋友的事从不含糊,特别是欠的文债,我几乎没有爽约过。
但这次似乎有点例外了。
怎么办?我最后还是决定,迎难而上吧。
于是就拼凑了现在这个稿子。
说拼凑,我也是无可奈何。
因为,目前呈现出来的稿子也几乎已经穷尽了我对这一课题的所有认识。
献丑了。
但也希望能引起一些讨论。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是公安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工作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也是世界警务革命对中国警务改革产生影响的结果,此外,政府创新理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警学体系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
本文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形成的背景问题发表一点初浅看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物目前学术界与实践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否独立存在还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化力气研究的现实课题。
江西省公安基础知识-8
江西省公安基础知识-8(总分:109.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总题数:40,分数:32.50)1.在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案处理中,某公安局交警部门对损害赔偿进行了调解,但其中一方当事人对调解,但其中一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
其可以依法向上一级公安交警部门提起行政复议,上一级公安交警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 )(分数:0.50)A.正确B.错误√解析:2.党委领导和政府领导都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加强各自的领导职能,形成领导关系的全面强化。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3.间接监督,是指不直接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社会组织、公民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都属于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的监督。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4.公安机关与劳动、民政部门组成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公安机关受委员会委托审查批准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员。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5.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服务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公安工作的首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分数:0.50)A.正确√B.错误解析:6.人民警察必须以《人民警察法》作为自己根本的活动准则。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人民警察必须以高度责任感捍卫国家的根本大法,坚决与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并以宪法为自己根本的活动准则。
7.接收“110”报警是一项公安专业工作。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8.公安机关专政的目的是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分数:0.50)A.正确√B.错误解析:9.纪律的规定侧重于对警民关系的影响,是对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履行职责时的职业道德要求。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义务的规定侧重于对警民关系的影响,是对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履行职责时的职业道德要求。
罗伯特·比尔“九项警务原则”价值思考
罗伯特比尔“九项警务原则”价值思考解坤;宁珂鑫【摘要】罗伯特.比尔在建警之初提出了"九项警务原则"用于指导警察行为和警务工作,这些原则中所倡导的行为包含了基本的警察理念,比如服务的思想,对于警察权力的观点等。
这些原则历经一百多年的洗礼之后,对于今天的警务活动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Metropolitan police of London,Sir.Robert Peel put up with the "Nine Policing Principles" to guide the practices of policing.All the concepts contained in the principles,such as the idea of service,the police power etc.The values of the principles still provide us with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policing afte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期刊名称】《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罗伯特.比尔;“九项警务原则”;价值【作者】解坤;宁珂鑫【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1.191829年,英国内政大臣罗伯特·比尔爵士建立了“大伦敦警察厅”,这成为制服警察制度确立的标志。
“大伦敦警察厅”建立后不久,议会通过了《大都市警察法》,罗伯特·比尔爵士在其中阐释了建立新警察的十二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九项警务原则”。
虽然从近代制服警察制度建立到现在已经有180多年之久了,但是这些原则中所提倡的警务理念一直沿用至今,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深化,特别是社区警务制度建立后,对其又有了新的认识,赋予其新的内涵。
浅析英国警务改革及其对中国警务改革的启示
学号:093017105 成绩:复旦大学MPA课程论文浅析英国警务改革及其对题目:中国警务改革的启示比较公共行政课程名称:专题讲座姓名:崔磊任课教师:林尚立等日期:2010年2月浅析英国警务改革及其对中国警务改革的启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现代警察制度的国家,警察预防和控制犯罪、打击犯罪的双重职能持续了100多年,期间先后发生了四次警务革命,警察体制经历了从非职业化到专职化,从依附到独立,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历史演进,改革目标则经历了从预防为主到打击犯罪再到回归社会作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以社区警务理论为代表的第四次警务革命更是对历次警务革命的理性反思,在警力、装备、警务风格、工作重点、衡量标准、警务合作等十个方面对原有的警察组织结构、理论观念进行了批判,是警察现代化技术与警察哲学的理性整合。
自上世纪末开始,受到犯罪率不断上升、公众安全感不断下降的挑战,英国警方开始探讨新的警务模式,启动了新一轮的警务改革,把第四次警务革命不断推向深入,并对世界警务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英国新一轮警务改革的背景(一)社会背景——现实的巨大压力当前,英国的警务实践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如何有效地打击有组织犯罪特别是跨国有组织犯罪、国际恐怖主义和高科技犯罪。
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国际性、形势比较严峻的课题,需要各地警察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协调合作,寻求有效的警务工作模式。
二是如何与海关、移民局等其他机构和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当前犯罪的复杂化、职业化、有组织化,单凭警察部门一家已经难以有效应对,需要与其他部门之间通力合作。
三是如何赢得公众对警察的信任。
随着都市的国际化,国内、国外人员流动加大,社区成员结构复杂,不同阶层的人员对警务服务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需要加强与社区的紧密合作,增加执法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与公众重新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这三个挑战相互联系,没有与社区公众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良好合作,就不可能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因此必须综合平衡地去解决它们。
从西方警务革命看中国警务改革
从西方警务革命看中国警务改革作者:张轶挺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世界警察经历了较大的、有历史意义的、可谓之革命有四次之多。
第一次是以1829 年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的诞生为标志; 第二次警务革命是发生在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 第三次警务革命是欧美各国的警察现代化运动; 第四次警务革命是欧美各国警察中开展的警务改革。
第四次警务革命 , 是对警务现代化 , 即以装备现代化、增加警力、强调快速反应为标志的反应警务风格的否定、反思与发展。
关键词:中西警务;警务改革;趋势中图分类号:D63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89-一、世界四次警务革命的得失以1829年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的建立为标志,在世界现代警察发展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警务工作改革,或曰警务革命。
第一次警务革命(1829—1920年)是现代警察对古代警察的革命,以英国伦敦大都市警察的诞生为标志。
当时,英国内政大臣罗伯特?比尔提出了著名的《伦敦大都市警察法》,创建了现代职业制服警察,并提出了组建新警察的12条原则。
这次警务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强调预防犯罪,增强警察的服务功能,重视警察与公众的关系,实行培训上岗制度。
第一次警务革命是现代新警察与旧警察的分水岭。
第二次警务革命(1920—1930年)启始于20世纪初期,以国际警长协会主席理查德?西尔威斯特所倡导的美国警察专业化运动为主要标志。
这次警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行警察的专业化,来摆脱地方政治集团对警察的控制,减少警察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把警察队伍建设成高效率、高素质的文职化队伍。
第二次警务革命是现代警察独立和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1930—1970年)以欧美各国警察的现代化运动为主要标志。
改革的内容包括:高新技术和警用装备的应用,大量增加警力并大幅度提高警察开支,同时不断扩大警察的权力。
第三次警务革命强化了警察作为“打击犯罪战士”的概念,警察几乎被用现代化装备武装到了牙齿。
国内外警务改革情况
公安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给我省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部分将主要介 绍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警察体制,新时代
警
务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模式,及国内有关警务改革的一些情况。
一、世界各国警务改革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如果从警务改革的角度去考量,国外警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我国警察学者王大伟教授将其冠名为 “四次警务革命 ”,即警察职业化、警 察专业化、警察现代化和社区警务。
xx方面。
(三)在警务风格方面,从单一的被动警务转向重视主动提前警务。
西方国家已把工作重点从快速反应转向预防犯罪,强调调查研究在先, 以预防为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警察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一 种
警务风格?D?D反应警务。它强调接报案后的快速反应,重视通讯联络与 车辆
现代化,重视被动反应而忽视主动预防。随着这种警务风格的弊端渐显,
80%是社会服务性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部门开始把工作重点转 移
到社区警务方面,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家庭的安全观念与个人的防范意 识。
(五)在衡量标准上,从单纯重视犯罪率与破案率到多种指标综合评估, 不仅重视警察部门自己的统计,也重视社会的反应。主客观评价相结合,
主观评价为主
许多西方警察和犯罪学家都认为犯罪率不能真实反映犯罪现状。隐案、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到70年
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
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 “打击犯罪的战
士”。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
“机械战警 ”。但是,增加警力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
世界警务革命的大趋势
世界警务革命的大趋势The major trend of global policing revolution●警力“无增长改善论”。
the theory of un-expending improvement所谓无增长改善论,就是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力,也就是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警察素质,从而增强警力的理论。
世界警察都经历了一个大增编的历史,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就忽然停止了,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叫“无增长改善论”。
无增长改善论有三个要点:第一,警力远远超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
西方养一个警察一年要65万人民币,这个钱都是纳税人的钱。
大幅度增加警察的开支,是无益的、危险的。
第二,现代化不应该是警力高比值。
第三,社区警务是警力改革的方向。
这些年,中国警力有了迅速增长,总数达170万,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警力大国。
但警察与人口比例很低。
中国的比例为11/万人,而西方的平均比例为35/万人。
也就是说,一个中国警察要干三个西方警察的活。
人民警察工作量大,工作辛苦。
“无增长改善论”就是要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一)增强实战警力。
To strengthen combat power of police force习惯性的理解,警力是指警察队伍的编制人数,进一步的理解应该是警队中能干工作、干好工作的警察人数。
美国警学专家沃克曾指出:“警力不是多少人,而是这些人在干什么”。
在总量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警力布局的调整,将能执法、会执法的向一线转移,同时最大限度削减后方的辅助力量,以此提高一线实战警力和整体作战水平,就是在无增长前提下的一种改善。
(二)优化系统功能。
To optimize systematic function公安机关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由诸多子系统及要素组合而成。
“无增长改善论”就是在没有外力作用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各系统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内外、上下、左右关系,将各种力量溶合成为新的力量,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实现公安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化。
社区警务的含义讲解
二、理论反思 1、社会变化,对警察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警察必须要适用这种变迁。 2、全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产生犯罪的根源 在社会,抑制犯罪的关键在社区,而不是警 察。 3、公众需要的警察不是武装到了牙齿的机 器人,而是充满同情味,助人为乐的“天 使”。
不同的理解
美国休斯顿警察局的定义是: 社区导向进警务---存在于警方和社区之间的 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旨在共同发现和解 决社区问题。力图在警方和社区之间建立 一种良好的互动的同盟关系,通过双方的 努力,创造更好的邻里生活。
1哲学层次。社区警务应该是新的警察哲学和 理念。社区警务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案或者行 动,而是新的警务哲学,首先是一种的新的 警务指导思想,他指导者警务工作的方方面 面,涉及了对警察的本质,功能,警务活动 的目标以及警察和社会公众 相互关系等一系 列问题重新思考与定位,是一种全新的社会 公共安全思想体系。 三个要素:公众参与、功能广泛、个人服务
三、中国社区警务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到70年代,公安工作以基层基础工作 和预防违法犯罪为中心,以户口管理为基础,以熟 悉常住人口为重点,以群众工作为保障。 第二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治安环境,公安机关建 立了三级破案机制,造成了警钟之间职能不分,任 务不明,削弱了派出所的基础工作和防范职能。 第三阶段:90年代从社会实际出发、借鉴了西方社 区警务的理念和经验,提出了社区警务建设的方针。
安德逊的社区警务大树:社区警务是一棵大树, 树干是警察机关,树枝,树叶,果实是警察 机关的各个部门与警种,树下的土壤是社区, 警察这棵大树扎根在教堂,学校,工厂,企 业之中,社区警务树所体现的基本关系是: 警务的核心功效依赖与社区,社区才是抑制 犯罪的主体,也是警察建设的资源,所有警 察工作:包括巡逻,刑事侦查,交通管理, 一切都离不开社区。”
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
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警务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变革。
以下将详细介绍世界历史上的四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改革发生在 1829 年的英国。
当时,伦敦的治安状况混乱不堪,犯罪率居高不下。
罗伯特·皮尔爵士推动了这次改革,创建了伦敦大都市警察部队。
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了职业化的警察队伍。
在此之前,治安维护工作往往由非专业的、临时的人员承担,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皮尔引入了严格的招募标准、培训制度和纪律规范,使警察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
警察们有了统一的制服,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辨识度,也赋予了他们一种权威感。
同时,强调预防犯罪的理念,通过巡逻等方式增加警察在街头的可见度,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
第二次警务改革出现在 20 世纪初的美国。
这一时期,美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的警务模式难以应对。
改革的重点在于引入科学的犯罪侦查方法和警察专业化分工。
警察机构开始设立专门的侦探部门,运用指纹识别、弹道分析等科学技术手段来侦破案件。
同时,强调警察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此外,社区警务的理念也开始萌芽,警察与社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共同解决治安问题。
第三次警务改革发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欧美国家。
这一时期,社会对警察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警察的服务职能,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合作,提高警察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警察机构加强了内部监督机制,以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同时,推行“问题导向警务”,即根据具体的治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执法方式。
第四次警务改革则是在 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展开。
信息技术在警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大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系统、智能警务平台等。
这使得警察能够更高效地收集和分析情报,快速响应和处理案件。
简论警务改革对警察行政手段的影响
警察行政手段的选择应 有利 于这一 目标 的实现 。 2 坚持法 治原则。 . 警察行 政手段是法律赋予警察机关 的职责和权力 , 以, 所 警察行政手段的选择和应用必须要有 法 律 依据 。 3坚 持科 学性和效 能性 。 . 这是选择警察行政手段的重 要依 据 。一 是 要 注 意 调 查 研 究 ,实 事 求 是 ,按 科 学规 律 办
力性、 强制性为主, 向以服务性、 转 合作性为主。特别是第 四次警务革命, 这种影响和变化更为明显。四次警务革命 反 映 到 警 察 行 政 手 段 上 , 给 予 我 们 以 下启 示 : 应
1 要 正确 处 理 警察 行 为 目标 和 手 段 的 关 系 。 卫 国家 . 保 安全、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是警察行 政的最终 目标和要求 。
【 中图分 类号 】 6 1 D 3. 1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6 3 2 9(0 10 一o3 一o 17 - 3 1 1)5 0 4 2 2
一
、
警 务 改 革 的 历 史 演进
有根本改变, 人们对社区警 务的作用也产生了怀疑。
警 务 改 革 , 称 警 务 革 命 , 指警 察史 上 重 大 的 、 战 又 是 有
很 好 地 完成 警 察 部 门所 设 定 的 工 作 目标 , 人 民真 正 满 意 。 使 社 区警务也并没有像人们 期望 的那样对犯罪产生重大 的抑 制作用。 在社区警务实施几十年后, 犯罪率上升的趋势并没
【 收稿 日期 】 0 1 7 0 2 1 m0 - 6
段有着充实、 善的作用, 完 使得警察行政手段不断适应社会 的需要 , 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警察行政 手段 也从最初 的暴
防为主, 重视警 民关系, 增加警察服务职能。第一次警务革 命被认为是新警 察与 旧警察的分水 岭。第二次警务革命 以 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为标志, 时间是 12 - 13 9 0- 9 0年 。它 强调要摆脱地方政治对警察的控制 , 使警察成为独立、 高效 的队伍 , 加强警察教育培训 , 注重专业化。第二次警务革命 被认为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 次警务革命 以欧 美 各 国 的警 察 现 代 化 运 动 为标 志 。 间是 13- 1 7 年 。 时 90- 9 0 - 它强调警察 的现代化 , 具体包括武器装 备的现代化、 交通器 材的现代化 、 指挥通讯的现代化 、 信息交流与储存 的现代化 等, 把警 察打 造 成 为 “ 击犯 罪 的战 士 ” 打 。第 四次 警 务革 命 以欧美各国的 “ 新警察模式改革” 也就是社区警务运动 为 , 标 志 ,时间 是 17 至 今 。它 在 l 个 大 的范 围 内对 原 有 9 0年 O 警 察组 织 结 构 、 论 观念 进 行 了反 思和 检 讨 , 调 警 察现 代 理 强 化 技术 与警 察 哲 学 的 理 性 结合 , 回归 警 察 “ 统 更 夫 ” 传 的服 务职 能 。 这四次警务革命都是在追求高标准、 高质量完成警察工 作 目标任务的基础上, 在专业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使用 、 改善 警 民关 系 等 方面 展 开 工作 。 从警 务 改 革 的效 果 来看 , 并没 有
警务革命资料
第一次警务革命将警察定位于公民的角色。
罗伯特﹒比尔设计的警察服与当时街头上普通男性的服装毫无二致。
惟一的差别是,这件衣服上挂着警察标牌,以便公众识别。
这一设计的初衷,是提醒警察要始终贴近公众,塑造警民一家的形象。
他的一句名言是:“警察就是公众,公众即为警察”。
当英国警察第一次出现在泰晤士河边时,他们是没有武器的。
即使现在,他们也尽量少使用武器。
第二次警务革命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也叫警察独立执法运动。
美国警方提出,警察应当是单独的执法力量,警察只对法律负责,只承担执法的任务,大量非警务活动因此被改革掉。
这是警察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要使警察摆脱地方政治集团的控制,成为一支独立、高效的专业化队伍。
为此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招聘雇佣大批优秀人才来管理警察机关。
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早年曾受聘担任纽约市警察局长,为美国警察的专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
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士”,各种警务装备迅速更新。
指挥通信现代化是第三次警务革命的关键环节,它的实现为快速反应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增强了打击犯罪的力度。
现代化使世界警察如虎添翼,促发了今非昔比的深刻变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警察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被称为“四个现代化”:车巡代替步巡,通讯现代化,计算机革命,个人装备现代化。
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机械战警”。
但这次警务革命的结果却是失败的,因为其将警察定位于打击犯罪、快速反应,但是老百姓发现,“车轮子跑得越快,警察却离公众越远”,他们提出了新口号:“宁要更夫,不要机器人”。
增加警力也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犯罪率却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
“皮尔原则”对高校保卫工作的启示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九社会经纬“皮尔原则”对高校保卫工作的启示卢东霖摘 要:“皮尔原则”指出“警察就是公众,而公众就是警察”,其理论指导下的社区警务引发了西方第四次警务改革。
高校内部保卫工作遵循预防为主,依靠群众的原则,但内部治安保卫组织、矛盾调解机构日趋没落,对此,保卫部门要以“创业要实”、“严于修身”的要求,不惜以徒步巡逻的方式转变作风,做到“人员前置、职能下层”深入科室,取得各二级部门的支持与认可,向二级部门要警力,有效降低案件。
关键词:皮尔原则 社区警务 高校 保卫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9.060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社区警务”,不仅有效应对了安全高投入与高犯罪的困境,而且对我国警务改革也有所启发。
高校作为典型的社区,其安全工作的开展能否借鉴西方“社区警务”的经验,控制投入、有效预防犯罪。
因此分析“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皮尔原则”的理念、特点及其应用对切实做好高校保卫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皮尔原则与社区警务1829年,英国罗伯特·皮尔爵士建立伦敦都市警察时首先明确了警察工作的性质,应该是“预防犯罪,而不是侦查和处罚犯罪”,专业警察的出现,完成了第一次警务革命。
皮尔原则是皮尔爵士提出的9条警务原则的统称,其核心思想“警察就是公众,而公众就是警察”,是让警察的职能更多地为公众认可,而不是与法律联系起来。
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社会强调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警察的职能,一味地追求警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其结果是犯罪率没有下降,公众对警方产生信任危机,警察疲于奔命而犯罪依然增长不已,社会治安日益严峻。
为了有效控制不断升高的犯罪,美国休斯敦警察局率先实施改革,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社区治安环境上而不是被动地提高快速反应警务。
警方在各方面进行“接地气”的改革,深入社区听取意见,很多社会学家也参与其中,很多行政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比较著名的有“破窗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警务革命的教训和第四次警务革命“外包警务”的建议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进行的第三次警务革命,对现代警务起到了承前接后的作用。
它奠定了现代警务的技术化、信息化、制度化的厚实基础。
第二次警务革命使得西方主要国家的警务制度达到了一定的专业化和规制化。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婴儿潮”以及五十年代开始风起云涌的各种运动,都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系数上升。
旧有的警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安全形势的需要,以技术化、工具化为主题的第三次警务改革应运而生。
而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第三次警务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保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次警务化改革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有些甚至还很严重,值得我们深思。
在大环境下,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是新的行政体系改革的黄金时期。
以韦伯的官僚制、威尔逊的政治控制理论和泰勒的管理理论为思想源泉的行政体制革命,彻底地把政治和行政在理论上进行了分割,改变了行政机构的职能要求和业务需要,使传统的“人格化”行政转变成了具有广泛“机器”特征的“非人格化”行政。
它也正式建立了制度化、理性化、法律化和技术化的现代行政体系。
然而这种基于以“系统和程序”为主要工具的政治体制改革,却走向了单纯地追寻“系统与程序”的深渊。
它颠倒了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最终导致改革后的行政体系机构臃肿僵化、效率低下、缺乏责任制和效果诉求、重标准而不重宗旨。
那么,在此期间进行的第三次警务革命难免会印上时代的烙印,因为警务改革也是行政体系改革的一部分。
因此反思第三次警务革命,在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导致的问题。
过分地强调技术,就会降低人的作用,导致了严重的“技术依赖”和“程序化臃肿”的现状;警察“机构化”越来越严重,缺乏流动性和绩效管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改革的程度越深,越偏离安全对象,离问题的本质就越远。
伴随着警务改革的同时,犯罪率的持续上升便是这一理论的明证。
这说明了以“打击犯罪”为主的警务改革思想的片面性。
一项政策是否应该终结,何时终结,主要取决于该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还存在,以及替代措施是否能行得通。
制度的内容合理与否是国家社会生活能否安全的前提条件,如果制度性安排是不合理和片面的,或者说,这种制度性安排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么它就可能引导社会成员行为扭曲,出现制度性失范,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安全系数降低。
简单地强调技术因素的第三次警务革命导致
的结果是:犯罪与警力同步增长;警民关系恶化;警务理论界对快速反应车巡的持续批评。
基于此,在政治体制领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了对旧有行政体系的改革(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的这种尝试要更早些)。
伴随与此的是以“社区化警务”为主导的新的警务化改革的应运而生。
第四次警务化革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区警务化革命,吸取了第三次警务革命单纯追求制度与技术的教训,它更注重“人”的因素,强调“预防犯罪重于打击犯罪”。
然而这种对“人”这个因素的重新重视,并非是单纯的思想复古,而是一次新的思想革命,单从理论层次上讲,它就是一次大的进步。
第四次警务革命,即社区警务,强调警力下沉,广泛依靠社会因素进行社会安全治理。
这种思想符合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内涵,即管理要社会化、效率化,要进行细致的社会面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基础是市场化的经济学理论以及私营企业管理。
它强调,社会管理不再是一个专门化的部门的职责,而是彼此分工、彼此合作,整个社会的互动化管理体系。
第四次警务革命充分地应用了这种理论思想:警力资源上从依托装备转向依靠观众;警务模式上,从单一的反应性警务转向主动性警务;警察性质上,军事化警察与平民化警察的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这种基于社区化现代警务改革思想,在重视社会面预防犯罪的同时却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基于“外包”形式的安全防范思想。
新公共管理革命的一大特色便是把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以“外包”的形式承包给民营部门或民间组织,引入绩效制和责任制,这种承包的效果就很明显。
因此,我们在警务化革命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部分安全管理职能外包给以保安公司为代表的社会部门,通过适当的绩效管理和严格的责任制保障这种机制的有效运行。
我们目前的保安公司管理制度太过谨慎,致使保安公司的独立运作能力大大受限。
以警察为代表的公务员的工作激励只是行政性的任务完成,他们面对的责任体不是广大服务对象,而是上级。
这种政策的激励效果很有限,他们只需完成任务即可,不需要面临“生死考验”。
而保安公司则不然,他们是社会化的私人企业(应该是这种属性)而不是某种政治的附属物,他们的绩效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生存,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政策能激发个人的最大潜能,能最大限度的主动化地维护社会安全,而这恰恰符合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但从我国的目前情况来讲,这个本来应该与“社区警务”并列的“外包警务”却长期被忽视着,这是一个很令人不解的现象,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外包警务”已经相当成熟,而且效果明显。
个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2011 6 2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