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艺术魅力课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

• (2)交流反馈。 • ❶实在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 ❷虚拟道具:马、针线、饭菜 • ❸可实在可虚拟:饭碗 • (3)小结:
• 通过《马鞭》,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 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
• 三.自学《亮相》 • 1.自主梳理,填写表格。
亮 场景 打得不可开交 时
• ②朗读提升。
•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 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 (4)拓展练习。
• 京剧中,不同人物通常全使用不同颜色的马鞭。猜一猜下面这 些人物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连一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皇帝
红色
西楚霸王
粉色
吕布
黄色
刘备
黑色
穆桂英
白色
• 2.体会京剧中的道具艺术。 • (1)默读第2-3自然段,圈出文中介绍的道具,再给道具分类
再见
京剧知识链接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 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 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 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 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 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 3.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 面?
• 两方面:课文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
• 二、细读《马鞭》 • 1.研读句子,了解马鞭。 • (1)默读第1自然段,根据表格,画找相关信息。(2)反馈交流。
马鞭
出现原因 1.古人时常骑马,舞台大小, 无法表现。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十三课 《京剧趣谈》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十三课 《京剧趣谈》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 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动态亮相的妙处
通过学习《亮相》,我们还发现京剧表演
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点。
京剧表演之趣: 1.“马鞭”道具运用:虚实相生 2.“亮相”动作:动静相宜
总结交流
请说说你学习了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
1.京剧聚精荟萃,具有较高艺术魅力;与绘画 艺术相结合;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和 独特的艺术形式,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
演员怕真马失去控制。 由。
马鞭本身具有一种装饰的美。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 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 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作用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 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 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 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 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 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京剧常识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 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从道具(马鞭)和动 作(亮相)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 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认读字词
驰骋 尴尬 绱鞋底 约定俗成 虚拟 凸显 戛然而止 风雨不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延伸实践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 它源于生活,与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不过,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 简单,略施脂粉,“净”和“丑”面部绘画比较复杂,尤 其是“净”,重施油彩,图案复杂,因此也称“花脸”。

第24课《京剧趣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24课《京剧趣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4京剧趣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语文要素】3.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

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可以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京剧的文艺普及性文章,由《马鞭》和《亮相》两篇小短文组成,主要介绍了京剧中的道具使用和表演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马鞭》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马鞭这个实在的道具。

首先讲了马鞭成为舞台道具的原因——京剧遭遇舞台上无法表演骑马的尴尬。

然后着重讲述马鞭是如何“无比漂亮”地解决了这个“尴尬”:一是马鞭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二是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三是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第2、3自然段,从马鞭这种道具拓展开去,举例介绍了实在的道具——鞋底、酒壶酒杯,以及虚拟的道具——针线、酒水、饭菜等,进一步说明了京剧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

《亮相》也是3个自然段。

第1、2自然段具体生动地介绍了静态亮相,第3自然段介绍了动态亮相,通过这两种亮相形式的介绍,说明了京剧表演动静结合的特点。

课文在进行介绍说明时,语言文字非常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比如:“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再如:“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这样的语言文字,读来非常亲切,非常引人入胜。

学习本篇课文,要抓住课题中的一个“趣”字: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京剧,感受京剧表演的有趣,无论是课文《马鞭》部分介绍京剧表演的道具,还是《亮相》部分介绍京剧表演的表演形式,都让人感到原来京剧表演艺术是很有趣的;二是体会语言文字的有趣,作者语言幽默风趣,把高雅的京剧艺术介绍得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语】《京剧趣谈》一文描述了京剧中的马鞭、演员亮相,展示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京剧趣谈 课文

京剧趣谈 课文

京剧趣谈课文马连良(1901年2月12日—1966年9月22日),生于北京市,中国京剧演员,工须生(老生)。

《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了我国京剧在两个方面所独有的艺术特色,一是道具,一是表演。

作者在通俗易懂的描述中,使读者感受到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京剧的道具,实在有独特之处,别家没有的东西,他却有;别家也有的东西,他用的却别有学问。

这种奇妙的组合,烘托出京剧的特色。

先说一般常见的道具。

比如一桌两椅,常常用在“坐场”里,但同样是“桌椅”,就有不同的摆法。

正剧中凡是主要角色出台之前,先在大幕开启中,摆在台口的突出位置上,这是用写实的一桌两椅。

但新婚后成亲回门的戏里,花轿要抬进新房里去,新房就是堂屋。

这时的主要角色从花轿里走出来,在台上不坐,再到设在台口突出位置的桌旁椅上坐定,这还是写实的一桌两椅。

然而在“洞房”一场戏里,这张桌子和这两把椅子却要放在下场门里边,而且桌子须带抽屉;两把椅子要摆在桌子后面稍远一点的地方,演员从这张桌子旁的椅子上站起来,走出桌旁,再到两把椅子处坐下。

这虽也是一桌两椅,却改变了位置,还带上了抽屉;不但如此,桌上要放一烛台、一香炉,还要放下垂的蚊帐。

这样的布置,就使人感到房间里空气很暖和、很甜美,生活的气息很浓。

桌椅的摆法也不是随意决定的。

如果桌上放一碗热茶,座位前放一火盆,那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

若是桌上有书有笔砚,便使人想到这是书房。

戏台上的道具不但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

正面的就不用说了。

侧面烘托的例子很多。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喂鸡时的鸡笼罩;《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比武时各人亮式子的刀枪架等。

这些都是侧面的烘托。

通过这些道具的运用,观众就看到了戏台上的环境,也看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道具中还有不少东西是象征性的。

比如一根马鞭子,就只一根三尺来长的棍子,因为它是象征马匹的,所以一摆出来就是马上了。

《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在武松装作她的丈夫时举起了她的朴刀(一种轻便的武器),摆出了战斗的架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 京剧趣谈》优质课件(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3. 京剧趣谈》优质课件(三篇)

阅读短文第一部分《马鞭》,想一想:
1.短文讲了关于马鞭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马鞭在舞台表演中的好处? 3.你还知道哪些道具呢?
马鞭产生的原因: 1.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无法驰骋。 2.真马在舞台上不便于演员控制。
马鞭的作用: 代替马匹,或作骑马的象征
初步感知: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 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 及它的独特魅力。
男生读《马鞭》部分,女生读《亮相》 部分。
chè dǐ
彻底
shànɡ xié dǐ
绱鞋底
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 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 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道具 的妙处。
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 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 特魅力。
文武场
管乐 文场
弦乐
京胡 二胡 月琴 琵琶 笙 笛 唢呐
鼓 武场 锣 (打击乐) 铙

马鞭有种各种各样的颜色。 马鞭的颜色可以代表马匹的颜色, 比如白马鞭代表白龙马,黑马鞭 代表乌骓马,黄马鞭代表黄骠马。
演员通过马鞭的挥动和身体 的起伏、翻腾,形象地表现出马 匹的飞奔腾跃和人物在马背上的 颠簸。这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 虚拟化表现手法。
绿色
表示刚勇、强横、猛 烈、暴躁等性格,如青面 虎张青、程咬金、公孙胜、 柳仙等。
黄色
表示剽悍、凶残、阴 险、工于心计等性格,如 宇文成、庞涓、晁盖等。
蓝色
表示刚强、粗犷、骁 勇、桀骜不驯,如马武、 单雄信、窦尔敦、吕蒙等。
京剧的角色(或行当):
生(男性,正面人物) 旦(女性,正面人物)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 丑(幽默滑稽或反面人物)

部编六上语文23《京剧趣谈》朗读+知识点

部编六上语文23《京剧趣谈》朗读+知识点

课文原文朗读马鞭1、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2、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3、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1、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 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2、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京剧艺术的魅力

京剧艺术的魅力

京剧艺术的魅力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优美的唱腔、精彩的化妆服饰以及丰富的表演技巧,都展现出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表演形式、唱腔、化妆服饰和表演技巧等方面来探讨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京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传承自中国古代戏曲,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京剧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演员通过唱腔、念白、动作和武打的结合,将文学、音乐、舞蹈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京剧的唱腔是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之一,包括高亢激昂的唱腔、婉转动听的腔调以及细腻动人的变调等,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京剧演员在表演中通过唱腔的变化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戏剧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强了观赏者的审美体验。

此外,京剧的化妆服饰也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之一。

京剧演员在表演中通过精美的脸谱和华丽的服饰来营造出各色人物形象,使得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戏剧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京剧的化妆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和造型设计,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魅力。

最后,京剧的表演技巧也是其艺术魅力的精华所在。

京剧演员在表演中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方式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体验,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剧情节的起伏变化和人物内心的纷繁世界,从而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综上所述,京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演形式、唱腔、化妆服饰和表演技巧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和推崇。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京剧艺术会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京剧的知识,知道了京剧聚 精荟萃,具有较高的艺术美丽。它与绘画艺术相结合, 有文学艺术的支持,是高度综合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具有永久的艺术光芒。
推荐阅读
京剧
吴继路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它往往代表
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
“二黄”和“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
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xiān (新鲜)
鲜 xiǎn (鲜为人知)
注意加点字的读 音!
读一读:新鲜.(xiān)的事物是可以用传统的艺术手法表现 出来的,这可是鲜.(xiǎn)为人知的 。
中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为什么京剧会成为有代表性的大剧种呢?
这有一番来历。京剧来源于四个地方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
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
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徽剧是京剧的基础。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为了给已经八十岁的乾隆皇 帝祝寿,唱二黄的艺人高朗亭随“三庆”徽班进北京表演,很快受到 了北京人的喜欢,皇族贵人也很爱看。随后,许多徽剧艺人来到北京。 徽剧又和从湖北、江苏、陕西来京的汉剧、昆曲、秦腔这三个在中国 南北有影响的剧种不断交流、融会、演变、优化,最后聚精荟萃,形 成有较高艺术魅力的京剧。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 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无”远远胜过了“有”; 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京剧表演之趣—— 道具,虚实相生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七单元第 24 课《京剧趣谈》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七单元第 24 课《京剧趣谈》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七单元第24 课《京剧趣谈》重要知识点归纳一、引言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在部编版语文上册的学习中,《京剧趣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京剧艺术的精彩大门。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篇课文的重要知识点吧。

二、课文基本信息1.写作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徐城北以其对京剧的深入了解和热爱,创作了这篇文章,旨在向读者介绍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2.主题:本文通过介绍京剧表演中的“马鞭” 和“亮相”,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3.文学体裁:说明文。

4.作者信息: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梅兰芳与20 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

5.主要内容:分别阐述了京剧表演中“马鞭” 的运用和“亮相” 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所体现出的京剧艺术特色。

6.中心思想: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1.骋(chěng):奔跑。

如“驰骋”。

文中“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 这里的“驰骋” 可体现出马鞭在京剧表演中所象征的马匹的奔跑状态。

2.尴(gān):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如“尴尬”。

文中未直接出现该字的此词义,但在介绍京剧表演的一些独特之处时,可能会让不熟悉的人感到有些“尴尬”,不知如何理解。

3.尬(gà):见“尴”。

常与“尴” 组成“尴尬” 一词。

4.奴(nú):受人役使,没有人身自由。

如“奴隶”。

在文中不是此词义,而是在介绍京剧表演时,可能会用“奴” 字举例说明一些字词在京剧语境中的特殊用法,但不作为重点生字讲解。

5.锣(luó):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

如“锣鼓”。

文中“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可想象在京剧表演中,锣鼓声可能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响起,增强表演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京剧趣谈 课件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京剧趣谈 课件四

实在道具:马鞭 省略马匹,
京 道具
表演自由

虚拟道具:可感觉可使用

静态亮相: 武艺高强
谈 动作
动态亮相: 英雄气概
有继承 有发展 独特 高妙
这篇课文从道具和亮相两个方面讲述 了我国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 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的创新精神。
主题延伸
读了本文,我们了解了中国国粹京剧的一些艺术特 色。此时,中国京剧艺术大门向我们敞开,你还想了解 哪些方面,写在下面,然后和老师或同学共同搜集相关 书籍资料或音、视频。
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 处。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 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 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的引用,有什么好处? 说明这时候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有表现力,人们的情绪
已经与京剧表演中传达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了京剧艺术 的高妙之处。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
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
初读课文,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京剧的哪些艺术特 色。再次默读课文,读《马鞭》时,了解“马鞭”这 一表现手段的产生及魅力,了解京剧道具的妙处。读 《亮相》时,了解什么是“亮相”,以及“亮相”这 一表现形式的妙处。 最后,了解京剧的其他知识, 并和同学交流。
修辞手法
1.反问句: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 要问:“(如果)他们当中 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 (就)‘完’了吗?” 2.引用: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 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关联词语 递进关系: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 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 方法。 假设关系: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 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 方不(就)‘完’了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导语】《京剧趣谈》一文描述了京剧中的马鞭、演员亮相,展示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以下是xx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送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课文原文马鞭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方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开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为难——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方《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再比方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方《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剧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突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4《京剧趣谈》(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4《京剧趣谈》(教案)

《京剧趣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京剧趣谈》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第七单元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第24课《京剧趣谈》课由《马鞭》和《亮相》这两篇关于京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小短文组成,生动地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

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京剧的相关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通过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想象马鞭等道具和亮相等舞台动作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从而体会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常识和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画出新词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义。

2.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京剧。

教师:多媒体课件、京剧表演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脸谱,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学生欣赏京剧脸谱图片,交流对京剧的了解图片2.板书课题,学生说说“趣谈”是什么意思?(有趣味的话语、谈论。

)3.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徐北城,去了解京剧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吧!设计意图:以京剧脸谱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地引入课题。

同时交流关于京剧的知识,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词语,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齐读词语。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相机补充。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虚拟: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虚拟的情况。

唯恐:唯独害怕(担心)只怕某一事物。

无穷无尽:穷,完。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

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3)巩固练习,将词语与正确的词义配对。

20课京剧趣谈课文解析及练习%28解析版%29—2020年秋山东省济宁市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20课京剧趣谈课文解析及练习%28解析版%29—2020年秋山东省济宁市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六年级上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2、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3、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杯。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饭吃菜,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1、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儿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 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2、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3、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

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原文课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原文课件
面。
通过比较不同戏曲剧种的异同点 ,进一步加深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和认识。
THANKS
感谢观看
京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01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 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02
京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 意义。同时,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 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窗口。
京剧的创新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京剧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如 引入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等技术手 段,以及编排新剧目等。
京剧元素在流行文化中的应用
音乐领域
许多流行歌曲中融入了京剧的唱 腔和元素,使得京剧音乐得以在
更广泛的受众中传播。
影视领域
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经 常出现京剧的表演片段或者借鉴京 剧的表演手法,增加了作品的观赏 性和艺术性。
06
课后作业与拓展学习建议
Chapter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本中的课后练习题,特别是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特 点和角色行当分类的题目。 对于不理解或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及时查阅课本或相 关资料进行复习。
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
观看一场京剧演出,写出观后感
选择一场经典的京剧演出进行观看, 比如《穆桂英挂帅》、《红灯记》等 。
写出自己的观后感,可以包括对演出 的整体印象、对某个角色的理解、对 京剧艺术的感受和思考等方面。
在观看过程中,注意观察演员的表演 技巧、唱腔、身段等方面,以及舞台 布景、灯光、音乐等元素的运用。
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拓宽视野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京剧趣谈》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京剧趣谈》课件PPT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 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 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 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 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演员运用马鞭的表演 自由形象地写了出来。
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 处。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 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 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的引用,有什么好处? 说明这时候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有表现力,人们的情绪 已经与京剧表演中传达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了京剧艺术的 高妙之处。
关联词语 递进关系: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 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假设关系: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 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 (就)‘完’了吗?”
推荐阅读
京剧 吴继路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
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
初读课文,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京剧的哪些艺术特 色。再次默读课文,读《马鞭》时,了解“马鞭”这 一表现手段的产生及魅力,了解京剧道具的妙处。读 《亮相》时,了解什么是“亮相”,以及“亮相”这 一表现形式的妙处。 最后,了解京剧的其他知识, 并和同学交流。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京剧: 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 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京剧走遍世界各地,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 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的艺术魅力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京剧则是最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之一。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京剧时,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

”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别具一格的京剧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的京剧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那些洋玩意儿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不算了解中国文化”。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京剧是我们的国宝,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京剧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其实,当我们细心地欣赏我们的京剧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如同身临其境,感慨不已。

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