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理成因与产业集聚效应

地理成因与产业集聚效应

地理成因与产业集聚效应地理成因和产业集聚效应是经济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两者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理成因与产业集聚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地理学中,地理成因是指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地球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地理条件,这些都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而人文地理条件如交通、资源分布、人口密度等,则会对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与地理成因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一地区内集聚发展的现象。

在一个地区内,随着某一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关产业、供应链、技术研发等也会相继聚集于此。

这种集聚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内的合作与创新。

产业集聚效应具有正向反馈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推动该地区产业的发展。

地理成因对产业集聚效应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地理成因可以提供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聚。

一些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如煤矿、油田等,这些资源的存在会吸引相关产业在该地区集聚发展。

其次,地理成因也会影响交通和物流的便利程度,进而影响产业集聚的程度。

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快速连接市场,从而吸引更多产业在该地区发展。

最后,地理成因还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

人口分布、教育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从而影响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质量。

产业集聚效应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产业集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

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之间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技术交流,这种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此外,集聚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其次,产业集聚还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创造和提高居民收入。

产业集聚通常会带来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劳动力流入该地区,提高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我国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我国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现代经济信息我国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连紫含 江南大学商学院摘要:金融产业集聚作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利于集合优质金融资源,促进地区金融发展。

本文将聚焦江苏省南京市,在分析南京市金融产业集聚区位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对南京市2000-2016年影响金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通过分析和总结,提出针对南京市的合理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南京市;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6-0496-02一、引言所谓金融集聚指的是金融与地域的相互作用:协调、组合、配置而形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过程。

[1]从全球范围看,主要有纽约、东京和伦敦这三大知名国际金融产业集聚区。

就中国而言,金融产业的集聚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陆家嘴和深圳已经成为国内较为成熟的金融产业集聚地,在这些集聚地集合了众多优质的金融机构与企业和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金融产业集聚,可以促使外部辐射效应的产生,推动金融中心成为经济中心,而后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

同时,金融产业集聚还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无效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有利于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

江苏省作为泛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打造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产业。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南京的积极示范作用,江苏省和南京市以河西金融聚集区为重点,按照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推进金融市场建设稳健发展。

本文将通过探讨南京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整个区域朝着更加均衡、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南京市建设金融产业集聚区优劣势分析(一)区位优势1.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16年南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503亿元,是长江沿线城市中的核心城市经济体,其中金融业产值约为22269亿元。

如何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如何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如何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二、影响浙江产业集聚的因素分析浙江产业集聚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成。

经过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现阶段,浙江产业集群具有数量众多,以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以“专业市场+工厂”为主要经营模式,以特色工业园区为新的地理组织形式等特点。

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浙江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也有所变动。

本文认为,影响产业集聚及其集聚程度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空间布局受要素禀赋的影响。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某一地区的要素禀赋决定该地区适合于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尤其是那些生产条件受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

浙江虽然没有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要素禀赋,但也有部分行业的集聚受自然资源的影响。

以农副产品为依托的食品加工业的进一步集聚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行业是制造业行业中空间集聚度提高较快的行业。

事实上,这正是沿海有关地区凭借海洋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的结果。

2003年,普陀区、定海区和北仑区食品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为37.2%,比199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在各行业中居第3位。

2、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具有技术复杂、生命周期短、附加值高,研究开发费用大等特点,所以,高技术产业的区位一般趋向聚集于具有基础设施完善、智力资源密集、信息灵通、生活环境良好、交通通讯便利、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

良好的环境可以吸引高级人才,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形成风险投资。

科学基地效应促使高技术企业聚集在大学或科研基地附近,以便于获得知识资源,包括高技术成果,技术的咨询和指导等等。

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集聚区域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及其集聚程度变动状况也体现了上述特征。

3、出口状况变动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制造业的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新的技术、新的组织管理和新的贸易规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高长春;张贺;曲洪建【摘要】在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影响要素梳理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及其对集聚效应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设施条件、政务环境、企业互动、区域网络、创新系统、文化环境、消费需求对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正向影响显著,其影响的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创新系统、文化环境、政务环境、区域网络、消费需求、设施条件、企业互动.由此,提出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创新发展策略.【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5【总页数】8页(P821-828)【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作者】高长春;张贺;曲洪建【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5从1997年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创意产业推动了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其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主导产业。

在北上广等城市,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巨大潜力不容忽视。

随着创意产业的自发聚集或者外生力量集聚,逐渐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其不仅影响创意组织和个体,还推动所在城市区域的文化、社会生活、经济的发展。

诸如上海M50、北京798艺术区、广州红砖厂以及杭州loft49等影响力较大的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空间结构优化、城市风貌再塑造以及传统产业置换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研究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对创意产业理论和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针对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和外部范围经济。

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效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第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

第三是群体效应。

集群内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其集合效应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

第四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产业组织的形成。

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通过共同发展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经营。

产业集聚效应通过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等方式,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在本文中,将对产业集聚效应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实践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概念解析产业集聚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在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集中的产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

当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时,资源的共享,技术的交流和创新的合作都会产生良性的互动作用。

产业集聚效应常常表现为人才集聚、技术创新、成本降低、市场扩大以及供应链的完善等方面。

二、影响因素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产业集聚效应的基础。

某些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更有可能吸引企业聚集。

2. 人才资源:人才是产业集聚效应的核心驱动力。

人才的集聚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能。

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于产业集聚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的支持政策、税收优惠等措施可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并加强集聚效果。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的集聚能够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案例1. 硅谷科技集聚效应:硅谷地区以科技企业为主导,吸引了大批技术人才和创业者。

这种集聚效应使得硅谷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2. 汽车产业集聚效应:在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巴登-符腾堡地区集中了众多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

这种集聚效应使得德国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和制造的中心之一。

3. 互联网产业集聚效应:中国的杭州和北京、美国的硅谷以及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区都形成了互联网产业的集聚效应。

这些地区通过优秀的创业环境和人才聚集,成为全球互联网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地区。

四、总结产业集聚效应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大等方式,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提高整体效能和竞争力。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业集聚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因素。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机构相互聚集形成的现象。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就业、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首先,产业集聚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当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时,相关产业的供应链和配套服务等行业也会随之发展。

这种集聚效应将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提高区域内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

其次,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当企业集中在一起时,他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同时,产业集聚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聚集,形成人才密集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产业集聚还有助于资源利用的集约化。

当产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时,相关的资源,如原材料、能源等可以得到更好的集约利用和管理。

这将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然而,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的产业集聚可能导致区域内部分资源过度集中,造成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阻碍。

其次,产业集聚也可能加剧区域间的差距。

当某一区域的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时,会吸引更多资源和企业的流入,这使得其经济发展日益迅猛,而其他地区则很难有机会获得同样的发展机遇,形成了不平衡的发展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方面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避免单一产业过度集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提高整体区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同时,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产业集聚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地理位置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地理位置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地理位置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地理位置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位置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和交通条件等,这些都会对产业的集聚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位置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其重要性。

首先,地理位置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条件上。

交通便利与否直接决定了企业与市场、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和物流成本。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由于其便捷的海运和陆运条件,能够更轻松地与国内外市场进行贸易往来,吸引更多的企业聚集。

而位于偏远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与市场及时连接,因此相对容易形成产业的离散状态。

其次,地理位置的自然环境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位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城市,往往能够以资源为基础发展相关产业。

比如,位于煤炭资源富集区域的城市,可以发展煤矿、煤化工及相关设备制造等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高度配套。

而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由于海洋资源的丰富,往往可以发展渔业、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

此外,地理位置还与人文背景密切相关,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人才资源都会影响产业的定位和发展。

例如,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往往能够引发旅游业的集聚,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链。

而一些具备良好教育资源和科研环境的城市,则更容易吸引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企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聚。

进一步探讨,地理位置的不同还会导致不同产业之间的集聚效应。

有些产业因为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速度较快,对地理位置要求相对较低。

而其他一些产业则需要与供应商、客户、产业链相关企业等有更紧密的合作,这时地理位置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汽车产业往往需要与零部件供应商和销售市场距离较近,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在合适的地理位置建立汽车工业园区,有助于形成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位置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是动态而复杂的。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产业集聚增加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形成配套生产和供应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例如,汽车工业集聚区域的高效供应链可以实现零部件供应的即时交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产业集聚还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企业技术交流和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二、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吸引大量企业和相关人才流入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分工和产业聚集效应。

这些企业和人才聚集非常有利于形成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例如,硅谷的IT产业集聚就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发人员,使该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这种区域的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三、产业集聚促进就业机会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带动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企业的集聚会形成人才需求,吸引外来劳动力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和互补,可以发挥分工效应,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例如,深圳特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相关产业从业者就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四、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可以带来经济规模效应,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利用。

这些优势能够提升区域的发展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中,鼓励制造业集聚形成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产业要素流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五、产业集聚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产业集聚的企业和产品常常形成地方品牌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地理环境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被广泛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集聚效应指的是相同或相似的产业在特定地区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经验效应,从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地理环境是促使产业集聚发生的基础条件之一,它既具有帮助产业发展的优势,也存在阻碍产业集聚效应形成的挑战。

首先,地理环境的资源禀赋对产业集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某些特定地区产业集中发展的重要基础。

例如,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集聚吸引了很多钢铁、能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中国的山西省和河北省就以煤炭资源为支撑形成了很大的煤炭产业园区,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此外,气候条件、土壤肥沃度和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到某些特定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集聚。

其次,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产业集聚效应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便捷交通网络和良好地理位置的地区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产业。

比如,港口城市往往容易吸引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产业,因为港口可以提供便捷的货物流通通道。

此外,物流、运输和人员流动的便利性,都有助于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例如,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其靠近香港及其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迅速与全球市场链接。

然而,地理环境也可能成为产业集聚的障碍。

某些地理条件可能限制了特定产业的发展,导致缺乏产业集聚效应。

例如,内陆地区的产业发展常常受制于地理交通不便,难以与外界实现顺利的联系。

同时,地理环境中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也会对产业集聚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受到频繁洪涝灾害影响的地区往往难以吸引和维持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另外,地理环境也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产业结构差异往往决定了产业集聚的方向和形态。

例如,沿海地区往往更容易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而内陆地区则更容易形成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集聚。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导致了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

总之,地理环境对产业集聚效应具有重要影响。

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特定产业相关企业集聚形成的生态系统。

这种集聚形式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效应是指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合作所带来的正向效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产业集群效应的重要性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集群效应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之间紧密相连,信息流动快速、有效。

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机会。

企业可以通过与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合作,共享研发成果、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

此外,集群中的企业经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非常丰富,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二、产业集群效应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诸多竞争优势。

首先,由于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规模和经济效益上的优势。

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集群中企业相互间的竞争也会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最后,集群还可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效应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方经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集群可以带动就业增长,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劳动力,提高了地方的就业率和生活水平。

其次,集群的形成还会吸引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形成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集群还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和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地方的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集群效应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政府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此外,政府还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创新和互利共赢。

结论产业集群效应对企业、地方经济以及政府政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

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

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产业聚集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类或多类产业同时或相继集聚形成的现象。

这种形成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原因和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对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

一、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1. 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将吸引相关产业集中在此地。

比如,有煤矿资源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煤炭加工为主导的产业聚集。

而海岸线较长的地区容易形成集中于海洋经济的产业聚集。

2. 人才集聚和技术溢出地区内有一定规模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将吸引大量人才聚集。

这些人才的聚集,提高了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进驻。

3. 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来促进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域的集聚。

例如,某些地区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土地和资源等优惠条件来吸引企业入驻,从而形成了以特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

4. 产业链配套和经济规模效应一些产业的生产和运作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支持。

当一个企业进驻一个地区后,其他相关产业也会跟随而来,形成产业链配套效应。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经济规模效应也会逐渐显现,吸引更多产业进驻。

二、产业聚集的影响1. 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聚集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和共享,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和技术水平。

2. 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产业的聚集会带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当一个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后,整体经济规模扩大,吸引外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产业聚集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

3. 产业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产业的聚集有助于提高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一地区的企业可以共享一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等,可以共同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降低了成本。

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

商丘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探索和研究产业集聚是20世纪以后世界工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现象。

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产业集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要的发展战略抉择。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释义产业集聚是指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马歇尔开始,一直延续到波特、克鲁格曼的漫长过程,形成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成果。

马歇尔在研究早期工业的地域分布时,他注意到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并指出之所以产生集聚的原因在于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供的好处。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并将之归结为包括交通条件和资源指向的特殊原因和因共享辅助性服务和公共设施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一般原因,还指出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克鲁格曼认为除了马歇尔所指的外部性以外,市场需求和历史偶然引起的先发优势也可能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

他认为企业一般会选择定位在市场需求比较大的地方,因为较大的市场需求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同时较大的市场需求也会吸引其他企业的到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另外,由于历史偶然出现的产业专业化的格局一旦出现,这一格局就会由于累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而被锁定,因而这种先发优势也成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一个原因。

波特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是讨论集聚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他揭示了集聚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当存在集聚区域时,集聚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产业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产业集聚效应分析产业集聚是一特殊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现象,他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通过产业集聚效应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产业集聚效应分为一下几个方面: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

1、分工效应是指由于集聚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的分工与专业化方面的影响。

首先,分工与专业化是导致产业集聚的直接原因。

集聚区内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有密切关联的产业链,这种关联效应通过无形的手——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使资源和企业集聚在一起。

产业聚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聚集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产业聚集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摘要:产业聚集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

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相关方面的分析,进而考察影响一个产业聚集区聚集效率的因素。

最后从宏观角度分析得出:聚集区的产业结构对该区域聚集效应的发挥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产业聚集;产业结构;滨海新区一、引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日益加快,但在推动企业、产业乃至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一些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特定产业聚集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例如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集群、印度的软件企业集群再到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开发区。

不难发现,产业聚集会带来诸多的利处,这包括交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人力资本的加速流动、企业间合作联系的加深等,但是利益的背后,不同产业聚集区所带来的增长效益(即“聚集效率”)却大相径庭,广大社会机构和学者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进出口数量多方面分析聚集效率的影响因素,认为社会网络规模、嵌入性、对外开放程度、适应性和多样性对聚集作用的发挥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方面的分析,从宏观角度出发,考察经济开放区内产业聚集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相关研究评述随着产业聚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分析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以自然禀赋为主的宏观因素对于产业聚集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根据新古典学派的观点,马歇尔认为特定地区的产业聚集形成了外部经济规模,而这一外部经济来源于劳动市场共享和投入共享和技术溢出三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观点,认为产业区位分布由外生的自然资源、技术等初始禀赋条件决定,从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地理空间分异特征。

杨洪焦,孙林岩等三人(2008)从中国制造业的变动趋势分析中得出: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分析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的集群效应,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影响。

一、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令农村经济迈向创新驱动型增长。

集聚效应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村民通过创新理念和技术应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村经济增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原本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的农民得以通过参与集聚区的农业产业链,实现就业收入增加。

农民工们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力素质,形成了广泛的农业产业有序链条,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农村城镇协调发展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促使农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集聚区的农业产业链需求引发一系列服务业的发展,如物流、电子商务、餐饮等。

这些发展为农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流动。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需借助现代技术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产业集聚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行有机农业、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等,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文化和社会发展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有助于农村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农业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人才。

新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了资源共享、合作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农村社会的活力。

同时,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得到提升,为农民提供更多便利和福利。

六、农产品品牌化与品质提升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品质提升。

通过农业产业集聚,农民可以共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

农产品品牌化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和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七、农村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新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农村金融与信用体系的建设。

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关键因素分析

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关键因素分析

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关键因素分析农村产业集聚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集聚不同农业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带或者特色小镇等产业集群,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关键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关键因素。

一、资源禀赋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资源禀赋。

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产业集聚的发展潜力。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例如,某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土壤条件,可以发展农业产业;而另一个地区则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矿业产业。

因此,农村产业集聚发展需要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来选择和发展适合的产业。

二、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保障。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引导和支持农村产业集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政策、金融支持等方面。

例如,政府可以给予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产业园区,提供便利的招商引资政策,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推动农村产业集聚的发展。

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只有产业集聚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需求,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产业集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健康食品、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农村产业集聚也应该加大对这些领域的发展力度。

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为农村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技术创新也能够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型,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地区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才能够进行产业集聚发展。

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集聚效应也逐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分析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一、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定义和类型1. 定义区域经济集聚效应是指一定地区内多个领域内的企业或者行业逐渐聚集形成聚集效应,从而形成规模效益和相关性效应的一种经济现象。

2. 类型区域经济集聚效应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规模经济效应,指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产量和降低单位成本的效益;二是技术创新效应,指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三是优势红利效应,指地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带来的效益,如人口结构、地理位置等。

二、影响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因素1. 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影响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最基本因素。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力资源等各种因素都是综合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禀赋的因素。

2.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也是影响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因素之一。

国家政策、地方政策以及其他各种政策都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城市、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都不一样,影响着该地区产业的发展。

4. 承载力承载力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各种因素。

越高的承载力,越能够吸引新的企业和产业的进入,从而形成更大的区域经济集聚效应。

5. 产业链优势不同地区的产业链优势不一样,影响着同一产业的发展。

当某一地区的企业产业链完整,从而形成了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的进入,从而形成更大的区域经济集聚效应。

6. 其他因素通常探讨区域经济集聚效应时,我们会关注从居住,消费与劳动的角度探讨影响因素,还会关注地理因素,如交通、环境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集聚效应的优缺点1. 优点区域经济集聚效应可以带来企业规模化经营、节约资源和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创新以及更高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

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

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

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丰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

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

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

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璐张东生王瑞雪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18期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对影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之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河北省沧州市管道装备产业为调研对象,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使用AMOS软件,确定影响因素与集聚效应来源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间的内部驱动关系。

得出了企业因素、产业因素、外部环境、支持体系各因素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均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聚现象受到了来自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生态学等各方面有关人士的重视,关于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

虽然目前关于集聚效应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产业集聚规模与集聚效应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较少。

本文以区域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的产生机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梳理法归纳影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从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丰富既有的研究成果,同时可以为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相关概述
产业集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集群的定义、集聚效应的定义、集聚效应的测度以及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等方面。

韦伯(1909)将集群看作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彼此联系的集聚体。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产业或者机构的集合体。

韦伯认为正是由于集聚因素的存在,原材料和运输成本的降低才成为可能。

集聚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来包括企业、城市在内的报酬递增、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创新、形成成本的节约(刘斌,2004);但在另一方面,随着集群的发展,越是成功的集群越会倾向于发展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Markusen,1996),尤其是当用以维持集群发展的网络开销居高不下,直至多于集群收益的时候,企业集群将开始走下坡路(冉庆国等,2007),当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或者地区的竞争力也会被削弱(王缉慈,2004)。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是在集聚过程中产生的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效应。

集聚效应的测度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发展方向。

前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钻石模型及GEM模型。

后者主要研究集聚程度的测量、集聚模型的构建以及关于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

关于集聚程度的测量,比较经典的研究指标有:产业集中度、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

在集聚模型的构建方面,主要有垄断竞争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区位模型C- D生产函数模型等。

但是这些模型的假设条件较为理想化,与实际的经济情况偏差较大。

在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影响因素分析、集聚效应分析。

刘妍等(2004)的研究成果表明根植性、竞合关系、知识溢出、集群规模等因素可以影响集聚效应。

梁琦(2007)基于外部经济理论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研究。

但是她的研究成果主要是Marshall的外部经济细化,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法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整理,提取出适合本次调查问卷的量表,之后向河北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发放调查问卷。

以此为基础,创建初始结构模型,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形成最终的修正模型。

本研究选取44篇相关文献,其中管理学核心期刊20篇,经济学核心期刊9篇,英文期刊15篇。

通过查阅与产业集聚效应相关的调查问卷,对问卷中提及的影响集聚效应来源的因素进行分析。

此次问卷设计使用李克特量表法。

详见表1。

1是完全不同意,2是不同意,3是一般,4是同意, 5是完全同意。

本次调查对象为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调查发放调查问卷总计185份,收回调查问卷11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9分。

本次回收率为60%,有效率为
58.92%。

本文首先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并分析了数据的信度与效度。

之后通过样本数据计算出因子负荷矩阵,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将产业环境、外部环境、企业因素、支持体系作为自变量。

表达式如下:
测量模型方程式
其中X是由15个内生指标组成的15×1向量,ξ是由4个内衍变量组成的4×1向量,λx是X在ξ上的15×4因子载荷矩阵,δ表示由14个观察指标误差构成的14×1向量,Y表示由1个内生指标构成的2×1向量,λy是Y在η上的2×1因子载荷矩阵,ε是2个观察误差组成的2×1向量。

结构模型方程式:
其中γ是外生变量ξ对内生变量η的影响的3 ×1系数矩阵,ζ是3×1残差向量。

本文使用AMOS7.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经过实证检验,各因素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均有正相关的关系。

良好的产业因素,有利于拥有良好的企业因素,进而促进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拥有良好的企业因素,进而正向影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拥有良好的支持因素,进而正向影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良好的支持体系,有利于拥有良好的产业因素,进而增强产业集群集聚效应。

结论
本文概括了产业集聚经典理论,明确了包括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产业或者机构的集合体。

集聚效应是在集聚过程中产生的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效应。

之后对集聚效应的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法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整理,提取出适合本次调查问卷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区域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

经过检验,各因素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均正相关。

具体体现为:良好的产业因素,有利于拥有良好的企业因素,进而促进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拥有良好的企业因素,进而正向影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利于拥有良好的支持因素,进而正向影响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良好的支持体系,有利于拥有良好的产业因素,进而增强产业集群集聚效应。

本文重点分析了区域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产生机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尚需要进行更加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构建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产生机理模型,也因区域各自特点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区域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产生机理模型不能完全通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整。

参考文献:
1.韦伯.工业区位论[M].商务印书馆,1997
2.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3.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竞争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冉庆国,黄清.产业集聚的衰退原因及其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07(3)
5.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聚研究的几点建议[J].经济经纬,2004(2)
6.Tim Padmore, Hervey Gibson. Model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II,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1998
7.Varian.Hal R. Microeconomic Analysis [M].Economy Science Press,1997
8.刘妍,朱祖平.产业集聚过程成本动因的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6)
9.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