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粟裕大将所犯的三大错误

合集下载

毛泽东解放战争三大指挥失误

毛泽东解放战争三大指挥失误

毛泽东:解放战争三大指挥失误作者:姚杰来源:《领导文萃》2012年第09期失误之一第一个失误是1946年初,对形势是向战争还是向和平过渡的判断上。

从时间上来讲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样子。

1月13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定后,对形势估计太乐观了,对和平肯定过多。

毛泽东对蒋介石是很警惕的,失误出在对美国的判断上。

毛泽东在去重庆谈判前,一再说到,如果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不能成功的话,美英苏可能出来干涉,干涉后还可能出现和平。

毛泽东过去直接同美国打交道不多,况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和苏联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因此,毛泽东觉得以国际力量的压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

表现在决策上的错误,一是部队复员多了些。

1月,国共达成停战。

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双方军队整编方案。

3月6日,毛泽东提出部队分两期复员,第一期复员1/3,第二期再复员1/3。

当时我军共有130多万人,两期复员,就只剩下40多万了。

因此,晋察冀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够得力。

后来当形势已经变化了,毛泽东发出了好多作战指示,晋察冀转弯子慢了一些,野战军没有迅速恢复,所以打大同、集宁时,兵力不够用。

但话说回来,毛泽东在复员问题上还是留了一手的。

同样在3月6日的指示里,他还讲到要很好地安排复员,把人员和武器放到农村里,以备形势万一变化。

失误之二第二个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这个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

南线计划,我们通常叫做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3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

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他的目的在于争取大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接受和平。

如果说,我们后来采取的是把敌人引到解放区来打的积极防御方针,那么1946年6、7月间毛泽东考虑的是主动打出去,是进攻方针。

但那时我军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敌人很强大的。

粟裕大将在“文革”风浪中

粟裕大将在“文革”风浪中

粟裕大将在“文革”风浪中

【期刊名称】《老年健康》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粟裕大将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斗争中,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被迫离开了军队第一线的领导岗位。

他由此因祸得福,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保护,没有被打倒。

谁料,更大更多的暗礁险滩、浊浪恶波在等待着他。

而历史已经证明,这位睿智冷静、善于审时度势的一代名将,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总页数】5页(P38-41,37)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粟裕将军在"文革"中 [J], 吕春
2."文革"风浪中的韩先楚上将 [J], 罗元生
3."文革"中一场特殊的大论辩--回首"文革"中贺绿汀 [J], 梁茂春
4.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粟裕在淮海决战战略决策转变中的贡献 [J], 陆刚
5.在“文革”中的周恩来与粟裕 [J], 许虔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8年批判粟裕最积极的5名将帅是谁

1958年批判粟裕最积极的5名将帅是谁

1958年批判粟裕最积极的5名将帅是谁1958年5月,从1938年开始,有近20年时间走着顺路、“风光”无限的粟裕,运道截然而斩,忽然遭遇人生的“滑铁卢”,受到彭德怀、聂荣臻、陈毅等人的批判,罪名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者”。

先小会再大会,定调子再扩大,这是一个整人的“潜规则”。

几次小范围的中南海居仁堂批判会议,参加者有邓小平、彭德怀、聂荣臻、陈毅、贺龙、罗荣桓、叶剑英、林彪、黄克诚、谭政、萧华(10位元帅中朱德、刘伯承、徐向前未参加),主持人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中央反右领导小组组长邓小平。

发言最激烈的是陈毅、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黄克诚5个人。

准备功夫做足后,批判小会转为有1400人规模的大会,参加人员也扩大到全军各大单位的负责人。

原华东野战军的高级干部自然有不少人奉命与会。

粟裕是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实际的最高指挥员,三野将领过长期在他的指挥下浴血沙场,早将粟裕看作是三野的一面旗帜和自己的光荣。

他们对突如其来的批粟很不理解,言行上就有抵触。

三野将领不过关,批粟行动就卡壳,搞不下去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

彭德怀于是开始组织有力人物做三野干部的思想工作,施加巨大压力。

他们轮番上阵,个别谈话,要求人人过关,与粟裕划清界限。

陈毅过去是三野名义最高负责人,现居外交部长,以口才著称,又有领衔批华东局最高领导人饶漱石的经验,自然成了出面做工作的首选。

他除了找人个别耐心谈话外,还在千人大会上做了长篇专题发言。

彭德怀很满意陈毅的讲话,高兴地说:“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

”刘伯承、粟裕、肖克是这次军委扩大会议的批判对象,而只有粟裕的罪名是“个人主义”,刘萧是另外的“教条主义”。

陈毅大批个人主义,无疑针对的是粟裕。

同时,如果陈毅只是一般隔靴搔痒地发言或者如有人所说的“明批暗保”,那么绝不会获得指责粟裕“阴”的彭德怀如此兴奋不已的评价。

但令彭德怀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的8月21日,又一个军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时,陈毅因留守北京没上庐山,这时候赶紧继刘少奇之后,重炮出击,第二个表态说:“彭德怀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代表,在庐山公开跳出来反对毛主席,应当彻底批判。

彭老总为人正直,1958年为何批判粟司令?二人的矛盾与3件事有关

彭老总为人正直,1958年为何批判粟司令?二人的矛盾与3件事有关

彭老总为人正直,1958年为何批判粟司令?二人的矛盾与3件事有关彭老总与粟司令都是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之人,二人的人品和能力全国人民都是认可的,在解放战争时期,二人都是一支野战军的军事主官,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初期,如果论职务高低,彭老总在革命资历方面要胜于粟司令,因此在职务方面,彭老总略高一筹。

彭老总于1952年从朝鲜回国后,开始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不久被任命为国防部部长一职,兼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粟裕自1954年接替聂帅,担任总参谋长一职,二人在建国初期都是高级军事干部,在职权上彭老总略高一筹。

我们都知道,粟司令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彭老总也是一身正气,二人在性格方面有所不同,应该可以在工作中互补。

可在实际的工作中,彭老总与粟司令之间的矛盾很大,一度到了无法调节的地步了,这倒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了。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粟司令,刘帅,萧克等开国将帅们受到了较为严厉地批判。

与刘帅,萧克等人相比,粟司令的极端“个人主义”问题比较严重,如果处理不好,不仅粟司令本人无法脱身,而且会受到严厉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粟司令的人中就有彭老总,而且他还是关键人物,坚持对粟司令的批判,这是为什么呢?现如今,我们知道,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对粟司令,刘帅等人的批判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可当时彭老总也不会无缘无故,没有缘由的批判他们,如果没有“证据”,也不会得到以主帅为首,大多数高级干部的支持了。

彭老总等高级将领之所以会批判粟司令,或许与三件事有关,分别是马祖列岛事件,外事纪律和越权调兵。

这三件事不仅让彭老总感到不满,主席也因此比较生气,批评过粟司令。

再加上58年军委扩大会议那种特殊的场合下,粟司令难免会遭遇一场滑铁卢。

马祖列岛事件众所周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我军缺乏海军力量,对岛屿的解放难度很大,台湾就是一个例子。

1954年,粟裕被任命参谋长前,中央军委提出了两个作战任务,分别是解放马祖岛和金门。

共和国开国第一将-粟裕大将

共和国开国第一将-粟裕大将

共和国开国第一将:粟裕大将导视:他是一位共和国传奇名将,从湘西大山中的尚武少年,到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他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军旅生涯?这位驰骋疆场的战略家,又曾经历过怎样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本期《军事纪实》正在播出三集文献纪录片《粟裕大将》,讲述战神粟裕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

粟裕大将(上)(录音)粟裕:主席也说过,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

这是35盘从未被公开的录音带,里面记录的是一位共和国将军的晚年回忆。

在这些录音带里,他讲述了许多出生入死的危机时刻,和惊天动地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并由此阐述了对未来战争的深入思考。

2006年春天,将军的家属首次将这些珍藏的录音带公开,使我们有机会更加了解这位将军的内心世界,和他波澜壮阔的戎马征战的传奇一生。

他就是共和国大将粟裕。

侗歌声声高亢优雅,饱含着湘西5000年的历史沧桑,闪烁着多民族人文精神的辉煌。

公元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湘西会同县芙蓉乡枫木树脚村一个殷实的侗族之家。

粟裕10岁的那一年,全家迁居于会同县城,父亲对聪明伶俐的他,寄予了很大希望,让他管理家庭账目,承继家业。

然而,少年粟裕,更渴望仗剑天涯,除暴安良,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

当时远在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每年都要到会同县选拔两名学生,粟裕初试被录取了。

母亲看着录取通知书,迟疑地说,现在外面不太平啊。

1924年1月,17岁的粟裕瞒着父母一口气走了100多里山路,来到洪江码头。

这时他才发现,身上连买一张船票的钱都不够,粟裕只好向家人求援,措词坚决,如果家里不同意,讨米也要去求学。

深深地爱着儿子的父亲妥协了,他把粟裕叫回家,为他凑了几十块银洋,还特地办了酒席,请来亲戚朋友为儿子壮行。

那天晚上,父亲哭了,他们父子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看似平常的送行,却把儿子的一生送进了枪林弹雨的战场,也成了父子生死诀别的离伤。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教训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部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坚贞不渝地走群众路线,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标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危害;教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

现在,重新来回顾与反思这些“左”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危害(一)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始于1927年11月,止于1928年4月。

1927年国民革命惨遭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1927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第一次“左”倾错误形成的标志。

会上,中共中央通过了由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党的任务决议案》,决议否认革命处于低潮,反而认为革命潮流继续高涨,党的任务是努力鼓动各地城乡革命的高潮,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决议通过后,党中央在瞿秋白的领导下,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形势,不顾敌人的强大和大革命失败后的群众情况,反对组织有秩序地退却,命令广州、长沙、武汉、上海、天津、唐山六个城市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去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暴动,结果使大革命中保留下来的革命力量在敌我悬殊的盲动斗争中再一次遭到重大损失。

之后,经过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批评,到1928年4月,这些“左”倾错误在全国范围内才基本结束。

(二)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始于1930年6月,止于1930年9月,也被称为“立三路线”,它发生于党的六大后,革命运动明显走向复苏之时。

粟裕大将(微党课)专题培训课件

粟裕大将(微党课)专题培训课件
•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以红七军团为主组建中 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寻淮洲的领导 下向安徽进击以宣传抗日和支援皖南。中央的 战略意图是以先遣队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 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国 民党部队,掩护红军主力长征。11月初,红七 军团与方志敏率领的新红十军会师,组建红十 军团,合建浙闽边根据地,方志敏任司令员和 军政委员会主席,粟裕任参谋长。
孤悬浙境,千锤百炼显成熟
• 粟裕牢记中共中央最后给他的命令, 与刘英一起转战浙江中部和南部地区 ,改正规战为游击战,采用井冈山时 期毛泽东教导的方法:分兵发动群众 ,集中打击和消灭敌人。
• 粟裕基本上是能闹多大动静就闹多大 动静,目的是迫使国民党抽调主力回 防浙江,从战略上策应中央红军的行 动。
孤悬浙境,千锤百炼显成熟
大将粟裕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 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淮海战役、 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第一政治委员、 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 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 授予大将军衔。
麾下如云的开国将军
• 指挥过的大将有: 1、陈赓;2、张云逸;3、肖劲光
• 指挥过的上将有: 王建安、陈士渠、叶飞、许世友、唐 亮、钟期光、宋时轮、张爱萍、韦国 清、傅秋涛、宋任穷
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役名称
指挥员
黄桥战役
粟裕
苏中战役
粟裕鲁南战役粟裕源自莱芜战役粟裕孟良崮战
粟裕
豫东战役
粟裕
济南战役
粟裕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
渡江战役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谭震林

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的出现给中国革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的出现给中国革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的出现给中国革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党内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彻底清算“左”的错误。

毛泽东在总结党内斗争教训时说过:“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反对陈独秀错误路线和李立三错误路线的大斗争,这些斗争是完全应该的,但其方法有缺点”。

其缺点是:一是没有注意使干部从思想上彻底解决问题;二是太着重了个别同志的责任。

没有真正了解清楚国民党的性质,以为没有蒋介石的国民党更具有一致的可能,更能团结和合作。

“要战胜比较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精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并且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本国资产阶级各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害冲突,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最大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

”【1】“马林来华后,一方面积极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另一方面又频繁地和国民党领导人接触。

寻求建立国共合作的方法和途径。

他逐渐地对国民党有了很大的好感,认为它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

’”【2】第二,党处在幼年时期,马列主义水平不高,特别对在革命词句掩盖下的“左”倾机会主义更是认识不清。

从党内斗争经验来看,—般地说,党处在与国民党分裂的时期,也比较容易发生“左”的错误。

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以前没有足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准备,在创立之后又立即全部投入轰轰烈烈的实际革命斗争中,没有很多时间来进行理论宣传工作,加之吸收如党内的一些同志党性不高,没有对党的较高的认识,整体素质不高,因而使中国共产党在很长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设不够。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中国共产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根本性问题。

党内一些同志只知道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条文,不知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有创新地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滋生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这使得那些脱离中国实际,违背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具体实际结合这一根本原则的“左”倾观点,被人们所接受并日益严重起来。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梁丞
【期刊名称】《武汉文史资料》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1958年军队进行反"教条主义"斗争,当时令人震惊地在军内高层揪出了一个所谓"以萧克为主帅、李达为副帅的反党宗派集团",包括刘伯承元帅在内的一批高级将帅及高中级干部因此受到错误批判和错误处理.而实际上,处理这一问题的那次军委扩大会,还有另外一个议题,那就是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会后,粟裕很快被撤销了总参谋长职务.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不了解在1958年那次风波中粟裕大将也曾蒙冤.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梁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2.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 [J], 蔡晓铭
3.粟裕:第一大将从蒙冤到平反始末 [J], 蔡晓铭
4.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5.粟裕大将的蒙冤与平反 [J], 梁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

“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

“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作者:欧阳海峰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第04期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是名扬中外的一代名将。

在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他居功谦让的高尚品德和负重进取的全局胸怀,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发扬。

谦虚谨慎,淡泊名利粟裕为党为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刘伯承赞扬他,“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流传至今的苏中民谣称:“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但是,在功劳和荣誉面前,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

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和将军衔的主要依据。

在讨论到粟裕的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以对比方式给了粟裕极高的评价。

他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此时,粟裕却再一次作出谦让的表态。

周恩来说:“粟裕已经请求辞帅!”毛泽东说:“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周恩来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则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授衔仪式。

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代表毛泽东授予粟裕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1603名将军中,粟裕名列首位。

胸怀全局,待人以宽1958年5月,在彭德怀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错误地扣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三大错误

三大错误
喜报的年代,在小高炉 炼钢超英赶美的年代,既然说真话就要挨 批判,说假话可以升官,中国那些打江山 而坐江山的,且大多数农民出身干部们当 然不乏看风向的智慧,于是乎官场不再有 真话,至于假话吹到天,假事做到绝,说 实在的。在一片假话声中,批彭开始了, 党内讲真话的人被清除了。于是乎,党内 反对的声音消失了。
所以,知识分子们都被下放去了! !
1951年5月,毛泽东发动的批判电影 《武训传》,揭开了“改造知识分 子”的序幕。
影响
• 反右运动对后来中国的影响极其重大。它标志着从抗美援朝结束之后 几年内中国快速而和谐的发展的结束,中共八大提出的“大规模的阶 级斗争告一段落,今后工作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的政策中止,意识 形态斗争的重要性从此压过了经济 的发展。 • 知识分子再也不敢批评共产党及其政府,政治斗争从共产党对党外势 力转变为共产党内部不同路线的斗争。 • 经过反右运动后,中共的政策重新回到以政治挂帅,强调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的路线上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右”唯恐避之不及,“紧跟” 毛泽东的指示,政治路线从此严重左倾。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影 响力进一步提高。这些变化为之后的“大跃进”、“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埋下伏笔。 • 在各个民主党派方面,经历过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到“引蛇出 洞”的骤然转变,各党派参政议政不复1950年代初期的热情,在政治 生活中不敢发声,造成这些政党一步一步愈发边缘化。
(1)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 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 设的经验。 (2)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 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 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 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 动。 (3)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一些坚持正 确意见的中央领导人受到批判,“左”倾错误得到发展。偏 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

1958年陈毅带头批判粟裕,有三位将军坚决抵制,他们结局如何?

1958年陈毅带头批判粟裕,有三位将军坚决抵制,他们结局如何?

1958年陈毅带头批判粟裕,有三位将军坚决抵制,他们结局如何?1958年5月27日,1400余名军队高级将领,在京召开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刘伯承、萧克、粟裕等开国将帅,在会议的压力下分别作了检查发言。

尤其是解放军总参谋长粟裕,更是成为了大会上的主要批判对象,而带头批判他的人正是曾经的老搭档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时任中央军委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他带头批判粟裕的起因,居然是粟裕在未请示国防部和军委的前提下,擅自下令让志愿军回国。

为此粟裕也被扣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就在墙倒众人推之际,有三位将军坚决抵制批判粟裕,他们的下场如何?粟裕作为开国大将之首,为建立新中国立下过赫赫战功。

陈毅和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当年“三野”出身的将领回忆,陈毅虽然是“三野”的总司令,但大多数时候军事方面都由粟裕负责指挥。

正因如此当时很多“三野”的将领,对粟裕都十分敬佩,所以在粟裕受到错误批判时,很多人都选择默不作声。

尤其是叶飞、王必成和陶勇三位开国将军,更是在大会上公开和陈毅“唱反调”,坚决抵制揭露和批判粟裕的“错误”。

第一个拒绝批判粟裕的人是开国上将叶飞。

他曾是粟裕麾下的得力干将,早在抗战时期,就曾跟随粟裕打过很多硬仗。

解放战争初期,曾担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

1947年2月,部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之后,一直在粟裕手下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的很多大仗都有叶飞的身影,比如大家熟悉的孟良崮和济南战役等,叶飞都身先士卒。

第三野战军时期,叶飞担任第10兵团司令,他率领的队伍在渡江战役中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建国后南下工作,曾历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以及南京军区副司令等职。

由于叶飞是“三野”的老人,再加上当时在军中的地位较高,所以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不过因其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没有批判粟裕,所以在十年特殊时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王必成中将在批判粟裕这件事情上,一直都持反对态度。

相比于叶飞将军而言,王必成将军在大会上的发言,更是犹如一记惊雷,让参会的很多人都直呼过瘾。

粟裕大将的“三次辞帅”

粟裕大将的“三次辞帅”

粟裕大将的“三次辞帅”作者:颜广明来源:《领导之友》2014年第08期粟裕一生从人民利益出发,顾全大局,谦让不争,只讲贡献,不思索取,勇于放弃,敢当配角,“二让司令员、一让帅”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传为美谈,为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组织、对待自己、对待名利,树立了榜样,立下了标杆,给领导干部深刻的启迪。

1955年,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给这位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心腹爱将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

”毛泽东说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军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

”粟裕本人淡泊如水,公而忘私,功名为下,公心为上,以其一贯的谦逊,对授衔大将平静处之。

“评我大将,就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他还批评想为他争元帅是“低级趣味”。

粟裕虽辞掉了元帅军衔,虽没能获得对于军人来说至高无上的元帅头衔,虽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失之交臂,却并没有让掉元帅的责任,把功名归于他人,职责留给自己,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担当的却是元帅重任!这反映了粟裕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在名利面前心平如镜、淡定自如,折射了他与日月同辉的高尚人格,体现了军人气节和军人本色。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这首感人至深的豪迈抒怀诗,这些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正是这位开国大将豁达坦荡的人生写照,正是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写照。

教条主义案例

教条主义案例

教条主义案例58年被定性为“教条主义”,开国上将拒不服软,被批判长达4个月。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有多名我军将帅受到批判,其中包括“个人主义”和”教条主义”两项罪名。

看似受冲击最大的是时任三军总长的粟司令,被批判为极端个人主义,写了8次检讨并且免去总长职务,但实际上真正受影响最大、被批判得最严重的并非粟总长,而是一位开国上将。

这位受到错误批判的上将,与其他开国上将有所不同:论资历,他是大将甚至元帅级别的,此人就是原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萧克将军。

萧克建国后担任过军训部和训练总监部部长职务,1958年被指出在教学、训练中存在教条主义的问题,遭到大会批判。

其实在几个批判对象当中,萧克并不算问题最严重、排名最靠前的,罪名也不十分突出。

但是由于耿直刚烈的性格,他没有向相关人员低头服软,导致遭受了长达四个月的批判,比粟司令等人的处理结果也严重得多。

粟司令因为极端个人主义罪名,最终被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但是他仍然留在军队体系,在军事科学院辅佐叶帅,担任学院的副院长,总算还保留了一定的军政地位;而刘帅是反教条主义当中被批判的首要对象,但是老帅能够照顾大局、保护下属,因此主动做了检讨,十分深刻且诚恳,所以比较顺利地过关了,只是逐渐淡出了军队的中枢部门。

但在日后的军政生涯中,无人不尊重刘帅,并没有因为1958年的这次风波而有所变化,而在62年对印反击战时,刘帅还是北京的战略小组组长,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

萧克就不一样了。

在会场上,他始终不肯承认原则性的错误,受到彭总和黄克诚的严厉批判,一直不能过关。

当时的一些证据对萧克很不利,尤其是1958年2月,他曾经给彭总写信提出军队正规化建设方面的意见,一些内容被认为与国防部的理念相冲突,彭总把这定义为“挑刺行为”,成了萧克受批判的罪证,这是萧克最不能理解的。

萧克上将性情十分耿直,在多次违心检讨不能通过的情况下,他大口吐血并住进了医院,一时间生命健康都受到了威胁。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能够轻易地通过这次批判会,他前前后后被批了四个多月,其他将领包括粟司令在内,被批判时间都不超过2个月。

无冕元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粟裕

无冕元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粟裕

无冕元帅: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粟裕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21期粟裕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十大大将之首,几乎全部得益于他的军功。

尤其在1946年到1950年间,当时军内能与粟裕战功相提并论的仅林彪一人。

但1958年后,粟裕受到了错误的批斗,从此淡出军队的核心,直到辞世,在去世十年后才被平反,可惜可叹!毛泽东对粟裕十分信任1944年,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946年7月,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毛泽东将粟裕的经验推广到全军学习。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

”1947年8月,粟裕在将欲围歼整编74师的布置发中央后,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并最终粟裕精彩地完成了痛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的壮举。

1948年5月,西柏坡城南庄,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毛泽东,竟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先擒张辉瓒,后打谭道源。

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

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在孟良崮。

1958年错误批判粟裕,陈毅持何态度?粟裕如何对待之后的陈毅?

1958年错误批判粟裕,陈毅持何态度?粟裕如何对待之后的陈毅?

1958年错误批判粟裕,陈毅持何态度?粟裕如何对待之后的陈毅?提起陈毅、粟裕,军史界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说。

这说明两人关系之密切、搭档之珠联璧合。

但近年也有不少文章对1958年错误批判粟裕的时候,陈毅带头发言表示不解。

认为这一事件成为两人之后关系疏远的分野。

对待这一问题,帅克以为,要放在历史大环境下来看,要辩证唯物地看。

特别是通过粟裕事后如何对待陈毅,更能折射出两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以及粟裕对待陈毅的态度。

首先,在那种大气候下陈毅肯定首先有个态度问题。

作为粟裕的老搭档和老领导,陈毅在批粟时带头作了发言。

最终带头鼓掌通过粟裕检讨的也是陈毅。

1958年军委召开的扩大会议,由于受到党内“左”的思想的影响,在这次军委扩大会上把刘伯承作为“教条主义”的代表人物,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和斗争。

同时,批斗的范围涉及到了肖克、李达等一批军队高级干部。

既然早已定好了在会上批斗粟裕,那么由谁来先发这个言、由谁来打头炮、由谁来先定个调子,显然这个人并不好选,这个言也不好发。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陈毅是粟裕的老领导,二人长期搭档共事,彼此非常熟悉,因此,第一个发言落到陈毅的头上也属情理之中。

要知道,这次军委扩大会,是毛泽东主席早就要求军队召开的。

他当时认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要求军委要用整风的方式召开一次扩大会,以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

为此,毛泽东主席事先还与彭德怀、陈毅等人通了气,就粟裕的有关问题向他们进行了了解。

尽管陈毅对粟裕带头批判性的发言肯定会使不少人不解,但在那种大的政治气候下,陈毅应该说没有更多的选择和余地。

当然,他的带头性发言、作为与粟裕长时间共事的老搭档的发言,肯定会对后面的发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

无独有偶。

最终带头鼓掌通过粟裕检讨的也是陈毅。

当毛泽东主席对粟裕作出了“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

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请大家来判断”这样的评论后,陈毅应该说很好地领会了毛泽东主席的意图,在粟裕做完第二次大会检讨后,马上带头鼓掌表示通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粟裕大将所犯的三大错误--------------------------------------------------------------------------------粟裕大将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上受批评,但不作组织结论。

扩大会结束后,粟裕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不再担任总参谋长。

粟裕受批评的原因,出版物上说是由于“彭德怀信不过粟裕,而粟又一向坚持原则。

”从已看到的历史文献看,粟裕是由于工作中疏忽大意,不谨慎而出错。

客观上越权,当时,则被批判为擅权,毛泽东认为这已不是日常工作中的普通错误,而是已涉及他本人的职权。

为此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决定军委扩大会整风,应批评粟裕的错误,教育全军干部引以为戒。

粟裕三次被认为擅权情况: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彭德怀于1955年6月20日深夜,接到南京军区19时30分急电,说皮定钧(福建军区副司令、中将)从北京回来传达粟裕总参谋长18日指示:“对马祖列岛的作战方针:应该是全面准备同时连续攻击高登、北竿塘、南竿塘。

只准打好,不准打坏,以显示我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实施应速战速决,准备工作应细致周到,并向最困难处着想。

限今年内完成解放马祖列岛的作战任务。

”电报上说,我们反复研究后,认为同时攻击三岛困难很大,没有一年半以上的准备,无法实施。

接着电报中又列举打马祖的困难和不利条件,需动用四个师(敌军为一个加强师),560只登陆艇,距大陆远,我岸上炮火支援困难,敌台湾空军到马祖上空可活动30~40分钟。

我军从浙江机场起飞的战机到马祖-上空只有7至8分钟作战时间。

我未掌握制空权。

登陆船队没有可靠的空中掩护。

如马祖三个岛同时攻击,还不如打小金门岛(敌军一个师),距陆岸近,便于船只起航和岸上炮火支援。

但也需要相当长时间准备。

彭德怀看电报后感到惊异。

因粟裕已于20日去旅大视察,接收苏军撤走时作价移走的武器装备(27日回京),于21日上午把主管作战的副总长陈赓召来询问。

陈说,18日那天粟总长召集皮定钧和作战部王尚荣等研究了福建前线作战问题,认为可准备攻打马祖列岛,并立即准备。

能三个岛同时攻击有利于速战速决,但应由南京军区许世友等研究后再定。

彭说,毛泽东批准的1954年8月13日军委关于东海沿海作战方针,你们也参与了制定。

明确规定每次只选定一个最小最弱的敌占岛屿攻击,求得战则必胜。

打一江山岛就是按这个方针选定的。

我曾告张爱萍要用牛刀杀鸡。

现仍要贯彻执行这一方针。

看来总参、南京军区、福建军区对这一方针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好。

选定攻击目标后报军委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后再着手准备。

现可先告南京军区打马祖准备工作暂停,听候新的指示。

周恩来看到电报后,电话上问彭德怀,彭说不知此事,已告陈赓,要南京军区暂停准备,听候新指示,待主席回京请示后再定。

毛泽东于6月23日从杭州回京。

彭德怀就此电报事向毛汇报。

毛说,你出国(彭于5月2日至6月3日至波兰出席华沙条约国成立仪式)期间,粟裕报告,说福建前线机场于6月底竣工,建议空军进驻,以配合外交斗争,保护沿海航线,防止敌机骚扰空袭,为解放金门、马祖创造条件。

我批同意交贺龙、粟裕去办。

6月11日刘亚楼到杭州见我,我问他来干什么?他说准备组织空军入闽。

我考虑根据在印尼万隆业非会议情况为争取缓和局势,即告刘,空军暂不入闽。

打马祖事也应口后再定。

日前台海局势以平静为好。

彭说,中央曾批准1957年底前解放浙闽沿海岛屿,为解放台湾做准备。

现浙江敌占岛屿都已解放,福建沿海敌占岛屿,我们仍应积极准备,在国际局势有利时逐个逐个攻占。

现在看粟裕、陈赓、许世友等对军委8月13日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

叶飞在福建主要搞省委和政府工作,他也应很好地掌握军委的方针。

为此提议请叶飞、许世友来北京开一次会,有利军委方针的掌握和贯彻。

毛表示同意。

经过准备后,7月8日,彭德怀主持关于福建沿海作战会议。

出席者: 粟裕、陈赓两位大将,叶飞、许世友、唐亮三位上将,海军副司令罗舜初、南京军区空军司令聂凤智、东海舰队司令陶勇、总参作战部代部长王尚荣四位中将,空军副参谋长何廷一少将,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和总参作战部处长雷英夫两位大校(均于六十年代晋升少将)。

首先由王德汇报福建沿海敌情和关于攻马祖列岛的问题(内容与电报略同),粟裕说,6月18日开会时,只是告皮定钧要加紧全面准备,并未说三个岛要同时攻击,皮定钧可能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

陈赓说先全面准备,攻击时再选择最小最弱的岛,符合军委8月13日作战方针。

王尚荣和雷英夫先后发言,说我们那天听到的和皮定钧是一致的,我们也是这样理解的,回到部里也是这样传达的,我们在研究时认为同时攻击的好处是三个岛敌军不能互相支援策应,有如解放战争中分割歼敌一样,只是需要投入足够兵力。

罗舜初说,登陆艇无处买,只能自己造,但无主机,我们以渔船公司名义到香港去买,美英帝国主义阻挠未成。

苏联主机功率小,质量差,因他们是计划经济,订货周期长。

何廷-说,福建龙田、漳州等地机场即将竣工,但通往厦门、福州铁路一两年后才能完成。

争夺制空权兵力小了不行,至少需6~8个飞行团,屯积三个月油料、弹药,靠公路难办到,最好是等铁路修通。

彭德怀重申了军委作战方针后,说不能单从军事出发,还要从国际局势,政治、外交等因素,综合考虑。

至于先打哪个岛子?请福建、南京军区和总参具体研究并作现地勘察后,报军委批准,再着手准备。

雷英夫整理会议记录时,7月9日,王德到作战部对雷说,今天粟总长召集叶飞、陶勇、聂凤智和我开会时声明:根据那天会议记录证明,皮定钧同志未传达错误,此事粟总长自己负责。

粟总长因高血压已人院治疗,雷英夫把会上粟裕先说皮定钧把全面准备误解为全面攻击,王尚荣和雷英夫的证言及粟裕9日声明,均写入记录中。

彭德怀审定的记录打印出来后,7月12日呈毛泽东并附一便函:“主席:关于福建沿海作战问题,7月8日召集了一次会议,其经过内容附记录,请审核批示,如可用时,拟分送叶飞和许世友同志各一份”。

毛泽东于14日批:“退彭德怀同志同意。

”毛先于13日在记录上批:“6月18日讨论这样大的问题,不得中央批准,是很错误的。

”彭德怀接到毛泽东批示后,即于15日把批件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轮阅后退彭德怀。

”刘、朱、邓圈阅。

周恩来于17日批:“德怀同志:总参谈福建沿海作战计划,已在刘亚楼回来传达主席意见和我在军委的报告休息时谈话之后(6月12至13日),为何粟、陈等不向军委和中央请示,就向下指示。

请查。

退彭。

”周恩来批语中的“在军委的报告”,是指他在全军高级干部战役法集训班的报告。

这次集训由叶剑英主持。

参训干部兵团以上64人,军职145人,师职110人,共319人。

于5月23日开始,6月15日结束。

参训干部希望周恩来讲讲国际形势。

周即于6月13日来作报告。

地点在新街口总政排演场。

除参训干部外,彭德怀、叶剑英及各总部(粟裕、陈赓、张爱萍)与各军兵种领导人均到会。

周恩来从1954年10 月西方九国巴黎协定,重新武装西德,引起局势紧张,苏联组织华沙条约集团,中国打下一江山岛,美国杜勒斯声言,继朝鲜、印支战争后,同中国第三次走近战争边缘。

通过4月万隆会议,中美将开始谈判,我们力争缓和国际局势,争取和平的建设环境。

看来还要继续努力。

(注:周恩来1956年说,到1955年底1956年初,开始感到国际局势缓和了下来。

)报告中间休息时,12日回京的刘亚楼在休息室传达了毛泽东在杭州的指示,即力争缓和局势。

粟裕、陈赓在场。

集训结束后,皮定钧回福建前,请示当前作战问题,粟裕于18日主持会议下达了前述指令。

粟裕未经请示布置打马祖,在听取传达了毛泽东批示和周恩来报告之后。

忽略军委逐岛攻击作战方针因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批判。

又出现上述皮定钧确为受命要发起攻势问题。

忽略外事纪律涉外无小事。

国家公职人员在外事场合,片言碎语,喜、愠、严肃表情、鼓掌、起立、坐下、退场等行为,都体现国家意向和形象。

外事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最高执政者,是国际通例。

195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除毛泽东率高规格代表团出席外,中国还派出了规格最高的军事代表团,彭德怀、叶剑英领队,成员是各总部、各军兵种一把手。

代表团此行任务是显示中苏两国军队亲密友好团结合作,在国际上造声势。

没有商谈实质性问题任务。

因二十多天前,10月15日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核技术、导弹反常规武器装备的高技术样品、资料,满足了中方要求。

彭、叶率代表团到苏联各地参观后,11月23日回到莫斯科。

24日按预定日程,中苏两军领导人对口会见,但仅限于礼仪性质,除增加友好气氛外,不谈实质性问题。

粟裕总参谋长同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会面时,粟裕先说到苏联参观学习了许多新东西,感谢苏军在多方面对中国军队建设的帮助。

粟裕接着说:“今天向索元帅还有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苏军有没有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分工的材料,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份。

因我们那儿国防部和总参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职责不太明确,我们总参谋部不是不管,而是管的东西太多了。

管得太多可能忽略大的问题,现在总军械部也由总参管了,这样发展下去,总参的工作越来越多了,国防部只剩下办公厅,也就是萧向荣他们了。

我们不太知道哪些工作应由国防部来管,哪些应由总参来管。

”索元帅回答说:“提出的问题本身是不正确的。

因为总参和国防部之间没有什么分工问题,是隶属关系。

总参谋部属于国防部系统的,也就是说,它隶属于国防部。

”粟裕说:“这一点我们是明确的,我是想请索元帅能否给我们一份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

我们带回去可以作为参考,进行研究,或者通过顾问也可以。

”索元帅说:“顾问团没有这么大的权限,现在我口头讲,请翻译记录就可以。

”接着索讲了苏军总参隶属于国防部,受国防部领导。

国防部的诸项任务;国防部下属的军种司令部及总参、总政、后勤等单位。

总参应负责大的工作事项,总参谋部下属业务部门等。

粟裕说,“这些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以苏军为榜样的,我们是向苏军学习”。

最后粟向索赠送礼品。

会面结束。

国与国之间,一方向另一方请其提供财、物、文献资料,另一方给子与否,都须经国家最高执政人决定。

毛泽东想了解苏共中央组织机构情况,没有通过中联部向苏共对外联络部提出,而是于]952年6月20日由他本人致电斯大林:“菲利波夫(斯大林化名)同志:由于经济建设即将成为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我们拟即参考联共(布)中央的经验加强我们党的中央机构,为此,我们要张闻天同志和你所指定的一位同志,作一些谈话,以便使他了解联共(布)中央在这方面的经验。

请你允许张闻天同志和你所指定的苏联同志作这样的谈话,不胜感谢。

毛泽东-九五二年六月二十日”。

同时毛致电张闻天大使:“我们对于联共(布)中央的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三个机构的组成,职权和关系还不清楚,我们想了解联共(布)中央这三个组织机构的经验作为我们建立中央机构的参考,请你去找马林科夫同志或联共(布)中央其他负责同志作一些谈话,在谈话中,请你问明这三个机构的性质、任务、组织成分,职权、工作会议和他们相互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共和国和直属州的党机构等,以及你认为需要了解的事项,然后向中央作一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