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对学生移情能力进行训练,是提高青少 年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也叫 “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 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经典实验:
1、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 2、抗拒诱惑力实验研究。 3、言行一致实验。
学习阶段
实验阶段
A组
和言行一致的 成人一起游戏
执行规则
和言行不一的 B组 成人一起游戏
不执行规则
(二)亲历学习
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 历学习。
二 、
(一)直接强化
社
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行
为
学
习
(二)替代强化
中
的
强
化
(三)自我强化
四、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提高榜样教育的成 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 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 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 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 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 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 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逐步形成和德发规展范起的来深的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 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 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多种条件:
–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 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 – 4.获得社会反馈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感的分类 【苏】安东诺夫(Д.Б.Андонов)对道德感的分类 1.直觉的(直接的)情绪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二)培养道德感的建议
(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
移情(empathy)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 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 感的一种心理反应。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 会行为的内部中介。移情还对侵犯行为 也具有抑制作用。
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产生中 的动力作用和中介作用。
2.注意早期经验中亲子间感情的质量对于个 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行为强化法。
六、学生集体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集体对它的成员的影响,一方面是作用 于他们的个体意识,另一方面是制约他们的 行为方式与习惯,从而左右学生品德的发展 方向。
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 模仿 集体荣誉感的增强和对集体舆论的尊重 对集体前途的向往
安全型: 安全型的孩子在母亲在场的时候表现为中等水平地接
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 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 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 间的关系。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 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 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 内容。
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 观点,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培养道德感还应该注意到学生情感的调节与 消极情感的根除。 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 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
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 角色扮演法;
价值观辨析法;
榜样引导法;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 育作用。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
为的影响。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 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 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 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 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 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
(三)道理德因素认阻碍识他的们对培道养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 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
(1)给学由生于进意行义道障德碍,实学践生的虽机然会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但却 (2)保持道德教不育能的接受一它贯们性,和甚一至致于拒性绝。这些要求。 (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 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 行为的推动力之一;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 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 共同性。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 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
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 约。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 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 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 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的信 奉。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用。 (3)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
观点 (4)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应注意:
创设重复良好的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 良行为的机会; 提供良好的榜样; 在有意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与 阶段要求,不间断地坚持下去。
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 称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为“坏良心”,它属 于良心发展的第一阶段。
只有当人们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 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是良心发展的第 二阶段。
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 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 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 识的丰富和加深道以德及信身念心是的在成已有熟的,道德概念的 在舆论、他人评基价础及上教确育立的起影来的响,下它既是对道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2.习俗水平 (11-15岁的大多数)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
(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人际和谐定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修正
吉里根(Carol 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
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 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 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第二节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 –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 –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对应性的 判断)
加一法 课堂实例
➢ 书面形式呈现故事材料 ➢ 学生就解决方式进行投票 ➢ 两组分开,讨论并收集本组的观点 ➢ 两组之间开展辩论 ➢ 再次分组(smaller),讨论刚才的各种观点 ➢ 重新就解决方式进行投票 ➢ 两组选派代表总结本组的观点 ➢ 课程结束,教师作鼓励性的总结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
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
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 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 的基础上制定的。
近母亲,即有时寻求母亲的拥抱和关注,但并不粘滞母亲;
儿当母童亲依离开恋时对焦虑成不年安;人重格聚时的积影极迎响接母亲。
不安全型:
回避型:儿童躲避与母亲的接触,尤其是分离后重聚
时,在和陌生人在一起时不是很不安。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
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
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 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的一种规定。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 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 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 的情况。
故事1:海因茨偷药(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 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 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 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 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 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 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 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 他释放?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 正、平等。
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对偶故事法)
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 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 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 一小块。
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 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 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 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 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实验1:攻击行为的学习
学习阶段 观看成人 A组 攻击玩具 观看成人 B组 修理玩具
实验阶段
较多攻击性 的行为
较少攻击性 的行为
实验2:抗拒诱惑的学习
学习阶段
实验阶段
主人公违规 A组 并受到奖励
抗拒诱惑 80秒
主人公违规 B组 并受到训斥
抗拒诱惑 15分钟
C组 未观看电影
抗拒诱惑 5分钟
实验3:言行一致的学习
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也叫 “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 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经典实验:
1、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 2、抗拒诱惑力实验研究。 3、言行一致实验。
学习阶段
实验阶段
A组
和言行一致的 成人一起游戏
执行规则
和言行不一的 B组 成人一起游戏
不执行规则
(二)亲历学习
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 历学习。
二 、
(一)直接强化
社
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行
为
学
习
(二)替代强化
中
的
强
化
(三)自我强化
四、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提高榜样教育的成 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 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 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 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 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 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 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逐步形成和德发规展范起的来深的刻。理解和牢固掌握,
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 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 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多种条件:
–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 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 – 4.获得社会反馈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感的分类 【苏】安东诺夫(Д.Б.Андонов)对道德感的分类 1.直觉的(直接的)情绪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二)培养道德感的建议
(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
移情(empathy)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 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 感的一种心理反应。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 会行为的内部中介。移情还对侵犯行为 也具有抑制作用。
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产生中 的动力作用和中介作用。
2.注意早期经验中亲子间感情的质量对于个 体道德发展的影响。
行为强化法。
六、学生集体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集体对它的成员的影响,一方面是作用 于他们的个体意识,另一方面是制约他们的 行为方式与习惯,从而左右学生品德的发展 方向。
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 模仿 集体荣誉感的增强和对集体舆论的尊重 对集体前途的向往
安全型: 安全型的孩子在母亲在场的时候表现为中等水平地接
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 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 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 间的关系。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 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 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 内容。
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 观点,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培养道德感还应该注意到学生情感的调节与 消极情感的根除。 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 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
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 角色扮演法;
价值观辨析法;
榜样引导法;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 育作用。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
为的影响。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 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 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 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 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 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
(三)道理德因素认阻碍识他的们对培道养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 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
(1)给学由生于进意行义道障德碍,实学践生的虽机然会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但却 (2)保持道德教不育能的接受一它贯们性,和甚一至致于拒性绝。这些要求。 (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 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 行为的推动力之一;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 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 共同性。
二、品德与道德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 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
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 约。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 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 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 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的信 奉。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用。 (3)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
观点 (4)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应注意:
创设重复良好的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 良行为的机会; 提供良好的榜样; 在有意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与 阶段要求,不间断地坚持下去。
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 称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为“坏良心”,它属 于良心发展的第一阶段。
只有当人们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 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是良心发展的第 二阶段。
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 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 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 识的丰富和加深道以德及信身念心是的在成已有熟的,道德概念的 在舆论、他人评基价础及上教确育立的起影来的响,下它既是对道
1.前习俗水平 (10岁前的大多数)
2.习俗水平 (11-15岁的大多数)
3.后习俗水平 (16岁以后的部分人)
(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人际和谐定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修正
吉里根(Carol 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
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 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 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第二节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 –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 –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对应性的 判断)
加一法 课堂实例
➢ 书面形式呈现故事材料 ➢ 学生就解决方式进行投票 ➢ 两组分开,讨论并收集本组的观点 ➢ 两组之间开展辩论 ➢ 再次分组(smaller),讨论刚才的各种观点 ➢ 重新就解决方式进行投票 ➢ 两组选派代表总结本组的观点 ➢ 课程结束,教师作鼓励性的总结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
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
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 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 的基础上制定的。
近母亲,即有时寻求母亲的拥抱和关注,但并不粘滞母亲;
儿当母童亲依离开恋时对焦虑成不年安;人重格聚时的积影极迎响接母亲。
不安全型:
回避型:儿童躲避与母亲的接触,尤其是分离后重聚
时,在和陌生人在一起时不是很不安。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
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
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 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的一种规定。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 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 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 的情况。
故事1:海因茨偷药(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 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 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 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 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 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 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 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 他释放?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 正、平等。
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对偶故事法)
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 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 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 一小块。
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 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 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 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 弄脏了一大片桌布。
实验1:攻击行为的学习
学习阶段 观看成人 A组 攻击玩具 观看成人 B组 修理玩具
实验阶段
较多攻击性 的行为
较少攻击性 的行为
实验2:抗拒诱惑的学习
学习阶段
实验阶段
主人公违规 A组 并受到奖励
抗拒诱惑 80秒
主人公违规 B组 并受到训斥
抗拒诱惑 15分钟
C组 未观看电影
抗拒诱惑 5分钟
实验3:言行一致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