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战的起点:主流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二战起点。
二,二战性质:大多数学者支持“单一性质”论(认为二战自始至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首先,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及其目的来看,二战是由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集团发动的,旨在奴役和征服整个人类的战争,这一世界主要矛盾就决定二战的性质。其次,英法对德宣战具有帝国主义争霸性质,但也具有保卫民族独立的性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再次,不应以社会制度作为判断战争性质的依据。
三,二战爆发的起因:
1,从国际体系层面来看: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凡尔赛体系包括巴黎和会以及其后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对奥保匈土四国的条约以及《洛桑条约》)所构成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华盛顿体系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所构成的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列强意志的集中体现,它建立在对战败国残酷掠夺基础上,利用战胜国因一战获得的某种优势地位,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战后结构,而没有考虑这种结构是否适合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加剧,而战胜国之间的实力不等、分赃不均又激化了彼此矛盾,加之殖民地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得体系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同日本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也受到了英美的抵制和中国的反抗,加剧了体系的不稳定性。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的争夺性与称霸性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使国际关系中原有的重重矛盾迅速激化,不仅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波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冲击了一战后的秩序。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家纷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军备竞赛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展开掠夺,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间展开了经济战,形成了法国为首的金集团,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和美国主导的美元集团,关税战、贸易战、倾销战此起彼伏。
2,从国家层面分析
(1)英法美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的本质和目的:祸水东引,避战求和,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牺牲苏联求得西线无战事。
绥靖政策的表现: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而西方民主国家坐视不管的“九一八事变”,到1934年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提出;从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美的实际纵容下最终得手,到1936——1937年英日关于英国是否承认伪满洲国的谈判;从1936年英法以不干涉政策为名最终使德意法西斯支持的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政权上台执政,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法美却拒绝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从1938年英法两国对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默认、英国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海关利益的非法协定,到英法两国进一步与德意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从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英日两国签订的英国实际承认日本侵华具有合法性的“有田——克莱琪协定”,直到希特勒进攻波兰引发欧洲大战。
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对英国来说,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意义上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复德国的不满,从而通过英德协调形成英德法意四大国主宰欧洲的局面并恢复欧洲均势;世界经济萧条和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英国经济的虚弱,以及当权者无视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而一味消减国防开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所引发的战后和平主义的盛行;还有英国所面临的全球战略困境,都是绥靖政策在英国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法国来说,世界性萧条对其经济所产生的恶性影响,政坛斗争的异常激烈而使国家的政治无稳定可言,右翼对左翼的强烈的意识形态敌意而导致亲纳粹势力的发展,消极防御战略以及对英国的一味依赖所造成的战略瘫痪,这是法国绥靖的原因。对美国来说,经济危机使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救济以缓和国内局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安排的强烈不满而导致的普遍孤立主义情绪,战后国内的和平主义与反战运动,以及担心过于介入欧洲的政治而将美国再次拖入战火,是30年代中立法被提出并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2)苏联政策的转变
苏联从集体安全政策即偏向英法的一方转向了中立,也就是待价而沽,同时与英法和德国两方分别谈判,最终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纳粹德国对两线作战的担忧,根据霍尔巴赫备忘录等材料,希特勒原本预计到1943至1945年才能准备好战争,但二战在1939年正式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到来。在苏联与英法签订集体安全条约时面临几大障碍:首先,苏联要求的是一个建立在军事行动上的顽强的联盟,也就是出兵干涉的联盟,而英法满足于一个建立在外交基础上的联盟,希望通过外交上的相互联系来威慑德国。第二,苏联要求英法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军备,而英法
并没有给苏联满意的答案。第三,不论30年代中期保证捷克还是1939年保证波兰,苏联必须得到罗马尼亚或者波兰政府允许苏联军队过境的许可,这一点两国政府难以同意,英法不能说服波兰接受苏联援助。在苏联看来,与德国签订条约,德国一定会去进攻英法两国,苏联有可能维持更长时间的和平。但斯大林没有料到击败法国后希特勒对德国陆军实力过分高估,苏联大清洗和苏芬战争中红军的表现又使得希特勒对苏联的实力产生了轻视心理,重新把德国导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但推迟战争只能使德国已有的军事优势更加扩大,而不是相反,故只能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提前了二战的爆发,但其作用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
(3)德日法西斯统治的确立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首先,从德国方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起。普鲁士精神、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共同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基础,德国的国民性格极具服从性、不安全感、自卑感乃至好战性等,是二战爆发的众多原因之一。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严重打击,促进了希特勒独裁统治的确立。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制造国会纵火案,退出国联和世界裁军会议;1934年希特勒修改宪法,正式确立了独裁统治体制,德波两国正式签订为期十年的《德波互补侵犯条约》;1935年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单方面撕毁《凡尔赛合约》的有关军事条款,《英德海军协定》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1936年德军占领莱茵区,破坏了《凡尔赛合约》、《洛迦诺公约》的双重条约保证,法国的欧陆大国假象被揭穿,比利时退出了法比联盟,严守中立,其他盟国也逐渐脱离法国,英国因拒绝执行《洛迦诺公约》保证国义务导致威望下降,而德国突破了扩张道路的最后屏障,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其次,从日本方面看,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的经济,1931年日本借机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塘沽停战协定》,等于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和热河的合法性,为日本全面入侵华北奠定了基础,又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使日本随时可以向中国内地发动进攻;1934年日本发表了天羽声明,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强占全中国的野心;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日本军部法西斯独裁政府统治的确立,使日本军部不受任何国际条约和国内的束缚,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作好准备,亚洲战争策源地在日本形成。
3,从个人层面讲,希特勒,东条英机和墨索里尼等法西斯独裁者的侵略野心也极大推动了二战的爆发,以及张伯伦个人对绥靖政策的推崇,法国总统达拉第的亲德思想,斯大林个人基于现实主义国家利益的冷静估算而牺牲英法的安全利益。
四,二战的过程:1931年9月18日到1939年9月1日德波战争为第一阶段,在中国、阿比西尼亚和西班牙等最早遭受法西斯直接侵略的国家最先举起发法西斯的大旗。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为第二阶段,希特勒把战争扩展到欧洲的绝大部分和北非,日本则把战争扩展到印度支那半岛。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第三阶段,由于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英美两国相继声明将全力支援苏联,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并且逐渐扩大。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会展胜利到1944年夏第二战场的开辟为第四阶段,反法西斯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新战线和新战场不断开辟,并成为战略反攻的一支重要力量。1944年6月第二战场开辟到1945年9月法西斯投降为第五阶段,欧亚各国全面反击,取得最终胜利。
五,二战的影响:
1,西欧的资本主义被大大削弱,社会主义的影响得到空前扩大。由于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中坚力量,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社会主义制度远远超过苏联一国范围,扩展到东欧、东南欧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的思想广泛传播,社会主义的因素也在增长,迫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继续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特点的调整和改革。
2,将民族自决的原则广泛传播,从而使争取非殖民化进程不可逆转,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3,进一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之间,以及整个世界的相互联系,对战后世界作出的政治和经济安排,有力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4,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影响就是导致了国际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1)从国际力量对比来看,导致了战后美苏两极力量格局的形成,属于体系结构层次的变迁,基本上与东西方冷战相伴随,直到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最后终结。(2)从国际制度来看,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制度的创建,从而在体系进程的层次上推动国际体系发生变迁。(3)从核武器来看,二战催生了核武器的产生与发展,在体系结构和进程两个方面对国际体系变迁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核武器的出现加强了国际体系中的两极力量对比结构,由于其巨大的毁灭性,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两个超级大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维护了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