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驱技术研究
突破点一:研究开发了六大系列的配方体系
调驱体系 黄原胶
CDG
LC SNT 预成胶 “2+3”
技术特点
应用条件
生物聚合物,可降解,不会造成永久性 <70℃;黄原胶属于刚性凝胶,
的地层伤害,具有抗剪切、抗盐、易 但易流动,分散后可重新聚集;
流动等特性
中高渗透油藏
低浓度的聚合物和交联剂形成的直径 为 200nm~600nm 的颗粒分散凝胶, 注入性好
深部调驱技术研究
主要内容
砾岩油藏特点 存在主要问题 调驱技术研究 应用效果 见效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主要认识
砾岩油藏特点
砾岩油藏按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又可划分为三类:
一类油藏:中渗透、中低原油粘度油藏。有效渗透率 大于100×10-3μm2,地层原油粘度一般4 mPa·s~8 mPa·s, 属于砾岩油藏储层最好的油藏。
不同浓度的KPS对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界 面
0.2
张 力
0.15
(mN/m) 0.1
超低张力区间
0.05
0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KPS 浓度
亲油表面 活性剂
亲水表面
调驱技术研究 5-SNT
SNT-1型调驱体系是针对高温油藏的调驱技术,成胶后长
二类油藏:低渗透、中低原油粘度油藏。有效渗透率 30×10-3μm2~70×10-3μm2,地层油粘度2.5mPa·s ~ 14mPa·s,油层连通性差,水驱控制程度低,开发效果差。
三类油藏:中渗透、高粘度油藏。储层中存在高渗透 网络,微裂缝一般较发育,有效渗透率100×10-3μm2~ 540×10-3μm2,地层原油粘度为21mPa·s ~214mPa·s。
调驱技术研究 4-“2+3”
通过“2”的封堵作用,达到改善注入水的吸水剖面,提高注入水的波 及系数,通过“3”的增粘或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作用,达到提高毛管数,大 幅度降低残余油饱和度的目的。“2+3”技术就是“2”与“3”的组合技术, 既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又提高驱油效率,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质中运移的性质,改变深部的液流方向,驱替孔隙中的残余油。
聚合物分子量对凝胶粘度的影响
凝胶粘度(10 3 mPa.s)
2.5 2.0 1.5 1.0 0.5 0.0
0
1200万 800万
500
1000
1500
2000
聚合物(mg/L)
调驱技术研究 3-LC
该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主要技术创新点在于: 由于助凝剂和促凝剂的应用实现了配方体系的三低 (聚合物浓度低、交联剂用量低、成胶前粘度低)一 高(成胶粘度高),体系成本低廉,项目试验结果达 到投入产出比1:3.8,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油田深部调驱技术和配套工艺技术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 起来的一项综合性IOR、EOR及其配套新技术。其中“黄原胶 凝胶调驱技术”、“ CDG 凝胶调驱技术”、 “LC凝胶调驱 技术”、“预成胶调驱技术” 等主要基于降低油水流度比 (M)和增大驱替相流动阻力(残余阻力系数RRF)的原理; “2+3”调驱技术中的“3”则主要基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 加毛管数的原理。
调驱技术研究
攻关目标 根据新疆油田非均质严重、注水利用率低、注
水效果差的特点,在综合油藏研究、数值模拟、物 理模拟、配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油藏、 不同温度、不同水质的多种配方体系的开发与应用。 改善水驱效果,提高注水油田最终采收率。
调驱技术研究
项目的关键技术: (1)深部调驱的配方研究及交联剂的开发; (2)助凝剂和促凝剂的开发; (3)稳定剂的定量研究; (4)深部调驱现场试验合理注入工艺研究; (5)数模及物模技术的应用。
47
45
43
41
39
37
35 96年
50 97年
51.4 49.9
53.7 51
98年 99年 2000 2001
调驱技术研究
调剖、调驱与化学驱对比表
项目
普通调剖
深部调驱
化学驱
作用与机理
间 及体矛积改盾。善,近提井高地水带 驱层 波间 及 善区、 体块深层 积开内 ,入发矛 提地效盾 高层果, 驱内。提 油部高 效改水 率善驱 ,层波 改高 开 终采驱 发收提油 效率高效 果波率 ,及, 提体改 高积善 油,区 藏提块 最
<80℃;矿化度小于 30000mg/L; 中偏酸性的水质;低渗透油藏
聚合物与有机或无机交联剂形成的粘 <80℃;矿化度小于60000mg/
弹性凝胶体,粘度大小可根据需要随 L;中偏碱性的水质;低渗透油
意调节

复合离子聚合物为主剂
<88℃,
具有预成胶即二次成胶
40℃~90℃,高渗透,裂缝
添加有高效洗油活性剂
50
100
150
200
250
300
交联剂浓度(mg/L)
2-C百度文库G
调驱技术研究
CDG为聚合物和特种交联剂形成的分散凝胶体系,是以聚合
物分子内交联为主,同时也有少量分子间交联。作用体现在一
是提高波及体积;二是CDG弱凝胶在油藏中的驱替作用。
200mg/L CDG电镜照片照片
200mg/L HPAM溶液电镜照片照片
压力(MPa)
压力(MPa)
期稳定性好,耐注入水冲刷能力强。
0.3%SNT-1的注入曲线
SNT-1的耐冲刷试验
0.8 0.6 0.4 0.2
0 0
0.2 0.4 0.6 0.8
1 1.2 Vp
2.5
2.0
1.5
1.0
0.5
0.0
0
3
6
9
12
注入量(Vp)
调驱技术研究 6-预成胶体系
预成胶体系是针对具有大孔道、裂缝性油 藏的调驱技术,二次成胶后强度大,稳定期长。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低含水 适用于低中高含水非均 适用于中高含水非
阶段,隔层发育油藏,质油藏,连片或油藏整体调均质油藏,油藏整体实
单井点或连片措施。 驱。
施。
配方特点
强度大,剂量小
强度较弱,剂量较大
强度弱,剂量大
效 果 有效期短,增油量少 有效期较长,增油量较多。 有效期长,增油量多。
调驱技术研究
ER= ED×EV
1232井组剩余储量分布图






百乌
影响调驱效果因素分析 八31区)80储50井层组的施工物前性后产和液连量变续化性示意图
一类相带增油量明显高于二类相带。
影响调驱效果因素分析
6)配方的适应性 根据油藏条件选择的配方能够改善注水井的吸水
状况,成交时间可调,尽量保证注入剂在远井地带成 胶,凝胶的稳定性和耐冲刷性能好。
在此基础上,分析井组的储层物性、连通性、注 水见效情况和生产能力,调整配方的浓度和不同配方 浓度的注入顺序。
汇报 结束
3-LC
调驱技术研究
LC凝胶驱—聚合物与金属或有机交联剂形成的连续的本体凝胶,粘度大
小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
处于低含水开发期的油藏,特别是在注入水突破前,通过凝胶缓交联技
术,使凝胶在深部占据(in place)强水流通道,致使后续注入水开辟新的
通道,延长油藏的无水开采期;在油藏的中高含水期,利用LC凝胶可在孔隙介
见效特征
3)递减、含水率上升速度减缓
核实递减率(%)
40 30 20 10
0 -10 -20
1998
八1区克下组调驱前后区块递减率变化示意图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核实自然递减 核实综合递减
2004
2005
近年八1区克下组含水上升率变化示意图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相带
主槽
槽滩 辫流带
高渗层厚(%) 29
20
15
高渗层在 上 24
19
17
砂层中位 中 60
64
57
置(%) 下 16
17
26
辫流砂岛 13 21 48 31
K1 水
K2

K3
K4
K1K>1>K2K2>> KK33 >> KK44
油田存在主要问题
厚度动用(%)
油层动用程度较低
55
53
51 49
48.4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4)可采储量增加
见效特征
七中区克下组7210井调驱前后水驱特征曲线对比图
水驱控制储量由47.7×104t上升到68.6×104t,提高水驱控制储量20.9×104 t, 增加可采储量10×104t
新疆油田调驱典型区块增加可采储量统计表
应用效果
新疆砾岩油田近年调驱效果统计表
油藏类 型
措施 总井次
措施
有效 井次
Ⅰ 类
46
41
有效率 (%)
平均单井 增油 (t)
90
1015
注入化 学剂量 (m3)
170302
累积增 油量 (t)
46687
砾Ⅱ 岩类
61
53
86.3
油Ⅲ
藏 类 20
19
94.1
809 180987 49348
711
45359 14221
5000
0 月 4000 产 油 3000 量 t 2000
1000
0 含 100 水 95 率 90 % 85
80 75 70
199701 199802 199906 200006 200106 200206 200306 200406 200506 200606
见效特征
2)动用程度提高
8048井调剖后 剖面动用由36%上 升至64%,厚度动 用由24.9%上升至 51.3%。
合 计
127
113
88.9
868 307050 110256
见效特征
1)增油、降含水效 果明显
八区克下组调剖 区域经过六年连续的 调驱,增油降含水效 果明显,月产油由 1097t 上 升 至 3427t , 含 水 由 92% 下 降 至 79%。
月 25000 产 20000 液 量 15000 t 10000
区块
彩参 2 井区三工河组 红 29 井区克上组 八 1 区克下组 552 井区八道湾组 合计
调驱方式
整体调驱 整体调驱 高产区连片调驱 高产区连片调驱
增加可采储量 (×104t) 31.3 8.6 346 18 403.9
备注
连续 2 年 —
连续 3 年 — —
影响调驱效果因素分析
2)剩余油的丰度
突破点二:助交联剂的开发获得成功
粘 200
度 (mPa.s)
150
100
50
黄原胶凝胶 加助交联剂的凝胶
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黄原胶浓度(mg/L)
(交联剂浓度100mg/L;助交联剂浓度50mg/L)
突破点三:研制出了实用的自动化注聚装置
应用效果
1999年~2006年在新疆砾岩油田127个井组进 行了调驱技术应用研究,施工成功率100%,措施 有效率88.9%,截止到2006年底,共增产原油 110256t,投入产出比达1:4.3(原油价格按 1000元/吨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低二价金属离子的水质为最佳
1-黄原胶
调驱技术研究
黄原胶体系为分散颗粒状凝胶,具有假塑性,在受到剪切时粘度变小,
当剪切消失后,凝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能恢复原来的交联强度且易流动。 交联剂与黄原胶凝胶粘度的关系
粘 600 度 (mPa.s)500
400
300
200
100
0 0
Xc浓度700mg/L Xc浓度1000mg/L Xc浓度1200mg/L Xc浓度1500mg/L
油田存在主要问题
非均质的存在造成注水利用率低,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 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稳产难度加大。
相带 主槽 槽滩 辫流带 辫流砂岛 辫流河道 辫流砂坝
层内纵向渗透率级差
第Ⅰ类储层 第Ⅱ类储层
214
214
117
134
140
71
69
95
165
-
66
-
第Ⅲ类储层
27 15 -
Ⅰ类储层高渗透层段分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