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使用探索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郭玉琴
【内容摘要】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
教学过程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从生活中来,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要达成以上课程目标,不能只是“教”教材,必须“用”教材,而且要“用活”教材。
【关键词】“用活”教材走向生活走向体验走向创造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设置的两门德育课程。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说到:回归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线索,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
它是针对以往的品德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而进行的变革。
课程标准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是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知行统一。
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学生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即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我们以为要达成以上课程目标,不能只是“教”教材,必须“用”教材,而且要“用活”教材。
近两年,我们在“用活”教材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谈谈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到的几条路径。
路径一:走向生活
“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
——鲁洁案例一:《我是教室美容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学生大多9、10岁的年龄,较之于低年级孩子,他们的知识经验丰富了、自主意识增强了,逐步减少了对教师、家长的依赖,活动中表现得较有主见,还有了一定
的组织能力。
我校班主任邵老师刚上完《我是教室美容师》第一课时,就有几个学生自告奋勇向她提出,要真正做一回教室美容师。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老师就利用这一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在班级生活中锻炼的舞台。
于是阶段活动内容在大家的讨论下诞生了:展望“美容”前景(参观他班教室,汲取亮点经验,畅谈理想教室);展开“美容”行动(确定改进项目,自主选择申报,小组分工合作);展现“美容”风采(每组汇报展示,大组交流互动,实施多元评价);展示“美容”成果(吸纳改进意见,完善班级制度,分享成长快乐)。
于是,走进他们所在的班级,你会发现他们的班级生活更丰富了,也会发现他们在“小叮当”新闻台、“小能手”展示区、“小主人”加油站(黑板报)、“小园丁”生物角、“小爱心”服务箱、“小博士”图书馆等岗位上愉快、积极地生活着。
案例二:《传统节日》(四年级下册)
我们四年级的班主任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以端午节作为切入口,课前不但带着学生诵读有关端午的古诗,还组织学生分小队开展端午的调查和实践,于是有的学生认识了艾草,有的学生跟奶奶学会了包粽子,有的学生在爷爷的帮助下用面粉制作了龙舟,有的则学着妈妈的样子编出了精美的网兜……课堂上,当学生们把自己认识的端午带进教室的时候,引起了学生的惊叹。
于是,就在这生活气息浓厚的课堂里,学生走近了端午,了解了端午,更感受到了祖国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又开展了绘蛋、斗蛋、品蛋的系列活动。
这一系列利用教材走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传统节日,认同了传统节日,并由衷地喜爱上了传统节日。
以上两个案例,从课前的生活实践到课后的生活拓展,教学内容在不断生成,使封闭的课堂开放了,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活化了,品德课的教育实效性也提高了。
路径二:走向体验
“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
——鲁洁案例一:《爱心行动》(一年级下册)
冬去春来,夏天悄然而至。
被厚厚的棉衣捆绑了许久的一年级孩子,随着身体行动的轻松和对所生活的校园、同学的逐渐熟悉,与同龄伙伴交往、游戏的愿望日益强烈。
但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也各有差异:有的孩子缺乏自信,遇上任何事谁也不告诉,憋在心里;有的孩子事无巨细向老师告状,总说别人的不是,引起同学的反感;有的孩子不善表达,与同学交谈不多,关系疏远;有的孩子调皮任性,好发脾气,语言不文明,动辄打人,让其他孩子厌恶……于是,我们的一年级班主任潘老师在上《爱心行动》这一单元的内容时,考虑到直接搬用教材的教育,效果可能不会持久,决定利用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一些道理。
她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表情体验,在游戏中来认识人类的各种表情,通过看表情、知表情、学表情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情绪体验,思考引起不同情绪的原因,并初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人物的表情变化送去祝福和表达关心。
接着,我们就看到学生从身边入手,首先把爱心送给身边的同学,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朋友;又了解到学生开始观察父母、老师、邻居的表情,特别是老人的表情,并试着把爱心献给周围的人。
案例二:《拯救地球有办法》(四年级下册)
教学《我的家乡在变化》这个单元,在学习了“变垃圾为资源”、“污染的包围圈”、“破了的生命网”这些内容之后,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在教学《拯救地球有办法》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开展了“拯救地球”策划行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
策划后,在全班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各小组对策划进行了修改。
老师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了体验行动。
于是,在指导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开始了体验行动:有的到新村捡拾白色垃圾;有的到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有的在河边竖立禁止倾倒垃圾的宣传口号;有的则和父母亲一起种植绿树……学生在体验中,知道了拯救地球有办法,知道了这些办法只是举手之劳,只要付诸行动,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根据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主动、活
泼、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路径三:走向创造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鲁洁案例一:《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四年级上册)
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之前,媒体正进行“限塑”的讨论。
为了让学生对塑料有更多的了解,班主任方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走进超市,进行关于塑料袋使用习惯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塑料在生活中的作用;开展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竞赛,了解塑料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购物袋创意设计和制作。
在第三个活动之后,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制作的购物袋拿到学校,于是方老师又给学生创设了展示的舞台,在展示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剪掉旧牛仔裤的裤脚,设计了一个耐用的购物袋;有的用旧汗衫缝制,还加上了环保宣传口号;有的改造现有的包装袋;有的用大手帕制作;有的用线绳编织……可谓五彩缤纷,创意无限。
在接下来的宣传口号设计和环保袋推广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更让我们叹为观止。
就是在这围绕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为环保做了一件实事,也激发了学生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案例二:《游戏快乐多》(二年级下册)
游戏是低年级孩子最乐意参加的活动。
但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他们会玩的游戏很少,或者不知道有哪些游戏适合他们玩。
像一些学生连“丢手绢、扔沙包”等游戏都没有接触过。
而在教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往往不肯谦让,总想抢着先来,因缺乏规则意识又常常引发争吵,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
在教学《游戏快乐多》这个教材的时候,我校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将一系列经典传统游戏教给学生,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找朋友”、“小鱼游”等,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
但这些游戏都需要较宽敞的场地,一旦受到天气等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就无法开展,因此开发室内游戏成了我们教学本堂课的新目标。
于是,课堂上,老师用乒乓球、吸管现场展示了室内游戏的创新玩法。
接着,老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
事物,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乒乓球超级玩”竞赛。
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超级玩法诞生了:铅笔夹球;茶杯投球;垫板掂球;鼻子顶球;大力吹球……教师的教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创造是无限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但教材被激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被激发了。
当然,用好教材的路径还有很多,比如走向互动,“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鲁洁);走向整合,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拓展体验的途径与载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走向多元评价……我们将不懈探求,努力寻找到更多用好教材的路径,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2. 高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解读》
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4.《中国德育》杂志2008年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