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最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近年来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行动导向”、“项目导向”等新式教学方法的引进、普及和推广,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正由普通基础教育领域向职业教育领域扩展。如今,中职教育领域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改革热潮。而这场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标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当前,已经有不少教学单位和编写单位陆续推出了新课标,这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的可喜成果。但是,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而言,这些新生事物毕竟还不能完全成熟,以致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仍然感受到诸多的遗憾和不便。目前,改革传统的教材教法、编写新的课程标准等工作仍然在各地各校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了使新的职教课标能更加完美和适用,现特将自己在使用课标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思考粗略列出,以求教于各同仁与专家。
一、应准确把握好语文课在中职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与“实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合理比重语文课是公共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中它由普教中的主角地位转而变成了配角,而且经过这几年来的努力,它事实上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角色的转换。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偏颇倾向,表现在:
一是教材的编写方面虽然突出了“实用性”,但却淡化了“基础性”。譬如许多教学单位完全取消了传统的“语文”内容,将之改成了《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两门。这样,虽然表面上实现了语文课的“实用性”,但实际上仍然“实用”不起来,因为学生的语文基础太差,以致出现了“口语”说不出、“应用文”写不了的情况。因为学生缺乏词汇量,构词造句都还不通,叫他如何去“说”去“写”呢?就比如跑步和带球都还不会,却一味着去追求上篮的完美一样,这实在是脱离实际的“大跃进”或“拔苗助长”,这样的“实用性”能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吗?二是教学过程中过于倾向于实用能力的训练,而完全忽视了基础性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如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议论性读物逻辑思维训练都取消了,其结果自然就是讲起话来没油没盐、语无伦次。语文课无论是从什么角度、在什么场合,它的特点、作用和优势始终都在于其“基础性”。而基础性又主要体现在词汇量的积累、词语的准确理解、句子的合理对接及段落的逻辑联系上,这些能力构成了学生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基础。由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为中考的落选生,他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原本已有缺失,这是当今中职生的客观现实,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一现实,不能在中职阶段适当地进行补缺,势必会直接削弱学生在其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能力掌握及理解能力,这也是当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端和问题。
二、应充分考虑和处理好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渗透与对接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新教法的具体实施及需求,新教材新学材也随之不断涌现,但新事物难免有瑕疵。笔者浏览了案前正用的和备用参考的以及一些交流、推销而来的材料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几乎相同的特点和问题——都是“语文人”所说的话!都是语文本行的通用话语!除了增加了社交、求职等一些实用性的材料之外,在内容和语言方面仍如普教语文一般,没有体现出职教自身的特色来。在如今的中职学校
里,每校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结构和优势、特色,各个专业、学科也有其自身独具的与人有别的“语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每个“山”都有自己的“山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仅仅是一种通用的“基础乐理”,若要与山歌合唱,就不能各唱各的调,而必须互相通融。中职语文课既然以配合与服务为自己的职责,就必须主动融入专业课的“大合唱”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去做好与各专业学科的知识衔接。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专业知识渗透法,也就是将各专业学科(尤其是重点专业)的专业知识渗透入语文课的教材与学材之中,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和训练时感受和接触到专业知识的内容。这样,可以为他们在专业学习时清除词句理解上的障碍。而这也正是语文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是穿插法(或叫嵌入法),即将专业教材中句式较复杂和句意较难解者直接引入语文教材之中,作为学生理解、分析、训练与应用的材料。譬如在口语训练课或应用文写作训练中,直接将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的内容作为说话或写作的训练材料,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说、说明、介绍等等,使专业课的内容成为语文课训练的材料。
三是对接法,即将专业课的理论学习与语文课的口语或写作训练在时间安排上尽量同步或紧密承接地进行,使得专业课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能及时地延伸入语文课中,或将语文课中的语文能力直接运用到专业课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类例子很多,过去往往由于两者对应连接不上,以致出现了语文课与专业课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调,所学的用不了,要用的学不到。譬如:在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以后,工科及财经类专业在第一学期就开始进行产品和程序的说明了,而语文课的这类知识和训练是直到第二学期甚至二年级时才安排到。而求职信和职场应对训练是安排在第一学期,但学生直到毕业时才能用得到上。如此等等,怎么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和信心呢?
三、教材与学材不必求全责备,应留存一定的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笔者近年来所选用的一些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其中的内容过于完备,凡教者学者该说该做的都已一一列出,教者只需点点,学者只需看看,便可完事,不必再费事费心。如有一套口语训练教材,在“应聘面谈”这一训练中,竟将问话与应答全部列出,这还让学生练什么呢?这大概是编者过于好心,生怕使用者不会用。但要知道,这样包办会让使用者感到无事可做,无所适从。其实,行动导向等新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开放式的,它更侧重于学生通过商量、讨论和配合,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完成,这种探索的途径和方法是不确定性和无限性的,也只有这种开放式无限性的方法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材与学材应该侧重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在教学与训练的内容设置上要尽量加大对所有专业学科的覆盖面,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在语文课中见到自己熟悉的“面孔”,以增强语文课的亲和力。
二是在教学与训练的模式选择上也不能过于统一,而是先提供一些示范或样板,使教者与学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与发挥,应尽量淡化教学过程中对活
动结果的评价,而更侧重于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发展与实际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过去的教材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活动选择和活动空间往往过于狭窄甚至缺乏,因而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就难以更有效地开展与发挥,这就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封闭性,难以适应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的。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中职教育,开放式的中职教育需要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新的市场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惟其如此,才能赢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2013年河南省职业学校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在这些日子的培训学习中,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并与其他老师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教育理念、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素养,使我在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上进步很大。解决了一些我在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为我今后更进一步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深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可以说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受益非浅。现我将这次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铭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短短的几个字却很精练的写出了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 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二、更新了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