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性鉴定方法
西瓜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研究
西瓜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研究西瓜抗旱性鉴定指标与方法研究植物抗旱性是其在干旱环境中生存和生长的能力,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生理特性。
而西瓜作为一种喜欢湿润环境的瓜类作物,其抗旱性鉴定对于种植西瓜的选择和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西瓜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和方法。
一、抗旱性鉴定指标1. 相对水含量(RWC):相对水含量反映了植物细胞相对于饱和状态的水分含量。
通常通过测量鲜重、干重和相对水含量估算值来计算。
相对水含量越高,代表植物的抗旱性越好。
2. 相对电导率(EL):相对电导率可以评估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表征植物细胞的透气性和整体脱水状况。
相对电导率越低,说明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越好,抗旱性也越强。
3. 蒸腾速率(Tr):蒸腾速率是指植物叶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蒸腾出去的水分量。
通过测量CO2浓度和水汽含量的变化来计算蒸腾速率。
蒸腾速率高的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4. 水分利用效率(WUE):水分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在蒸腾过程中所消耗的水分和所吸收的CO2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分利用效率高的植物能在较少的水分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光合产物。
5. 相对鲜重(FW)和相对干重(DW):通过测量植物的鲜重和干重,计算相对鲜重和相对干重的比值,可以评估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二、抗旱性鉴定方法1. 室内温室试验:可以设置不同浓度的PEG等胁迫剂,观察西瓜幼苗的生长情况,测量不同抗旱性指标的变化。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快捷,但环境条件与自然环境可能存在差异。
2. 田间试验:选取不同抗旱性水平的西瓜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抗旱性指标变化。
这种方法更贴近实际种植环境,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抗旱性。
3. 生化指标法:通过测量植物体内的生化指标变化,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来评估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旱性能力。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抗旱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信号通路,揭示植物抗旱机制。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5年第4期冯利(辽宁省朝阳市环境监测保护站122000)摘要:干旱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环境压力之一,也是植物成活与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低温是影响植物分布、产量及品质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提高植物的抗寒性是作物育种的重要任务。
文章从植物抗旱机理、抗旱性鉴定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植物抗旱性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抗旱机理;抗旱性鉴定;进展干旱对植物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它影响植物各个阶段的生长发育和植物各种生理代谢过程。
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植物研究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植物抗旱机理研究1、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对其耐旱机制的影响(1)根系。
植物根系是植物直接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它对植物的耐旱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深发达的根系系统以及植物发根还苗的快慢,都是植物抗旱性的一个评价指标。
“深根型”品种可通过根深扩大吸收面积而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
抗旱性强的品种在干旱条件下发根节数、每节发根数和发根条数均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2)叶片。
作为同化和蒸腾器官的叶片,在长期干旱胁迫下,叶片的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其形态结构的改变与植物的耐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叶片表皮外壁有发达的角质层、植物表皮有蜡质、具有表皮毛、具有大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和小的表面积/体积比。
抗旱性强的品种上表皮气孔指数和气孔数/mm比抗旱性差的品种大。
叶片主脉较发达,薄壁细胞中散布着一些晶簇,可以改变细胞的渗透压,提高吸水和持水力。
2、干旱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干旱胁迫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以及叶绿体对光能的吸收能力和转能效率,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磷酸化活力,影响光合碳同化。
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不同抗性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不同,抗旱性强的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程度比抗旱性弱的小。
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显著降低。
大豆田间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
大豆田间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摘要针对大豆田间抗旱性鉴定方法不够标准,认识不够统一等问题,总结了大豆田间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干旱条件产量唯一法、抗旱隶属函数法、抗旱指数法、主要性状受旱指数隶属函数综合评定法,并对各方法的应用条件及优缺点进行评价。
AbstractBecause the field-grownsoybean identification ways of drought resistance isn’t enough criterion and the knowledges isn’t enough uniform,four identification ways of drought resistance were summarized,which are drought conditions yield single,drought resisting membership function,drought resisting index and drought index of main character membership functi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At the same time,the utility conditions,merits and demerits of each ways were valued.Key wordssoybean;drought resistance;identification method;evaluation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难题。
目前,世界上有1/3以上的土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其他地区在植物生长季节也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1]。
干旱影响植物生长各个阶段的发育和生理代谢过程。
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植物研究工作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大豆是中国第四大作物。
2008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17.2 km2,总产量为1554.5万t,与1996年中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相比,面积扩大了22.2%,总产提高了17.6%,单产却下降了3.8%[2]。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植物的抗旱机理是指植物在干旱环境中如何调节水分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的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进展和抗旱性鉴定方法。
植物的抗旱机理主要包括:减少蒸腾损失、增加水分吸收能力、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等方面。
在减少蒸腾损失方面,植物通过改变气孔的开闭来控制蒸腾速率。
一些植物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调节其气孔的开合,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流失。
同时,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也对抗旱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影响着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另外,植物还通过产生一些抗旱物质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如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等,以抵抗干旱引起的氧化应激。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来鉴定植物的抗旱性。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测定植物的生理指标来评估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相对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状态和生理代谢水平。
另外,测定植物的根系性状也是评估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根系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吸收能力和适应干旱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评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来判断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
例如,通过研究与植物抗旱相关的基因,可以揭示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分子调控机制。
同时,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入抗旱相关基因或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耐旱性。
综上所述,植物的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抗旱机理被揭示,也将有更多的有效方法用于评估和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30份大麦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
30份大麦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一、引言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粮食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通过鉴定和筛选具有苗期抗旱性的大麦种质资源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30份大麦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鉴定,并筛选出相关的抗旱指标,为大麦抗旱育种提供参考。
二、方法1.实验材料本实验选取了30份大麦种质资源作为材料,这些种质资源均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品种。
2.苗期抗旱性鉴定将种子播种在含有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溶液中,以模拟不同的干旱程度。
根据苗期抗旱性鉴定结果,对各个种质资源进行评估和分类。
通过观察和测量不同种质资源的株高、叶片数、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等指标的变化,筛选出与抗旱性相关的指标。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苗期抗旱性鉴定,发现30份大麦种质资源中有些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而有些则表现出较差的抗旱性。
进一步对表现较好的种质资源进行指标筛选,发现株高和相对含水量是与抗旱性相关的重要指标。
具有较高株高和相对含水量的种质资源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抗旱性。
株高是衡量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较高的株高代表着较好的植物发育能力。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受到的水分供应不足,因此株高往往会受到限制。
但是,在30份大麦种质资源中,有部分种质资源表现出较高的株高,说明它们在干旱条件下能够维持较好的生长状态,具有较好的抗旱性。
相对含水量是反映植物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较高的相对含水量代表着植物水分状况良好。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出现水分亏缺,相对含水量会显著下降。
通过对30份大麦种质资源的相对含水量测量,我们发现有些种质资源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含水量,说明它们具有较好的抗旱性。
通过以上指标筛选和评估,我们可以选择具有较高株高和相对含水量的大麦种质作为抗旱育种的材料,进一步研究和育种。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对30份大麦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鉴定,并筛选出与抗旱性相关的指标。
株高和相对含水量被认为是与抗旱性相关的重要指标。
玉米田间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
玉米田间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程1 范围本技术规程规定了玉米田间抗旱性评价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
本技术规程适用于人工控制的干旱之外不存在其它限制因子的环境下对玉米品种、玉米品系及育种材料的抗旱性鉴定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23/T 017-2008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第1 部分:禾谷类NY/T 1209-2006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玉米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程。
3.1 抗旱性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作物维持生长发育并形成产量的能力。
3.2 遮雨棚具备遮雨条件的干旱试验棚。
3.3 胁迫强度用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的百分比%来衡量,正常灌水对照70%,轻度胁迫55%,中度胁迫40%,重度胁迫30%。
3.4 抗旱性级别抗旱性分五级,从强到弱依次为:1 级,极强(HT);2 级,强(T);3 级,中等(M);4 级,弱(S);5 级,极弱(HS)。
4 抗旱性鉴定玉米田间抗旱性鉴定的时期分为:苗期、抽雄期、灌浆期,以及全生育期。
可以根据鉴定的目的选用任何一个时期的鉴XX果评价待测材料的抗旱性。
4.1 苗期抗寒性鉴定苗期抗旱性鉴定在干旱棚内进行,在日平均气温为25℃±5℃的条件下,采用反复干旱法。
种子要求同GB 4404.1-2008,数量满足试验需要,禁止包衣或拌种。
4.1.1 试验设计在干旱棚内的中等肥力水平的耕层土壤土,灌水至田间持水量的 85%±5%,播种、覆土 2 cm。
四次重复,每个重复50株(幼苗基数)。
第一次干旱胁迫-复水处理: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停止供水,开始进行干旱胁迫。
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35%±5%时调查存活苗数。
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20%~15%时复水,使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的80%±5%;72 h后调查存活苗数,以幼苗或叶片恢复为鲜绿色为存活。
抗旱性鉴定方法
3)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采用旱棚鉴定法。
(1)旱棚鉴定鉴定在洛阳农科院院内全自动干旱棚条件下进行。
试验设两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2m,行距0.23m,4行区,试验三次重复。
①试验设计三次重复,品种(系)抗旱性鉴定每个小区0.46m2,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的小区面积适当减小,播种密度与大田相同。
种植对照品种。
②胁迫处理(旱地)麦收后至下一次小麦播种前,通过移动旱棚,控制试验地接纳自然降水量,使0-150cm土壤的储水量在150mm左右;如果自然降水不足,要进行灌溉补水。
播种期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
播种后的试验地不再接纳自然降水。
③对照(水地)在旱棚外邻近的实验地设置对照试验,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应与旱棚的基本一致。
田间水分管理要保证小麦全生育期处于水分适宜状况,播种前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另外,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水,灌水量为60mm/次。
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酌情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
④考察性状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小区籽粒产量。
⑤抗旱指数以小区籽粒产量计算抗旱指数的方法:按式(7)计算抗旱指数。
DI= GYS.T 2·GYS.W-1·GYCK.W.(GY CK.T2)-1 (7)式中:DI --- 抗旱指数GYS.T--- 待测材料旱地籽粒产量;GYS.W--- 待测材料水地籽粒产量;GYCK.W--- 对照品种水地籽粒产量;GY--- 对照品种旱地籽粒产量。
CK.T以单位面积的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计算抗旱指数时,分别将各性状的实测值代入公式即可。
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小麦的抗旱性分为五级:极强、强、中等、弱、极弱。
其评价标准因鉴定时期而略有不同。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标准表3 小麦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评价标准抗旱性分级抗旱指数抗旱性1 ≥1.30 极强(HR)2 1.10-1.29 强(R)3 0.90-1.09 中等(MR)4 0.70-0.89 弱(S)5 ≤0.69 极弱(HS)。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
植物抗旱性与抗旱性鉴定方法的探究
植物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定性鉴定方法和定量鉴定方法两种。
定性鉴定方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不同发育水平来
对植物抗旱性进行鉴定,其特点是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反映植物在干旱胁
迫下的生长情况。
定量鉴定方法是指通过测量植物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的
特征量,如根系结构、蒸腾率、抗旱性指数等,根据这些特征量的大小来
鉴定植物抗旱性,它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植物的抗旱性程度,是定量抗旱鉴
定方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植物抗旱性鉴定的其他方法,包括分子标记分析法、
叶绿素荧光分析法、生理特性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也在植物抗旱性研究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子标记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植物体内抗逆基因的表达、突变情况,
来进行抗旱性鉴定。
叶绿素荧光分析法是指通过测量植物叶片绿色素受到
干旱胁迫时的荧光特性,来评价植物抗旱性。
植物抗旱性鉴定
实验17 植物抗旱性鉴定水分亏缺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胁迫,尽管蔬菜作物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栽培,但是通常蔬菜需水量大,而且几乎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都比较多;而果树大多栽培于丘陵、土地,更易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抗旱育种显得特别重要。
抗旱育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抗性资源的多少和深入研究的程度,因此,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评价与筛选是抗旱育种的关键环节,受到世界各国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进行抗旱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法、人工气候室法、盆栽法及室内模拟干旱条件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目的抗旱性鉴定与研究。
本实验将以抗旱性存在差异的普通小麦品种为试材介绍植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小麦幼苗,发芽箱,滤纸,培养皿,打孔器,天平,干燥器,电导仪,20ml具塞刻度试管,双面刀片,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研钵,过滤漏斗,容量瓶(50ml),移液管(2ml、5ml、10ml),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反应试管处光照强度为4000lx);刻度吸管,G3垂熔玻璃漏斗等。
二、方法步骤(一)田间直接鉴定当土壤干旱来临时,尤其在小麦孕穗至灌浆阶段发生旱性时,植株因失水而逐渐萎蔫,叶片变黄并干枯。
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小麦叶片萎蔫程度分5级记载。
级数越小,抗旱性越强。
“1”级无受害症状;“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有较少的叶片卷成针状;“3”级大部分叶片萎缩,并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4”级叶片卷缩严重,颜色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5”级茎叶明显萎缩,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以上是根据凋萎程度定性鉴定品种的抗旱性,也可以把各品种分别种植于旱地(胁迫)和水地(非胁迫),测定旱地小区产量和水地小区产量,以下列公式定量评定品种的抗旱性。
抗旱系数(DC)=)非胁迫下的平均产量()胁迫下的平均产量(PDYY抗旱指数(DI)=的平均值所有品种)旱地产量()抗旱系数(DDCYYD×品种的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越大,其抗旱性越强。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2干旱棚或温室法
在干旱棚或温室内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测定作物的抗早性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干早棚与大田的环境条件差异会造成一定试 验误差。
2.2大气干旱法
通过干燥的空气给植株施加干早胁迫以测定作物抗早性强弱或给作物叶面施 化学干燥剂,通过作物对干旱的反应来测定作物的抗旱性
高渗溶液法
先用沙培法或水培法培养一定苗龄的植株,然后转入高渗溶液中进行干旱处理 结合测定一些指标来反映作物苗期的抗旱性
THE END
脱落酸:当土壤干旱时,植物能在根系中形成大量ABA,浓度成倍
增加,引起气孔开度减小,实现植物水分利用最优化控制。干旱条件下, 植物叶片的ABA含量能增加数十倍,而且抗旱品种比不抗旱品种积累 更多的ABA,这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得到证实。
酶活力:干旱条件下,可影响植物体内多种酶活力。试验研究表明,
一些植物经干旱胁迫处理后不同抗旱性的植物叶片中的SOD酶、 CAT酶与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
4 综合指标
综上所述的关于植物抗旱性鉴定的方 法中基本上都是从单项指标(因素)上进行 鉴定,而植物的抗旱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 作用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状,其 中每一因素与抗旱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联系,为弥补这些缺陷,近年来较多采用综 合的指标,如:抗旱总级别法,模糊数学中 的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综合 评价方法。
植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1.形态指标 2.生理指标 3.生化指标
抗旱鉴定技术规程
抗旱鉴定技术规程
抗旱鉴定技术规程是根据农作物对干旱的耐受能力进行鉴定的一项技术规范。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抗旱鉴定技术规程的内容:
1. 抗旱鉴定对象:确定需要鉴定抗旱性的农作物品种或种质资源。
2. 试验设计:确定试验设计方案,包括试验地点、种植条件、土壤水分管理等。
3. 抗旱指标的选择:选择适合于农作物抗旱性评价的指标,如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凋萎指数等。
4. 抗旱处理:根据试验设计方案确定不同抗旱处理组的处理方法,如不同水分供应水平、干旱处理时间等。
5. 试验操作:根据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包括播种、灌溉、采样等。
6. 数据收集与分析:根据试验设计方案采集试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抗旱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7. 数据解释与报告: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试验数据进行解释,撰写鉴定报告,提供抗旱性评价结果。
以上内容是一般抗旱鉴定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具体规程的制定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进行细化和调整。
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水稻抗旱性研究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一、本文概述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干旱是限制水稻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因此,研究水稻的抗旱性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对于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水稻抗旱性的研究进展,探讨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方法,以期为水稻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水稻抗旱性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抗旱性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综述国内外在水稻抗旱性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抗旱性遗传基础、生理生化机制、分子生物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方法,包括形态学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等,分析各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本文还将探讨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水稻抗旱性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和应用,为水稻抗旱育种和抗旱栽培提供科学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水稻抗旱性研究现状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干旱是限制水稻产量和分布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
因此,对水稻抗旱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水稻抗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旱机制的解析、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抗旱性的鉴定与评价以及抗旱育种等方面。
在抗旱机制方面,水稻通过调整生理生化过程、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策略来适应干旱环境。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水稻会通过减少叶片蒸腾、提高根系吸水能力、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方式来维持细胞内的水分平衡。
水稻还会通过调整叶片角度、增加根系生物量、优化冠层结构等方式来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抗旱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旱相关基因被克隆并进行了功能验证。
棉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
棉花抗旱性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棉花品种抗旱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品种抗性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沙壤土质棉花的抗旱性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43.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棉花抗旱性棉花从种子萌发到吐絮的生育期内,抵御水分胁迫压力,保持正常生长发育进程的能力。
3.2高渗溶液法将细胞或生物体浸入PEG-6000等溶液,使细胞水分渗出造成干旱胁迫,检测生物体抗旱性的方法。
3.3三次干旱存活率三次干旱复水后存活苗数占总苗数的百分率。
3.4水分临界期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3.5抗旱指数以籽棉产量为依据,以对照品种作为比较标准,判定待测材料抗旱性的指标。
4鉴定方法4.1鉴定时期抗旱性鉴定的时期分为:种子萌发期、苗期、水分临界期及全生育期。
可根据研究工作目的选用一个或多个适宜的时期进行鉴定。
4.2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用150mg/mL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水溶液对种子进行水分胁迫处理,以无离子水培养作为对照。
发芽皿选长×宽×高=12cm ×12cm ×6cm的塑料盒,以双层滤纸为芽床,采用纸间培养。
4.2.1样品准备将待测材料种子样品充分混匀后,随机取600粒。
4.2.2胁迫溶液配制将150g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解在1000mL无离子水中。
4.2.3胁迫培养100粒种子为一个重复,共四次重复,分别放入发芽皿中,依据GB/T 3543.4进行发芽试验。
各加入15mL 150mg/mL PEG-6000水溶液,加盖。
4.2.4对照培养100粒种子为一个重复,共四次重复,分别放入发芽皿中,依据GB/T 3543.4进行发芽试验。
抗旱性指标实验方法
抗性指标实验方法目录一氮蓝四唑(NBT)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 (1)【注意事项】 (2)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愈创木酚法 (3)【注意事项】 (4)三CAT(过氧化氢酶)的测定 (5)【注意事项】 (6)四、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6)【注意事项】 (7)五.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7)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8)七、采用饱和称重法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9)八、采用电导率法测定相对电导率(REC) (10)一氮蓝四唑(NBT)法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测量避光,光影响极大)【仪器、材料与试剂】(一)仪器1. 分光光度计2. 台式离心机(二)材料1. 磷酸氢二钠2. 磷酸二氢钠3. 甲硫氨酸4. EDTA-Na25. 核黄素6. 氮蓝四唑(NBT)7. 陶瓷小研钵8. 4-5ml 离心管9. 10ml 玻璃试管(三)试剂1. 0.05mol/L磷酸缓冲液(PBS,pH7.8):A母液: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 取Na2HPO4·12H2O(分子量358.14)71.7g;B母液:0.2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取NaH2PO4·2H2O(分子量156.01)31.2g。
分别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0.05mol/L PBS(pH7.8)的配制:分别取A母液(Na2HPO4) 228.75ml,B母液(NaH2PO4) 21.25ml,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2. 14.5mM甲硫氨酸溶液:称取1.0818g Met用磷酸缓冲液(pH7.8)定容至500ml。
3. 3mM EDTA-Na2溶液:称取0.1117g EDTA-Na2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4. 60μM核黄素溶液:称取0.0023g 核黄素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避光保存。
5. 2.25mM 氮蓝四唑(NBT)溶液:称取0.092g NBT用PBS定容至50ml,避光保存。
大豆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征求意见稿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
大豆品种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征求意见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品种芽期、苗期和全生育期的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大豆品种抗旱性的鉴定和评价。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校正品种经国家指定单位鉴定的或公认的抗旱大豆品种,用于校正非同批待测材料鉴定结果的标准品种。
3 抗旱性鉴定方法抗旱性鉴定的时期分为:种子芽期、苗期、水分临界期及全生育期。
可根据研究工作目的选用任何一个时期的鉴定结果判定待测材料的抗旱性。
3.1 种子芽期抗旱性鉴定3.1.1 样品准备将待测材料种子充分混匀后,随机取180粒。
3.1.2 高渗溶液配置将220g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解于无离子水中并定容至1000mL,即配成22% PEG-6000高渗溶液。
3.1.3 种子预处理将供试种子用蒸馏水清洗1min,再用0.1%氯化汞溶液清洗1min,然后用70%乙醇清洗1min,蒸馏水冲洗3遍后,将种子放到滤纸上吸干。
将180粒待测种子分为两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种子30粒。
3.1.4 胁迫培养将进行胁迫处理的种子,每重复30粒置于放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d=15cm)中,每皿加入10ml的22% PEG-6000高渗溶液,每隔一天以称重法补充蒸馏水以维持溶液渗透势恒定。
3.1.5 对照培养将进行对照处理的种子,每重复30粒置于放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d=15cm)中,每皿加入10ml的蒸馏水,每隔一天以称重法补充蒸馏水以维持溶液渗透势恒定。
3.1.6 性状调查将胁迫和对照处理的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在25±0.5℃及无光条件下培养,每两天更换滤纸一次,第8d调查发芽种子数。
3.1.7 计算种子发芽率种子相对发芽率按公式(1)计算: (1)式中:PI——相对发芽率(%);X——胁迫处理发芽数;CK——对照种子发芽数。
3.2 苗期抗旱性鉴定3.2.1 培养温度鉴定在25±2℃条件下进行。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李瑞雪;孙任洁;汪泰初;陈丹丹;李荣芳;李龙;赵卫国【摘要】Drought affects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at every phase and various physiological metabolic processes in pla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one of the most disastrous limiting factors for growth and survival of pla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studying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stress resistances at molecular scale has been become the key task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dvances in drought resistance of plant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wo aspect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drought resistance in plant,and the mechanism of drought resistance,which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strategies for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molecular mechanism research and molecular genetic breeding in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improvement.%干旱显著影响植物各阶段的生长发育、各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和生态环境,是植物成活与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研究植物抵御干旱等逆境的机理已成为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从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体系和抗旱机制研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植物抗旱分子机制的研究和改良植物抗旱性的分子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7(033)007【总页数】9页(P40-48)【关键词】植物;抗旱性;鉴定方法;评价指标;抗旱机制【作者】李瑞雪;孙任洁;汪泰初;陈丹丹;李荣芳;李龙;赵卫国【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合肥 23006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合肥 230061;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镇江 212018;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镇江 212018【正文语种】中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其中干旱是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
植物抗旱性鉴定
植物抗旱性鉴定实验17植物抗旱性鉴定水分亏缺是一种最普遍的影响植物生产力的环境胁迫,尽管蔬菜作物一般都在水源充足的地区栽培,但是通常蔬菜需水量大,而且儿乎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都比较多;而果树大多栽培于丘陵、土地,更易受到水分亏缺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进行抗旱育种显得特别重要。
抗旱育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抗性资源的多少和深入研究的程度,因此,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评价与筛选是抗旱育种的关键环节,受到世界各国育种工作者的重视。
进行抗旱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法、人工气候室法、盆栽法及室内模拟干旱条件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LI的抗旱性鉴定与研究。
本实验将以抗旱性存在差异的普通小麦品种为试材介绍植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小麦幼苗,发芽箱,滤纸,培养皿,打孔器,天平,干燥器,电导仪,20ml具塞刻度试管,双面刀片,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研钵,过滤漏斗,容量瓶(50ml),移液管(2ml、5ml、10ml),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反应试管处光照强度为40001X):刻度吸管,G3垂熔玻璃漏斗等。
二、方法步骤(一)田间直接鉴定当土壤干旱来临时,尤其在小麦孕穗至灌浆阶段发生旱性时,植株因失水而逐渐萎為,叶片变黃并干枯。
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小麦叶片萎爲程度分5级记载。
级数越小,抗旱性越强。
“1”级无受害症状;“2”级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有较少的叶片卷成针状;“3”级大部分叶片萎缩,并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4”级叶片卷缩严重,颜色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黃;“5”级茎叶明显萎缩,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以上是根据凋萎程度定性鉴定品种的抗旱性,也可以把各品种分别种植于旱地(胁迫)和水地(非胁迫),测定旱地小区产量和水地小区产量,以下列公式定量评定品种的抗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采用旱棚鉴定法。
(1)旱棚鉴定
鉴定在洛阳农科院院内全自动干旱棚条件下进行。
试验设两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2m,行距0.23m,4行区,试验三次重复。
①试验设计
三次重复,品种(系)抗旱性鉴定每个小区0.46m2,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的小区面积适当减小,播种密度与大田相同。
种植对照品种。
②胁迫处理(旱地)
麦收后至下一次小麦播种前,通过移动旱棚,控制试验地接纳自然降水量,使0-150cm土壤的储水量在150mm左右;如果自然降水不足,要进行灌溉补水。
播种期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
播种后的试验地不再接纳自然降水。
③对照(水地)
在旱棚外邻近的实验地设置对照试验,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应与旱棚的基本一致。
田间水分管理要保证小麦全生育期处于水分适宜状况,播种前表土墒情应保证出苗,表墒不足时要适量灌水,另外,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水,灌水量为60mm/次。
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酌情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
④考察性状
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小区籽粒产量。
⑤抗旱指数
以小区籽粒产量计算抗旱指数的方法:
按式(7)计算抗旱指数。
DI= GY
S.T 2·GY
S.W
-1·GY
CK.W
.(GY CK.T2)-1 (7)
式中:
DI --- 抗旱指数
GY
S.T
--- 待测材料旱地籽粒产量;
GY
S.W
--- 待测材料水地籽粒产量;
GY
CK.W
--- 对照品种水地籽粒产量;
GY
--- 对照品种旱地籽粒产量。
CK.T
以单位面积的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及千粒重计算抗旱指数时,分别将各性状的实测值代入公式即可。
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小麦的抗旱性分为五级:极强、强、中等、弱、极弱。
其评价标准因鉴定时期而略有不同。
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标准
表3 小麦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评价标准
抗旱性分级抗旱指数抗旱性
1 ≥1.30 极强(HR)
2 1.10-1.29 强(R)
3 0.90-1.09 中等(MR)
4 0.70-0.89 弱(S)
5 ≤0.69 极弱(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