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诗经& 中所称颂的
) 周道如砥 " 其直如矢 (" ) 周 道 倭 迟 (" 反 映 了 周朝境内已有了坦直绵长的陆路大道 $ 这个时代的城市 " 在前期商周时期 " 主要具 军事城堡性质 " 后期的春秋时代 " 城市初步有了 工商业 " 人口有所增加 " 但城市的职能主要还是 政治控制 " 并没有质的变化 $
&
汾水
谷地纵贯山西 " 是略次于太行山东麓大道的南北
为了政治统治和经济交流的需要 " 各地区城 市之间也有了相当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 甲骨文 里已有 ) 车 (* ) 舟 ( 二字 $ 商代不断扩展势力 " 沟通各地区的交通道路必然逐步形成 $ 商代晚期 可能已形成以商都为中心的远方道路系统 $ 据彭 邦炯推测 " 商代远方道路有六条 + 向东南方 " 通 往徐淮地区的大道 " 即征人方的往返路线 , 向东 北方 " 通往今辽宁朝阳地区大道 , 向东方 " 通古 蒲姑 # 今山东博 兴 县 一 带 !, 向 南 方 " 通 往 长 江 流域的湖北* 湖南* 江西等地, 向西方" 沿黄 河 * 渭水 " 达于周人丰镐一带 , 向西北方 " 入太 行" 交通 方* 土方$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以 ( 善淤 $ 善决 $ 善 徙 ) 而闻名 "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 有 文 献 记 载 以 来 " 黄 河 的 泛 滥 $ 决 口 $ 改 道 有 $+’’ 余 次 之 多 " 河 道明显的 改 流 有 .’ 余 次 # 洪 水 和 泥 沙 所 波 及 的 地区 " 北达天津 " 南至长江 # 所以 " 本文所谓黄 河流域地域较今为广" 下游包括整个黄淮海平 原#
!
人趋 " 不待倦而至 $(
%
在南北方向上 "Baidu Nhomakorabea则有太行
山东麓大道 " 是古代华北最重要的南北通道 $ 自 黄河流域通向长江流域的楚国 " 则有从河南中部 经伏牛山隘口 " 通往南阳盆地的 ) 夏路 ($ 通道 $ 在 水 运 方 面 " 公 元 前 !"# 年 " 秦 国 沿 渭 水 * 黄河 * 汾水水道 " 将大量粮食由秦都雍 # 今陕西 凤翔南 ! 运至晋 都 绛 # 今 山 西 翼 城 东 !" 以 赈 灾 荒 " 史称 ) 泛舟 之 役 (" 是 先 秦 史 上 一 次 大 规 模 的水运活动$ 齐国在临淄城西开河沟通济水* 淄水 $ 魏惠王迁都大梁 # 今开封 ! 后开凿的鸿沟 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沟通河淮的最重要的人工运 河 " 沟通了河淮之间的济 * 汝 * 颍 * 涡 * 睢 * 泗 等河" 形成了以鸿沟为干渠的水运交通网$ 至 此 " 黄 * 淮两大水系均有水运可以通达 $ 秦始皇统一六国 " 将战国以来零乱错杂的交 通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 " 大修驰道 " 自京师 可达于四方 $ 汉代兴起 " 武帝时又开疆拓土 " 在 此基础上加以扩展和延伸 " 陆路有通往西北的回 中道* 通往河西走廊以至西域各地的丝绸之路 等 $ 水路有武帝时开凿的关中漕渠等 $ 于是到了 秦汉时代已经形成了以咸阳 * 长安为中心向全国 辐射的水陆交通网 $ 在黄河流域有下列几条交通 干线 + # $ ! 西 北 干 线 $ 由 长 安 向 西 " 沿 渭 水 河 谷或泾水河谷 " 逾陇山或六盘山 " 贯通河西走廊 通往西域 各 地 $ # % ! 北 路 干 线 $ 有 二 条 + 一 条 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所开的直道 $ 自咸阳北面淳 化为起点 " 北由 子 午 岭 上 " 进 入 鄂 尔 多 斯 草 原 " 至今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 $ 今尚有断续遗迹 可寻 " 汉时仍被利用 $ 一条从长安 # 或咸阳 ! 东 出 " 沿渭水至蒲津渡河 " 沿汾水河谷而上 " 经平 阳 * 太原 " 以至云中 * 代郡 $ 原战国时的秦晋交 通本多由 此 道 $ # & ! 西 南 干 线 $ 由 渭 水 流 域 向 南穿秦岭 间 河 谷 " 通 向 西 南 地 区 $ # " ! 南 路 干 线 $ 由长安东南出武关 " 经南阳盆地出襄阳 " 下 汉 水 至 江 陵 " 通 向 长 江 中 游 $ # ’! 东 路 干 线 $ 从长安东出函谷关至洛阳 " 东经成皋 * 荥阳 " 循 济渎抵定陶 " 又 顺 济 * 淄 以 达 东 方 大 都 会 临 淄 $ 这条路线是战国以来中原地区东西交通干线 " 也 是秦汉帝 国 的 动 脉 $ # ! ! 东 北 干 线 $ 从 长 安 至 洛阳 " 再由洛阳 渡 河 " 沿 着 太 行 山 东 麓 " 经 邺 * 邯郸 " 以通涿 * 蓟 " 复向东北至辽东地区 $ # # ! 东南干线 $ 由洛阳东经成皋 * 荥阳至陈留 " 沿着 战国时魏国所开凿的鸿沟南下 " 由颍入淮 " 逾淮 由淝水 * 巢湖以抵达长江下游 $
西汉时期随着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 原先分布在这些主要交通干线上的城市得到进一 步的繁荣和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 长安# 洛 阳 # 成都 # 临淄 # 邯郸 # 宛是全国最重要的六大 货殖 都会 ! 四个在黄 河 流 域 " 司 马 迁 在 ) 史 记 * 列传 + 对于都市的地理地位十分重视 ! 将一地区 的重要商业城市 称 为 % 一 都 会 也 "& 王 莽 时 强 化 经济集权 ! 于长安及雒阳 # 临淄 # 邯郸 # 宛 # 成 都六大都市立五均官 ! 以统制全国工商业 ! 可见 均为当时全国第一流都会 " 其余政治地位稍次的城市 ! 因居水陆交通沿 线或枢纽 ! 而成为一方的商业中心 " 除上述六大 都会外! 当时主要的都会还有温# 轵# 杨# 平 阳 # 蓟 # 荥阳 # 睢 阳 # 陈 # 阳 翟 # 定 陶 # 寿 春 # 合肥# 江陵# 吴# 番禺等" 它们大多为郡国首 府 ! 并多数集中于黄河流域 " * 据) 汉书 地理志+ 记载! 汉平帝元始二年 ’ 公元 ! 年 (! 全 国 有 "#$ 郡 国 ! 其 中 %# 个 郡 国 在黄河流域 ! 换言之 ! 即全国三分之二郡级政治 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 有县级政区’ 县# 道# 邑 ( "&’% 个 ! 其中 ""$! 个县在黄河流域 ! 也占 全国县级政区的三分之二 " 虽然有些侯国的规模 很小 ! 有的是一个乡升格的 " 但总的来说 ! 黄河 流域是当时城市最发达的地区 " 它的分布已从黄 河中游 # 下游的 上 端 延 伸 发 展 到 下 游 河 北 平 原 ! 原先荒无人烟的地方 ! 也密布着县级政区 ! 这可 从谭其骧主编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西汉冀州幅图 得到证明 " 总的说来 ! 秦汉统一局面的确定 ! 为富商大 贾的周流天下 ! 沟通货物 ! 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 * 力耕+ 所云, % 自京师东西 件 " 正如 ) 盐铁 论 南北 ! 历山川 ! 经郡国 ! 诸殷富大都 ! 无非街衢 五通 ! 商贾之所 臻 ! 万 物 之 所 殖 者 "& 充 分 说 明 了商业城市地理位置与交通路线的关系 " 从战国 至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城市分布已遍及整个流 域 ! 城市的等级已有国都 # 郡治和县级之分 ! 除 了政治中心性城市外 ! 还有商业 # 交通 # 贸易性 城市的出现 ! 如定陶 # 平阳 # 杨 # 温 # 轵等 ! 是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最发达的时期 "
二 *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 与地理环境
!" 全国水陆交通网络的开辟与形成
战国中期开始 " 各国竞相变法 " 其主要内容 之一 " 就是发展 农 耕 经 济 " 手 工 业 也 随 之 兴 起 "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工商业第一次繁荣时期 $ 列国 之间交往频繁 " 交 通 路 线 的 大 规 模 兴 起 和 开 辟 " 成为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 $ 魏 * 赵 * 齐等国间道 路交错 " 史称 ) 午 道 (" 在 赵 国 东 * 齐 国 西 " 横 竖交错 $
历史地理学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 邹逸麟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
.’’,((’
! ! ! ! 摘要 !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 市 的 分 布 与 变 迁 " 与 当 时 的 自 然 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有 密 切 的
关系 #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大多 是 在 原 始 聚 落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其 中 自 然 条 件 较 好 的 " 后来就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各 国 的 都 城 和 重 要 经 济 都 会 " 但 在 布 局 上 主 要 分 布 在 中 游地区 # 秦汉统一帝国时期 " 由于运 河 的 开 凿 " 地 区 间 经 济 联 系 的 加 强 " 黄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城市蓬勃发展 " 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最发达的时代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由于长期战乱 " 战国秦汉以来的名都和重要城市相继 破 坏 $ 衰 落 # 隋 唐 帝 国 的 建 立 " 为 黄 河 流 域 城 市 的 再 度兴起" 创造了条件# 由于自然环境没有大的变化" 其布局和繁荣胜于秦汉# 两宋以后" 黄河流域环境恶化 " 再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 城市的规模和效应远不如唐代 # 元明清时代 " 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东移至 东 部 平 原 " 特 别 是 京 杭 大 运 河 的 开 凿 " 重 要 城 市 都 分 布在大运河一线 # 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影响 " 黄河流域的城市已不及长江流域 # 关键词 ! 黄河流域 % 环境 % 城市布局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始社会后期或青铜时代早期的筑有坚固城墙的城 邑遗址 # 这些城邑遗址属于不同的史前文化 " 时 代可上溯至四 $ 五千年以前 # 遗址的共同特征自 然是有城墙遗迹 " 所 以 称 它 们 为 ( 城 )# 由 于 这 些城邑的性质难断 " 考古学界有人含混地称它们 为 ( 文化城 )# 从 历 史 地 理 学 视 角 而 言 " 只 能 暂 置不论# 从现存文献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资料而 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城市的兴衰 $ 数量 $ 规 制 $ 分布等等的 变 迁 " 是 由 自 然 $ 政 治 $ 军 事 $ 经济 $ 交通 $ 文化等等 " 即自然和人文的综合环 境因素促成的"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地理现 象 # 因此 " 研究黄河流域城市变迁的有关历史地 理问题 " 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黄河流域社会的 历史 # 本文不是研究黄河流域城市史 " 也没有能力 研究每一个重要城市发展的具体过程 # 只是从宏 观的角度 " 考察黄河流域城市兴衰的一般历史地 理过程 # 分析是否恰当 " 望同行批评指正 # 言" 我国城市兴起为时很早# 据* 古本竹书纪 年+ 等历史文献记载" 夏代自禹至桀曾多次迁 都" 有安邑& 今山西夏县’$ 阳城& 今河南登 封 ’$ 阳翟 & 今河南禹县 ’$ 平阳 & 今山西临汾 ’$ 夏邑 & 今河南禹 县 ’$ 斟 寻 & 今 河 南 偃 师 ’$ 帝 老丘& 今河南 丘 & 今河南濮阳 ’$ 斟灌 & 今山东观城 ’$ 纶 & 今 山东济宁 ’$ 原 & 今 河 南 济 源 ’$ 陈留 ’$ 西河 & 今 豫 西 陕 东 " 一 说 今 河 南 内 黄 ’
等 # 商代几次所 迁 的 都 城 有 ! 亳 & 今 河 南 偃 师 " 一说郑州商城 ’$ 嚣 & 今 河 南 荥 阳 东 北 敖 山 " 一 说郑州商城’$ 相& 今河南内 黄 ’$ 邢 & 河 北 邢 台 ’$ 庇 & 今山东郓城 ’$ 奄 & 今 山 东 曲 阜 ’$ 殷 & 今河南安阳 ’ 等 # 西 周 时 都 城 丰 $ 镐 以 及 春 秋 时代各诸侯国都城 " 如晋国的绛 & 今山西翼城县 东南 ’$ 新田 & 山西新绛县西南 ’" 燕国的蓟 & 今 北京城宣武区 ’$ 易 & 今河北雄县西北 ’" 卫国的 楚丘 & 今河南滑 县 东 ’$ 帝 丘 & 今 河 南 濮 阳 市 西 南 ’" 郑的新郑 & 今河南新郑 ’" 宋国的商丘 & 今
#
在东 西 方 向 上 " 东 方 各 国 与 西 秦 之 间
$
有一条由成皋沿黄河至函谷关的 ) 成皋之路 ($
史称从郑 # 今河 南 新 郑 ! 至 梁 # 今 开 封 !" 不 过 百里 " 从陈 # 今南淮阳 ! 至梁二百余里 " ) 马驰
江汉论坛
2006.5
!!
交通路线是维系城市之间联系的动脉 ! 是人 类在地理空间内 开 展 社 会 活 动 的 必 要 保 障 条 件 ! 它的开辟和畅通与不同时期城市布局和发展变化 密切相关 " 上述全国交通网络的形成 ! 是城市网 络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一 $ 春秋以前黄河流域城市的布局与 地理环境
从商周至春秋时期的城市 " 一般说来 " 应该 是从原始聚落逐渐发展起来的 # 近几十年来 " 考 古学家在黄河流域不少省份陆续发现了数十座原
!"
!"#$%&’$ ()"*+$,
-../01
河南商丘县 !" 曹国的 定 陶 # 今 山 东 定 陶 西 北 !" 齐国的临淄 # 今 山 东 淄 博 市 临 淄 区 !" 鲁 国 的 曲 阜 # 今属山东 ! 等等 $ 以上一些都城都是当时各 地的重要城市 $ 其分布的地域特点主要在黄河中 下游地区" 比较集中在今河南西部的伊洛河平 原 " 山西南部的涑汾河流域 " 黄河下游平原则分 布着原封建诸国的国都所在 $ 黄河上游为游牧民 族活动地区 " 尚未出现城市 " 黄河下游今河北平 原中部 "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自由决改 " 洪水任 意泛滥 " 河道分岔众多 " 即 % 禹贡 & 所谓 ’ 北播 为九河 ( 的状态 " 人们无法长期定居 " 因此长期 存在一大片空无城邑的地区 " 当然也不可能出现 城市 $
% 诗经& 中所称颂的
) 周道如砥 " 其直如矢 (" ) 周 道 倭 迟 (" 反 映 了 周朝境内已有了坦直绵长的陆路大道 $ 这个时代的城市 " 在前期商周时期 " 主要具 军事城堡性质 " 后期的春秋时代 " 城市初步有了 工商业 " 人口有所增加 " 但城市的职能主要还是 政治控制 " 并没有质的变化 $
&
汾水
谷地纵贯山西 " 是略次于太行山东麓大道的南北
为了政治统治和经济交流的需要 " 各地区城 市之间也有了相当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 甲骨文 里已有 ) 车 (* ) 舟 ( 二字 $ 商代不断扩展势力 " 沟通各地区的交通道路必然逐步形成 $ 商代晚期 可能已形成以商都为中心的远方道路系统 $ 据彭 邦炯推测 " 商代远方道路有六条 + 向东南方 " 通 往徐淮地区的大道 " 即征人方的往返路线 , 向东 北方 " 通往今辽宁朝阳地区大道 , 向东方 " 通古 蒲姑 # 今山东博 兴 县 一 带 !, 向 南 方 " 通 往 长 江 流域的湖北* 湖南* 江西等地, 向西方" 沿黄 河 * 渭水 " 达于周人丰镐一带 , 向西北方 " 入太 行" 交通 方* 土方$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以 ( 善淤 $ 善决 $ 善 徙 ) 而闻名 "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 有 文 献 记 载 以 来 " 黄 河 的 泛 滥 $ 决 口 $ 改 道 有 $+’’ 余 次 之 多 " 河 道明显的 改 流 有 .’ 余 次 # 洪 水 和 泥 沙 所 波 及 的 地区 " 北达天津 " 南至长江 # 所以 " 本文所谓黄 河流域地域较今为广" 下游包括整个黄淮海平 原#
!
人趋 " 不待倦而至 $(
%
在南北方向上 "Baidu Nhomakorabea则有太行
山东麓大道 " 是古代华北最重要的南北通道 $ 自 黄河流域通向长江流域的楚国 " 则有从河南中部 经伏牛山隘口 " 通往南阳盆地的 ) 夏路 ($ 通道 $ 在 水 运 方 面 " 公 元 前 !"# 年 " 秦 国 沿 渭 水 * 黄河 * 汾水水道 " 将大量粮食由秦都雍 # 今陕西 凤翔南 ! 运至晋 都 绛 # 今 山 西 翼 城 东 !" 以 赈 灾 荒 " 史称 ) 泛舟 之 役 (" 是 先 秦 史 上 一 次 大 规 模 的水运活动$ 齐国在临淄城西开河沟通济水* 淄水 $ 魏惠王迁都大梁 # 今开封 ! 后开凿的鸿沟 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沟通河淮的最重要的人工运 河 " 沟通了河淮之间的济 * 汝 * 颍 * 涡 * 睢 * 泗 等河" 形成了以鸿沟为干渠的水运交通网$ 至 此 " 黄 * 淮两大水系均有水运可以通达 $ 秦始皇统一六国 " 将战国以来零乱错杂的交 通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 " 大修驰道 " 自京师 可达于四方 $ 汉代兴起 " 武帝时又开疆拓土 " 在 此基础上加以扩展和延伸 " 陆路有通往西北的回 中道* 通往河西走廊以至西域各地的丝绸之路 等 $ 水路有武帝时开凿的关中漕渠等 $ 于是到了 秦汉时代已经形成了以咸阳 * 长安为中心向全国 辐射的水陆交通网 $ 在黄河流域有下列几条交通 干线 + # $ ! 西 北 干 线 $ 由 长 安 向 西 " 沿 渭 水 河 谷或泾水河谷 " 逾陇山或六盘山 " 贯通河西走廊 通往西域 各 地 $ # % ! 北 路 干 线 $ 有 二 条 + 一 条 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所开的直道 $ 自咸阳北面淳 化为起点 " 北由 子 午 岭 上 " 进 入 鄂 尔 多 斯 草 原 " 至今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 $ 今尚有断续遗迹 可寻 " 汉时仍被利用 $ 一条从长安 # 或咸阳 ! 东 出 " 沿渭水至蒲津渡河 " 沿汾水河谷而上 " 经平 阳 * 太原 " 以至云中 * 代郡 $ 原战国时的秦晋交 通本多由 此 道 $ # & ! 西 南 干 线 $ 由 渭 水 流 域 向 南穿秦岭 间 河 谷 " 通 向 西 南 地 区 $ # " ! 南 路 干 线 $ 由长安东南出武关 " 经南阳盆地出襄阳 " 下 汉 水 至 江 陵 " 通 向 长 江 中 游 $ # ’! 东 路 干 线 $ 从长安东出函谷关至洛阳 " 东经成皋 * 荥阳 " 循 济渎抵定陶 " 又 顺 济 * 淄 以 达 东 方 大 都 会 临 淄 $ 这条路线是战国以来中原地区东西交通干线 " 也 是秦汉帝 国 的 动 脉 $ # ! ! 东 北 干 线 $ 从 长 安 至 洛阳 " 再由洛阳 渡 河 " 沿 着 太 行 山 东 麓 " 经 邺 * 邯郸 " 以通涿 * 蓟 " 复向东北至辽东地区 $ # # ! 东南干线 $ 由洛阳东经成皋 * 荥阳至陈留 " 沿着 战国时魏国所开凿的鸿沟南下 " 由颍入淮 " 逾淮 由淝水 * 巢湖以抵达长江下游 $
西汉时期随着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加强! 原先分布在这些主要交通干线上的城市得到进一 步的繁荣和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 长安# 洛 阳 # 成都 # 临淄 # 邯郸 # 宛是全国最重要的六大 货殖 都会 ! 四个在黄 河 流 域 " 司 马 迁 在 ) 史 记 * 列传 + 对于都市的地理地位十分重视 ! 将一地区 的重要商业城市 称 为 % 一 都 会 也 "& 王 莽 时 强 化 经济集权 ! 于长安及雒阳 # 临淄 # 邯郸 # 宛 # 成 都六大都市立五均官 ! 以统制全国工商业 ! 可见 均为当时全国第一流都会 " 其余政治地位稍次的城市 ! 因居水陆交通沿 线或枢纽 ! 而成为一方的商业中心 " 除上述六大 都会外! 当时主要的都会还有温# 轵# 杨# 平 阳 # 蓟 # 荥阳 # 睢 阳 # 陈 # 阳 翟 # 定 陶 # 寿 春 # 合肥# 江陵# 吴# 番禺等" 它们大多为郡国首 府 ! 并多数集中于黄河流域 " * 据) 汉书 地理志+ 记载! 汉平帝元始二年 ’ 公元 ! 年 (! 全 国 有 "#$ 郡 国 ! 其 中 %# 个 郡 国 在黄河流域 ! 换言之 ! 即全国三分之二郡级政治 中心城市在黄河流域" 有县级政区’ 县# 道# 邑 ( "&’% 个 ! 其中 ""$! 个县在黄河流域 ! 也占 全国县级政区的三分之二 " 虽然有些侯国的规模 很小 ! 有的是一个乡升格的 " 但总的来说 ! 黄河 流域是当时城市最发达的地区 " 它的分布已从黄 河中游 # 下游的 上 端 延 伸 发 展 到 下 游 河 北 平 原 ! 原先荒无人烟的地方 ! 也密布着县级政区 ! 这可 从谭其骧主编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西汉冀州幅图 得到证明 " 总的说来 ! 秦汉统一局面的确定 ! 为富商大 贾的周流天下 ! 沟通货物 ! 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 * 力耕+ 所云, % 自京师东西 件 " 正如 ) 盐铁 论 南北 ! 历山川 ! 经郡国 ! 诸殷富大都 ! 无非街衢 五通 ! 商贾之所 臻 ! 万 物 之 所 殖 者 "& 充 分 说 明 了商业城市地理位置与交通路线的关系 " 从战国 至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城市分布已遍及整个流 域 ! 城市的等级已有国都 # 郡治和县级之分 ! 除 了政治中心性城市外 ! 还有商业 # 交通 # 贸易性 城市的出现 ! 如定陶 # 平阳 # 杨 # 温 # 轵等 ! 是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最发达的时期 "
二 *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 与地理环境
!" 全国水陆交通网络的开辟与形成
战国中期开始 " 各国竞相变法 " 其主要内容 之一 " 就是发展 农 耕 经 济 " 手 工 业 也 随 之 兴 起 "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工商业第一次繁荣时期 $ 列国 之间交往频繁 " 交 通 路 线 的 大 规 模 兴 起 和 开 辟 " 成为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 $ 魏 * 赵 * 齐等国间道 路交错 " 史称 ) 午 道 (" 在 赵 国 东 * 齐 国 西 " 横 竖交错 $
历史地理学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
! 邹逸麟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
.’’,((’
! ! ! ! 摘要 !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城 市 的 分 布 与 变 迁 " 与 当 时 的 自 然 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有 密 切 的
关系 #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大多 是 在 原 始 聚 落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其 中 自 然 条 件 较 好 的 " 后来就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各 国 的 都 城 和 重 要 经 济 都 会 " 但 在 布 局 上 主 要 分 布 在 中 游地区 # 秦汉统一帝国时期 " 由于运 河 的 开 凿 " 地 区 间 经 济 联 系 的 加 强 " 黄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城市蓬勃发展 " 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城市最发达的时代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由于长期战乱 " 战国秦汉以来的名都和重要城市相继 破 坏 $ 衰 落 # 隋 唐 帝 国 的 建 立 " 为 黄 河 流 域 城 市 的 再 度兴起" 创造了条件# 由于自然环境没有大的变化" 其布局和繁荣胜于秦汉# 两宋以后" 黄河流域环境恶化 " 再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 城市的规模和效应远不如唐代 # 元明清时代 " 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东移至 东 部 平 原 " 特 别 是 京 杭 大 运 河 的 开 凿 " 重 要 城 市 都 分 布在大运河一线 # 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影响 " 黄河流域的城市已不及长江流域 # 关键词 ! 黄河流域 % 环境 % 城市布局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始社会后期或青铜时代早期的筑有坚固城墙的城 邑遗址 # 这些城邑遗址属于不同的史前文化 " 时 代可上溯至四 $ 五千年以前 # 遗址的共同特征自 然是有城墙遗迹 " 所 以 称 它 们 为 ( 城 )# 由 于 这 些城邑的性质难断 " 考古学界有人含混地称它们 为 ( 文化城 )# 从 历 史 地 理 学 视 角 而 言 " 只 能 暂 置不论# 从现存文献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资料而 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城市的兴衰 $ 数量 $ 规 制 $ 分布等等的 变 迁 " 是 由 自 然 $ 政 治 $ 军 事 $ 经济 $ 交通 $ 文化等等 " 即自然和人文的综合环 境因素促成的"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地理现 象 # 因此 " 研究黄河流域城市变迁的有关历史地 理问题 " 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黄河流域社会的 历史 # 本文不是研究黄河流域城市史 " 也没有能力 研究每一个重要城市发展的具体过程 # 只是从宏 观的角度 " 考察黄河流域城市兴衰的一般历史地 理过程 # 分析是否恰当 " 望同行批评指正 # 言" 我国城市兴起为时很早# 据* 古本竹书纪 年+ 等历史文献记载" 夏代自禹至桀曾多次迁 都" 有安邑& 今山西夏县’$ 阳城& 今河南登 封 ’$ 阳翟 & 今河南禹县 ’$ 平阳 & 今山西临汾 ’$ 夏邑 & 今河南禹 县 ’$ 斟 寻 & 今 河 南 偃 师 ’$ 帝 老丘& 今河南 丘 & 今河南濮阳 ’$ 斟灌 & 今山东观城 ’$ 纶 & 今 山东济宁 ’$ 原 & 今 河 南 济 源 ’$ 陈留 ’$ 西河 & 今 豫 西 陕 东 " 一 说 今 河 南 内 黄 ’
等 # 商代几次所 迁 的 都 城 有 ! 亳 & 今 河 南 偃 师 " 一说郑州商城 ’$ 嚣 & 今 河 南 荥 阳 东 北 敖 山 " 一 说郑州商城’$ 相& 今河南内 黄 ’$ 邢 & 河 北 邢 台 ’$ 庇 & 今山东郓城 ’$ 奄 & 今 山 东 曲 阜 ’$ 殷 & 今河南安阳 ’ 等 # 西 周 时 都 城 丰 $ 镐 以 及 春 秋 时代各诸侯国都城 " 如晋国的绛 & 今山西翼城县 东南 ’$ 新田 & 山西新绛县西南 ’" 燕国的蓟 & 今 北京城宣武区 ’$ 易 & 今河北雄县西北 ’" 卫国的 楚丘 & 今河南滑 县 东 ’$ 帝 丘 & 今 河 南 濮 阳 市 西 南 ’" 郑的新郑 & 今河南新郑 ’" 宋国的商丘 & 今
#
在东 西 方 向 上 " 东 方 各 国 与 西 秦 之 间
$
有一条由成皋沿黄河至函谷关的 ) 成皋之路 ($
史称从郑 # 今河 南 新 郑 ! 至 梁 # 今 开 封 !" 不 过 百里 " 从陈 # 今南淮阳 ! 至梁二百余里 " ) 马驰
江汉论坛
2006.5
!!
交通路线是维系城市之间联系的动脉 ! 是人 类在地理空间内 开 展 社 会 活 动 的 必 要 保 障 条 件 ! 它的开辟和畅通与不同时期城市布局和发展变化 密切相关 " 上述全国交通网络的形成 ! 是城市网 络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一 $ 春秋以前黄河流域城市的布局与 地理环境
从商周至春秋时期的城市 " 一般说来 " 应该 是从原始聚落逐渐发展起来的 # 近几十年来 " 考 古学家在黄河流域不少省份陆续发现了数十座原
!"
!"#$%&’$ ()"*+$,
-../01
河南商丘县 !" 曹国的 定 陶 # 今 山 东 定 陶 西 北 !" 齐国的临淄 # 今 山 东 淄 博 市 临 淄 区 !" 鲁 国 的 曲 阜 # 今属山东 ! 等等 $ 以上一些都城都是当时各 地的重要城市 $ 其分布的地域特点主要在黄河中 下游地区" 比较集中在今河南西部的伊洛河平 原 " 山西南部的涑汾河流域 " 黄河下游平原则分 布着原封建诸国的国都所在 $ 黄河上游为游牧民 族活动地区 " 尚未出现城市 " 黄河下游今河北平 原中部 " 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自由决改 " 洪水任 意泛滥 " 河道分岔众多 " 即 % 禹贡 & 所谓 ’ 北播 为九河 ( 的状态 " 人们无法长期定居 " 因此长期 存在一大片空无城邑的地区 " 当然也不可能出现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