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2节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规律之后,着力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中“位置—结构—性质”的主线。进一步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即元素周期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化学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上节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设计思路】

通过完成教材第14页的科学探究,书写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结合教材给出的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元素原子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关系及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讨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然后小结所讲规律性内容,紧扣主题推出核心内容---元素周期律。

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处理素材→交流讨论→得出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书中有关数据,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总结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

律的实质。

4. 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

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重点难点】

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

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