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国的文化外交演变

合集下载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冷战是由美国和苏联领导的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一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对抗。

从1947年到1991年,冷战持续了44年之久,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苏联的分裂和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冷战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1. 冷战后的单极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单极化的变化。

在冷战期间,世界上的国家被迫站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方,必须依附于他们中的一个。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美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让它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尽管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批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以及巴西等正在崛起,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他们试图摆脱单极化的格局,努力将世界变成一个多极化的地方。

3. 反恐战争和美国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由于恐怖主义的威胁,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政府发动了反恐战争,这直接导致美国对中东事务的介入。

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的混乱,导致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冲突。

这些冲突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全球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政治、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这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这一变化不仅仅是好的,全球化所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和环境的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结论冷战的结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单极化的格局到国际关系的多极化的趋势,从反恐战争到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这些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冷战后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政策

America's Culture Diplomacy Towards China in
Post-Cold War Era
作者: 樊学庆
作者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韶关学院学报
页码: 118-121页
主题词: 美国对华政策;文化外交;后冷战时期
摘要:通过文化外交对华进行文化渗透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方面。

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利用学术文化交流、宗教宣传、知识产权保护和互联网等手段对华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促进中国和平演变,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目标,对我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冷战初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传播的战争,尤其是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反共产主义的理念。

这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角逐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今国际政治格局。

本文将着重分析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和效果。

冷战初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通过外交手段,如开展外交宣传、提供经济援助、派遣文化代表团等。

二是通过媒体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如电影、音乐、文学等。

三是通过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声和行动,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

这些手段的结合,使得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有效地展开。

美国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开展外交宣传等形式,不仅加深了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也为美国推广其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远东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从而在这些地区树立了其在经济上的领导地位。

对于提供援助的国家而言,他们也必须接受美国的一些条件,比如推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体制。

这些因援助产生的影响成为了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效工具。

美国的文化产品在冷战初期也大量进入了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着自由、民主、个人权利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一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文化。

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展现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了全球流行文化的潮流。

这些文化产品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更加了解美国,亲近美国,接受美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声和行动也成为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美国通过发表官方声明、提出建议、提供援助等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其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理念。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

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

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

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

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

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

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

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ppt课件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ppt课件
21
1997年克林顿连任后,进一步对美国国家安全 战略作出调整:“塑造—反应—准备”为核心 的跨世纪的核心战略方针。塑造:积极参与国 际事务,把军事与外交密切结合起来,塑造有 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在危险或危机出现之前 就采取主动措施来防止或减轻这些威胁。反应: 要提高防止和应付各种局部冲突的军事能力, 特别是要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地区战 争。准备:要为难以预测的重大挑战做好各种
• (三)1845-1860,从向西大规模扩张领土到内战 前夕。
• (四)1861-1897,内战开始到美西战争前夕。
8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 卸任总统一职的《告别词》中,提出了孤 立主义的外交原则,至此传统的孤立思想 上升为政策方针。孤立主义有三个基本特 点: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 核心是最后一点,即不介入欧洲争端—孤 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表现:欧洲:冷战政策,亚洲:热战,非洲、拉美:扶植控制
特点: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全球扩张
原因: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西欧各国
衰落,苏联政治军事实力增长
(2)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全球战略意图明显
表现:
科索沃战争,出兵阿富汗、北约东扩、 伊拉克战争等等
特点: 单边主义(企图单独主宰世界)
原因: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18
1989年5月12日,乔治·布什总统首次提出了对 苏联 的超越遏制政策。超越遏制政策实际上是遏制 战略 的继续和发展,但其目标要比遏制政策大得多, 即在保持强大军事力量、不放弃军事遏制的同 时,以经济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 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使东欧国家摆脱苏联的 影响,促使苏联消减军事力量,最终使苏联在 国内施行政治民主化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美国里根时期政策和文化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美国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里根时期对美国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逐渐扩散到了其他地方。

本文将从政策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里根时期对于其他地方的影响。

一、政策影响1.1 削减福利和财政紧缩里根政府对福利开支的削减和财政紧缩是里根时期最为著名的政策举措之一。

他认为国家不应该把钱给那些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人,而是应该通过减税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逐渐削减社会福利和政府开支。

1.2 冷战的升级里根时期的外交政策十分强硬,他宣称要对抗“魔鬼”,并加强对苏联的压力,同时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即在太空建造反导系统。

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而且冷战统治了整个世界局势数十年,对于世界的影响深远。

1.3 科技和创新的推广里根政府通过改革政策,推动了市场竞争和私人企业的创新,对科技和创新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政策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促使了美国的科技革新和工业进步,而这种模式也被其他国家效仿。

二、文化影响2.1 美国梦的再次升华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硬朗都加强了美国民族主义的情怀,重振了美国梦的理念。

美国梦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在里根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这种理念不仅激励了美国的公民,也推动了世界其他地方民众的自由追求。

2.2 明星文化的崛起里根时期崇尚商业和娱乐,各种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层出不穷,美国的传媒产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很多明星在这个时期开始变得举世闻名,比如玛丽莲·梦露、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迈克尔·杰克逊等。

这种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被放大到了全球,这些文化符号也成为了西方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代表。

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战略作者:董业勤崔戈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9期美国赢得冷战胜利之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证明了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优势地位之后,美国将战略目光聚焦于文化层面。

不同于军事、经济和科技等这些有形的硬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其对人的思想和习惯的控制将是深刻而难以改变的。

正如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胡文涛说:“对许多国家来说,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种产品,而成为国际关系和影响一个民族保持个性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战略问题”。

文化影响如此之深远,因而它已不再仅限于弘扬一国之辉煌或者被本国人所承袭那么简单,而是开始登上外交舞台,成为继军事外交、政治外交、经济外交等众多外交形式之后的又一新型独立外交形式——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冷战后,美国继续加大推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扩张,输出以民主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表面上是要“拯救”身处“邪恶国家”的人民,实际上却是为其文化霸权的野心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风俗。

自古以来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

张骞的西域之行连接了传递我国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向西方世界传达了一个富饶文明的东方古国。

但是文化外交不同于民间的文化交流形式。

外交是国家之间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关系及事务,因此文化外交着重突出政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学者李智在考虑到将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时,把文化外交定义为“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

胡文涛教授认为,文化外交是一国建构国际形象的新路径。

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国际形象的经济维度已经趋于统一,文化成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根本因素。

因而文化维度是国际形象的根本特征,文化外交也就成了政府树立国际形象的新途径。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

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

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

“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

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

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

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

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

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几十年的角逐。

为了争夺全球霸权地位,两国相互斗争,不断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这些手段不仅上演了一幕幕耸人听闻的国际事件,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两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美苏外交政策1. 美国外交政策在冷战的初期,美国采取的是遏制苏联的政策,即封锁苏联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与苏联展开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

美国制订的主要政策如下:(1)麦克阿瑟政策: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将军负责监督日本的复兴,并协助日本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

麦克阿瑟计划在日本实施的政策大量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以期让日本成为一个忠实的美国盟友,同时阻止苏联向日本伸出阴影。

(2)当务之急政策:这是指美国政府在二战后对全球局势的迅速反应和处理。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岁片化和重组部队、安抚盟友、封堵苏联的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应对苏联扩张的战略。

(3)反共政策:美国政府实施的反共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苏联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势头。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力图将苏联困于一隅,阻止其进一步扩张。

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朝鲜战争,美国领导了联合国军对朝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也以此为契机在韩国建立了一个美国的军事基地。

2. 苏联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是“反美亲苏”。

苏联政府指责美国干涉其内政、破坏全球和平,因此苏联必须与美国保持戒备和敌对,采取与美国相对抗的政策。

苏联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斯大林主义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所有手段实现宣传、间谍和暴力斗争来揭示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企图。

斯大林主义政策强调了防御性和反基督教。

(2)新列宁主义政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列宁主义政策,设法扩大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民间交流,在经济发展方面逐渐舍弃早期的封闭策略,但是在军事上仍然对西方国家抱有敌意。

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输出战略

2016.09美国赢得冷战胜利之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证明了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的优势地位之后,美国将战略目光聚焦于文化层面。

不同于军事、经济和科技等这些有形的硬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其对人的思想和习惯的控制将是深刻而难以改变的。

正如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胡文涛说:“对许多国家来说,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种产品,而成为国际关系和影响一个民族保持个性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战略问题”。

文化影响如此之深远,因而它已不再仅限于弘扬一国之辉煌或者被本国人所承袭那么简单,而是开始登上外交舞台,成为继军事外交、政治外交、经济外交等众多外交形式之后的又一新型独立外交形式———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冷战后,美国继续加大推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扩张,输出以民主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观,表面上是要“拯救”身处“邪恶国家”的人民,实际上却是为其文化霸权的野心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风俗。

自古以来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

张骞的西域之行连接了传递我国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向西方世界传达了一个富饶文明的东方古国。

但是文化外交不同于民间的文化交流形式。

外交是国家之间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关系及事务,因此文化外交着重突出政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学者李智在考虑到将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时,把文化外交定义为“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

胡文涛教授认为,文化外交是一国建构国际形象的新路径。

他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国际形象的经济维度已经趋于统一,文化成为国与国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根本因素。

因而文化维度是国际形象的根本特征,文化外交也就成了政府树立国际形象的新途径。

美国的文化外交战略自然有维护其国际形象的目的,但是其真正的意图,还是通过不断的文化输出,甚至将本国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其所谓的“邪恶之国”,以达到其在文化层面上的霸权地位,最终为其所有决策的最高标准———国家利益所服务。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对外政策比较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对外政策比较

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对外政策比较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场史上前所未有的冷战。

在这场冷战中,两国不仅在军备竞赛、科技领域、文化交流等方面互相竞争,也在对外政策上互相比较,力求优势。

那么,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对外政策有哪些特点和差异呢?我将在本文中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苏联对外政策特点和策略1. 战斗民族心态苏联的对外政策可以被概括为军事外交+革命宣传。

在苏联对外交往中,军事力量是最主要的工具。

苏联崇尚强大、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喜欢用自身的军事实力来展现自己的强大和威猛,这也基于俄罗斯百年的战斗民族心态。

从苏联成立之初开始,苏联政府就重视自己的军事实力,严格控制军队,对军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反恐演讲和训练,增强了军队的韧性和战斗力。

2. 革命宣传苏联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内涵等在全球范围内是优越的,因此要推广自己的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

这也是苏联在对外交往中最具有特点的地方。

苏联在世界上极力宣传自己的各种政治理念,并要求其他国家也单向的效仿。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向中国秘密提供了核技术,并帮助建设中国自己的核武器;而为了扩大自己在非洲和亚洲的影响,苏联也援助过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家。

二、美国对外政策特点和策略1. 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冷战期间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为主要政策,它的对外政策基于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考量,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获得更广泛、更稳定的支持。

这种政策使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放大了它的影响力,也巩固了它作为资本主义阵营最大阵地的位置。

美国支持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为这些国家提供大量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保障了这些国家在全球领域的地位和发展。

2. 统一经济领导美国以统一经济领导为策略,追求建立起一个在世界各地制度趋于统一的协议,以此保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策略使美国在冷战时期,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更加注重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联系。

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

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
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
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
乔治.华成顿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卸 任总统一职的《告别词》中,提出了孤立 主义的外交原则,至此传统的孤立思想上 升为政策方针。孤立主义有三个基本特点: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核心 是最后一点,即不介入欧洲争端—孤立于 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 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
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 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
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 矩”,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 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 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 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 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 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 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
如何评价“门罗主义”?
抵御欧洲列强的干涉,有自卫性质 伺机在美洲进行扩张,有侵略性 阻止了英国在拉美扩张的野心。
19世纪中期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先后强迫清政策签订了哪些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二、确立西半球霸主地位,加强亚太地区扩张
争夺制海权
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由英美日 法意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中,将美国 的主力舰吨位同英国相同,同时又限制日 本的主力舰吨位,遏制其在亚洲海域的影 响力
四、从孤立主义到谋求世界霸权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无论是“尼克松主义”还是“单边主义”,都是美国在感受到危机时,对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政策,美国需要领导世界,拯救世界,他就必须维护好自身霸主的地位,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对外政策。正如中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世界史无前例的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开始成为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改革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或主导者。而美国为了巩固霸权地位,绝不容许有第二个国家分庭抗礼,于是采取了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对中贸易战。
而是美国应当担负起推动世界民主化的使无论是尼克松主义还是单边主义都是美国在感受到危机时对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政策美国需要领导世界拯救世界他就必须维护好自身霸主的地位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对外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历史研究刘赵喆【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以此为分水岭,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逐渐从威尔逊时期的脱离世界,远离战争的闭关理想主义外交理念走向以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为理念的现实主义外交。

本文将从美国的外交文化历史由来、二战后美国的外交联盟建立历程,以及当代的美国与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博弈几个方面探讨美国的大国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关键词:二战后美国联盟外交外交博弈一、美国外交文化的由来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殖民民族发展的历史。

美利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是英国清教主义、理想主义和新大陆移民拓植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不同于美洲本土的封闭拉丁文化和玛雅文明,也与英伦贵族“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扩张性外交有所差异。

它以基督教文明为其道德价值基础,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为其核心,因其独有的历史而兼具多元、兼容、开放和自由竞争的特性。

而实际上美国人是一个务实主义者,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因此,美国的外交现实主义也拥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

美国的外交政策,往往带有强烈的“人权观”。

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正式提出了“人权外交”政策。

从此,在全球范围内追求人权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特征。

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敌对国家使用武力或者经济制裁,美国也依然是在“维护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下行事。

美国人权思想直接继承了英国清教和辉格党传统,深受西欧自由文化思潮影响,尤其是启蒙运动。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向封建专制、宗教专制和旧有的信仰发起了挑战,这时所形成的人权思想对美国人权政策的形成产生直接的痕迹,因为这一时期人权思想家的理论直接被美国人用以制定美国的人权政策。

例如荷兰启蒙学者格劳修斯的“人道主义干预学说”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中的进步因素,就帮助美国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权政策,在近现代世界中发挥过先进作用。

冷战时期大国文化战略博弈的特点

冷战时期大国文化战略博弈的特点

冷战时期大国文化战略博弈的特点胡惠林2007-9-27 14:07:47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冷战有一个从欧洲向亚洲延伸、进而影响到世界文化版图变化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的背后,是美苏战略利益在世界争霸的进一步演绎,因此,冷战时期的大国文化战略博弈,是冷战得以在长达半个世纪影响世界形势的主要动力。

它不仅一般地反映了博弈双方根据各自不同的国家战略利益不断深化和调整冷战战略所呈现出来的此消彼长的文化力量运动的战略态势,而且还形成了为过去大国争霸史上未曾有过的新的特点。

正是这些特点,改变了文化在整个世界力量对比和世界秩序与格局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

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来看,今天的国际文化安全正是这些特点在后冷战时代的一种发展,国际社会关于“摈弃冷战思维”的呼吁,恰恰反映和说明了在冷战时期形成的一些特点不仅没有被放弃和消失,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和创新,被赋予了全球化特征。

(一)文化被纳入国家安全体制(以美国为例)在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的、1947年3月12日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讲话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对议员们说:“我们面临的局势是史无前例的。

自罗马和迦太基时代以来,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权力两极分化,而且这两个大国还存在着不可弥合的意识形态鸿沟。

”1947年8月,马歇尔计划的设计者、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主任乔治凯南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X”的文章,题目是《苏联行为的根源》。

在这篇文章中,凯南分析了苏联战略的本质,提出了早期冷战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主题,那就是针对苏联用意识形态来占领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企图,美国必须建立一支包括“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和政治战的技巧”在内的永久性力量,坚定地对苏联“进行遏制”。

这就是著名的冷战时期美国对苏实行的“遏制战略”。

1947年12月1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颁布了NSC-4(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编号,NSC为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英文缩写)指令,这一指令使凯南的遏制政策理论从法律上得到认可,从而使“遏制战略”作为冷战后美国第一个对苏总体战略被纳入到国家安全体制。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最新整理)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最新整理)

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及外交政策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战略扩张阶段(“遏制战略”)这一阶段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做后盾,大力扶植亲美政府,向第三世界渗透,对社会主义遏制,外交具有明显的侵略性,进攻性。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①1946.3.5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和平砥柱》,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口号②1947.3.12 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政府咨文,渲染希腊,土耳其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合作与集体安全,是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③ 1947.6.5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从1948-1951年向欧洲16国提供131.5亿美元援助,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防止革命发生④1947年6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塔夫脱—哈特莱法》,即《1947年劳资关系法》,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的集体谈判,司法部有权禁止罢工,禁止支援性抵制等,从根本上修改了1935的《华格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二战前夕通过顽强斗争获得的公会权利。

⑤ 1948.2-6 美英法何比卢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正式决定分裂德国,1949.9,联邦德国成立⑥1949.1.5 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杜鲁门正式提出了“公平施政”纲领,关键是就业问题。

⑦1949.9 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演说,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以技术输出为主,体现了与老殖民者不同的统治扩张手段,是为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二)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在坚持冷战与遏制战略的同时,对全球战略做出了一些调整(三)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①1961年肯尼迪提出“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灵活和平战略,提出新非洲政策,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对西欧的宏伟计划②肯尼迪提出新边疆口号,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③1963年约翰逊上台后,1964年于密西根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伟大社会的口号,向贫困宣战,使民主党自罗斯福以来所推行的社会改革达到高潮,集中反映了借助国家干预力量来消除贫困现象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战略调整阶段(缓和战略)(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①1969。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文化外交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文化外交

浅析冷战时期美国的文化外交在冷战时期,随着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剧,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对外宣传,将其演变为一种冷战的工具,在政治文化以及国家使命中充分的凸显了文化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可以说,这种文化外交在冷战时期为美国赢得了胜利奠定了基础,对此文章主要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

在冷战时期的美国文化外交政策在实际上其是严重的背离了文化外交的自身属性,虽然在冷战时期文化外在客观上为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也导致美国自身的国际信任度以及软权利不断的下降,对此下文就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1.美国文化外交产生背景在冷战全面展开之后,美国社会就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政治辞令、立法以及相关经费支持的方式大力开展文化外交,继而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利益。

其中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文化外交手段在这段时间变得尤为重要,美国政府也通过风格中方式与手段表明其支持“民主建设”,其中较为凸显的就是涉及到相关文化外交机构的变革,这样方式主要就是为了适应与苏联开展的文化冷战的实际需求。

2.美国文化外交发展进程在二战结束之后,世界霸权争夺在美苏之间较为凸显,其中美国总体在实践中通过经济手段、军事手段、心理手段以及文化手段开展了所谓的“真理之战”。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联也逐渐的开展了一些文化外交活动,对此美国为了获得政工,将国家安全作为借口,通过各种措施与手段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外交进攻型功能(cultural offensive ),其具体措施有:完善教育文化交流与立法,通过此项法律在实践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宣传,为相关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强化政府的相关管理力度。

肯尼迪通过设立专业开展教育以及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职位,充分的融合国务院教育以及文化事务司等相关涉及到文化与相关教育项目的部门进行充分的整合,进而提升其整体的运行效果,及时的补充各种专业的人才;创建“和平队”(Peace Corps ),通过对年轻人进行招募,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宣传。

冷战期间的美苏文化竞争及其影响

冷战期间的美苏文化竞争及其影响

冷战期间的美苏文化竞争及其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世界上最激烈的冷战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为“两极对抗”时代。

两个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对抗引起了全球关注,但在某种程度上,两国之间的文化竞争和较量可能比他们的政治实践更为重要。

美国的文化输出在冷战初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所谓的“公共外交”政策,其目标是向世界推广美国价值观和文化。

此类政策对包括宗教、艺术、文学、音乐、电影、电视、广告、名人和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进行了慷慨而广泛的支持和推广。

美国的文化输出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美国化”的现象,并成为冷战期间最著名的理念之一。

美国戏剧和电影是以享誉全球的形式表现美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好莱坞电影的种类繁多,从暴力动作片到浪漫爱情片,从科幻电影到恐怖片等,可供全球观众选择。

这种商业化的电影业也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场所,尤其是能够为世界各地的青年提供对美国人和生活方式的了解。

同时,美国的流行音乐和文学也成为全球文化的主导力量。

摇滚音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美国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海尔曼·梅尔维尔和卡尔·桑德堡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

苏联的反击与此同时,苏联也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文化,并以各种方式与美国的文化竞争。

苏联的文化输出政策被视为一个政治实体的体现,旨在为社会主义政治宣传的成功注入一些生命力。

苏联推广电影、文学、音乐、宣传片、博物馆、艺术展及其他各种文化形式,尤其是在东欧和其他亲苏联的国家中进行。

苏联推广的文化形式包括诗歌、宫廷音乐、芭蕾舞、吉普赛音乐及其他民俗音乐,其中以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的作品尤其著名。

苏联的文化反击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达到了高峰,其动态、激情和爆炸性形式深深吸引了许多世界青少年。

然而,它也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政治工具,将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影响对于全球范围内的青少年和公众来讲,冷战时期的美苏文化竞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期间美国文化外交的演变胡文涛【专题名称】世界史【专题号】K5【复印期号】2007年04期【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07年1期第44~49,76页【英文标题】 O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作者简介】胡文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胡文涛(1968—),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外交、区域组织。

【内容提要】冷战开始后随着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加剧,美国政府通过采取创建新闻署、组建和平队、成立国际交流署等手段,逐步将文化外交融入对外宣传范畴,演变为一种冷战工具,其间政治文化和领袖的国家使命感起到关键作用。

这种文化外交在为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使其国际信任度和软权力下降。

With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capitalist bloc led by U. S. A. andthe socialist bloc led by Soviet Union intensifying after the beginningof the Cold War,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evolved into a tool ofpropaganda to win the cold war gradually. The governments set up severalinstitutions such as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the Peace Corpsand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gency in order to carryout the cultural diplomacy.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sense ofmission accou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s of culturaldiplomacy.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played an significant role inwinning the cold war over Soviet Union, meanwhihle,it did damage toAmerican international credibility and soft power.【关键词】文化外交/新闻署/政治文化/使命感cultural diplomacy/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political culture/sense of mission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7 )01—0044—06 美国在入侵伊拉克后出现了一些与文化外交① 有关联的如何改善美国在穆斯林世界中的形象之类的问题。

美国学术界为此一边反思和批评冷战后美国政府在文化外交政策方面的失当行为,一边开始怀念冷战时期美国文化外交的辉煌。

然而,美国学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情节,那就是在冷战时期美国所开展的文化外交事实上严重背离了文化外交的本质属性。

从艾森豪威尔到老布什,政治文化和国家使命感驱使美国政府不断地对文化外交机制进行变革,从而使它逐渐演变成为与苏联进行文化冷战② 的工具。

文化外交成为冷战工具,客观上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美国的国际信任度和软权力相应有所下降。

一、美国文化外交演变的过程:机制变革与冷战工具形成冷战全面展开后,美国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通过运用政治辞令(political rhetoric)、立法和经费支持等手段开展文化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1](P393) 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在设计遏制政策时也考虑了文化手段:“让我们通过各种手段来扩大文化交流,以便与美国在海外的负面印象作斗争,因为这些印象主导了世界舆论。

”[2](P8) 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外交因此一度变得炙手可热。

美国政府也开始通过建立新闻署、完善教育文化交流立法、创建和平团、组建国际交流署、恢复新闻署的名称、以及支持东欧的“民主建设”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尤其突出对涉及文化外交的相关机构进行变革),以适应与苏联展开的文化冷战的需要。

二战结束后,世界霸权争夺战在美苏之间旋即拉开。

杜鲁门总统不仅运用经济手段(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手段(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欧洲与苏联展开势力范围的争夺;同时还准备用信息、心理与文化手段与苏联展开所谓的“真理之战”(Campaign of Truth)。

其中,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自由文化大会”(Congress of Cultural Freedom)1950年在柏林成立,标志着美苏之间文化冷战序幕的拉开。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美苏对峙局势加剧。

面对苏联的“和平攻势”,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对国际信息、文化和教育交流项目的管理机构进行全面重组,以应对苏联的心理、政治和文化挑战,建立世界人民对美国和平意愿和领导世界能力的信心。

1953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宣布建立国际信息活动委员会(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ctivities),同年6月1日向国会递交了第8号机构改组计划,拟建立一个独立于国务院的机构——美国新闻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简称USIA,仍接受国务院的政策指导),同年8月1日新闻署正式运作。

新闻署的首要目标是“劝导外国人基于他们自己的利益需要而采取同美国国家目标一致的行动”。

[3](P21) 该机构管理所有新闻项目,包括先前属于国务院的“美国之音”。

1955年6月24日,国务院和新闻署签订协议,将美国海外文化教育交流项目的日常管理任务交给新闻署,具体由其属下的教育事务局(Bureau of Educational Affairs,简称E Bureau)组织实施。

这一协议的签订意味着美国文化外交的管理者由国务院变为新闻署。

由于新闻署的核心任务是组织实施美国政策的对外宣传,所以当文化外交纳入该署之后,它也就基本上成了美国政府对外宣传的辅助手段,新闻署也由此变成将美国文化外交纳入冷战范畴的组织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积极展开文化外交活动。

例如1962年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利用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从第三世界国家招收4000名留学生,而与此同时,在美国4800名留学中只有3000名外国学生享有美国的奖学金。

③(P28) 当时,美国政界和舆论界普遍认为,美国在赢得世界人民的思想方面将落后于苏联。

为扭转这一不利形势,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以国家安全需要为借口,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来加强文化外交的进攻型功能(cultural offe nsive):(1)完善教育文化交流立法。

1961年9月2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富布赖特—海斯法案(Fulbright -Hays Act),该法案的宗旨是“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人民间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而改善和加强美国的对外关系”。

[4](P527) 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支持。

(2)强化政府管理力度。

肯尼迪总统在国务院新设立一个负责教育与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职位。

设立此职位的首要目标是,将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司与其他涉及文化与教育项目的有关部门整合在一起,提高其运行效能,为其灌输新的思想和补充新的人才。

[5](P45)(3)创建“和平队”(Peace Corps)。

1961年1月30日,肯尼迪总统宣布成立“国家和平队”,招募年轻人到世界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开展英语教学和卫生服务等活动,1963年就有7000名和平队成员到世界46个国家志愿服务。

肯尼迪总统采取的上述措施,强化了政府在文化外交中的主导作用和对文化外交运行机构的控制,为政府有效运用文化外交服务冷战创造了主动权。

文化外交与新闻署捆绑在一起的情况,使得学术界和国会中的许多人认为它可能会对文化外交的诚实性(integrity)构成损害。

[6](P32) 这些担心正好符合卡特总统欲借文化外交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人权外交的需要。

1978年4月1日,根据国会1977年第2号机构重组计划的授权,卡特政府将新闻署和国务院文化与教育事务司(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简称CU)合并组建国际交流署(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gency,USICA)。

美国有学者认为该署的建立,突出了卡特政府对世界人权和国际合作的使命感,以及至少把这个机构作为部分解决世界此类问题的途径的探索。

[6](P31)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国际交流署中的广播和新闻功能仍继续占据该机构的总预算、人员编制和活动项目的重要部分。

因此,以“人权外交”为幌子的国际交流署名不副实,它只是为文化外交在发挥冷战功能时增加一件美丽外衣,以掩人耳目。

1982年8月,里根总统将国际交流署改回原来的名称新闻署,并任命查尔斯·Z.威克(Charles Z.Wick)为新闻署署长。

威克以抵制苏联宣传的必要性作为增加该署拨款的正当理由,同时利用其与总统的特殊关系,成功地为新闻署增加了媒体曝光度和财政拨款。

威克运用这些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新闻署的形象,极为突出新闻署“将美国的故事告知世界”的思想导向,而逐步放弃了卡特政府提倡的文化外交的“相互性”(mutuality)。

作为一个极端保守的政治家,里根毫不掩盖其极端“仇共”的政治信仰。

他撕去罩在文化外交上的面纱,将国际交流署改回原名新闻署,文化外交充当冷战工具也因此变得赤裸裸。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使负责美国文化教育交流项目的新闻署面临新的挑战。

于是该署调整了开支计划,减少在西欧和非洲的交流活动项目,用以资助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建立新的工作点。

为此,新闻署增加了26个新的办公室。

国会通过“支持东欧民主法案”——Support for East Europe Democracy Act,简称SEED——为新闻署提供了新的经费来源,重点放在经济、教育改革、社会学和媒体等交流项目。

新闻署也先后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建立富布赖特两国委员会(Binational Fulbright Commission);新闻署的文化教育事务和项目司成功启动了新的交流计划,例如在所专家项目(Professionals-in-Residence Progra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