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默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游 踪的词句,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 写的?
本文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寒 翠桥→补山亭→庆云寺(半山),移步 换景,逐渐地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描摹 出来了。 文章既交代了空间的变化,又交代 了时间的推移:黄昏→晚饭后→夜间, 构成纵横交叉的结构。
移步换景
空间:岸边——寒翠桥——山 中——补山亭——庆云寺(半 山) ——主 • 时间:黄昏(1-5)——晚饭后 (6-7)——夜间(810) ——次
一读内容;二析结构; 三悟中心;四品语言: 五议技巧。
•
1、散文是与 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 种文学体裁。 • 2、其特点:选材自由,形 式灵活,结构自由,不拘一 格,无固定写法,主题明确、 集中,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 3、分类:叙事散文 抒情散 文 说理散文
关于散文
学习重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 同角度描写景物和 变换角度表现景物 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 而生悟,领会文中 深含的哲理。
11、本文主要是写鼎湖山的“泉”,可是在文章④⑤⑥
⑦段却写了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在全文中占了 不小的篇幅,是否与文章中心偏离,能否去掉这些部分? 分析:否。 尽管这些篇幅写的内容是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 现在,但是,暗中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因为鼎湖山的泉水,所以鼎湖山林密湿绿如海;所以历史上 因佛事而盛况空前的庆云寺,而今又有了花繁树茂的现状; 所以鼎湖山被开辟为自然保护区。这一切都因泉水存在的缘 故。因此,这几段内容,联系后文来看,是为后文听泉而悟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因此,这几段写景内容并没有偏离文章的中心,体现了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你体会到鼎湖山泉水的哪些特 点? 请从课文中勾画出表现 这些特点的词句。
7、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2自 然段。试着将这一段分成三 层。
第一层(1句); 第二层(2-3句); 第三层(4-5句)
2 、说说读了第 2 自然段,你体会到鼎湖 山泉水的哪些特点? 请从课文中勾画出表 现这些特点的词句。
鼎 湖 山 补 山 亭
(2)这里写鼎湖山“一片碧绿”,抓 住了她的什么特点?文中哪些词句可 以表现了一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这里写鼎湖山“一片碧绿” 抓住了“湿”这一特点;文中 “沉甸甸的湿绿”“石径印着苔 痕,点点鲜绿” “潮湿润滑的石 阶”等词语表现了这一特点;从 这些可见作者在不经意间还是在
文章工于取材, 善用拟人手法。
(1)文章工于取材。鼎湖山是一个 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范围很广,可写的 内容很多,作者仅选取了第一天初到那 个时段的所见所闻所感,集中笔力去写 山泉,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表现,而 把树木、寺院、亭子放在从属的地位, 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善用拟人手法。描
摹泉形、泉声用拟人手法, 如把山泉时隐时现比作绕膝 的女儿对自己的撒娇,再如 把钟声和泉声相应答比作老 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比拟很 得体,能够传情。
那温旬如古筝者,是春日中 轻抚的暖风。那肃杀如羌笛者, 是冬日中凛冽的寒风。那沁翠 如雕玉琵琶者,应为席席凉风 摩娑心田。那瑟瑟如镌木长萧 者,定是飘叶入秋,雁悲苍穹 的秋风。
听雨
那泠泠淙淙如小溪者,是淅淅沥 沥,串在一起的雨帘;那涓涓流 淌如小河者,是愈渐愈大,连在 一起的雨幕;那厚重雄浑如瀑布 者,应为万道细雨汇于天地间; 那滴答滴答如钟摆者,定是房檐 间漏下的晶莹透亮的雨滴。
(2)作者是如何由描写转入抒情 的?找出相似点和连接词。
①作者在描写中抓住事物的相 似点,通过联想来转入抒情。 ②泉水流淌 岁月流逝 历史变迁 生命繁衍
③仿佛
中,……引 我遐想。
①在这泉水的
(3)作者从泉声中感悟到什 么? ②作者从泉声中仿佛听到了 一曲岁月的交响曲,她起伏变化, 就像人生的变化和宇宙的发展, 自有自己的规律;听泉的过程, 无形中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 程;他让人们铭记:历史是生生 不息的,美是孕育生机的。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安尔中学49班教学课件
学会读书
吟哦 • 1“吟哦讽诵”就是要 讽诵 放声读,读得正确、流 而后 畅,沉浸其中,读出文 得之 章的味道来。 —— • “得”就是读后能理解 读书 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 的一 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 种基 品的妙处。 本方 法
“吟哦讽诵”的能力培 养:
那安静如聆听者,是一条 涓涓流过的小溪;那畅快 如弹琴者,是一涌急急而 过的山泉;那深邃如沉思 的作者,是一片幽幽青绿 的深潭;那高昂如歌唱者, 是一帘哗哗喧腾的瀑布。
zzz
•
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贯穿下, 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 初闻泉声(1节) • 引发联想,爱上山泉(2-3节) • 回旋、宕开,介绍庆云寺等 (4-7节) • 深夜听泉,感悟人生(8-10 节)。
3、诵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把山泉当 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山泉的喜爱 之情的不断升华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 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 机的。
鼎湖山的泉水多,鼎湖山的泉水十分 清澈,鼎湖山的泉水十分可爱。 多:非止一脉 无处不涌,无处不鸣 清澈: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 一泓 可爱: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 态,……爱女。
8、品读第三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说“受泉声 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
(2)文中引用了一对楹联, 其意思是什么?“此中精神” 又是指什么?
4、课题中你认为贯穿全文的是“听” 还是“泉”? “泉”最能体现文章重点。从全文 看,由于作者赶到鼎湖山时,云雾飘忽, 山色迷蒙,“看不真切”,所以“耳则 愈灵”,泉声扑面而来。及至夜间,由 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 文是在颂泉,“听”,不过是认识泉的 手段。
5、学习课文后,你认为 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 我们借鉴?
(1)作者为什么说“受泉声的 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
鼎湖山古老而历史久 远,但山泉娇柔的姿态, 孩子般的笑声却使她年轻, 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的喜 爱之情。
(2)文中引用了一对楹联,其 意思是什么?“此中精神”又是 指什么?
登高望远,鼎湖山一片郁郁 葱葱;处身大自然,已觉得“身 心无杂尘”。这就是“此中精神” 的含义,作者在此也隐隐点出山 泉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主题。
12翩飞:轻快地飞舞。 13柔曼:柔和舒曼。 14雄浑:雄壮浑厚。 15遐想:悠远地思索或相像。 16泠泠淙淙 17拾级 18汩汩
听课文录音思考:鼎湖山听泉.mp3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些什么?为什么他能听出 这样的内容?
1、听了录音,你觉得作者听到了些什 么?为什么他能听出这样的内容?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 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庆云寺
读准字音 o i) 肇庆(zhà ) 山脉( mà 汩汩清泉(gǔgǔ ) 菩提树(pú ) yí ng 一泓( hó 楹联( ) ng) 怅惘(chàngwǎng ) 拾级( shè ) n) 镶嵌(qià 古刹(chà ) 迥然相异( jiǒng ) 泠泠淙淙(lí nglí ngcó ngcó ng)
10、学习课文第四段
(1)这一段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
(2)这里写鼎湖山“一片碧绿”, 抓住了她的什么特点?文中哪些词句 可以表现着一特点?这样写的目的上 什么? (3)这段结尾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 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
(1)这一段作者的观察点 在哪里?
这一段作者的观 察点是站在半山上 补云亭前。
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 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 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 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 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 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 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 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 味。
鼎湖山,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 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 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 习称鼎湖。鼎湖山以“植物多”、“寺庙多”、 “瀑布多”驰名于世。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 绿色明珠”
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 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 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 华中透露出自己人生的见解: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 满生机的。
总结课文 这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 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的所见 、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 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 妙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深爱之情。
生词:
1.了无:一点没有。 2.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3.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4.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5.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6.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7.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8.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 指对联。 9.活脱脱:形容非常相似、逼真。 10.清朗:清楚响亮。 11.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应声。
(2)找出记叙、描写的语句,
体会这一段在语言上的特点。
①②③⑥是记叙;④⑤⑦⑧主要 是描写。 课文第一段,像与读者面对面拉 家常一样叙述自己游鼎湖山的事,用 了口语中的词语,如“歇住”,使人 觉得亲切自然,不觉得与作者一起走 进了风景优美的鼎湖山。
7、品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轻声读第2自 然段。试着将这一段分成三层 。 (2)说说读了第2自然段,
(3)这段结尾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内容 和结构两方面谈)
这里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钟声,像老人“安详厚重”的声音, 泉声像孩子“欢快清亮”的声音,作 者这样写表达出自己游鼎湖山登时觉 得“身心无杂尘”,而听到山中寺庙 传来的钟声,勾起了一种归依佛门的 想法。在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听
雨
那轻曼如琵琶者,是微微蒙蒙的 细雨;那欢快如扬琴者,是接连 不断的雨滴;那流畅如竖琴者, 应为数点雨滴汇于路旁;那猛烈 如击鼓者,定是骤然下起的暴雨, 转瞬间交织成一片。
听潮
那微弱如击石者,是沙滩边嬉戏 的细浪;那响亮如吟唱者,是爱 拍打礁石的浪花;那振荡如大风 肆起者,应为悬泉瀑布汇于深潭; 那猛烈如火山爆发者,定是暴风 袭卷大海,闪电劈于期间。
鼎湖山的庆云寺
12、品读第8自然段
(1)认真朗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 一段重点写了什么,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
(2)作者是如何由描写转入抒情 的?找出相似点和连接词。
(3)作者从泉声中感悟到什么?
(1)认真朗读第8自然段,说说这 一段重点写了什么,用了哪些修辞 手法?
夜住宿庆云寺,在万籁 俱寂中静听泉声,灵魂得到 升华。 比喻、排比
6、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 )找出记叙、描写的语 句,体会这一段在语言上的 特点。
(1)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第一段交代了鼎湖山的地理位 置,游鼎湖山的时间。其中“眼不见, 耳则愈灵”一句在文中暗暗点题,也起 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点明鼎湖山的气候 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 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诵读——感悟
相信本课内容能够使你想起类似经 历,并能够回味出类似的感受。听风, 听雨,听雷,听雪 …… ,神奇的大自 然给了我们多少宝贵的体验啊。请你 动笔写一写自己倾听大自然经历和感 受。(仿照书后句式来写)
听风
那轻柔如吟歌者,是南国和 煦的春风;那坚烈如刚石碰撞 者,是狂烈呼啸的北风;那隐 约如蜻蜓点水者,应为炎夏中 的缕缕微风;那惆怅如低吼者, 定是冬日里沉闷的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