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译介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历程

张佳敏,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苏州,215009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笔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小说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海上搏斗的故事展开了讲述。《老人与海》于1952年出版,并相继获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与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的地位。随着《老人与海》的名声大噪,各国掀起了对其的翻译热潮。本文旨在通过介绍《老人与海》在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译本,了解《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关键词:《老人与海》,译本,译介历程。

Abstract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ings from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which tells a story about an old man fighting with a big Marlin on the ocea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as published in 1952 and awarded Pulitzer Prize in 1953 and Nobel Prize in 1954 which founded Hemingway's status in the literary world. Many countries started to translate it into their own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a. This paper is aimed at learning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in different times.

引言

《老人与海》是一部根据真人真是改编的中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老人一连八十四天出海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始终不肯认输,坚持在第八十五天出海,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作斗争,即使没有食物,没有水源,没有武器,老人也丝毫不灰心;就算鲨鱼来抢夺他的战利品,老人也始终没有放弃。这样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笔下典型的人物特征,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这样一部简洁有力的作品正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世界文坛上被不断重译不断传承。在《老人与海》被介绍到中国的五十多年间,就翻译的版本来说,多达二十多部,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零散接受阶段

第一阶段的时间大概是《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即1955年至1978年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大陆对《老人与海》的接受与认识还十分零散,尤其是这一阶段中期,我国大陆对美国文学的认识甚至被中断。

在《老人与海》从出版到获奖后,远在海峡对面的余光中先生就已经在着手对《老人与海》的翻译了。《老人与海》在美国发表后不久,中国台湾的《大华晚报》就刊登并连载了余光中先生对其的中译版本,到1957年,重光文艺出版社发行并出版了余光中先生对《老人与海》的完整繁体汉字译本。简体中文译本则于2010年由译林出版社再版。这一时期,除了余光中先生对《老人与海》的

翻译,还有两位译者对这部小说作出了较大的翻译贡献。其一是张爱玲,其二是海观。《老人与海》这样一部典型"硬汉"的作品,似乎与张爱玲很难产生交集,但事实上,张爱玲是《老人与海》的中译第一人。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中译本的出版甚至比余光中先生的连载完成还早了23天。在《老人与海》出版的这一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并于1955年在香港出版了《老人与海》的中译本。但由于余光中先生在台湾,张爱玲在香港,受到地域的限制,这两个版本的《老人与海》并没有被大陆广泛认识。谈及海观,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海观翻译的《老人与海》的单行本。但是我们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正在经历三大改造以及大跃进等重大变革,所以这一版本在中国大陆也并不具备广泛传播的条件。鉴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的对立,美国文学在大陆的传播受到了限制。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各类文学作品被批斗封存,至此,中国大陆对《老人与海》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十分零散浅显的程度。

二、广泛认识阶段

第二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并于二十世纪末结束。经历过十年动乱后,中国大陆陷入一片黑暗。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此后,中国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为外文书籍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在中国,《老人与海》的研究工作真正展开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海明威,认识到享誉世界的《老人与海》。无论是作家,学者,译者还是评论家,对《老人与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第一阶段提及的海观译本,也在这一时期被多次再版。

自1987年起,《老人与海》在中国得到了多次重译。其中,代表的几位译者分别是吴劳,董衡巽、赵少伟、李锡胤、吴均燮等。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吴劳先生翻译的《老人与海》,这一版本的《老人与海》至今还被视作最经典,最贴合原作的一个版本。同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锡胤翻译的版本,并于2012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同年,由董衡巽带领的翻译团队于漓江出版社出版了《老人与海》的译本。199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均燮翻译的版本。这一阶段出现的译本虽然比第一阶段多,但是各文学评论家对各译本的褒贬也是不一。就拿吴劳先生的版本来说,虽说这一版本贴近原文且误译很少,但有些读者认为此版本读来太过生硬,这就又回到了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归化与异化。

在这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里,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学者得到了更多的机遇,一步步接受并深入认识、研究外国文化,使得《老人与海》在国内得到多次重译。重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再深化的过程,在重译《老人与海》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对美国文学尤其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得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