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景观生态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一、景观生态评价的目的与原则目的:在于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原则: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石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景观生态评价的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存在多个条件不同的环境,产生的多个生态群落共同生长在同一个地理环境单元中,共同形成生态系统。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都依附于空间特征,形成空间生态系统的直接反映。在空间生态系统中,由于水平方向水热的分异,形成空间生态在水平方向的差异;由于垂直方向高度对水热的再次分配与组合,空间生态以高度的不同而不同,形成高度分层的空间现象。同时阴阳坡的差异同样是水热再分配的机理。正是生态因子空间分异过程决定了空间生态的格局。
3、人居环境与人地协调理论景观是人居环境的整体,在区域景观整体性形成过程中,人地关系与相互作用应建立在科学、合理、健康、永续的基础上,形成人地协调、共生互赢的格局。人居环境和人地协调是对景观环境中人群行为的充分规定,人群行为的合理或不合理性及其程度都通过人居环境和人地作用行为体现出来,是景观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景观生态评价体系
1、从传统的七度评价体系到现代的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分析的深入与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核心。从景观生态评价的内容体系上可以将景观生态评价内容确定为两个体系:一、景观的传统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集中在自然度、旷奥度、美景度、敏感度、相容度、可达度、可居度的评价上。二、现代七度评价体系。景观生态评价集中在相容度、敏感度、适宜度、连通度、地方性(原生度)、持续度;健康度的评价上。
2、自然度与原生度评价自然度是衡量具有自然环境特征的景观实体在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中受到扰动的程度以及自然景观环境被逐步人工化的程度,它的景观生态意义在于评价自然景观环境受到人工干扰的程度和自然景观斑块保留的格局特征。原生度是景观环境在自然度逐步降低的过程中所具有原始生境、生态系统特征的保留程度。自然度关注的是景观非人工化程度;原生度关注的是针对特定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状况,由最适宜的原始生境逐
步变化成为低适宜性或不适宜的过程,从而使生物因生境改变而消亡或迁移到其他适宜生存的生境中。自然度和原生度的改变是生态系统垂直过程变动而引发景观生态水平过程发生大的变化,直接导致景观生态格局的变化。自然度与原生度的评价主要包括:a、在大型景观斑块中自然景观斑块所占的比例;b、在自然景观斑块中人工植被所占的比例;c、在区域景观格局中,人工景观斑块与自然景观斑块相间分布,形成高度破碎化的景观格局。
3、旷奥度和美景度景观美景度评价包括:a、景观客体质量评价;b、景观吸引力。它是指景观客体对景观消费者形成的特殊魅力,在刺激—反映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心理反映;c、景观认知程度。取决于景观客体的深奥程度和认知能力两个方面;d、人造景观协调度的评价;e、景观视觉污染评价;
4、敏感度与脆弱性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主要包括了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和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三方面。a、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决定景观敏感度的关键是景观生态群落的特征。景观生态的稳定性越强,景观对外界的扰动的敏感度就越低;景观的敏感度越低,景观容量越大,景观稳定性越高。b、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是以景观感知者移位换景的角度对景观环境的视觉敏感性进行评价,在于区别景观空间在视觉感受中的不同作用,保护和提高具有高敏感度景观质量,增强美景度,并慎重开发与建设,避免破换或视觉污染。c、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
5、相容度与适宜度评价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a、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和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b、行为对景观的破坏性;c、行为对景观的建设性;
6、连通度与可达度评价
7、健康度与持续度评价健康性评价存在以下三种评价体系:a、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的评价体系。b、选择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功能维持、人群健康状况五个方面的评价体系。c、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评价体系。其中压力是表明生态系统环境恶化的原因;状态是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响应是指显示社会所建立起来的制度机制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做的努力。依据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将系统用地划分为生态用地子系统、农业用地子系统和生产、生活用地子系统三大系统。在此基础上划分为林地、水域(生态用地子系统)、耕地(农业子系统)、经济、社会和环境(生产生活子系统)六大类型。
8、可居度与和谐度评价可居度评价指标包括聚居能力、聚居条件、聚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成长性、可持续能力。
第二节景观相容度评价
一、景观相容度的概念与内涵概念:由于景观环境存在着节律、恢复、忍耐与容量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阈限,为人类活动设定了有限程度,而不是无限满足。在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综合体中行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作用,分别是相容与冲突。人类活动的不同行为特征与不同类型景观之间的相容性和冲突性决定了景观对人类行为的相容程度。因此,对景观类型与行为进行景观—行为相容或冲突的关系分析,在建立相容—冲突矩阵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核心在于在景观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建立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均衡模式。景观—行为相容度评价的目的关键在于在对各种行为可能性评估的基础上,对每一种景观类型所能够接受的、即具有良好的景观保护功能、又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行为进行选择。
二、北京市郊区开放空间及景观利用
1、都市郊区开放空间的含义与功能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