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一)

合集下载

哲学的分支

哲学的分支

哲学的分支
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存在和现实的研究学科,有许多不同的分支。

以下是一些哲学的主要分支:
1.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在的学科,涉及到对于现实、存在和实体的思考。

2. 认识论(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获取、真理和信念的学科,探讨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

3. 伦理学(Ethics):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包括对于行为、义务、责任和道德判断的思考。

4. 社会与政治哲学(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研究社会组织、权力和公正的学科,涵盖政治理论、正义理论和社会合约等内容。

5.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学科,探讨宇宙、时间、空间等抽象概念。

6. 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科,研究正确的思维和合理的推理方法。

7. 美学(Aesthetics):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探讨美的本质和价值。

8. 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研究历史的本质、意义
和解释的学科,探讨人类的历史进程和演变。

这些只是哲学的一些主要分支,还有其他许多专门领域的哲学研究,如心灵哲学、科学哲学、宗教哲学等。

也谈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新哲学

也谈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新哲学
庞仁 松
( 西南大 学 政 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重庆 40 1) 0 7 5

常重 大的理论 意义和现 实意 义, 但是基 于 实践思 维方
式的马克思主义新哲 学的学 习和研 究给学生提 出了严峻 的挑 战。要 掌握好 这一 门学科 , 必须在现代教 育理念 的
与实际相 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领悟 马克思主 义的精神 实质 , 达到 学以致 用的 目的。
关 键 词 : 克 思 主 义 ; 维方 式 ; 仰 ; 马 思 信 实践 ; 法 方 d i1. 99 ji n 10 5 5 . 00 0 . 3 o:0 3 6 /. s.0 0— 77 2 1. 5 03 s
世界观和方法 , 也是无 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 使社 会主义
由空想变为现实 , 还揭示 了资本 主义生产 的奥秘 和资本 主

确立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 , 坚定 共产 主义信念
义 自身难 以克服 的根本 矛盾 , 进一 步 阐明了资本 主义被 共 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 必然 。总 的来说 , 马克 思主义 是迄今 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 、 最崇 高的信 仰 ,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
中图分 类号 : 8 A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 05 5 ( 0 0 0 -0 3 3 10 .7 7 2 1 ) 50 3 - 0
界、 改造世界。当代青年大学 生正 是信仰 确立 和定 型 的关 键期 , 树立坚 定的马克 思主义信仰尤为重要 , 年一代是 国 青
马克思 主义哲学 是科学 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 是马 克思
年一代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 的理 论意义 和现实 意
义。
坚 实的哲学基础 , 而且为 培养一代 又一代 的社会 主义合格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 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作为高校哲学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

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与前沿理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都在探究人类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哲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当代哲学中的新思潮和前沿理论。

1. 新唯实主义新唯实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强调客观实在的存在性,并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描绘、反映和解释,而不是创造并构造。

新唯实主义与旧唯实主义相比,更加关注实在的本体性和客观性,强调真实存在是不受主体思想影响的。

2. 转态现象学转态现象学是由法国哲学家默里·梅洛·庞蒂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知觉、身体和语言无法被简单地分割开来,因此认为身体、主体和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转态现象学强调身体是理解存在和世界的重要参照点,而语言只是描述身体和存在的工具。

3. 边缘学派边缘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主张突破传统哲学对于主体和客体、本体和存在这些二元对立的刻板观念,强调哲学应该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并关注社会和政治的真实情况。

边缘学派认为哲学应该体现人类共同的关怀和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

4. 新唯心主义新唯心主义是一种当代哲学思潮,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只是对意识的认识。

新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唯一的真理,对物质的存在和宇宙的本质没有真正的了解。

与传统唯心主义不同,新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能够引导和改变物质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线下哲学线下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哲学的反思和思考应该超越虚拟空间和社交媒体的束缚,回归到真实世界中来。

线下哲学认为哲学应该直面人类面临的问题,关注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而不是在虚拟世界和互联网上消耗时间。

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旨在消除虚拟和真实之间的隔阂,让人类重新认识到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6. 生态哲学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生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潮。

它认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上)

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上)

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上)【摘要】黑格尔哲学探讨了苦恼意识及其出路这一重要问题。

苦恼意识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困扰,来源于对自我存在的怀疑和矛盾。

黑格尔认为苦恼意识的根源在于个体意识与普遍理性的矛盾冲突,他提出了通过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辩证运动来超越苦恼意识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的哲学旨在引导苦恼意识走向解脱,唤醒个体对于绝对精神的认知,最终实现自我意识与绝对精神的统一。

总结而言,黑格尔的哲学为人类思维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方向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探讨,人们可以深入思考苦恼意识的本质,并寻找更加全面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关键词:黑格尔哲学,苦恼意识,解脱,重要性,概念,特点,来源,看法,解决方案,走向,意义,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探讨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黑格尔哲学作为十九世纪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发展,并对后来的众多哲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探讨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于哲学史的重要性和现代哲学的意义。

黑格尔的思想系统全面而复杂,涉及到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内涵,还可以为我们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提供宝贵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黑格尔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并在理解和探索人类自身及社会等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路径。

1.2 介绍苦恼意识的概念苦恼意识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在面对困扰和挑战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和焦虑的心理状态。

苦恼意识来源于个体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自身局限和不完美的认知。

在苦恼意识中,个体常常感到无助和迷茫,无法找到出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苦恼意识的特点包括焦虑、痛苦、无力感和困惑等,这些负面情绪使个体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难以摆脱。

哲学分类基本划分

哲学分类基本划分

哲学分类基本划分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道德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哲学可以被基本分类为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哲学。

本文将按照这四个分类,对哲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世界的本源、属性和关系等问题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的是超越经验世界的实在性和本质。

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存在问题,即探讨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质和特征。

形而上学还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

此外,形而上学还涉及到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身心关系等问题。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和思维活动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真理的问题。

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认识的来源和限度,即人类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程度。

此外,认识论还研究知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讨论概念和判断的形成,以及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的哲学学科。

它探讨的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和评价,以及人类应该如何生活和行动。

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即道德价值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好还是坏。

此外,伦理学还研究道德行为的动机和责任,讨论道德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以及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四、社会政治哲学社会政治哲学是研究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人类社会的组织和运行,以及政治权力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社会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公正和平等,即如何分配资源和权利才是公正的。

此外,社会政治哲学还研究政治权力的来源和限度,探讨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效能,以及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哲学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进行分类,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哲学。

每个分类都涵盖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存在、认识、道德和社会公正等。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哲学试图回答人类存在和行为的基本问题,为人类的思考和行动提供指导。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习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同步习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欣赏,又可作为美文经典研读。

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

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炼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

( )?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

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

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

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

B.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

C.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欣赏,又可作为美文经典研读。

D.离不开他们在历史著作中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欣赏,又可作为美文经典研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数不胜数独具匠心呕心沥血滥竽充数B.寥若晨星独树一帜呕心沥血鱼目混珠C.寥若晨星独具匠心韦编三绝鱼目混珠D.数不胜数独树一帜韦编三绝滥竽充数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怎么样才能够练出好文笔呢B.当代史学工作者要怎么做呢C.如何能让史学著作文笔优美D.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基本功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一种透视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视野(一)

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一种透视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视野(一)

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一种透视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视野(一)透过社会结构变迁的外在表象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理念,揭示发展的深刻寓意,这是社会发展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视域。

在当今时代,发展呈现着变加速运动的态势,而不再以固定的节奏行进在历史的序列中。

此种现象强有力地冲击着社会结构的惯性,使社会结构日益清晰地在人们面前现出其“庐山真面目”。

这标志着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理解历史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

我们应当而且可以做出这种尝试:以社会结构变迁作为外在地把握历史、走进历史的一个重要向度。

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论社会结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

人们从社会存在着的各种矛盾冲突中,在不同的层面上认识社会结构,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

这些思想遗产既体现着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结构现象的合理性认识,成为唯物史观社会结构变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便是继承这些合理的思想资源,深刻总结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为认识社会结构变迁提供的客观条件,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变迁理论。

当代实践的发展,特别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为主导产业革命,使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导致的社会结构的激剧变迁,这也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想创造了条件。

(一)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循环论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想。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社会结构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狭窄的领域,由于发展的节奏比较缓慢,因而他们只能从自然的节律中把握变化,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更替,等,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循环论的认识。

在这种循环论的支配下,事物他们来说呈现着一种“圆圈”的结构状态。

如在《易经》中,古代学者认为,一方面,构成事物的要素是有限的,但由于它们组成不同的结构,因而形成五颜六色的事物,而所有这些结构又都是首尾相接的圆圈(每个要素可重复出现)这就决定了它们能够发生无穷变化,能从有限中引出无限;另一方面,结构流转和形式变化的无穷,决定了事物种类的无穷。

新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话语新变与视角转换——兼论几种理论视角的指向性

新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话语新变与视角转换——兼论几种理论视角的指向性

DOI: 10.14092/11-3956/c.2024.02.008●人文新论新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话语新变与视角转换——兼论几种理论视角的指向性孙立武(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摘 要:现实主义理论裹挟着90年代的激情和理想的“消逝”诗学进入到了新千禧年,新世纪的前十年将那种世纪末的焦虑转变为了自我隐遁与祛魅,不同话语主体曾经信心满满地建构的权威话语被搁置且不再被信任。

直至2011年,阎连科以“神实主义”这一带有颠覆性的概念撬动了长期以来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认知。

尔后,在后理论的语境中,符号学视野、科学主义视野、文体哲学视野以及新媒介所带来的新的认知模式试图从文本实践和理论阐释的不同角度重建现实主义理论批评的有效性。

本文基于新世纪的理论语境,聚焦于现实主义在新世纪的讨论,结合相关的现实主义文本实践,梳理现实主义理论在新世纪的话语新变,并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文体路径以及内转指向。

关键词:新世纪;现实主义;话语新变;文体哲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24)02-0099-09新世纪以来,特定的话语秩序催生了现实主义文学在文类、语体、风格等多个维度上的变化,通过考察这些变化,能够洞悉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从“打工文学”的深刻现实关怀,到“非虚构”写作的深度反思,再到新媒介现实主义,从“神实主义”的真实质疑,到科学理性的“求真”考辨,再到虚拟现实的真实追问,都是在为现实主义发展注入新活力。

不同形态的文体变化正在雕刻这一经典文学概念,分析其总体趋势、内在特质、话语秩序、动因机制等问题能够把握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及其理论形态。

现实主义文论话语新变的梳理与视角转换的分析在回溯新世纪现实主义理论新变轨迹的同时也旨在反思一个作为文体概念的现实主义内核。

一、现实主义变奏的起点与颠覆意义新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一度延续了九十年代的“形式回归”。

人类起源新论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

人类起源新论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人类起源新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上)邓晓芒作者简介:邓晓芒(1948—),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通常流行的对人的本质定义是“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自从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研究以来已遭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并且尚未找到解释人类起源的更为适当的替代方案。

从哲学的高度精确界定人的本质,应该是:人是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的动物。

结合现代心理学观点,能够合情合理地系统解释人猿之别、人的直立或手脚分化、语言的产生、人的历史、自我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精神结构的形成以及人类自由的起源等问题。

对人的这一新定义在人类起源和人的本质的研究中容纳了当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的定义可以兼容,同时也为一种新的哲学视野打开了一扇窗口。

关键词:人类起源;劳动;携带工具;语言符号;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B 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7-0088-12·人文视野·哲学一、人猿之别: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哪怕是在达尔文之前,人和动物在形态学上的本质区别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出了种种假设。

像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也提到了,人类的形态特点表现为一个是能说话的口,一个是能劳动的手,或者再加上能直立的腿,但这种器官上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他并没有能够阐明。

阐明这个问题只是在达尔文的时代,比较经典的说法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他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形成了人跟猿的根本区别:例如灵活而万能的手就是这样形成的。

至于人为什么能够直立行走,他的解释是,早期的猿,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消失变成了草原,所以被迫不得不从树上下来,下到平地;下到平地以后,由于平地的不同环境影响作用,他们就学会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就把前肢、把手解放出来了。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是一门对人类思考、行为、信仰等基本问题进行探究的学科。

它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可以分为不同的范畴。

以下是哲学的六大范畴:
第一、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的一个基础范畴,它主要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特征。

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一切实体的共同特征,任何事物都必须存在才能被认识和理解。

第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基础范畴,它主要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和感知的过程,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第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研究存在的本体和本质。

形而上学关注的不仅是存在的事实,还包括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价值论:价值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研究价值的本质和种类。

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人类行为的目标和动力,它涉及到道德、美学、政治等方面。

第五、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基础范畴,它主要研究思维和推
理的规律。

逻辑学认为,思维和推理是人类理性活动的基础,它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原则。

第六、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研究历史和文化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的演进。

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过程,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哲学的对象和视域概要

哲学的对象和视域概要
幸福 与发展——的寻求。
关于“伦理”前人的探寻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反复思想时,它们就给人灌注 了时时更新、有加无已的惊赞和敬畏之情: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 道德律。”
梁启超说:“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 以为人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
冯友兰说:“中国的儒家,并不注重为知识而求知识,主要的在 求理想的生活。求理想的生活,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也是儒家哲 学精神所在。”
集中点:人与世界关系的反思
主要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认知关系(真与假)、评价关系(善与恶) 和审美关系(美与丑);因此,哲学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思,集中地 表现为对真善美的寻求与阐扬。
二、元问题的分解
1、“在”: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内涵:
严肃性 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形成于古希腊哲学。
社会正能量
4、“美”: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
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发现和美的追求,构成了以 “美”为聚焦点的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
何为美?
柏拉图认为美是对“美的理念”的分有,康德认为美是善的象征, 黑格尔认为美是具体化的“理念”,叔本华认为美是“意志”的 客体化,弗洛伊德认为美是“性”的升华,克罗齐认为美是“直 觉”的成功,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就是“生活”。
但超越经验并不等于脱离经验,哲学的归宿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经 验,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
学科本身的主体性意义
二、物之探究
对自然万物的惊奇—亚里士多德 应当成为并且应当始终保持为分析工作的突出课题即
“哲学家的事业—海德格尔 “哲学的耻辱”
1、问题原因:主体与世界相分离
2、共同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对物和世界的探究: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 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 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学科门类深度解析 01哲学

学科门类深度解析  01哲学

哲学门类考研产品部专业课教研中心第1页共37页目录一、学科深度解析(哲学) (4)(一)学科组织框架 (4)(二)专业介绍 (5)1.哲学 (5)(三)就业前景 (6)1.哲学 (6)(四)就业方向 (8)1.哲学 (8)二、学科专业排名(哲学) (10)2.1研招单位按哲学门类全国排名 (10)2.2研招单位按哲学门类分地区排名 (11)2.2.1北京 (11)2.2.2上海 (13)2.2.3天津、内蒙古 (14)2.2.4陕西 (15)2.2.5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16)2.2.6山东、山西 (17)2.2.7浙江 (18)2.2.8安徽、江西 (19)2.2.9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20)2.2.10东北 (22)2.2.11河北、河南 (23)2.2.12湖北、湖南 (24)第2页共37页2.2.13江苏 (25)2.2.14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27)三、学科专业分数线(马克思主义哲学) (29)四、报录比(马克思主义哲学) (32)五、真题(哲学) (34)5.1中国人民大学 (34)5.2北京大学 (35)5.3首都师范大学 (36)六、复习方法(哲学) (36)第3页共37页一、学科深度解析(哲学)(一)学科组织框架第4页共37页(二)专业介绍1.哲学1.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要求研究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原理、原著以及哲学其他二级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培养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中国哲学中国哲学隶属于哲学一级学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1.3外国哲学西方哲学是研究西方从古代至当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专门学科。

西方哲学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

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

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
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
技术创新是一种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反映了科学哲学的观念,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具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到应用,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一种重大的前沿科学研究,它需要打破原有的观念、思维模式,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创新技术并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创新,更多的是以技术为支撑,从新科学视角深入思考的一种行为。

所以,技术创新也是一种有具体深刻意义的哲学思想,它跳脱了原有的框架,创造新的可能性,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此外,借助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还可以有效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在技术创新中,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不仅可以改善自然环境,而且还可以改变社会环境的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

同时,技术创新也能够带来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创新,不仅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思维,它能够唤起人们对未来的期待。

技术创新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机构,技术研发需要具有针对性,要求遵循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创新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帮助我们开拓新的未来。

- 1 -。

哲学概论的名词解释

哲学概论的名词解释

哲学概论的名词解释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复杂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一些基本而根本的问题,例如人类存在的目的、道德价值的本质、知识和现实的关系等等。

为了理解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我们需要对其中一些关键术语进行解释和理解。

1.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是哲学中研究实体存在的学科。

简而言之,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是什么”。

它探讨了实体的本质、属性和关系,并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和“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本体论在哲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涉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2.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研究现实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如“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本源是什么”以及“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试图探索现实的底层结构,并寻找一种对世界的综合性解释。

3. 知识论(Epistemology)知识论是哲学中研究知识和认识的学科。

它关注着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验证问题。

知识论试图回答诸如“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和信念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以及“知识的标准和可靠性是什么”等问题。

它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我们了解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4. 伦理学(Ethics)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探讨了如何判断和解决道德困境。

伦理学试图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如“什么是好的生活”、“道德准则的来源是什么”以及“道德判断是否相对的”等。

它对于人类思考道德和价值观问题以及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5. 逻辑学(Logic)逻辑学是哲学中研究论证和推理的学科。

它关注着思维的准则和规则,研究推理的正确性、证明的有效性和论证的合理性。

逻辑学试图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以使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新的结论。

它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影响。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哲学的六大范畴对于理解和研究哲学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哲学的六大范畴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范畴: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的首要问题。

它探讨了宇宙中存在的本质、存在的形式以及存在的起源。

存在论试图回答“为什么有存在物而不是无?”的问题,它关注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目的,探讨宇宙和自然界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的本质是否永恒或有始有终。

存在论的研究范围包括存在的各个层次,从宇宙的存在到自然的存在再到人类的存在。

第二范畴: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理论。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知识的来源和性质、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等问题。

认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真理的性质、认识的界限、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等。

认识论还包括对知识的定义、分类以及知识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讨论。

第三范畴: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和伦理问题的学科。

它探讨了价值的本质、价值判断的准则和方法以及人类行为的道德和伦理基础。

价值论包括对善恶、美丑、正义和道德规范等问题的探讨,研究人类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动机。

第四范畴: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哲学分支。

它关注社会的本质和存在形式,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等问题。

社会哲学对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等进行研究,探讨人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范畴: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历史观和历史意义的学科。

它探讨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历史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历史哲学研究历史的文化、社会和思维背后的哲学原理,揭示历史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关注历史的价值和目的。

第六范畴: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的规律。

它探讨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的真理性以及科学模型和理论的构建。

科学哲学还关注科学的推理和证明过程,探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科学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界限。

总的来说,哲学的六大范畴分别探讨了存在、认识、价值、社会、历史和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哲学的不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从哲学的视野研析法哲学

试论从哲学的视野研析法哲学

基础理论”再改称为 “ 法理学”或 “ 法哲学” ,但在内容上仍无大的不同 然而,稍加细研,“ 法哲学” 法理学” 与“ 究竟有没有区别?若是有区别, 应该有哪些区别呢?笔者对此试作一些分析。
2 、从法哲学的研究对象上看
纵观学界对法哲学 的研究对象之分析 , 种观点 比较多 。 各 但概括 而言, 大体上可采取 两大类 型进行分析 : 一类是单独 以
对象作 个粗 浅探 讨 。
1 、从法哲学的渊源上看
从目 前资料考证, 法哲学是源自于西方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词汇。 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在其早期著作 《 法学研 究和讲授的新方法》一书中,是 目 前所知最先使用 “ 法哲学”一词的学者,在其后的学者中,把法哲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
则是康 德 , 把法看成先验道德 法则 的 “ 对命令 ” 他 绝 。再后来 ,费希特在康德 的基础 上开始倡 导纯粹理性形式 的法 和权利 ,
维普资讯
第8 卷 第3 期 20 年 7月 06
漳 州职 业技 术 学院学报
J u n l o Z a g h u T c nc l I si t o r a f h n z o e h ia n t u e t
V0 . N0 3 1 8 .
Jl 2O uy O 6
试论从哲学 的视野研析法哲学
杨 宗建
( 漳州市委党校 哲学法学教研室,福建 漳州 330 ) 600
摘 要 :法哲学是-r关于法的规律性认识的科学,目 - J 前在我国法哲学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的体系化的教材。本文主要对法
哲学的历史渊源、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体系结构以及一些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作了初浅的探讨。 认为应加强法哲学的研究, 使法哲学真正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 并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 如能这样, 那就不仅能推动我国哲学研究的繁荣 , 同时也必 将促进法学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 :法哲学;研析;哲学视野

论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论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论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这一词最先是黑格尔提出,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也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来源,为了更好的理解世界历史这一核心概念,我们有必要研究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贡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仅仅是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里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能孤立使用“世界历史”,由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出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受到世人的关注,世界历史理论今天有着新的现实的意义,只有在这样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历史的理论意义,因此必须知道“世界历史”的来源以及前辈对它的理解以及实现它的目的。

标签:世界历史哲学视野民族精神一、世界历史概念人类对“历史”这一概念的认识从未达成统一的界定,比如黑格尔指出:“原本的历史”、“反思的历史”、“哲学的历史”[1-p1] 那什么是“原本历史”,即它是对事物和事件在人的意识下所记忆的,把原本存在的东西在思想意识里得到表达,变成精神内外的表现,最后转化为人类的记忆之一,“反思的历史”,第一种,简而言之可理解为历史是反思的,它的内容实际上是作为整体的过去,就是历史家以自己信念、理念和客观的原则对历史材料表达出来,注重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思考和反思;第二种可以理解为反思性的历史,也被称作效用历史,一般这类通常是历史学家所期望的效用,他们意图旨在提供过去以及其生活的完整的、发展的历史描述。

这种效用的历史实际上是归属于现在,它应该是激活过去的各种记忆,并且将今天的需要填入到其中,因此任何统治者、政治家和各个民族通常被建议要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

第三种反思的历史是批判的历史,这种目的旨在构建成历史的历史,检查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历史的独特性和意图不是在处理主题中发现的,而是从历史家锐利的思考中得出的结论,它也是一种将现在带入过去的方法,就是通过主观想象来替代历史记忆。

第四种反思的历史是专门的历史,它能以自身的不完整性和特殊性而被人们所承认,因为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之中,也就是从整个民族生活中选取了某一个别性的一般性的视角来进行研究,比如说艺术史、宗教历史等,这种历史本身就是抽象的,但也是一般性的。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论马克思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视野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西部 项 目“ 克 思主 义人 类 学 的理 论 构 建研 究 ” 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目编 号 :8 Z 0 1 国 马 阶 项 0X X 0 。 作 者 简 介 : 鲁 洲 (9 6 )男 , 靖 师 范 学 院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教 授 。 邮 编 :5 0 1 许 15- , 曲 6 5 1
本 性 的 研 究 , 蒂 纳 的 孤 立 个 体 论 , 尔 凯 郭 尔 提 出 施 克 的 “ 的 存 在 ” 以 及 舍 勒 的 哲 学 人 类 学 , 像 当 时 的 人 , 正 经 验 人 类 学 的 兴 盛 一 样 ,属 于 人 类 学 方 向 的 哲 学 研
它 的 类 特 性 与 人 的 个 体 自 由 、人 的 异 化 及 其 克 服 、 人
如 果 说 , 代 哲 学 的 着 眼 点 是 客 观 世 界 、 代 哲 古 近
学 的着 眼 点 是 人 对 客 观 世 界 的 认 识 的 话 , 么 , 代 那 现 哲 学 的 着 眼 点 则 在 于 生 活 着 、 动 着 的 人 。研 究 人 , 活 研 究 人 的 种 种 性 质 , 人 为 出 发 点 研 究 人 类 世 界 , 明 以 表 了现 代 哲 学 的 人 类 学 转 向 。还 在 青 年 黑 格 尔 主 义 风 行
《 产 党 宣 言 》 期 间 既 关 注 市 民 社 会 与 法 ( 家 )旧 共 , 国 、
世 界及其对 人的专制 奴役 、 有 制和劳 动与资 本的对 私 立 、 质生 产与 社会 历史 、 本 主义 与无 产 阶级解 放 物 资
这 些 社 会 政 治 问 题 ; 上 升 到 人 类 学 高 度 , 注 人 类 又 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一)
【内容提要】“类哲学”是一种人的思维方式,它关注人的存在及未来走向,分析现实的人及其存在,确立起哲学思考人的存在的新的思考维度。

它的提出,并不是纯粹思想意识的产物,其最深厚的根基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规定和说明。

在一定意义上,“类哲学”具有“导向”的作用,引导着人类走向美好未来。

【关键词】类哲学/物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类存在
【正文】
高清海先生提出“类哲学”,旨在摆脱哲学史上人总是被抽象化理解因而失落了人这一理论困境,思考当代人的生存问题。

“类哲学”破除了传统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思维方式,确立起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存在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和说明。

本文试对这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物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思维方式
高清海先生提出“类哲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分析现实的人及其存在,用人的方式理解人,确立起哲学思考人的存在的新的思考维度,取代传统哲学的思考维度。

为此,他比较了物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思维方式。

物的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它面向人的外在自然,习惯于从日常经验和实证科学的视野,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去理解把握对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思维。

这种思维方法原本只适应于理解物的存在方式,但在人们崇尚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成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唯一思维方式,形成了以物的方式说明人的问题的哲学传统。

这就是哲学史上人总是被抽象化理解的主要认识论根源。

高清海先生指出,物的思维方式用观照自然的方式观照人,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其一,从人的发生学上理解人。

即寻找先定的本体,并由此引出人的本性规定。

这也就是传统本体论思维模式;其二,以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在人与物的区别中把人拆零,从不同于物的特性去规定人的本性;其三,在人的诸多本性规定中寻找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本性,把人理解为由这一特性所支配的存在物。

实际上,这三者都是认识物的“对象意识”,其固有的思维特点,使“本不能对象化的人对象化”(注:陆杰荣:《类哲学: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使不是纯自然化的人纯自然化。

因此,以物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全面地说明人的存在问题。

如果人类囿于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致使人的科学理性片面发展,因而引起诸如战争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

人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只有用人的方式观照人,才能真正理解人。

高清海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人虽来自于自然界,但同时又超越于自然界;人虽有自然生命,但同时又有超自然生命;人作为人,超越了物的“自在存在”,成为“自为存在”;人不断地将外在自然界变为人的“无机身体”,建立起与万物一体的开放性存在,使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无限的意义。

总之,人成为人,已是一种超越性存在,不能被简单归结为一物,用说明物的方式说明不了人的存在问题。

高先生认为,人的自为生命是在实践中不断创生的,应从“实践”观点出发说明人的问题。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必需的生活资源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

)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就是强调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说明人的存在。

应该说,高清海先生把实践思维方式定义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规定和说明。

在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仅仅被归结为与理论相对的认识论范畴,本质上还是从属于物的思维方式。

按照这种规定,实践只能说明理论问题,无法说明人的问题。

高先生把实践定义为“人的方式”,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的意义。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它还是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范畴,实践的认识论意义是从属于实践的人的生活世界的规定的。

实践一旦从认识论范畴转变为人的生活世界的范畴,马克思“类”理论的奥秘就全部被揭示出来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的“类”理论是在全新的哲学基地上形成的,其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

马克思抛弃了抽象的“类”概念,得到的是具体的“类”概念。

他从人的类活动(自为活动)引出人的类本性。

他明确强调:“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6、97页。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6、97页。

)人创造了自己的类本性。

人成为一种类存在,正是因为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类的生活和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要全面占有自己的类本质,也只能在实践中去完成。

实践的介入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人因而也成了一种超越性存在。

人能够突破人类自身的生活界限,同周围任何不曾发生联系的物种建立一体性关系,形成类的生活秩序,获得类本质。

从人类整体来说,人的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类本性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每一个体来说,生命活动的过程积淀了人的类本性。

无论如何,实践总是实际
地促成人的类本性的占有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实践。

这就是人的类生活的辩证法。

总之,马克思对“类”作出了现实的、历史的把握,是用人的方式理解人的哲学思考。

其中,实践观点是其出发点,辩证法是其分析方法。

高清海先生在重新界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类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作为“类哲学”的基础,是对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所作的根本性改造和变革。

二、类与人的存在方式
高清海先生提出“类哲学”,是力图以“类”对人的生存问题作出一个合理的说明。

“类”这个概念在最普泛的意义上含有自身统一性、自身统一体之意,即事物自身与他事物的统一性、一致性。

宇宙间每个物种内部都体现出“类”属性。

由于类性,宇宙间万事万物才呈现出一种终极秩序与终极和谐状态。

高清海先生之所以用类性来表征人性,是因为唯有人才有类本性,类在人那里才具有本质意义。

高先生通过比较物的类属性(种性)与人的类本性对此作出了说明。

他分析说,体现在物种之间的类联系,是由物种内部固有的本性所规定的一种天然性、本然性,它只是作为外在力量对物种起作用的,并不构成物种的活动对象和活动原则。

因此,事物既无类的生活,也无类的意识。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类本性成为人意识的活动对象,同时也是人活动的原则。

也就是说,人既有类的活动,又有类的意识。

有学者认为,“类对现实的具体的人具有先验性、超验性、经验性。

先验性是指人生来就处于特定的类关系中;超验性是指类的完整状态正是人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经验性是指人在生命活动中总是感受和经验到自己是类存在物、生存于类中。

”(注:刘啸霆高桂梅:《用类的观点看世界》,《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

)这些观点深刻说明,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类存在物,我们只有把人性理解为类性,才能把握住人之
本质。

类性就是人性,类理论是最能反映人本性的理论。

类是人的真正本性,类哲学便是真正人的哲学。

“类哲学”关注人的存在及未来走向,期待着以“类”为本位的人的实现,即马克思所揭示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的人。

以“类”为主体的人,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所憧憬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

在“类哲学”理论中,高清海先生阐述到,“类存在”状态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本质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存在状态。

这种统一又是否定性的统一,普遍性中包含了无限多样的个体差异性,而且也只能在无限多样的个体差异性中才得以存在。

据我理解,在人与人关系上,类生活准则就是要求建立人的依赖性和人的独立性相配合的和谐的人类共同体。

“类存在”作为集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3、82页。

),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3、82页。

)。

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既有社会的理性,又有独立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

人与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个性上完全自由。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人要根据“人既来自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的现实性,消除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实现“天人合一”的类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