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沿倾向方向上,相同年代的地层做对称式重复出现。 (2)比较两翼岩层层序及其倾向与倾角,可确定褶皱形态。 (3)沿岩层走向追索,可确定褶皱枢纽是否倾伏。 4。褶皱形成年代的确定
形成于组成褶皱的最新地层年代与未参加该褶皱的上覆最 老岩层年代之间。
三.断裂(断层、节理) 1.断层的几何要素 (1)断层面(其走向、倾向、倾角为断层的产状要素) (2)断层盘 (3)断层位移 2.断层命名 (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方向 正断层、逆断层(逆掩断层)、平移断层
真倾角和视倾角。
产状要素可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岩层的厚度是岩层顶底面间的距离。分为真厚度和假 厚度。在测量岩石厚度是需要把真厚度与假厚度区别开来。
2.岩层的产出形式 (1)水平岩层;倾角为零,没有走向与倾向,它的空间位
置只受岩层厚度影响。
(2)直立岩层:它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层面的走向及岩层的 厚度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可引起岩石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导致构造地震等。 按其运动方向分为垂直和水平运动. 一.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物质沿着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使地壳受 到挤压、拉伸、或者平移甚至旋转。是造成板块消减、碰 撞和形成海洋中的海岭和陆地山脉的主要动力。是使岩石 大规模变形和形成断裂的主要原因。 有三种运动形式: (1)相邻块体分离。 (2)相邻块体相向会聚。 (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剪切错开的块体既不分离也不 汇聚。
第三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一.岩石的空间位置
为了研究地质构造,首先要确定岩石的空间 位置。岩层的空间位置取决于岩层层面的走向、 倾向、倾角以及岩层的厚度。
1.岩石的产状要素 (1)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 (2)倾向:倾斜线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 (3)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夹角。分为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表现
一.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1.水平运动的表现 根据精密大地测量资料可以了解。
2.升降运动的表现 根据人文及考古资料可以了解。
二.古构造运动的表现
可根据地质剖面、大地构造的历史分析以及 岩石变形的特征来认识。
根据地质剖面中岩石的岩相、岩层厚度、岩层 间的接触关系,可以恢复过去的升降及水平运动 运动。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 面相分隔。
第五节 构造运动的旋回性
旋回性:指构造运动的剧烈时期与其缓和时期交 替出现。
1.太古代旋回:25亿-30亿年间,我国为阜平运动 (太行山阜平地区最为典型)。太古代地层发生 强烈变质、变形,岩浆活动,使太古代地层与元 古代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2.元古代旋回:华北五台运动(20亿年),中条运 动(17亿年)。
3.震旦-加里东旋回:志留纪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 为加里东运动(4.08亿年),我国主要见于华南、祁 连山地区。
4.海西旋回:二叠纪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为海西 运动(2.48亿年),我国见于天山、昆仑山,东南沿海。
5.印支旋回:三叠纪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为印支 运动(2.13亿年),导致岩石变形、不整合接触、岩浆 作用等,在我国引起大规模的海退。
(6)地形证据(断层悬谷、三角面山)
(7)泉水出露和矿化现象 5.断层形成年代的确定
断层形成的年代晚于被断层切割的最新地层的年代,早于 覆盖在断层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层的年代。 四.研究褶皱和断层的实用意义 1.褶皱 (1)预测(控制)矿产 背斜轴部、两翼 (2)寻找地下水 向斜盆地 (3)工程地质意义 轴部破碎 2.断层
二.垂直运动(升降运动)
涉及面较广,相对比较缓慢的运动,主要引起 陆地和海洋的变化,地势高低的变化.形成层状岩石 的大型平缓弯曲。
地壳形成以来一直在运动着,把发生在地质 历史时期内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
把发生在第三纪及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 运动。
把发生在人类有史记载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 现代构造运动。
(1)矿液的通道,控制矿体的形成和赋存部位。 (2)地下水循环通道,赋存丰富的地下水。 (3)工程地质意义
水库建设中应注意岩石中断层的勘查。
五.节理 形成因素多样:构造运动、风化作用、块体运动、熔岩 收缩冷凝。节理发育的岩石易于风化。
是地下水通道和矿体赋存部位。
第四节 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3)倾斜岩层 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间沿地面的长度。常常为假厚度。
二.褶皱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褶皱的存在是构造运动的直观反映。
1.褶皱的几何要素 翼、核、轴面、枢纽、弧尖
2.褶皱类型 (1)根据轴面产状分为:
直立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
(2)根据横剖面的形态分为: 扇形褶皱、箱形褶皱
(3)根据枢纽产状分为: 水平褶皱、倾伏褶皱
2.假整合接触: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分隔界 面为剥蚀面),时代不连续。
3.不整合接触: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 有剥蚀面分隔,剥蚀面产状与上覆地层产 状一致,与下伏地层产状不一致。
4.侵入接触:为火成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有捕掳体。其存在说明该地区曾经有 构造运动发生。
复背斜与复向斜:它们是褶皱的组合形式。大规模的背斜 两翼被次一级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大规模的向 斜两翼被次一级的褶斜与向斜,然后确定其形 态。首先应该知道,地形的高低并不是判别背斜与向斜的 标志。有些地区有地形倒置现象。
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断层兼有两种滑动性质,可复合命名,如:
平移-逆断层、逆-平移断层。 (2)根据断层走向与被断岩层走向的几何位置关系
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 地堑:两大断层的共同俯侧。 地垒:两大断层的共同仰侧。 3.断层的规模 深断裂、推覆体(逆掩断层上盘) 4.断层的野外识别 (1)擦痕和镜面 (2)断层角砾岩(正断层)和磨砾岩(逆断层) (3)断层泥 (4)地质体错断 (5)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