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合集下载

例析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例析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分子极性巧判断有关“分子的极性”的判断,大多数同学们感觉到内容较为抽象,比较难理解,在判断时也常常出现错误。

对于共价型分子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作者提出一些方法,供参考。

1、单原子分子:单原子分子一般指由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构成的分子,都为非极性分子,如He、Ne、Ar等。

2、双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可以从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方面去考虑。

(1)单质:由于形成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故形成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2)化合物:对于化合物的极性,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分析。

①从分子中的化学键的种类去判断如果分子中的化学键全部为非极性键,则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若分子是以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分子,那么既可能是极性分子,又可能是非极性分子,这时就必须看分子空间构型。

分子的空间构型均匀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如AB2型的直线形分子CO2,AB3型的平面正三角锥形分子BF3,AB4型的正四面体结构分子CH4等;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对称的多原子分子为极性分子,如V型的H2O,三角锥型的NH3,不规则四面体分子CH3Cl等。

②从分子中中心原子所形成共价键的数目去判断凡是多原子的共价分子中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全部成键,且连接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则在中学阶段该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否则为非极性分子。

③从分子中中心元素的化合价去判断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如BF3、CO2等为非极性分子,NH3、H2O、SO2等为极性分子。

④从分子在某溶剂中的溶解性去判断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中(如HCl易溶于水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如碘易溶于苯中,白磷易溶于CS2中)。

【典例】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的一组是()A、CH4和Br2B、NH3和H2OC、H2S和CCl4D、CO2和HCl【解析】Br—Br为非极性键;CH4、CCl4、CO2虽然由极性键形成,但它们为对称结构,C的化合价的数值与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为非极性分子;NH3、H2O由极性键形成,H2O 空间构型为“V”型,NH3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型,结构不对称,N、O的化合价的数值与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故为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选B。

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测量方法

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测量方法

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测量方法化学键的极性是指化学键中电子的分布是否均匀。

在化学反应中,电子会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的极性直接影响到分子的性质与反应行为。

本文将介绍化学键的极性以及测量分子极性的方法。

一、化学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极性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和共价键中电子云的重叠程度。

电负性是原子争夺共享电子对的能力,在元素周期表上电负性逐渐增加。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存在差异时,会形成偏极性共价键。

在这种共价键中,电子云会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偏移。

电负性差异越大,化学键的极性越强。

当两个原子的电负性相等时,会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在这种共价键中,电子云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

二、分子极性的测量方法1. 电负性差异法通过比较化合物中各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可以得出分子的极性。

一般情况下,当化合物中存在带正电荷(电子亲和性较低)的原子和带负电荷(电子亲和性较高)的原子时,化合物就是极性的。

2. 矢量法根据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几何结构,可以使用矢量法来描述分子的极性。

矢量法将化学键的极性视为一个矢量箭头,箭头的方向指向电负性较高的原子。

将分子中所有化学键的矢量箭头相加,如果结果不为零,则分子是极性的。

3. 偏振光法利用偏振光法可以测量分子的极性。

极性分子可以旋转偏振光的方向,而非极性分子不会对偏振光产生影响。

通过测量分子样品对偏振光的影响,可以间接测量分子的极性。

4. 溶解度法极性分子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高。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溶解度的变化,来判断分子的极性性质。

5. 表面张力法极性分子在表面张力中的贡献较大,可以通过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来间接测量分子极性。

总结: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电负性差异法、矢量法、偏振光法、溶解度法以及表面张力法等方法,可以准确测量分子的极性。

这些测量方法为我们理解分子结构与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化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分子的极性(精)PPT课件

分子的极性(精)PPT课件

-
8
关于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
(1)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极性分子 如,NH3
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非极性分子 如,BF3
(2)中心原子呈最高价→非极性;中心原子 呈低价或中间价→极性。 如,SO2极性分子,SO3非极性分子
-
9
3、分子极性的应用
“相似相溶”原理
-
10
(2)以非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都 是非极性分子,如H2
-
7
(3)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
①空间构型均匀对称的是非极性 分子,如:
ABA直线型分子:CO2、CS2 AB3正三角形分子:BF3 AB4正四面体分子:CH4、CCl4
②空间构型不对称的是极性分子,如:
V型:H2O 、 三角锥型:NH3、不规则四面体:CH3Cl
• CH4: 非极性分子,极性共价键
• NH3: 极性分子,极性共价键
• CH3Cl: 极性分子,极性共价键
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和分
子的空间构型共- 同决定
5
180o(CO2) 直线型
109o28`(CH4) 正四面体
-
6
2、分子极性规律
(1)以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 极性分子,如HCl
分子的极性
• 1、分子极性的判断依据: 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或电荷分布是 否对称)
非极性分子:电荷在分子中分布对称 极性分子: 电荷在分子中分布不对称
-
1
-
2
-
3Leabharlann -4判断以下分子的极性及化学键类型
• HCl: 极性分子,极性共价键
• Cl2: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共价键
• CO2:非极性分子,极性共价键

化学分子的极性

化学分子的极性

化学分子的极性化学分子的极性是指分子内部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导致分子具有电性。

在化学中,分子的极性对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分子极性的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分子极性的定义分子极性指的是化学分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分子极性可以通过分子中的原子以及键合方式来判断。

例如,存在电负性差异较大的原子,如氮(N)、氧(O)、氟(F)等,结合方式为极性键的分子往往是极性分子,而结合方式为非极性键的分子则是非极性分子。

二、分子极性的形成原因分子极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决定了相对偏正电荷和偏负电荷的分布。

电负性大的原子更倾向于吸引周围电子,形成偏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形成偏正电荷。

其次,分子的空间构型对分子极性有重要影响。

当分子的中心原子周围分布着偏正电荷和偏负电荷时,如果分子的空间构型对称,分子整体呈现非极性;若空间构型不对称,使得分子整体上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布不对称,则分子呈现极性。

三、分子极性的影响1. 溶解性和溶解过程极性分子在水等极性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而非极性分子则容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这是由于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可以与极性溶剂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增加溶解度。

相反,非极性分子则无法形成氢键,因此溶解度较低。

2. 分子间相互作用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如氢键和静电吸引力。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分子之间的吸附、聚集和化学反应。

而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通常只有范德华力的作用。

3.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极性分子通常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这是因为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需要克服,才能使分子脱离液态或固态形成气态。

此外,极性分子在光学、医药和涂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涉及极性分子的极性相互作用。

4. 化学反应速率极性分子通过极性键的形成和断裂参与化学反应。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由此可见,有机物的分子除少数为非极性分子外,大多数是具有极性的。其偶极矩不少还比水大,如一氯甲烷为1.87D、一氯乙浣为2.05D、溴苯为1.70D、乙醛为2.69D、丙酮为2.88D、硝基酸为4.22D、乙醇为16.9D,有机物的极性并不都很弱。当然,与无机物相比较,有机物是弱极性,作为常见的有机物之一的汽油,尽管其主要成分的偶极矩不大,在教学中往往将汽油及烷烃等视为非极性的。但烷有烃等有无极性是个是非问题,在教学中尤其在师范除校化学专业的教学中,不宜进行如此处理而不加任何说明。否则,容易引起学生错觉,往往不加考虑地认为烷及烃的分子都绝对对称的、均无极性,而将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对本身的业务进修及今后的教学工作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在教学中至少都必须明确说明有机物的弱极性与非极性的前提是与无机物整体相比较,汽油等物质因主要成分的极性很弱,通常视为非极性。
3、同种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不是非极性分子的就是极性分子了!
简单判断方法
对于AnBm型 n=1 m>1 若A化合价等于主族数 则为非极性
简单判断方法
对于AnBm型 n=1 m>1 若A化合价等于主族数 则为非极性
有机极性判断
有机化合作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苯、酒精等有机溶剂。原因何在?中学课本、大学课本均对此进行了解释。尽管措词不同,但中心内容不外乎是:有机化合物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它们难溶于极性较强的水,易溶于非极性的汽油或弱极性的酒精等有机溶剂。汽油的极性在课本中均未做详细说明,故而在教学中常常做如下解释:所有的烷烃,由于其中的O键的极性极小,以及结构是对称的,所以其分子的偶极矩为零,它是一非极性分子。烷烃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碳氢化合物、四氯化碳等。以烷烃为主要成分的汽油也就不具有极性了。 确切而言,上述说法是不够严格的。 我们知道,分子的极性(永久烷极)是由其中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所引起的。根据其分子在空间是否绝对对称来判定极性,化学键极性的向量和——弱极矩μ则是其极性大小的客观标度.

分子极性如何判断?四步就能搞定,高一必看!

分子极性如何判断?四步就能搞定,高一必看!

分子极性如何判断?四步就能搞定,高一必看!化学键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个概念,就是化学键的极性,如何判断化学键的极性以及分子的极性也是高种化学考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今天就给同学们汇总一下这方面的知识,高一正在学习或者刚刚学过这部分的同学们一定要仔细看哦~不理解的可以在文末留言,会给大家详细解答~分子极性判断方法QINGMINGSTEP1、共价键的极性判断化学键有无极性,是相对于共价键而言的。

从本质上讲,共价键有无极性取决于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有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即为极性键,无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即为非极性键。

从形式上讲,一般来说,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为非极性键,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为极性键。

在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判断时,一定要走出这样一种误区“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一定为非极性键”。

对于化合物来说,象H3C-CH3中的“C-C”键、CH2=CH2中的“C=C”键、Na2O2中的“O-O”键等具有结构对称的分子中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的确是非极性键。

但象CH3CH2OH、CH3COOH等结构不对称的分子中的“C-C”键却不是非极性键,而是极性键。

对于单质来说,象在H2、O2、N2、P4、C60、金刚石、石墨等共价单质中的共价键的确是非极性键。

但在O3分子中的“O-O”键却不是非极性键,而是极性键。

这是因为O3分子结构呈“V”型(或角型),键长为127.8pm(该键长正好位于氧原子单键键长148 pm与双键键长112 pm之间),与SO2结构相似,可模仿SO2把O3称作“二氧化氧”,所以O3分子中的“O-O”键是极性键,其分子是极性分子。

二、分子的极性判断分子是否存在极性,不能简单的只看分子中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而要看整个分子中的电荷分布是否均匀、对称。

根据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的多少,可将分子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各类分子极性判断依据是:1、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无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稀有气体分子。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
如果分子的构型不对称,则分子为极性分子(polar molecules)。

如:氨气分子,HCl分子等。

区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
非极性分子的判据:中心原子化合价法和受力分析法
如CO2分子结构图,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中各键全部为非极性键时,分子是非极性的(O3除外)。

当一个分子中各个键完全相同,都为极性键,但分子的构型是对称的,则分子是非极性的。

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高中化学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比较

高中化学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比较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比较
(1)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3)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An型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单质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O3例外),AB型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对于ABn型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通常有以下判断方法。

根据分子的立体构型判断
判断ABn型分子是否有极性,关键是看分子的立体构型.如果分子的立体构型为直线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形、三角双锥形、正八面体形等空间对称的结构,致使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

若为V形、三角锥形、四面体形(非正四面体形)等非对称结构,则为极性分子。

比如H2O分子中虽然2个H原子轴对称,但整
个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不对称的:,负电中心在a点,正电中心在b 点,二者不重合,因此是极性分子。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将液体放入适宜的滴定管中,打开活塞让其缓慢流下,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液流,流动方向变化(发生偏移)的是极性分子.流动方向不变的是非极性分子。

举例说明:。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一、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在任何一个分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正电荷重心和一个负电荷重心。

如果分子中正电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相重合,这种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如果分子中正电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则分子就因显正负两极而形成偶极,这种分子叫做极性分子。

如果正负电荷重心分离得很远,这种分子就属于离子型分子。

下图简略地表示了各种类型分子的电荷分布情况,图中“+”和“-”表示正负电荷重心的相对位置,也就是分子的极性。

二、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共同决定。

⒈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单质分子即属此类,如:H2、O3、P4、C60……⒉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即:A-B型分子,如HCl、CO……均为极性分子。

⒊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多原子分子:空间构型为中心对称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空间构型非中心对称的分子,是极性分子。

例析如下:电子式示意图键角空间构型分子极性CO2180°直线型非极性BF3120°平面三角型非极性CH4109°28′正四面体非极性H2O 104.5°V型极性NH3107°18′三角锥形极性⒋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如:分子式中心原子分子极性元素符号化合价绝对值所在主族序数CO2C 4 Ⅳ非极性BF3B 3 Ⅲ非极性CH4C 4 Ⅳ非极性H2O O 2 Ⅵ极性NH3N 3 Ⅴ极性SO2S 4 Ⅵ极性SO3S 6 Ⅵ非极性PCl3P 3 Ⅴ极性PCl5P 5 Ⅴ非极性三、常见的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实例空间构型键角键对称性键的极性非极H2、O3、P4、C60非极性CO2、CS2直线型180°对称极性。

高中化学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解析

高中化学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解析

高中化学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解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2)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3)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举例说明: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An型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单质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O3例外),AB型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对于ABn型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通常有以下判断方法。

1.根据分子的立体构型判断判断ABn型分子是否有极性,关键是看分子的立体构型.如果分子的立体构型为直线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形、三角双锥形、正八面体形等空间对称的结构,致使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

若为V形、三角锥形、四面体形(非正四面体形)等非对称结构,则为极性分子。

比如H2O分子中虽然2个H原子轴对称,但整个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不对称的:,负电中心在a点,正电中心在b 点,二者不重合,因此是极性分子。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将液体放入适宜的滴定管中,打开活塞让其缓慢流下,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液流,流动方向变化(发生偏移)的是极性分子.流动方向不变的是非极性分子。

3.根据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是否全部成键判断ABn型分子中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电子若全部成键(没有孤电子对),此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Cl4等;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若未全部成键(有孤电子对),此分子一般为极性分子,如H2O、PCl3等。

4.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如BF3、CO2、CH4、SO3等分子中,B、C、S等元素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其主族序数,是非极性分子;H2O、NH3、SO2、PCl3等分子中,O、N、S、P等元素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不等于其主族序数,是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判断

分子极性判断

分子概述如果分子的构型不对称,则分子为极性分子。

如:氨气分子,HCl分子等。

区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非极性分子的判据:中心原子化合价法和受力分析法1、中心原子化合价法:组成为ABn型化合物,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等于族的序数,则该化合物为非极性分子。

如:CH4,CCl4,SO3,PCl52、受力分析法:若已知键角(或空间结构),可进行受力分析,合力为0者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2H4,BF33、非极性分子:同种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不是非极性分子的就是极性分子了!高中阶段知道以下的就够了:极性分子:HX,CO,NO,H2O,H2S,NO2,SO2,SCl2,NH3,H2O2,CH3Cl,CH2Cl2,CHCl3,CH3CH2OH 非极性分子:Cl2,H2,O2,N2,CO2,CS2,BF3,P4,C2H2,SO3,CH4,CCl4,SiF4,C2H4,C6H6,PCl5,汽油简单判断方法对于AnBm型 n=1 m〉1 若A化合价等于主族数则为非极性有机极性判断弱极矩μ有机化合作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苯、酒精等有机溶剂。

原因何在?中学课本、大学课本均对此进行了解释.尽管措词不同,但中心内容不外乎是:有机化合物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它们难溶于极性较强的水,易溶于非极性的汽油或弱极性的酒精等有机溶剂。

汽油的极性在课本中均未做详细说明,故而在教学中常常做如下解释:所有的烷烃,由于其中的O键的极性极小,以及结构是对称的,所以其分子的偶极矩为零,它是一非极性分子。

烷烃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碳氢化合物、四氯化碳等。

以烷烃为主要成分的汽油也就不具有极性了。

确切而言,上述说法是不够严格的. 我们知道,分子的极性(永久烷极)是由其中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所引起的。

根据其分子在空间是否绝对对称来判定极性,化学键极性的向量和——弱极矩μ则是其极性大小的客观标度.分析1常见烷烃中,CH4、C2H6分子无极性,C3H8是折线型分子,键的极性不能相互完全抵消,其μ≠为0。

(完整版)分子极性

(完整版)分子极性

分子极性分子的极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分子中每一个键两端的原子的电负性的差异,差异越大的,键的极性越强;另一个因素就是每个键极性向量的向量和,其向量和不为零的分子就是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间有偶极-偶极作用力,非极性分子间则只有London dispersion forces(即瞬间偶极-感应偶极作用力),后者是所有分子间都有的作用力。

而偶极-偶极作用力与London dispersion forces通称为范德华力。

氢键可视为极性分子的一个极端,因为H-F, H-O, H-N的键中,氢原子的唯一一个电子几乎被电负性极强的F、O和N拉走,所以氢原子上带有相当的正电荷,比如HF分子,其上的氢原子相当于带有+0.45电子电荷,而氟原子上带有-0.45电子电荷。

这氢原子与旁边的另一个F, O, 或N原子就会有极强的作用力,即是氢键。

当一个键两端的原子的电负性的差异大到非常大,则形成离子键。

“分子的极性相近,互溶的效果较佳”是极性分子间作用力的很好例子,不过溶解是溶质、溶剂分子间,溶质、溶质分子间,溶剂、溶剂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可以扩大到其它的分子间作用力,如氢键、离子与极性分子间作用力。

其它相关作用力的例子,如表面张力, 粘度, 附着力等。

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较非极性者为高,因此分子量相同的两化合物,极性高者沸点与熔点较高。

分子的极性运用在溶解度上是最重要的,例如要从天然植物萃取天然物时,常由极性低的溶剂开始萃取,依次用极性越来越高的溶剂,在不同极性的萃取液中会得到不同的化合物。

做再结晶时常用一可溶的溶剂搭配一不可溶的溶剂,当然也是靠着溶剂极性的差异。

做管柱层析时,也常利用极性不同的溶剂来冲洗,达成分离的效果。

有些时候重要的并非整个分子的极性,而是区域性的极性,例如肥皂就是很好的例子,肥皂分子的一端是极性很高的,具有亲水性,另一端则是极性很低的,具有亲油性,因此造成了肥皂的清洁效果。

实际上细胞膜也是由类似肥皂般的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内表面与外表面是极性端可与水亲和,内外表面之间则是排列着非极性的长链烷类,是憎水的,阻挡了水中的极性分子任意进出。

五种方法判断分子的极性重难点专题突破

五种方法判断分子的极性重难点专题突破

4五种方法判断分子的极性分子极性的判断:看一个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就要看整个分子里的电荷分布是否对称,电荷均匀分布为非极性分子,不均匀分布为极性分子。

分子是否有极性,不能仅由键的极性决定,也取决于分子的立体构型。

分子的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1.看化学键类型只由非极性键构成或不含共价键的分子(O3除外)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可能是极性分子也可能是非极性分子;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也可能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等,这些说法应准确理解。

2.看键角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中,有些属于极性分子,有些属于非极性分子,这取决于分子中各键的空间排列,而键角是决定分子立体构型的因素之一。

三原子分子CO2、CS2及四原子分子C2H2,虽然都含有极性键,但分子中键角均为180°,因电荷分布完全对称,所以是非极性分子。

而同样是三原子分子的H2O、H2S、HCN等分子,由于电荷分布不对称,都是极性分子。

3.看分子的对称性如CH4分子的正四面体形和BF3分子的平面正三角形都是完全对称的立体构型,虽然分子中有极性键,键有极性,但分子立体构型的对称性从整体看,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分子没有极性。

而CHCl3、NH3等分子因分子立体结构不对称而为极性分子。

4.看化合价分子内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绝对值(或可理解为共价单键数目,一个双键看作两个单键)等于其主族序数(即最外层电子数)时,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CO2、PCl5、SiCl4、SO3、BeCl2等均为非极性分子,其他的如NO2、CO、SO2、NH3、NF3等为极性分子。

5.看孤电子对分子内中心原子的最外层无孤电子对(非共用电子对)时,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S2、BeCl2、CCl4、BCl3、PCl5等均为非极性分子。

另外,上述分子中除了BeCl2、BCl3、PCl5分子外,其余的分子中所有成键原子的最外层均达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分子极性的判断

分子极性的判断

一、分子极性的判断规律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方面共同决定。

1.以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如HCl。

2.以非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同核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Cl2.还有某些同核多原子分子也是非极性分子,如P4。

3.以极性键结合而成的多原子分子,既有极性分子,又有非极性分子.分子的空间构型均匀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如:AB2型的直线型分子CO2;AB3型的平面正三角形分子BF3;AB4型的正四面体结构分子CH4等。

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对称或中心原子具有孤对电子或配位原子不完全相同的多原子分子为极性分子,如V型的H2O、三角锥型的NH3、不规则四面体分子CH3Cl等。

4.判断ABn型分子极性有一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如BF3、CO2等为非极性分子,NH3、H2O、SO2等为极性分子。

二、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极性键与极性分子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即极性键是形成极性分子的必要条件,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即极性分子内不仅含极性键,而且分子结构不对称。

若分子中的键全部是非极性的,这样的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1.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如CO2、CS2、CH4等.2.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如H2、Cl2、N2、O2等.3.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极性分子,如H—O—O—H等。

4.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如H—C≡C—H等。

一般从溶解性从结构可以第一次判断,有暴露的羟基,暴露的羧基,暴露的氨基的物质极性可能很大然后溶解性实验,溶剂的极性一般与物质极性一致点板,看点的扩散,如果点很凝聚,那么该物质极性可能比溶剂高,随溶剂扩散那么极性可能低一些最后用展开剂试楼主将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这两本书学好就可以啦,基本原理和理论都在厘面(1)分子母核相同的成分,分子中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功能基数量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大,亲水性强,亲脂性弱。

极性大小判断技巧

极性大小判断技巧

极性大小判断技巧
极性大小判断技巧:可以通过偶极矩来判断,偶极矩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大。

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r和电荷中心所带电量q的乘积叫做偶极矩。

1.“键的极性”针对的是共价键。

因此离子键、金属键一般都不谈键的极性。

“键的极性”的判断方法:就是看形成共价键的两种元素是否一样。

若一样,它们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就是非极性键;反之,则为极性键。

因此离子化合物中也可能谈及键的极性。

2.分子的极性”的定义判断方法:就是看一个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

若重合的就是非极性分子,不重合就是极性分子。

只有极性分子才谈及极性大小。

分子极性的大小是用电偶极矩来量度的。

分子的电偶极矩简称偶极矩(μ),它等于正、负电荷中心距离(d)和正电荷重心或负电荷重心上的电量(q)的乘积:μ=q·d,其单位为10-30C·m。

电偶极矩是一个矢量,化学上规定其方向是从正电荷重心指向负电荷重心。

极性和非极性怎么判断

极性和非极性怎么判断

极性和非极性怎么判断
文/董玉莹
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键的向量和不为0。

非极性
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键的向量和为0。

共价键看作用力,不
同共价键看作不等的作用力,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看中心原子受力是否
平衡,如平衡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判断方法
①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A-B型分子(HCl):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A-A型分子(Cl2):同核双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同核多原子分子也有非极性分子,如:P4,C60、S8、B12,特别注意:O3(V型)是极性分子。

②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共价键的极性。

化合价法:当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
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物理模型法:共价键看作作用力,不同共价键看作不等的作用力,根
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看中心原子受力是否平衡,如平衡则为非极性分子;
否则为极性分子。

例:CO2直线型,两个C=O键对称,键极性互相抵消(F合=0),H2O
折线型,两个O-H键的极性不能抵消(F合≠0)。

如何来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

如何来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

如何来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偶极矩是衡量分子极性大小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彼此相距为d的两个电荷(+q和-q)组成的体系称为偶极子,其电量与距离之积,就是偶极矩(μ)。

μ=q•d。

极性分子就是偶极子。

因为,对分子中的正负电荷来说,可以设想它们分别集中于一点,叫做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或者叫分子的极(正极或负极)。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等于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乘以正电中心(或负电中心)上的电量。

偶极矩是一个矢量,既有数量,又有方向,其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因为电子的电量为1.6×10-19C。

已知偶极矩的数值,可以求出偶极长度,即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两个中心间的距离和分子的直径有相同的数量级,即10-10m。

所以,偶极矩的大小数量级为10-30C•m。

如H2、CH4、CCl4,等分子的偶极矩为0,即它们都是非极性分子;NH3的偶极矩为4.9×10-30C•m不等于零,是极性分子,且偶极矩越大,分子极性越大。

键的极性与电负性的关系在共价化合物中,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就必然或多或少地偏向于对它吸引力较大的那个原子,所以形成的键就具有不同程度的极性。

两种元素的电负性相差越大,它们之间键的极性就越强,其中,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为负极,电负性较小的原子为正极。

例如,卤素中氟的电负性为4.0,氯为3.0,溴为2.8,碘为2.5,而氢的电负性为2.1。

显然,卤化氢分子中键的极性强弱的顺序为HF﹥HCl﹥HBr﹥HI,其中前两种为强极性键,H—I为弱极性键,而H—Br则介于两者之间。

卤素原子是负极,氢原子是正极。

那么电负性差值达到什么程度,极性键就转变为离子键呢?实际上,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没有一条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

一般地,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约为1.7时,单键的离子性和共价性各约为50%,所以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可认为它们形成的是离子键,该物质是离子型化合物;而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小于1.7时,则形成的是共价键,该物质是共价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分子的极性的判断方法是:①单质分子均为非极性分子②双原子分子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一致③多原子分子如ABn型,若中心原子A中没有孤对电子,为非极性分子,中心原子A中有孤对电子,则为极性分子。

这是因为孤对电子对邻近的电子对的斥力较大,就会把成键电子对斥向一方,从而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显示出极性来。

NH中N原子最外层5个电子只有说明:孤对电子即未参与成键的最外层电子对。


3
NH分子中的N原子有孤对3个电子分别与H原子成键,剩下的2个电子叫做孤对电子。

3
NH是极性分子。

电子,所以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