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周
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一、中西自然观比较
第18周
二、中西价值取向比较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按照专题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主要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进行复习。
五、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文物考察、野外实习、写生等)
备 注
1.开学一周内,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联络电话传送给任课老师。
2.修读本课程的同学均应准时到课,若无法准时前来,应有请假条。
系主任签名:分管教学院长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秀平、王乃庄《中国文化概览》东方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实验名称及时间:
结合教学内容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笔记。
六、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
上课出席参与占总成绩10%。
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90%,闭卷(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题目类型有列举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分析题、论述题等。
考试说明
缺席1/3学时者,取消考试资格,重修;总成绩不及格者,补考;补考不及格者,重修;补考或重修时,期末考试占10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 名
郭学信
性别
男
学历
学士
职 称
教 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guoxuexin@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文化概论
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英文
Special subjec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第12周
二、中国传统道教
三、中国传统佛教
第13周
第九章中国古代教育、科举
一、中国传统教育
第14周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十章 中国古代科技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及特点
第15周
二、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
第16周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文化特征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学时 /学分
36/2
授课范围
历史专业2008级本科
授课时间
和地点
周一5-7节,2-305室
人数
限制
100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历史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着重以史典提供的观念性材料作依托,通过对器物、制度、行为等具象世界的把握,以及诸观念侧面的综合考察,探求民族、国家的文化性格的生成机制、基本特色和发展走向。通过讲授,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把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8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第9周
二、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三、中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第10周
第七章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型
一、文化转型的概念
分析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时代特色
第11周
二、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型
第八章中国古代宗教
一、中国原始宗教
内容及时间、地点
第1周
第一章 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三、文化分类和结构 四、文化的功能
五、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课程的意义
思考: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
的地理环境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第3周
二、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三、血缘宗法制度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网站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宏观上全面深入地了解祖国悠久、丰富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加深对国情现实方面的理解,从而加强对两个文明建设必要性、迫切性和个人责任感的认识。
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
课堂讲授
实验、实习、作业、课外阅读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内容摘要
(章节名称、讲述的内容提要,课堂讨论的题目等)
第4周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二、贵和谐,尚中道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阅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第5周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阅读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的相关内容
第6周
国庆节
第7周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一、中西自然观比较
第18周
二、中西价值取向比较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按照专题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主要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记笔记,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进行复习。
五、实践教学(含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文物考察、野外实习、写生等)
备 注
1.开学一周内,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联络电话传送给任课老师。
2.修读本课程的同学均应准时到课,若无法准时前来,应有请假条。
系主任签名:分管教学院长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秀平、王乃庄《中国文化概览》东方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实验名称及时间:
结合教学内容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笔记。
六、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
上课出席参与占总成绩10%。
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90%,闭卷(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题目类型有列举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分析题、论述题等。
考试说明
缺席1/3学时者,取消考试资格,重修;总成绩不及格者,补考;补考不及格者,重修;补考或重修时,期末考试占10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 名
郭学信
性别
男
学历
学士
职 称
教 授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guoxuexin@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中国文化概论
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英文
Special subjec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第12周
二、中国传统道教
三、中国传统佛教
第13周
第九章中国古代教育、科举
一、中国传统教育
第14周
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第十章 中国古代科技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及特点
第15周
二、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
第16周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文化特征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学时 /学分
36/2
授课范围
历史专业2008级本科
授课时间
和地点
周一5-7节,2-305室
人数
限制
100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历史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着重以史典提供的观念性材料作依托,通过对器物、制度、行为等具象世界的把握,以及诸观念侧面的综合考察,探求民族、国家的文化性格的生成机制、基本特色和发展走向。通过讲授,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把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8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第9周
二、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三、中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第10周
第七章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型
一、文化转型的概念
分析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时代特色
第11周
二、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型
第八章中国古代宗教
一、中国原始宗教
内容及时间、地点
第1周
第一章 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三、文化分类和结构 四、文化的功能
五、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课程的意义
思考: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质?
的地理环境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第3周
二、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三、血缘宗法制度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网站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宏观上全面深入地了解祖国悠久、丰富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加深对国情现实方面的理解,从而加强对两个文明建设必要性、迫切性和个人责任感的认识。
教学进度
(以周为单位)
课堂讲授
实验、实习、作业、课外阅读及参考文献等
教学内容摘要
(章节名称、讲述的内容提要,课堂讨论的题目等)
第4周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二、贵和谐,尚中道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阅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第5周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
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阅读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的相关内容
第6周
国庆节
第7周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