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集散车道 在城市附近,为了减少车流进出高速公路的交织和出入 口 数量,可在立体交叉范围内正线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与其 平行且分离的专用道路。
《道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立交与城市道路立交的主要特征
1、公路立交 一般附设收费站,相邻立交间距较大,地物障碍少,用地轻
松,多采用地上明沟排水系统,立交形式简单,设计速度高, 线形指标也较高,占地较大,以两层为主。 2、城市道路立交
少的组成部分。 ▪ 优点:
①使各方向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了冲 突点; ②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③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 ④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道路的干扰。
《道路勘测设计》
二、立体交叉的组成
出口
图7-34 立体交叉的组成
《道路勘测设计》
入口 出口
《道路勘测设计》
新开路立交桥下穿式
《道路勘测设计》
北京大北窑立交桥上跨式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二)按交通功能分类 1、分离式立交
构成: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上、 下道路无匝道连接的交叉方式。
特点:立交结构简单,占地少,造价低,但相交道路的车 辆不能转弯行驶。
适用:高速道路与铁路或次要道路之间的交叉。
道路交叉口设计
立体交叉
第六节 立体交叉概述 第七节 立体交叉的分类和形式选择 第八节 立体交叉设计 第九节 立体交叉其它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第六节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概述
一、 概 述 ▪ 定义: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
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 立交是高速道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统称)必不可
《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 3、系列立交的统一性
• 当一条道路上布设一系列立体交叉,在选择立交形式的时候,要考虑到 这些立交在形式与风格以及进、出口匝道上保持通用性和型式上的一致性 的原则。实际上,立交的统一和路线的连续性是相互关联的,不统一的进 出口布置方式,在接连不断的立交之间会引起主线上车辆的减速和意外的 操纵运行、甚至发生事故,从而会降低主线和立交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 和安全性。规划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 1)一条道路上应避免平交和立交交错布置,最不好的是连续多个立交 却突然出现一个平交的布置。
• 2)互通式立交的出入口都为右转驶出且放在构造物之前是比较有利的, 要避免一条道路上一系列互通式立交的出口都为右转驶出,且都设置在构 造物之前,却突然出现一个出口在构造物之后,更差的是出口变成左转驶 出。如图7-36a)所示就是这种不统一的出口型式。
正线 匝道 构造物
《道路勘测设计》
1、跨线构造物 跨线桥(上跨式)、地道或隧道(下穿式)。
2、正线 相交的两条道路,分为主线和次线。
3、匝道 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线。
4、出口与入口 由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出口,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入 口。
《道路勘测设计》
5、变速车道 为适应车辆变速的需要,在正线右侧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 加车道。变速车道又分为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
立交间距应能均匀的分散交通,均衡、合理负担趋于交通流。 (2)满足交织长度的要求
立交之间要有足够的交织路段长度,以便布置加减速车道。 (3)满足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的要求 (4)满足驾驶员操作顺适的要求 2)立体交叉的一般间距 公路:在大城市、重要工业区周围为5km~10km;一般地区为 15km~25kmm。最大间距以不超过20km为宜;最小间距不应 小于4km。 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的间距一般比公路小,但最小间距按正线 计算行车速度为80km、60km 、50km/h和40km/h,分别采用 1km、0.9km、 0.8km和0.7km。
分离式立体交叉
《道路勘测设计》
分离式立体交叉
又称简单立交,是指上下层道路之间互不连通的 立体交叉形式。在相交路线的交叉处,仅需建造供直 行方向车流通行的立交桥。
《道路勘测设计》
2、互通式立交
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路 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
特点:车辆可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方 向行车干扰较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
《道路勘测设计》
天津中山门桥
《道路勘测设计》
来自百度文库
互通式立体交叉又可分为部分互通、完全互通和交织形(环形) 立交三类:
1、立交位置的选定
一般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少及相交道 路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处。
立交位置选定的影响因素:
1)相交道路的等级;
2)相交道路的性质;
3)相交道路的任务;
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5)人口数量;
6)地形条件;
7)经济条件。
《道路勘测设计》
2、立交的间距
1)确定立体交叉间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满足交通密度的要求
一般不收费,相邻立交间距较小,须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交 通,用地较紧,受地上、地下各种管线和建筑物影响大多采用 地下排水系统,施工时要考虑维持原有交通和快速施工,注重 设计的美观和绿化,常作为一种城市景观来设计,立体交叉形 式复杂、多样,往往为多层式。
《道路勘测设计》
四、立体交叉的规划与布置
(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七节 立体交叉的分类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一)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分类 1.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 特点: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引 道较长,高架桥影响视线和市容,宜用于市区以外或周围 有高大建筑物处。 2.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 叉方式。 特点: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市容影响小,但 施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排水困难。多用于市区。
• 3)采用右出右进式匝道,对行车安全最为有利,要避免一连串立交都 是右出右进的匝道,却突然夹杂一个立交其匝道是从左侧驶入或驶出,这 种型式对安全极为不利。
• 4、一条路线上立交的出口应相似,包括端部楔形端设计、标志的设置与 标线的画法都应该相似。
《道路勘测设计》
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设计
第六节 立体交叉概述 第七节 立体交叉的分类和形式选择 第八节 立体交叉设计 第九节 立体交叉其它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