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周《庄子》
《庄子》,也称《南华经》。道家主要代表作。庄子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约前369一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为名家惠施挚友。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形成为老庄学派。但庄子转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他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缚人们的一切桎梏,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此后,《庄子》传本岐出。现存的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晋唐以后流行的《庄子》诸本中,虽有内、外、杂之分,但内、外篇界限不固定。一般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著,外、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道家后学的作品。历来注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近期通行的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国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庄子》、金谷治《庄子》。
研究《庄子》的教育思想以内篇七篇为主。第一篇《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培养人们具有无已、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境界。第二篇《齐物论》,论述齐万物的教育内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第三篇《养生主》,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以疱丁解牛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第四篇《人间世》,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提出"心斋"的修养方法,排除思虑和欲望,保持"心"的虚静。第五篇《德充符》,主旨讲有"德"的人,重视人的内在性,看待万物只见它们完全同一,浑然一体,心神遨游于不辨差别的思想境界。第六篇《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忘记形骸的存在,排除耳闻目见的影响,和天地大道融通为一。第七篇《应帝王》,表达了庄子在政治上的无治主义思想。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他所要培养人的超脱心境: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
《庄子》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寓言形式阐发哲理。在先秦儒、道、墨、法几大学派中,庄子学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运用文学形式所表达的哲学系统之复杂性、诡论性,也胜过其它各派。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的思想源泉。在哲学上,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论述,对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使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更走向任性自然,追求个人精神超脱的方向。其主要教育思想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教育目的
《庄子》和《老子》一样,以实现"道"作为总的教育目的。但他理解的"道"是不能分割和没有界限的:"道未始有封",封指范围、界限。认为理想人物不应该去追求左、右、伦、义、对立、竞争等各种差别,要求对宇宙外的事物根本不去谈论它;对宇宙内现实生活中的
《庄子》,也称《南华经》。道家主要代表作。庄子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庄子著着书十余万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约前369一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为名家惠施挚友。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不愿做官从政。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表现出对统治者和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和蔑视。是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挥者。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无为",形成为老庄学派。但庄子转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他将老子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缚人们的一切桎梏,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出世主义教育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此后,《庄子》传本岐出。现存的三十三篇为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晋唐以后流行的《庄子》诸本中,虽有内、外、杂之分,但内、外篇界限不固定。一般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著,外、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道家后学的作品。历来注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近期通行的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国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庄子》、金谷治《庄子》。
研究《庄子》的教育思想以内篇七篇为主。第一篇《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培养人们具有无已、无功、无名、无情的精神境界。第二篇《齐物论》,论述齐万物的教育内容,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第三篇《养生主》,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以疱丁解牛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顺着自然虚隙行中道。第四篇《人间世》,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提出"心斋"的修养方法,排除思虑和欲望,保持"心"的虚静。第五篇《德充符》,主旨讲有"德"的人,重视人的内在性,看待万物只见它们完全同一,浑然一体,心神遨游于不辨差别的思想境界。第六篇《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忘记形骸的存在,排除耳闻目见的影响,和天地大道融通为一。第七篇《应帝王》,表达了庄子在政治上的无治主义思想。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他所要培养人的超脱心境:任人把自己称为马,任人把自己称为牛。
《庄子》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寓言形式阐发哲理。在先秦儒、道、墨、法几大学派中,庄子学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运用文学形式所表达的哲学系统之复杂性、诡论性,也胜过其它各派。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的思想源泉。在哲学上,则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论述,对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使朴素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更走向任性自然,追求个人精神超脱的方向。其主要教育思想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教育目的
《庄子》和《老子》一样,以实现"道"作为总的教育目的。但他理解的"道"是不能分割和没有界限的:"道未始有封",封指范围、界限。认为理想人物不应该去追求左、右、伦、义、对立、竞争等各种差别,要求对宇宙外的事物根本不去谈论它;对宇宙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差别,如对立和竞争等,也都应采取不理睬、不评论的态度,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庄子》将这种理想人物,有时称为"圣人",有时称为"至人"、"真人",其最高的品德,是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