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差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一直都是广为争论的话题。就怎样看待两者的关系,从大众的角度和从导演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诠释。虽然电影理论史上早已有人认识到电影是一种商业与艺术的双生体,但是对于该如何处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间的关系,如何使这两种属性在电影中和谐共存,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然而这却是一个电影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从根本上关系到电影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其实,关于这一问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本雅明曾经有过相关论述,他的理论直到今天都还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对本雅明关于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及两者间关系的论述进行梳理,并对其不甚科学之处做出修正,尝试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一、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的本质属性

首先本雅明明确指出,电影的商业性来自电影的“机械复制”本性。

一方面,从电影本身来讲,电影能够被“机械复制”,从而实现其大众化传播。电影可以不用像画作展览一样,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甚至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被最广泛的公众欣赏,而且电影也不像戏剧,每次上演都需要演职员重复之前的工作,因为它是被机械复制的,一次制作便可以进行几乎无限次数的放映,这就大大节省了其生产和发行的成本。电影的“机械复制”特性,允许和决定了电影的大量发行和大众化接受,因此商品化也就成为电影生产得以延续的必然途径。另一方面,则需从电影的受众即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讲起。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对艺术有一种强烈的近距离占有的欲望。电影通过机械复制的大众发行,使自身商品化,从而满足了自身得以发展延续的条件,而大众则通过电影的商品化近距离地占有了电影,从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权力。这不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艺术感知方式的变化,还从更深层面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大众寻求政治平等的强烈诉求。机械复制彻底毁灭了艺术品“本真性”的概念,此时,如果有人想从一批照片或电影拷贝中找出哪份是原本便成为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由此,被汲除了“灵韵”的电影便蕴含了一种平等的潜能。由此可见,商业性来自电影的内在本性,电影的这一特性也正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的否认或漠视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同时也是不符合社会历史潮流的。

二、电影作为现代艺术的代表

在电影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创作者和理论家们忙于为电影争得艺术的身份而争论。

电影在观众中所形成的是一种“触觉”式的反应,这是一种相对于传统艺术的“视觉”式反应的新型艺术感知方式。电影与观众间的这种关系是同现代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事实上是以一种“震惊”性的体验而存在的,生产线上运转的机械,马路上的公共交通……,这些都以一种经常性地状态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现代人必须要学会消化、适应这样的现实,而电影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感官训练场。事实上,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艺术的代表,只不过它不再像以往的艺术那样以一种迷人的视觉幻象诱使人专注其中,反而它像射出的“子弹”一样,以一种强烈的“触觉”刺激方式震撼着现代人的神经。

三、商业性与艺术性在电影中的辩证统一

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而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程序。电影生产虽然不能不受到资本的控制,但是,它毕竟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这就为进步的电影生产者打破资本的控制提供了可能。事实上,电影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亦大有人在,例如卓别林,他的电影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打闹喜剧形式出现,在保证电影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现代大生产状况下大众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被扭曲异化的深层事实,从而为人类思考自身的现状提供了契机。而充分融入资本主义电影商业机制的希区柯克,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自己的电影中做到了这一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商业电影盛行的中国,导演孙瑜在不违背电影商业本质的同时,又在自己的电影中反映了都市民众的现代性体验,展示了底层人民特别是妇女的苦难,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而在那一时期出现的左翼电影浪潮中,左翼文艺工作者程步高、袁牧之、阳翰生等人作为导演,夏衍、田汉等人作为编剧,聂耳、贺绿汀等人作为电影音乐工作者从各个环节深入渗透进电影生产体制的内部,不但促成了当时电影的政治进步,同时也助长了电影的商业成功,使更广大的民众接受了左翼进步思想的洗礼。

电影是一种以商业性为依托的现代社会中的代表性艺术,在它的商业体制内部存在着发掘不尽的艺术乃至政治潜能。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要以不懈的态度在资本的夹缝中去寻求艺术和政治的突破。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更注重的是电影的观赏性和商业性,它是电影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在高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即使是一部艺术电影也必须或多或少地考虑到自身的商业化效果,当然一部商业电影也或多或少带有导演的主观艺术成分。完全的商业和完全的艺术是不现实的。其实电影艺术性本身就是大有文章的,拍摄技巧、拍摄手法、电影故事性、思想性,甚至演员台词、服饰,电影背景音乐、电影插曲……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章法可言、文化可言、艺术可言。

“电影的艺术性好比一个小孩,天马行空,比较认真、任性;电影的商业性好比爸爸,比较有势力,也比较负责任,因为他得赚钱养家。”陈可辛导演这样形容电影商业性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陈可辛认为:“商业性跟艺术性本身就是分不开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电影都需要,我们需要很多很有想法很天真的导演,需要对电影工业上做出票房贡献的导演。现在看到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同时也非常有独特的艺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