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悲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人的悲剧

【摘要】《推销员之死》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对主人公的规定,选择普通人物作为戏剧中的主人公;这虽然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给悲剧所下的定义,但是它在时间长度、完整情节、或然律或必然律等方面是符合亚氏悲剧理论的。这表明《推销员之死》突破传统的悲剧概念,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亚里士多德;悲剧;普通人

1 现代性悲剧

尽管阿瑟·密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以下简称《推》)自登场以来即获很大成功,评论家们对于《推》能否算作悲剧体裁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推》的剧情简单,主人公也在剧末以自杀而告终,但一些评论家仍将它排除在悲剧范围之外。《推》已违反了亚氏悲剧理论中的一些重要的悲剧因素:根据亚里士多德,悲剧中的主人公应当是出生高贵,家财万贯的达人,比如说底比斯的国王俄狄浦斯。然而,《推》严重违反了这条亚氏理论重要原则,主人公威利毫无高贵性可言,也不属于上流社会。他只是一名同观众一样的普通大众而已。他既不高贵也无英雄气概。根据亚氏理论,由于威利属于大众的一分子,他的自杀也不会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然而密勒在《悲剧与普通人》中明确指出:“我相信,在悲剧的最高意义上,普通人和国王一样,都是适于作为悲剧描写的对象的。”这部戏剧在许多方面都符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规定的悲剧理论,可以说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

2 从《诗学》来分析《推销员之死》

首先,《诗学》规定:(情节的长度)“另一方面是由戏剧的性质而决定的。)[限度]就长度而论,情节只要有条不絮,则越长越美;一般地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时间相继出现,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能有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2](P36)也就是说,悲剧的长短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如果剧本情节紧凑,内容已能表达出情节的转换,那么它就应当是一部好的剧本,因此戏剧时间的长短不应严格限制在12或24小时之内。《推销员之死》剧情紧凑,只有两幕和一个尾声“安魂曲”。两幕故事也是发生在一天两晚之间。然而,密勒通过灵活运用分隔和回闪等写作手法,向观众们展现了威利的一生和比夫兄弟的成长史。在第一夜,整个家庭都在为第二天准备着令人激动的计划,然而到了第二日,不幸的事情便一桩接着一桩向他们袭来,最终故事以悲剧告终。整部戏剧结构紧凑,前后呼应,很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关于悲剧时间和长度的见解。

除此之外,《推》也符合亚氏悲剧理论中的“情节统一”原则。在《诗学》第八章中,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时间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2](P37)这种整一性在《推》中很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推》清楚地展现出一个家庭从希望跌入绝望的过程。除了时断时续的回忆,整个故事发展平缓。这个家庭先是制定了一些计划以摆脱他们目前困难的境况,然而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父亲和儿子分别被人拒绝。希望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使得父亲感到无法再承受下去,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作为看似不协调的回忆片段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并起到了解释的作用。每一个部分对于整个剧本来说都

是不可或缺的,它使得整个戏剧简洁有力,很符合亚氏悲剧的情节理论。

《推》中的事件发生的很自然。在《诗学》第九章中:“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2](P39)亚里士多德强烈指责“机械上的神”(deus ex machina),认为“或然律或必然律”对于悲剧来说是必须的。《推》剧的结尾发生的很自然。威利的自杀是由他的性格和美国社会所决定的。威利总是过度自信,然而他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他没有指责比夫不应该从学校的更衣室中偷球。他为他的儿子们树立了一个坏的典型:本大爷只不过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商人罢了。威利还认为一个人是否为别人所喜欢对于一个推销员是很重要的。从他在帕克大旅馆见到戴夫·辛格曼之后,他相信敬重和尊严对于一个好的推销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成为一个推销员可以为一个人赢得名声。但是美国社会证明了他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他无法在年老时只是通过“拿起电话跟买主通话,连屋子都不出”[3](P203)地赚钱。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变得年老无用时却发现自己被霍华德辞退了。在他的葬礼上,没有推销员或买主参加他的葬礼。当然也不会出现象“好几个月之后,大伙儿在火车上说起他来还掉眼泪。”[3](P205)威利的幻觉和美国社会的现实表明威利的梦想必然以悲剧结束。他的自杀不是偶然的,而是无法避免的。亚里士多德在第九章的结尾处说“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如果一桩桩事件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更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这样的情节比较好。”[2](P40)或然律或必然律对悲剧来说是必须的。

3 普通大众的悲剧观

许多评论家不认为《推》是一部悲剧,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主人公不是一位高贵卓越的人,因此无法激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密勒有意地选择了一位普通人来作为他悲剧中的主角,这是因为威利更接近观众的生活和经历。他也要面对现代人都要面对的各种压力:赚钱,家庭,工作等等;他的缺点也是普通大众所同有的:孤独,缺少交流,这些都是普通观众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的问题。在《推》中,尽管没有家庭内部的谋杀,家庭气氛始终还是很紧张的。在第一章中,比夫和他的父亲就工作问题发生口角。在第二章中,冲突更加升级,从弗兰克餐厅父子间的争吵到回家后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争吵,这时家庭里的所有成员都互相争吵起来。尽管威利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和命运与观众更为贴近。当他因为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选择自杀时,观众们也会感到震惊和害怕,因为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他们会把威利的失败与自身联系起来。如果说贵族是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所关心的话,那么到了现代,普通大众则更接近悲剧。《推》的巨大成功证明密勒选择普通人作为他的主人公也是可以激起观众的同情心以至恐惧和怜悯。

尽管《推》并不符合亚氏所规定的高尚人格,它还是与亚氏悲剧中的许多理论相贴近,比如说时间长度,情节统一,或然律或必然律等等。作为主人公的普通大众更加接近观众更能激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推》作为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参考文献】

[1]Allan Lewis:The Contemporary Theatre,Crown publishers[M].Inc.,New York,1971.

[2]亚里士多德.诗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