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分子形式:
即药物的解离状态,合适的经皮给药系统表皮内pH值为4.2~5.6, 真皮内pH值为7.4左右,根据药物的pKa调节系统介质的pH,使其离 子型和非离子型的比例有利于提高药物渗透性。
经皮给药系统
1、剂型的影响
不同给药系统的剂型在很大 程度上能够影响到药物的释放性 和靶向性。药物越容易从给药系 统中释放,就越有利于其透皮吸 收。一般凝胶剂、乳剂型软膏中 的药物释放较快,骨架型经皮贴 片中药物释放较慢。
保护作用
防止外界异物侵入 抑制内部水分的蒸发 折射光线,减少紫外线射入
表皮--有棘层
位于颗粒层之下,是表皮最厚的一层 由5-10有核细胞组成,是细胞成熟的过程 细胞呈现多面体,表面有如刺状突起
表皮--基底层
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层紧密相连,由一层呈圆柱状细胞构成
基底层的细胞,是构成表皮每 一层细胞的母体,决定皮肤的 自我修复功能
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
2、皮肤部位差异
人体各部位的皮肤通透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阴囊皮肤的通透性 最大,其次依次为前额、头皮、背部、前臂、掌及足弓的跖表面。这 主是与皮肤角质层的厚薄和毛囊皮脂腺的多少有关。例如掌跖部的角 质层最厚,皮脂腺最少,因而屏障最大,相应透过的药物就会减少。
3、病理因素:
(1)皮肤损伤皮肤由于机械,物理,化学创伤等损伤,破坏了皮肤 结构,不同程度地损伤了角质层的屏障作用,致使吸收途径敞开,对 药物的吸收明显增加。如湿疹、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有数倍至 数十倍的增加。
再生周期
角质层
颗粒层
表皮细胞
有棘层
基底层
老化 成熟 新生
再生周期
新生表皮细胞,在基底层分裂繁殖到开始角化(新陈代谢) 12-19天
表皮细胞从基底层逐渐向外推移,到达角质层的周期 14天左右
已经老化死亡的角质细胞堆积在角质层直到脱落 14天左右
真皮
真皮的网状层
真皮
当皮肤划伤深及真皮时,会产生疼痛,皮肤会出血。创伤修复过程中 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伤愈后会留瘢痕。
皮肤的作用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
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循环有两个途径,分别为表皮途径与皮肤附属 器官途径。
表皮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
体循环,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皮肤附属器 官途径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途径
通过表皮
角质层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 皮肤表面的皮脂层 通过附属器
药物的理化性质
3、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角质层,药物穿过角质层后进入活性表皮继而 被吸收,因活性表皮是水性组织,脂溶性太大的药物难以分配进入活 性表皮,所以药物穿过皮肤的透皮系数与油/水分配系数往往呈抛物 线关系,即透皮系数开始随油/水分配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油/水 分配系数大到一定程度透皮系数反而下降。
(2)皮肤温度皮肤温度升高时吸收能力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增加使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使已透人组织内的物质弥散速度加快 所致。
(2)炎症皮肤发生炎症时血流加快,经表皮到真皮的药物很快被移 去,使表皮与深层组织间的药物浓度差距加大,促使药物更易透入。
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
4.其他因素: (1)皮肤水合程度皮肤的角质层可被水合,即角质细胞与水分亲合,
跟水分结合后使细胞体积膨大,角质层肿胀疏松。这是因为角质细胞 膜实际上是一层半透性渗透膜,当含水量增加时,膜孔直径增大,组 织紧密性降低,形成孔隙,使药物的渗透吸收增加。
当药物渗透开始时,药物首先通过 皮肤附属器途径吸收,当药物通过表皮 途径到达血液循环后,药物经皮渗透达 稳态,则附属器途径的作用可被忽略。
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 子,由于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 表皮途径的渗透速率很慢,因此通过皮 肤附属器途径的吸收液是重要的。在离 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是离子型药 物通过皮肤的主要通道。
细胞途径
角质层细胞膜不是类脂双分 子层结构,而是一种致密交联的 蛋白网状结构,物质的扩散较为 困难,在细胞膜内充满了排列整 齐的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也不 利于药物的扩散。
在膜内外成分之间的平衡分 配也影响药物分子的顺利通过。
皮肤附属器官途径
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穿透速率要 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 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作用,因此不是 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代谢作用
角质层厚薄、角质脱落是否顺 畅,影响到皮肤的新陈代谢
皮肤的排泄、吸收也与角质层 的代谢相关
表皮--透明层
无生命力、无色、无核的细胞层
只有存在于手掌、脚掌 不容易藏污纳垢 控制皮肤水分,防止水分流失 皮肤在这层开始萎缩老化
透明层
表皮--颗粒层
由2-5层排列紧密的有核细胞组成 细胞呈现扁形拱状长条模样 是正在退化,慢慢接近死亡的老化细胞,逐渐向角质层演变
经皮给药系统
基质的影响
药物在基质中的溶解状态对 其透皮吸收有很大影响,只有溶 解状态的药物才能进入皮肤。药 物在基质中的过饱和状态可增大 药物的化学势,从而大大提高透 皮速率。
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透皮促进剂是一种可暂时调 节皮肤通透性的物质,它能可逆 地改变角质层的屏障功能,而又 不会损伤任何活性细胞。各种透 皮促进剂的作用机制不一,有的 直接作用于皮肤,有的则作用于 制剂。
皮下组织
位于皮肤最深层,存在真皮层与肌肉、骨骼之间
存在着纤维组织,期间有 着蜂窝般的无数脂肪细胞 能够储存营养、储藏能量, 防止体内热量不受外界影 响 抵御外界压力与冲击,保 护内部机体结构
皮肤附属器官
皮脂腺 皮脂膜
汗腺
汗腺
分泌汗液, 大部分会在表面蒸发 调节体温,参与皮脂膜的形成 使角质层更加柔软,易脱落
穿过细胞 通过细胞间
毛囊、 皮脂腺
汗腺
活性表皮层
真皮层 毛细血管吸收
体循环
表皮途径
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途径有两种: ①通过细胞间隙扩散; ②穿过细胞(通过细胞膜和细胞)扩散
细胞间隙扩散
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扩散通过细胞间隙,细胞间隙药物的扩散是角 质层药物扩散质的限速过程。
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 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 性药物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药物分子经由疏 水区渗透。
分泌
作用
腺体分泌皮脂, 柔软皮肤表面防
经导管进入毛囊,止受损
再经毛孔排到皮 形成皮脂膜,可
肤表面
以滋润皮肤、毛
发,防止皮肤水
分蒸发而干燥
皮脂膜
形成 由皮肤皮脂腺分泌的油
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混合 乳化而成的薄膜,又称“酸 性保护膜”
结构特点 呈透明状 呈弱酸性(PH值:4.5-6.5)
作用 防止细菌侵入,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 防止水分流失,控制水分含量 润泽肌肤、软化角质,防止皮肤干裂
皮肤结构与药物经皮吸 收过程
皮肤结构
皮肤结构
表皮层
wk.baidu.com
真皮层
2
1
皮脂腺
皮下组织
毛囊
汗腺
1胶原纤维 2弹性纤维
淋巴管
汗腺
神经纤维 血管
脂肪细胞
皮肤结构彩图
表皮
--角质层 防水、防菌,保护作用 --透明层 控制皮肤水分,管制水分流失 --颗粒层 防止异物侵入,过滤紫外线 --棘层 具有细胞分裂增殖能力
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经皮给药系统 皮肤的生理和病理条件
药物的理化性质
1、药物分子大小和形状: 药物分子量越大,分子体积越大,扩散系数越小,分子量>600的
物质已较难通过角质层。因此做成经皮吸收的药物一般要求分子量 <500~1000。 2、熔点:
低熔点药物易于渗透通过皮肤,一般要求熔点<150~200℃。
小汗腺
出生时就存在
除唇红、指甲等处广泛 分布全身
大汗腺
青春期生长
多为腋窝、乳晕、大腿 内侧根部
从汗孔分泌汗液 汗液透明、无味
从毛孔分泌汗液 汗液浑浊、粘腻、有异味
能够帮助调节体温
分泌体液
皮脂腺
皮脂腺
表皮细胞在角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脂肪质 分泌油脂,参予形成皮脂膜
分布
除手掌、脚 掌外皮脂腺分 布全身,头面 部最多
--基底层 每一个表皮细胞都起源于此,是 皮肤细胞的“发源地”。含黑色素细胞,产 生黑色素的多少决定肌肤颜色。
表皮--角质层
是表皮最外层,是表皮细胞的表面
由4-8层扁平的无核老化细胞堆积而成
表皮细胞在角质层形成皮屑状态脱离
手掌、脚掌角质层最厚,眼睑最薄
保护作用
防止外界异物侵入 防止内部水分流失 防止细菌感染
皮肤生理和病理条件
1、年龄和性别差异:
新生儿与成人的皮肤通透性几乎相同,新生儿药物透皮吸收的增 加与新生儿体表面积和体重比例有关,伴随体重增加,体表面积也在 增加,新生儿每单位体重的相对体表面积比成人大7倍,这样由于吸收 的组织浓度在婴幼儿比成人高,因此导致全身中毒的危险性亦要比成 人大得多,就此点而言注意药物的用量是很重要的。另外,男女性别 之间的皮肤吸收几无差异。
渗透相与吸收相
经表皮屏障吸收,分为渗透相与吸收相两相:
渗透相: 途径:经表皮吸收 方式: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 脂溶性药物容易通过
吸收相:
途径:进入真皮血管
扩散速度:药物的水溶性
血流量
动速度
组织液和淋巴液的
只有同时在水、脂中易溶的药 物,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