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女性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旨在解决和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主义作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从艺术作品到音乐,女性主义作品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西方女性主义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西方文学中有许多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简爱》。
这部小说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讲述了一个女孩简·爱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奋发图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简爱》被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因为它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以及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
另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人》。
这部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视角,伍尔夫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在电影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部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是《色戒》,由导演李安执导。
这部电影改编自王佳芝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战争年代的中国社会中的生存与挣扎。
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性别和权力的关系。
《色戒》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
在艺术领域,女性主义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芙里达·卡罗是女性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身体和性别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艺术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卡罗的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角,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反抗,同时也呼吁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关注和反思。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音乐领域中的女性主义作品。
著名的女性主义音乐人比约克是女性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音乐作品以女性的声音和情感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音乐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马克思主义之女性主义读书报告
拙谈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概念Feminist,女性主义,又译作女权主义,在偏向人文学科的场合多译作“女性主义”,在偏重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场合多译作“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到女性主义社会思潮,再进一步到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些列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最初强调男女平等,首先追求的争取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以及其他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在社会解放的进程中,逐步获得了成功,女权主义的目标确立为争取真正的人权,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存在权和发展权。
西蒙·德·波伏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
她认为女性主义者是在结合阶级斗争,但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力求改变妇女处境的女性----甚至男性。
二、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派别女性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斗争发展的多个阶段的。
对于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后出现的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和批判大致分为以为主要几个派别: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女性主义等。
这样子的划分对理解主要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各自的立场有很大的益处。
但还有许多女性主义思想也是抵制这些被分类的,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又有诸如多元文化与全球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赛博女性主义等类别。
各流派之间也各有差别: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研究是关于理性与感情的问题;激进女性主义的关注点是自然与文化的问题,关注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点是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问题,关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问题;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关注主体与客体的问题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发展而来的。
主要是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观念的影响。
它认为,女性无论是作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个人,都应当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九章 女性主义
对精神分析理论所做的批判和改造,其要义 并不在于要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从而发展精 神分析学,而是要强调性别身份的发展和建 设。
(二)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反对将任何概念或结构看作本质性
的存在,这给了女性主义批评重新思考“女 性”概念以很大启示。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应该是 尖锐的对立关系,因而女性不应该作为男性 存在的证据,也不应该是男性对自己不喜爱 的属于自己的品质的憎恶的对象化。
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 60至70年代。
在这波浪潮中,妇女们除了继续争取自身的 社会权利之外,更充分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平 等虽然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但文化才是 男性霸权的制度化的根源所在。
这一时期的女性批评首先大量揭露了文学作 品尤其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 形象的歪曲,代表作有西蒙·波伏娃的《第 二性》(1949)、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女 人》(1968)、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 (1969)和苏姗·考尼隆主编的《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女性主义透视种种》等。
(二)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合 女性主义批评和20世纪以来的其他批评方法
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不单纯属于文学或 文化领域,而是直接酝酿产生于女权运动, 并以改变女性在现实当代境遇中的地位为根 本诉求的。因此,在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中, 批评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其政治参与作用。
(三)跨学科性和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
米利特指出,政治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政治 其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权力 组合,在这种权力组合中,性作为人的生物历 史以及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充分介入到政治 权力分配的过程中去了,对于女性自身来说, 这个过程是隐蔽而至关重要的,因为“交媾从 来不在真空中进行;尽管它本身是一种生物和 肉体的行为,却根植于人类活动大环境的最深 处,从而是文化所认可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的 集中体现。”
女性主义读书报告
女性主义读书报告
女性主义读书报告
今天,我们要就女性主义作一篇读书报告。
首先说一下女性主义的概念,它是
一股令女性寻求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运动。
女性主义是一种影响,其企图的主要目标是场外男性的权利,并确保女性在社会和文化上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地位。
女性主义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分别是古典的、革命的和另类的。
在
古典阶段,女性主义强调追求女性平等和自立的权利。
在革命阶段,一种新的反性别歧视运动开始被采纳,并强调从社会系统中摆脱固守的性别角色和枷锁。
而另类女性主义则分析并强调历史、文化等许多主题对女性影响的全方位影响。
女性主义给女性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有效地推动了公平的社会发展。
它通过
争取女性的权利、促进政府的女性政策、柔软的体系化等有效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让女性能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使社会的发展空间更广泛。
同时,女性主义也推动了男女交流的增进,仔细分析男女之间的关系,共同寻求更好、更和谐的发展环境。
从以上可知,女性主义是一股令女性寻求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运动,其正面影响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公平的社会发展和男女的相互交流。
由此可见,它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作业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权主义意识的体现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女权主义意识的体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在社会中的日趋提高,女权主义在当下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之一。
其实女权主义这一名词诞生由来已久。
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和探究也在欧洲文学中也可见一斑。
而《傲慢与偏见》便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女性主义小说,它是由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汀于19世纪完成的一部小说,在当今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有着十分重要地位。
简·奥斯汀完成这部小说的同时,欧洲也迎来了女性主义文学的一度繁荣,使得整个欧洲开始了对于女权主义和女性地位的探究和思考。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背景放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其主要是以来自两个不同阶级家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索,描写了四段不同结果的姻缘。
在这部小说中有着各种不同性格的女性,表现了作者对不同女性细致的观察力。
女主人公叫伊丽莎白,性格聪慧、善于思考和观察,并且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而男主人公叫达西,在故事中是一位身份显赫、性格傲慢自负并且及其重视社会地位的乡绅。
故事便是以这两人的爱情纠葛展开。
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傲慢和自负对他全无好感甚至有些厌恶;而达西因为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品质对她从欣赏到爱慕,却对她们家其他女孩们的行为举止和家里不好的风气有着严重的成见。
在故事发展的后期,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也逐渐改变了这一对男女互相的看法和性格,使得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本篇小说中,女性意识蕴含在每个细节中,接下来我们将主要从人物性格开始探究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然而在此之前,我们先大概介绍一下女权主义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二、关于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简介女权主义,即“性别平等主义”和“女性主义”,其旨在结束性别歧视、性压迫等社会不平等问题,并不是主张“女尊。
”女权是人权发展出来的产物,它首先是人权,然后才是女权。
女性主义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女性能和男性一样追求自己应有的权利。
因此其在主张妇女解放的同时也是主张解放男性,以达到男女在社会地位、资源分配以及社会责任担当等各方面平权的目的。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篇一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东西,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可能跟很多人一样,觉得女权主义就是女人要夺权,要压倒男人。
可真正深入去读、去了解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哪里是夺权呀,这分明是在争取平等的权利,是在为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声音发声。
你看那些文学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好多时候都被刻画得很单薄,不是温柔贤淑的家庭主妇,就是红颜祸水的妖媚女子。
这难道就是女性的全部吗?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传统嘛!”可凭啥传统就得这样?难道女性就不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不能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我觉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就像是一把利剑,劈开了这些不公平的表象。
它让我们看到,女性的价值不应该被束缚在传统的框架里。
也许有人会反问:“那男人的地位咋办?”我想说,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又不是要打压男人,大家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不好吗?我读着那些理论,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好多画面。
比如职场上,女性因为怀孕生子就可能失去晋升机会;在家庭里,干着最多的活儿,却还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这公平吗?我觉得不公平!不过,在理解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
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有些观点太激进了?但又一转念,可能正是这种激进,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才能推动变革呀!总之,读了这些之后,我真心觉得,为女性权利发声,真的太重要了!这一路的阅读和思考,真好!篇二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搅得翻江倒海的!以前我对女权主义没啥概念,觉得不就是一群女人在那儿闹闹腾腾,想要点儿特殊待遇嘛。
可现在,我真想给自己几个大嘴巴子,这想法也太幼稚、太无知了!你瞧瞧那些文学作品里描写的女性,不是依附男人活着,就是被当成玩物。
这像话吗?我不禁要问,凭啥女人就得这样被对待?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历史的遗留问题。
”可历史遗留的错误就不改了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黑暗的角落。
读书心得——从《小妇人》看女性主义
读书心得——从《小妇人》看女性主义一、女性意识的起源及《小妇人》写作背景在旧时代,男权主义盛行,女性地位低下。
亚里士多德说过:“女性之所以是女性,在于其根本上就缺少某些品质”;圣托马斯·阿奎那相信,女人只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可以看出当时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平等看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主义开始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
其代表人物有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与西蒙·德·波芙娃(Simone De Beauvoir)。
伍尔夫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而波芙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初潮”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终结。
而女性主义“二潮”(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则以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63年出版的《女性主义的神秘》为标志。
《小妇人》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平为原型来创作的。
作者生活的年代恰逢南北战争刚结束之际,家中也是四个姐妹,她为老二。
作者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和超验主义哲学家,对家中境况从不过问,也从无担当,家中的重担便落在了作者母亲和四个女儿一干妇女身上。
从十岁起,她就开始写作和参加剧场演出来挣钱帮助母亲维持家中生活。
女性主义思想也在书中女性角色身上得到了不同体现。
从几个女性角色身上可以看出作者迫切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女性的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和平等。
二、母亲的女性意识小妇人们的母亲在文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她是家中的家庭支柱,在姊妹们小的时候和父亲离家之后承担起了家中的重任。
母亲不但要负责家中衣食住行一切开销,而且还要负责将四个女儿抚养长大教育好;她又是四姐妹的灵魂向导,每个女儿遇到困难和心事,求助于母亲,最终总会得到解决,母亲总能巧妙地对女儿进行合理的开导和告诫,总能使她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回归自我。
毫无疑问,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在那个时代,适合妇女的工作本来就不多,能够挣到钱养活自己已不错,可是这个母亲却靠着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
西方文论选读简述女权主义
西方文论选读简述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篇一:《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这个词现在可算是个热词儿。
在我开始接触西方文论选读里有关女权主义的内容之前,我对女权主义的理解那可真是相当的浅薄,就觉得是女的要和男的争个高低,抢地盘似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女权主义者的讨论。
有人说女权主义者就是一群“女汉子”,整天喊着要特权。
当时我还觉得好像有点道理,现在想想,真是大错特错啊。
就像你看一幅画,只看了个轮廓,就以为自己看懂了整幅画一样可笑。
西方文论选读里提到的女权主义,那是一种追求性别平等的理念。
就好比在一场马拉松比赛里,以前的赛道设置对女性不公平,女性被各种限制,起跑晚、路程还有阻碍。
女权主义就是要把这个赛道重新规划,让男女在同一起跑线出发,面临同样的机会和挑战。
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的一个学姐,她想参加学校的机械工程小组。
这在以前啊,那基本是男生的天下。
学姐去申请的时候,那些男生就有点小瞧她,觉得她肯定是来凑数的。
可是学姐那股子倔强劲儿就上来了,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比那些男生还优秀。
这就是女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吧,女性打破那些固有的性别限制。
不过,女权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有时候可能会被极端分子利用,把追求平等变成了追求女性至上。
这就像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坏了整锅汤。
我们不能让这种极端的思想掩盖了女权主义真正的内涵。
女权主义可不是要把男性踩在脚底下,而是要大家手拉手,一起走向平等的未来。
这路还长着呢,也许会有更多的误解,但是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女权主义肯定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美好的性别关系。
《女权主义》篇二:《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这词儿听起来就很有力量。
但你要是真的去深究,那可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迷宫,弯弯绕绕的。
我曾经以为女权主义就是女性单方面的事儿,就像女人自己搭起一个堡垒,然后对着外面喊:“这是我们的地盘啦,男人别来捣乱!”可看了西方文论选读后才发现,我这想法简直幼稚得像个小孩子。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双性同体(Androgyny )p205 又译为“雌雄同体”,英文源于希腊语,将希腊语中“男性”(andro )和女性(gyny )融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
拥护者:伍尔夫把这个词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最佳状态。
她在《奥兰多传》中进一步阐发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
其他相关作品:玛丽埃尔曼《考虑妇女》卡洛琳海布尔伦《走向承认双性同体》反对者:实际上是一种性别的固化,否认了由社会性别体制造成的历史差异和冲突,也忽视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结果是以双性的假象掩盖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策略。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双性同体是一种不现实的东西,是对女性气质和独特的女性经验的压抑。
同歧视妇女的偏见抗争的方式,不是要否认性别差异,而是要消灭性别的等级制度。
权威authority p206 指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权威性。
权威不仅是权利,还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能力、者的能力、控制力。
控制力。
Harold Bloom 认为在诗歌创作中,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受到父辈的影响,只有走出父辈的影响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即诗人不可避免地试图变成权威或取代权威。
西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权威问题上面临一个困境:主流父权话语认为权威不仅源于父辈,而且父权的文学艺术传统是女性创作的唯一来源,而权威又是建立在父权的传统上的。
同时,在父权传统中,妇女总是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Jane Spencer 认为,女性创作的权威是18世纪文学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女性即使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她们仍然能够形式权威。
因为女性可以用她们的母亲想象和各种美德来赋予自己文学艺术创作的权威性。
自传Autobiography 女性自传的新的研究方法:个人文学批评、跨文学类型批评、新主题意识批评、叙述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读后感
《女性主义》读后感《女性主义》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和歧视现象,引发了我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深刻思考。
首先,书中对于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指出,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导致了女性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责任,而在职场中却常常受到性别歧视和职场霸凌。
这种不公平待遇让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之间难以平衡,限制了她们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利。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作者呼吁社会应该重视女性的权益,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女性身体权益和性别暴力问题。
作者指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威胁,这种现象严重侵犯了女性的人身权益和尊严。
女性应该有权利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尊严,不应该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或性对象。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呼吁社会应该加强对性别暴力的打击,保障女性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女性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
作者指出,女性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常常受到性别歧视和排挤,导致她们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女性应该有权利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发声维权,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呼吁社会应该重视女性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权利,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引发了我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让每个女性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希望这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女性主义理论家萨拉艾哈迈德献给我们的“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的目录体现了艾哈迈德的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和核心 观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解和思考的角度。通过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我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女性主义的 进步和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女性主义理论家萨拉艾哈迈德献给我们的“》的读书笔记,暂无 该书作者的介绍。
“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为了争取女性的权利和自由,更是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平 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无论性别、种族、阶级,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 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潜力。”
“性别不应该是限制我们追求幸福的障碍。我们应该打破性别的藩篱,挑战性 别的刻板印象,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幸 福。”
内容摘要
她认为,社会应该加强对性暴力问题的重视和打击,同时也需要提高女性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自我 保护能力。 艾哈迈德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女性主义的事业中来,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 社会而努力奋斗。她相信,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尊重和女性的权利和利益时,才能够真正实 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女性主义理论家萨拉艾哈迈德献给我们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平等和公正的思考和 追求。
阅读感受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女性主义理论家萨拉·艾哈迈德献Fra bibliotek我们的》读后 感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其作者萨拉·艾哈迈德以独 特的视角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探讨了女性主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与意义。 这本书不仅为女性提供了实用的生活工具,还让读者深刻理解了女性主义理论 如何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第二性》读书笔记
《第二性》读书笔记《第二性》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讨论了妇女处境、妇女地位和妇女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中所显示出的性别差异,本书被誉为“一部传世不朽的女性主义经典”。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挑选着看的,对第二卷中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所处的境地颇有感触。
在男权社会里,美貌常常被认为是女性的价值所在,从好的方面说,这是褒奖,从坏的方面说,这就是强制,因为它意味着女性必须是美的,而美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正如波伏娃指出,许多女性由于内化了女性必须美的这一要求,从而不停地在镜子面前端详打量自己的五官、体形、一颦一笑。
而且由于女性被教育、引诱为时装的奴隶,所以女性甘愿穿那些非常不舒适、不方便的服装。
而且,女性不但被构建为养眼之物,而且是性用品,所以“在珠宝、荷叶边、亮晶晶的饰片……,女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偶……;女人也在展示她们的肩膀、背部和胸部。
”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
另外,刚阳阴柔是在男权制社会中固有的性别分配原则,所以,“小男孩学会了有条不紊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吸取了暴力的教训。
他从小便学会了挨揍、蔑视痛苦和有泪不轻弹”。
而女孩,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只能等着男人来英雄救美,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许她们自己救自己,她的身体只用于观赏而不是暴力。
渐渐地,女孩明白了女性是为男性而生的,从而她学会了用男人的、别人的眼光观察自己,她变成了自己的客体,沉溺于自己的美貌和身段。
这也让我有所思考,为什么女孩会这样,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而是后天构建,在男权社会下,父母、学校等一点一滴地通过教育将小女孩一步步地构建成了男权制要求的女人:被动、爱美、无用。
然而,小女孩并不是那么驯顺地就被训练成被动、无用的男性客体,女孩到少女的成长过程中也想向男孩子那样追求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渴望自由和思考,这是男权带给她们的诱惑。
但是,在当时十七八世纪的欧洲,许多不安于被动等待,渴望自由去思考、冒险的女性常常被诊断为一种精神谵妄的疾病。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篇一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东西,哎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脑袋里像是有一群小蜜蜂在嗡嗡乱转。
一开始,我觉得这玩意儿可能就是一帮女人在那儿抱怨不公平。
可当我真正深入去读,去理解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也许是我以前太肤浅,也许是社会的一些固有观念把我的脑子给框住了。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它可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它就像是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性别歧视。
我读着那些分析,心里不停地想:“原来如此!原来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文学作品里,居然藏着这么多对女性的不公!”比如说,很多经典作品里,女性角色总是被描绘得很柔弱,很依赖男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吗?我就觉得,凭啥女人就得是这样?可能有人会说:“这就是传统,这就是一直以来的样子。
” 但难道传统就一定是对的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让我反思了很多。
我在想,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不是也有这样隐藏的不公平呢?比如女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文静,要会做家务,这难道不是一种限制吗?我觉得吧,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并不是要让女人压倒男人,而是要追求真正的平等。
难道平等不好吗?大家都有平等的机会,平等的权利,这世界不就更美好了吗?不过,这也让我有点纠结。
追求平等的道路会不会很艰难?会不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呢?也许会吧,但那又怎样?反正我觉得,为了公平,为了平等,值得去努力,去奋斗!篇二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读后感哇塞,读完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搅得翻江倒海啊!以前我对女权这个词儿,感觉就是似懂非懂,觉得可能就是女人要更厉害,要压男人一头。
可现在我发现,我简直是太天真啦!这些理论就像是一道道闪电,劈开了我那混沌的思维。
我读着那些文字,心里不停地嘀咕:“哎呀呀,原来这么回事儿!”比如说,好多文学作品里,女人总是被当成男人的附属品,要么是美丽的花瓶,要么是温柔的贤内助。
这难道不是对女性的贬低吗?我就想问了,女人就不能有自己的野心,自己的梦想?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喜欢玩玩具车,可大人总说:“小姑娘家,玩什么车,去玩布娃娃!” 这难道不是一种性别设定?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让我明白,这种看似小小的事情,其实都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
《女性主义》读后感
《女性主义》读后感《女性主义》这本书,带给我对女性主义这一话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女性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易于理解。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女性主义的历史和发展。
同时,作者也使用了简洁明了的词汇,使得不熟悉女性主义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
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其次,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全面。
作者从多个角度对女性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女性主义的定义、历史和发展、女性主义的理论和流派、以及女性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等。
通过这些研究和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例如“女性主义是追求平等和公正的”,“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等等。
这些观点和建议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女性主义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作者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变革力量,旨在消除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女性主义的思想和行动。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女性主义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对女性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同时,这本书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女性主义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女性主义》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女性主义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关于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指导手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历史和发展,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同时,这本书也呼吁我们关注和支持女性主义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
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
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
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
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
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
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
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
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
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
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本书感想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女性主义的相关理念及其基础,阐述了父权制的内涵和其影响。
与一般的科普读物不同,这本书结合了将近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的思想,针对40个直击女性生活痛点的角度,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切入女性在一生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父权制要素,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书中关于女性着装方式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
对女性着装方式的判定起源于古罗马。
在公元前215年,罗马颁布《奥皮亚法》,禁止女性拥有超过半盎司的黄金(历史学家认为这相当于征用女性的财富),并规定了她们的着装规范。
已婚妇女必须穿一种名叫“斯托拉”的长及脚踝的束腰外衣(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穿的就是这种衣服),而在罗马时代妓女和奴隶只能穿托加袍,以便人们一眼能看出一个女人是否“体面”。
斯托拉长袍象征着已婚女性的美德(“好”女人),而托加袍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种“荡妇”的服饰形式,这些着装规范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男人的财产,防止男人尴尬而意外地搭讪他人之妻。
此外,对男人来说,性侵穿斯托拉的女人比性侵穿托加的女人罪行更严重。
这个古老的规定引出了一个从那时起就存在的神话:女人的着装方式可以告诉你,她是否“有机可乘”,是否“准备好了”。
而在性侵案件中,施暴者通常也会将受害者的着装作为其“犯错”的借口,将犯罪责任推到受害者自身“不检点”的穿着上。
此外,书中也提及男性为自己的强奸罪辩护的四大神话,引人深思。
这些神话存在的基础是父权制和男性的强权主义,出现的原因是为了美化恶劣的性侵犯行为,将施暴者的罪责归咎于受害者自身的默认同意。
第一个神话是“所有女人都想被强奸”。
这种说法暗示了,即使女性说“不行”,她们实际上也是在说“可以”,进而取消了征求同意的必要。
第二个神话是“如果强奸确实违背了女性的意愿,那么她们就不会被强奸”。
这一神话反过来支持了第一种神话,即所有女性“确实想被强奸”。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义情结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义情结出生于英国小镇的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乡村女性的代表,她敏感而感性,面对乡村里平静的生活,她用自己敏锐的眼睛,撰写了一部又一部描绘乡村风景的小说,小说里的内容都是没有什么大风大雨生来死别,都是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但这些在简奥斯丁的笔写却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其中,傲慢与偏见就是其中的一篇。
《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一生中最出名的作品,班内特一家是18世纪英国乡村家庭的代表。
班内特夫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年妇女形象,面对到了结婚年纪的女儿,她把将女儿嫁到好人家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当时的观念下,女孩的出嫁是保证下半生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身为农民的家庭的班内特一家同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照当时的习俗,父母逝世后,如果没有儿子,遗产属于侄子所有,面对这样的风俗,班内特的五个女儿了的出嫁理所当然的成了非常重要的事。
这虽然是发生在18世纪的故事,而经典之所以被称作经典,必然尤其独特的美丽所在。
三百年后今天,重新翻阅这本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傲慢与偏见,我们仍可发现这部著作在先进之处,并且能在这其中找到今天的影子。
18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婚姻依旧处于弱势的地位。
那时的英国社会,女孩子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就是算是有,也仅仅是学习一些钢琴、舞蹈、歌唱这样的技艺。
而学习这些技艺的原因,是为了嫁到一个好男人,从而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正如伊丽莎白的妹妹玛丽,她研究歌唱的技巧,从而期待能够得到男人的瞩目。
但伊丽莎白却对是聪明、富有智慧,在当时看来有着独立气质的女人,她勇于突破阶级观念的束缚,懂得做好自己,在爱情中追求男女对等。
奥斯丁通过伊丽莎白表达了作者觉醒的女性意识。
在她笔下,伊丽莎白是一个具有一定反叛性的女性。
在各种场合下都语言活泼,言谈充满机智和幽默感,还爱嘲笑和愚弄别人。
她和达西的每次辩论都以胜而结束,并通过伊丽莎白的痛斥改掉了达西身上与生俱来的傲气和偏见,并让达西为她的睿智和独到的见解而折服,这种建立在独立气质基础上的敏锐地观察和判断力才是达西爱上她的真正原因。
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文论概述
THE SILK ROAD20世纪的西方文论中,女性主义占据重要地位。
自结构批评后的西方文论尤其是影响较大的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而且成为重要力量,令任何批评家都不得不刮目相看。
西方女性主义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因受到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激发,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浓重的政治倾向,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实践特征。
它是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中的女性解放运动的理论操作,与女性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要求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主义文论出色地表现了矛盾、交流和论争,呈现出不断创新的潮流。
它挑战、颠覆、拓展的不仅是其他理论,而且也有其自己内部的种种立场和问题。
一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创期,女性运动和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是其至关重要的内容,这与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新女性主义的部分内容是不同的。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女性主义强调的是女性作为女人不同的物质性,产生了由女性立场和身份形成的道德团结和体现女性的新知识,即从心理分析、语言和社会理论出发对性别建构和差异所作的讨论。
而早期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多是对女性关注问题的一种反映,还不是一种自我完满的理论话语。
这一时期有两个重要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西蒙·德·波芙娃。
伍尔夫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其论著《自己的一间屋子》中提出了父权制这一概念,概括与抨击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正是在父权制的心理暗示下,女性气质被规定为“驯顺、依赖、内向”等,伍尔夫通过对比,揭示了文学文本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与现实中女性处境的对立,表现出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历史观。
与父权制相关的另一概念就是“双性同体”,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宜的情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的生活的时候”。
在伍尔夫看来,两性融合是突破性别对立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消除两性之间二元对立状态达到性别超越境界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本概念
双性同体(Androgyny)p205
又译为“雌雄同体”,英文源于希腊语,将希腊语中“男性”(andro)和女性(gyny)融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
拥护者:伍尔夫把这个词引入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
在她看来,双性同体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最佳状态。
她在《奥兰多传》中进一步阐发了双性同体的创作理想。
其他相关作品:玛丽埃尔曼《考虑妇女》卡洛琳海布尔伦《走向承认双性同体》
反对者:实际上是一种性别的固化,否认了由社会性别体制造成的历史差异和冲突,也忽视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不平等,结果是以双性的假象掩盖了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策略。
伊莱恩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双性同体是一种不现实的东西,是对女性气质和独特的女性经验的压抑。
同歧视妇女的偏见抗争的方式,不是要否认性别差异,而是要消灭性别的等级制度。
权威authority p206
指文学艺术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权威性。
权威不仅是权利,还指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能力、控制力。
Harold Bloom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年轻的诗人常常无意识地受到父辈的影响,只有走出父辈的影响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即诗人不可避免地试图变成权威或取代权威。
西方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权威问题上面临一个困境:主流父权话语认为权威不仅源于父辈,而且父权的文学艺术传统是女性创作的唯一来源,而权威又是建立在父权的传统上的。
同时,在父权传统中,妇女总是处于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Jane Spencer认为,女性创作的权威是18世纪文学艺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女性即使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她们仍然能够形式权威。
因为女性可以用她们的母亲想象和各种美德来赋予自己文学艺术创作的权威性。
自传Autobiography
女性自传的新的研究方法:个人文学批评、跨文学类型批评、新主题意识批评、叙述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自传始于自我发现,终于描绘社会变革的蓝图
身体body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理论是在质疑女权身体的生理决定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女性主义质疑现代主义的大脑和身体的二元对立。
认为西方科学和生理医学对身体的话语是以男性的身体为规范的。
同时,西方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基石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建立在大脑与身体的二元对立上的。
一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身体是父权控制女性的主要空间。
经典canon
有些女性主义认为,有些文本被经典排斥,不是因为其缺乏美学价值,而是因为创造经典的男性批评学者对非经典作品再现的其他社会类别的人群的经验的无知。
女性主义和其他文学批评对打开经典所做的努力反映了对“经典是不变的,凌驾于价值和文化之上”等主流对经典的界定的质疑。
审查制度censorship
审查的对象是那些被认为是有可能不道德的印刷品或那些对统治者构成威胁的、设计政治和宗教方面的言论。
由于西方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偏见,女性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道德和智力上被视为“弱者”,而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被看作“劣等品”。
对于那些敢于发表作品的女作家,审查制度往往在在她们的作品上贴上“不道德”、“古怪”、或“疯狂”的标签。
女性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体现在她们对自己作品的“自我审查”,包括用笔名或匿名发表作品、选择所谓“安全可靠”的题材或主题进行写作。
喜剧
过去的喜剧理论是以一种以男性视野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把有情人终成眷属或大团圆作为故事结尾,只关注男性眼中的喜剧作品。
欲望desire
“欲望”一词是法国心理分析理论家雅克拉康用来解释一个人发展成具有社会性即象征性的存在的心里活动和结果,是指个人的身份构成,以及作为主体进入语言象征世界的结果。
当孩子作为一个意识主体,在语言范畴里活动,由于语言的表述性质存在能指和意指的区别,因此存在着实际的需求和所表达出来的要求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欲望,欲望是不能被命名的,因此是不能被满足的,也是一种永远的缺乏。
欲望的终极目标是重新得到同母亲的同一。
我们的欲望的第一个层次是由对母亲的欲望转变成对他者的欲望,第二个层次是成为他者欲望的对象。
话语discourse
福柯把话语界定为通过权力得以持续存在的语言再表现的诸系统,也可以理解为支持权力机构的公认的思维方式。
话语不是思想,它不仅是语言,而且是文化和社会机构的工具,是实践,是由语言创造的事物。
话语使权力关系具体化,即权力是在话语中产生,由话语传递和调节的。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关系的关键。
女性主义认为,主流话语使父权的。
性欲eroticism
维多利亚时期,历史上第一次把伦理和性的双重标准,还有娼妓制度作为两性不平等的问题提出来。
20世纪,弗洛伊德革命性地指出,性是驱使人的多种行为的本能冲动。
女性主义诗学feminist poetics
女性主义诗学是女性主义研究者有关文学艺术创造与构成的理论。
广义上的女性主义诗学是引入女性主义学术视角对文学艺术进行的研究,包括对文学艺术的经典标准、评价尺度、研究方法及专业化语汇的质疑与反思。
它或注重文学创作与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社会思潮之间的参证与互动,或聚焦于女性与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发掘潜藏于语言深层的性别歧视信息,探索以女性身体经验、心灵感受为基础的女性话语方式。
狭义的女性主义诗学指女性主义有关诗歌的理论。
女性批评学gynocritics
该理论最早是伊莱恩肖瓦尔特在一篇题为“走向女性主义诗学”的论文中提出的。
该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女作家或作为作家的女性,包括女作家作品的阅读,女性文学中历史、主题、风格和结构,以及女作家与女作家之间、女作家与男作家之间的文学联系,尤其强调重新挖掘和发现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并以女性自己的价值、常识、经验和行为来确定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
女性形象images of women
肖瓦尔特发现,女性形象在男性笔下形成两种极端,不是仙女就是恶魔,前者天真、美丽、可爱、无私,后者复杂、丑陋、刁钻、自私、蛮横;不少男作家在刻画女性形象的时候总是让她在天使般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魔鬼般的内心,表现了男性文学的厌女症和对女性的文学虐待。
假面舞会masquerade
在18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中,假面舞会构成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承担起表达强有力的象征意义的作用。
在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琼里维埃尔的论文《作为一种乔装形式的妇女性》,假面舞会用来对有关女性身份的问题进行一种精神分析学的说明。
他认为假面舞会中乔庄打扮的形式代表的其实正是女性的社会身份赖以构建的方式。
因此,传统的所谓女性特征只不过是一种表演而已,它在一个父权制中心的文化中遮蔽了女性本质上的缺失,而正是这一本质才能代表女性的存在状态和事实经验。
神话mythology
西方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传统神话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及体现在《旧约》和《新约》里的犹太教与基督教文化。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家们认为不同形式的神话故事都源于一种排斥女性的父权文化传统,它们往往弥漫着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在神话世界里,女性常常被沦为性的对象。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在包括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理论、读者反映理论和解构主义等在内的各种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旨在重新阐释历史、文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