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论文 论中国贸易的成就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贸易的成就与发展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对外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贸体制、外贸政策以及外贸功能等均有了相应的改变。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多达220多个,遍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货物贸易规模扩大了数千倍,占全球贸易比重提高到近8%;服务贸易从无到有,外贸管理政策与制度严格履行国际承诺,贸易透明度不断提高。显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于世界。

关键词:中国发展贸易

一﹑三十年的历程巨大的成就

1978 年12 月20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30 年的风雨历程。作为对外开放重要内容的对外贸易,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沉着应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立足国情,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30 年发展历程。

为吸引资金、技术、设备,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创造外汇收入,同时增加就业机会,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国家开始对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调整中央外贸领导机构、成立了一批归属工业部门管理的工贸公司、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汇率双轨制以提高出口竞争力、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等。80年代中期,国际产业结构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和转移,为了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国家进一步确立了以加工贸易为重点、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沿海发展战略,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加工贸易使中国成功地承接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国内工业发展,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外贸出口由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外贸规模跨越式增长,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1978-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 亿美元增长到21738 亿美元,增长了104 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额从97.5 亿美元升至12180 亿美元,增长了124 倍,年均增长高达18.1%;进口额从109 亿美元升至9558 亿美元,增长了87 倍,年均增长16.7%。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六年内实现翻两番。中国外贸创造了世界贸易史上罕见的增长速度。从2004 年向前推算,进出口规模翻一番,美国用了10 年时间,德国用了10 年,日本用了13 年,而我国只用了不到4 年的时间。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急剧增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大幅攀升。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 年的0.91%上升到2007 年的7.7%。出口产品5000 多种,近1000 种出口额世界第一。中国的世界排名一年上升一个名次,2007 年进出口排名上升到第3 位。我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率也不断提升。1978 年,我国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2007 年这一指标已经增长到11%。可以说,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在确立货物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中国服务贸易获得蓬勃发展。加入WTO后,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与货物贸易一样,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8年上升到第5位,占世界服务贸易的4.23%。

规模扩大的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要增长点,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95%,多种商品出口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的加工制造基地。原材料、零部件、先进技术设备成为主要进口产品,受同期国际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上升影响,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

资源产品进口额快速增长,带动初级产品进口份额呈再度上升趋势。

对外贸易不断优化,带动产业升级。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三级跳”。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紧紧抓住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短短几年中,成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1990 年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9 年的53.6% 年的下降为25.6%;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80 年代初的23.8 %上升为40%。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出口商品结构又实现了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变。到200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到89.8%,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则下降到10.2%。90 年代中后期,出口主导产品转向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的规模和比重迅速上升。到2007年,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5 年的29.5%提高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28.6%,与美国持平。

对外贸易方式多元化,促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结构的形成。由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现汇贸易和记账贸易,逐步发展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方式的贸易,协议外易货贸易、现汇贸易、转口贸易、边境贸易,并快速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2001~2007 年,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年均增长23%和24.8%。服务贸易从1982 年的43 亿美元增长到2007 年的2509 亿美元,25 年增长57 倍,服务出口1217 亿美元,居世界前列。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方式缓解了国内资金短缺和现汇不足的情况,有效利用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育和发展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对外开放30 年始终贯穿了成效显著的外贸经营权的改革。由开放初期外贸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仅有12 家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发展到2008 年5 月的65.8 万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其中,国有企业2.44 万家,外资企业28 万家,民营企业34.3 万家,且其2007 年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22.8%、57.8%和19.5%。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进入又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加入WTO以来,切实履行入世承诺,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经贸合作,大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基本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符合国际惯例与规则的外贸政策与体制,建立和完善贸易救济制度,维护公平贸易;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的促进与服务体系,规范对外贸易秩序。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重要转变,已经从国际规则的遵守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成为连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桥梁,在世贸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美、日、欧盟和东盟等主要经济体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我国已经是美国和欧盟第三大、日本第二大、东盟和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 年,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四大经济体的贸易规模全部突破2000 亿美元。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CEPA 以及四个补充协议的实施,加强了内地与港澳的经贸联系与合作;海峡两岸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台湾省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引资来源地,大陆是台湾省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8年,尽管下半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年进出口总额仍实现17.8%的增长,达到25616亿美元。2002-2008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达26.7%,其中出口27.9%,进口25.1%。

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外汇短缺,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解决了这一问题。国家外汇储备由1979 年仅有8.4 亿美元,增至2007 年末的居世界第1 位的1.52 万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国际收支的不断改善,对增强外商投资信心,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