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
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
一味由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
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2、问答型。
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
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3、讨论型。
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
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
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
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
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胜于教师的单纯讲解。
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
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四、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
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
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
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
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
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
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
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
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
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五、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的方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
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
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其次,在进行欣赏教育时,有必要的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
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