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5df6fa2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9.png)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死亡率得到了较大的降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会加重新生儿的病情,其中院内感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新生儿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又经过了妈妈生产和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各种因素,特别容易被外界的致病菌侵袭,引发院内感染。
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防止院内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1. 医院环境因素医院处于高强度的医疗工作状态,由于人员的大量进出和医疗用品的频繁更换等原因,会存在一定的病原微生物扩散风险。
在新生儿科,在患儿的病情特别危重的时候,孩子就会被放置在婴儿保温箱、呼吸机等医疗设备里进行治疗,因此设备不干净、缺乏日常清洁和消毒的环境会使致病微生物聚集,增加新生儿受到感染的机会。
2. 父母及其他亲友因素在就医过程中,新生儿往往需要和妈妈、爸爸、阿姨等人打交道。
这些人中只要有一人患病或病情不明朗,就有可能带进来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使新生儿感染。
因此,家属或者照顾者要认真执行洗手和消毒等措施,保持医院内室内与外界隔离,避免带入任何外来感染。
3. 新生儿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且由于早产或出生体重较低、疾病等因素,导致免疫力差,因此新生儿本身就更容易受感染。
特别是在配合喂奶时,如果没有正确地进行洗手和喂奶前的表面消毒,很容易将致病微生物传给新生儿。
二、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1. 做好护理员的消毒防护消毒是预防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在每次接触患儿前及时消毒双手,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口罩、防护衣等防护措施,避免致病微生物传播。
2. 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在新生儿科,所有的设备、器械和用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高温消毒。
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室内环境必须定期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洁净和干燥。
3. 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为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医院可以设定探视时间,限制患儿的探视人数,并对进入新生儿科的人员进行身份查验,以确保进入科室的人员为合法和已消毒过的人员。
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课件
![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e5cf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e.png)
保证奶量和营养供给,以满足患 儿生长发育的需求。
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可采用鼻 饲或静脉营养支持。
皮肤护理与保暖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感染。 对于皮肤破损的患儿,应及时处理并预防感染。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调整患儿的保暖措施,避免过热或过冷。
04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常见并发 症及处理
肺炎
总结词
新生儿肺炎是院内感染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严重后 果。
其他并发症
总结词
新生儿院内感染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等。
详细描述
化脓性脑膜炎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护理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对 症治疗。感染性休克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症状,护理时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同时注意保暖和加强营养 支持。
05
真菌
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
感染途径与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
新生儿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 或物品,如床单、毛巾、医疗
器械等,而感染病原体。
血源性传播
新生儿在接受治疗或护理过程 中,由于皮肤破损或注射针头 等途径,病原体进入血液而引 起感染。
呼吸道传播
新生儿通过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或飞沫,而感染呼吸道疾病。
消化道传播
新生儿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 或水,而感染消化道疾病。
02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
严格手卫生
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 儿前后必须彻底洗手 ,并定期对手部进行 消毒。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 手卫生培训,确保他 们掌握正确的洗手方 法和步骤。
提倡使用快速手消毒 剂,以便在紧急情况 下迅速完成手卫生。
消毒隔离制度
染迹象。
新生儿病房预防院内感染措施ppt课件
![新生儿病房预防院内感染措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54530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0.png)
感染监测与报告
01
02
03
感染病例监测
建立有效的感染病例监测 系统,及时发现并记录可 能的感染病例。
报告制度
医护人员一旦发现疑似或 确诊的感染病例,应立即 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 便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数据分析与改进
定期对感染监测数据进行 分析,找出可能的感染源 和传播途径,持续改进预 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严格限制探访人数和时间,减少 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降低外部病
原体进入病房的风险。
环境管理
清洁与消毒
新生儿病房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 床头柜、门把手等,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通风换气
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定期开窗换气,减少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床位间距
确保床位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减少婴儿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
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的危害
危害新生儿健康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 易受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甚至死亡。
延长住院时间
发生感染后,新生儿需要继续住院 治疗,增加医疗负担和家庭经济负 担。
传播风险
病房内感染可能导致病原菌在医院 内传播,危及其他患者的安全。
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的原因
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的手部 卫生、医疗器械的消毒等未严格按照规 定操作,导致病原菌传播。
个人卫生
教育家属注意个人卫生,如勤 洗手、佩戴口罩等,避免将病 菌带入病房。
与医护人员沟通
鼓励家属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 沟通,及时了解宝宝的健康状 况,共同为宝宝的健康负责。
定期评估与改进
01
02
03
04
感染数据监测
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数据 进行监测和分析,掌握感染发
新生儿医院感染ppt课件
![新生儿医院感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36baa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c.png)
新生儿医院感染通常由接触传播 引起,具有起病急、症状不典型 、易感人群多等特点。
感染途径与类型
感染途径
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如医护人员手部、医疗器械、空气飞 沫等。
感染类型
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包括皮肤感染、 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
短期影响
新生儿医院感染可能导致发热、肺炎、腹泻等症状,影响生 长发育和健康。
制度内容
包括新生儿病房的清洁卫生、消毒隔离、手卫生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 规定。
加强监测与评估
监测体系
建立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定期 对新生儿病房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 处理感染病例。
评估机制
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感染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预防和管 理措施。
提高医疗水平
诊疗能力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生儿疾 病的诊疗水平,减少因误诊、误治导致 的感染风险。
对接触新生儿的医疗设备、仪 器、器械等进行彻底消毒。
对新生儿病房进行定期空气消 毒,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
对新生儿的脐带、皮肤等易感 染部位进行消毒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 理使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 指示进行用药。
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和 不良反应。
营养支持
根据患儿的营养需求,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如静脉注射营养液等 。
手术治疗
引流术
对于脓肿等感染病灶,可采用引 流术进行治疗,以排出脓液或坏
死组织。
清创术
对于伤口感染等病灶,可采用清创 术进行治疗,以清除坏死组织和异 物。
其他手术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其他 手术治疗,如器官切除、修复等。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与管理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f05364b1dd3383c4bb4cd254.png)
生素的使用率达100%。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 使用,且疗程长、剂量大,从而极易造成正常菌 群紊乱、耐药菌株增长、细菌变异、二重感染的 发生,导致院内感染率发生的增加。 (三)医源性交叉感染 • 1、侵入性操作增加 • 如呼吸机和胃肠外营养应用、气管插管反复吸痰 改变了呼吸环境、增加了感染机会,各种留置通 路的建立也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容易造成软组 织的感染。 • 2、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 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有重要作用,不重 视洗手清洁消毒会使感染率增大。此外,对喂奶
• (3)管理新生儿病区的物品:新生儿被服、
小毛巾消毒后才可使用,并每天更换;新生儿的 听诊器等诊疗用具、 喂奶用具和沐浴用具均一人 一用—消毒。 新生儿使用的恒温箱、蓝光箱、复 苏器具、呼吸机管、新生儿红外线抢救台等要定 期用电子消毒杀菌器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1 小 时,也可用 1∶200的含氯溶液擦洗消毒。新生儿 出院后所用过的物品及床单全部更换消毒。 3、加强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脐部、眼睛、口腔和呼 吸道的护理。① 口腔: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2次。② 皮肤:病情允许情况下每日淋浴1次,并 采用爽身粉扑皮肤皱折处,预防感染。③ 脐部: 脐带未脱落前,每天浴后脐部残端用:3%双氧 水擦洗-2%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并注意 保持脐部的干燥。④ 眼睛:保持清洁, 如有分泌
• (3) T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少: 机体产生单核 • • • •
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 白介素-8(IL-8)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低下。 (4)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淋巴结发育不全, 缺乏吞噬细胞的过滤作用,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 部的淋巴结内;巨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低。 由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低下,新生 儿很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局限, 易发生败 血症而全身扩散。且早产儿尤甚。 (二)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新生儿病房尤其是NICU内的新生儿均为高危重 症儿,常需使用抗生素,有研究报道新生儿病房抗
医院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
![医院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fb1ca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b.png)
医院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室是一个重要的医疗部门,负责接收和治疗新生儿患者。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因此,医院新生儿室的感染管理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医院新生儿室的感染管理达到标准,医院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一、医院新生儿室感染管理考核标准1.1 医院新生儿室的环境清洁卫生- 确保新生儿室的空气流通良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 定期对新生儿室进行消毒,特殊是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 确保医护人员和家属入室前进行必要的手部消毒。
1.2 医院新生儿室的医疗设备管理-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 对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 确保医疗设备的使用符合规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1.3 医院新生儿室的医护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感染管理培训,了解感染防控知识。
-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手部卫生和穿戴防护装备的规定。
二、医院新生儿室感染管理考核标准2.1 新生儿患者的感染监测与报告- 对新生儿患者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及时发现感染情况。
- 对新生儿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和报告。
- 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处理,避免感染的扩散。
2.2 新生儿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 确保新生儿患者的护理过程符合规范,避免感染的发生。
- 对新生儿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 培养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2.3 新生儿患者的家属教育与指导- 对新生儿患者的家属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教育和指导。
- 匡助家属正确使用医疗设备,避免感染的风险。
- 鼓励家属积极参预新生儿患者的护理过程,提高家庭护理水平。
三、医院新生儿室感染管理考核标准3.1 医院新生儿室的感染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措施和责任人。
- 对感染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
- 建立感染管理档案,记录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和效果。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突发应对措施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突发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8baaf2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6.png)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突发应对措施一、目的为了加强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管理,提高应对突发感染事件的能力,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新生儿病房(NICU)内发生的院内感染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三、组织架构1. 成立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感染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2. 设立感染控制小组,负责感染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和调查分析。
3. 设立医疗救治小组,负责感染患儿的医疗救治工作。
四、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培训。
2. 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空气质量管理,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 严格控制新生儿病房的人员流动,减少感染风险。
4. 加强新生儿的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护理,预防皮肤感染。
5. 加强新生儿的营养支持,提高其免疫力。
五、应对流程1. 发现感染病例:一旦发现新生儿病房内有感染病例,立即报告感染控制小组。
2. 感染控制小组调查:感染控制小组到达现场后,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感染病例的基本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医疗救治:医疗救治小组对感染患儿进行救治,制定治疗方案。
4. 全面排查:感染控制小组对新生儿病房进行全面排查,了解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5. 整改措施: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防止感染事件的再次发生。
6. 总结报告:对感染事件进行总结,形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六、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突发事件应对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感染事件的能力。
2. 定期开展感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实际效果。
七、记录和归档1. 感染事件应对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记录,应由感染控制小组负责收集、整理。
2. 记录应真实、完整,并按照要求归档。
本预案旨在为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指导和参考,希望所有医护人员严格遵守,共同维护新生儿的健康安全。
《新生儿院内感染》课件
![《新生儿院内感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61c9b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a.png)
新生儿院内感染可根据感染部位 分为呼吸系统感染、皮肤感染、 胃肠道感染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同 时,新生儿胃酸分泌少,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病因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 常见。常见的感染源包括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病房环境等。
免疫力低下
住院时间长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 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感染。
住院时间越长,新生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越多,感染的风险越大。
医疗操作频繁
特殊疾病
频繁的医疗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 管等,增加了新生儿与病原体的接触机会 。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畸形等特 殊疾病的新生儿,由于免疫力和抵抗力低 下,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05
CATALOGUE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新生儿在保温箱中发生感染
案例二
新生儿在产房中接触感染源
案例三
新生儿在病房内与其他感染患儿接触
案例分析方法与思路
01
02
03
04
分析每个案例的感染源 、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对比不同案例之间的异 同点
探讨感染发生的原因和 防控漏洞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和建议
02
CATALOGUE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新生儿院内感 染发生率存在差异,可能 与当地医疗水平、卫生条 件和病原体的分布有关。
时间分布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在不同季节和月份有所变 化,可能与医院环境和微 生物的繁殖有关。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f06118a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4.png)
ONE
KEEP VIEW
WENKU
WENKU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 染
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KU
WENKU
WENKU
汇报人:可编辑
REPORTING
2024-01-06
CATALOGUE
目 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新生儿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现状 •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案例分析 •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防控措施
WENKU
WENKU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WENKU
WENKU
WENKU
REPORTING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护人员在接 触新生儿前后均应彻底洗手,必要时 进行手消毒。
家长手卫生
向家长宣传手卫生的重要性,指导家 长在接触新生儿前后也进行手卫生清 洁。
严格消毒和灭菌操作
医疗器械消毒
对新生儿常用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等进行定期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病房空气消毒
定期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总结词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详细描述
新生儿病房应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对病房内的空 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降 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总结词
加强手卫生
详细描述
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应加强 手卫生,勤洗手、使用手消毒剂等措施,以减少细菌传 播。
总结词
合理使用抗生素
详细描述
加强新生儿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 发现并处理感染病例,防止感染扩散。
PART 03
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现 状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cfd8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3.png)
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宣教与沟通
向新生儿家属宣传预防医院感染 的知识,提高家属的预防意识。
定期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新生 儿的病情和护理情况,解答家属
的疑问和困惑。
对家属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使其能够正确地护理新生儿,降
低感染风险。
05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治疗与预后
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细菌感染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消毒液 ,确保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 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加强手卫生宣传和教育,提高 医护人员对手部卫生的重视程 度。
定期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 性,对不遵守规定的进行整改 和处罚。
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操作
评估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必要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如不必要的插管、注射等 。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果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手上携带的病原体可能会传染给新生儿。
04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新生儿护理与消毒隔离措施
定期对新生儿病房进 行清洁和消毒,确保 环境卫生。
实施隔离措施,将感 染与非感染新生儿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
对新生儿使用的物品 、衣物、尿布等进行 严格的消毒处理。
新生儿在医院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时间 越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越多,感染 的风险越大。
长期住院可能导致新生儿与家庭成员 之间的接触减少,影响亲子关系的建 立。
侵入性诊疗操作
新生儿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 管等,容易发生感染。
这些操作破坏了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体 内。
长期预后评估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cae58a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0.png)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使他们更容易感染病原体。
为了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医院和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医院需要加强新生儿的护理管理。
这包括定期的培训和监督,以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护理技术和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还应该建立严格的消毒和清洁制度,对新生儿病房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其次,医院需要加强新生儿的监测和诊断。
医护人员应该定期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对于疑似感染的新生儿,医院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测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第三,医院需要加强新生儿的防护措施。
这包括加强新生儿的保暖,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以及使用无菌器械和药物。
此外,医院还应该加强对新生儿的口腔护理,预防鹅口疮的发生。
第四,医院需要加强孕妇的感染预防。
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携带病原体,将其传给新生儿。
因此,医院应该对孕妇进行常规的感染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孕妇的感染。
此外,医院还应该加强孕妇的卫生教育,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
第五,医院需要加强新生儿的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某些感染的有效方法。
医院应该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为其提供适当的疫苗接种,以提高其免疫力。
第六,医院需要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环境管理。
这包括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控制访客的数量和活动,以及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此外,医院还应该加强对新生儿病房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除了上述措施外,医院还应该加强对新生儿的营养支持,提高其免疫力。
此外,医院还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总之,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护理管理、监测和诊断、防护措施、孕妇感染预防、疫苗接种、环境管理以及营养支持,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院内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585b0ee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2.png)
医院感染控制 手部清洁
皮肤表面微生物 • 正常寄居于皮肤的微生物(常在菌落)
– 很少致病 – 除非由于创伤或通过医疗设备(如静脉
插管)进入体内组织中 • 污染的微生物(一过性菌落)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暴发 的识别和控制
1 1
院内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 对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归于院内感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控制已经不是“消消毒” 这么片面的事情了,而是会影响 到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的重要 问题。
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防治措施
• 医院内应建立完善日常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 增强医务人员的院内感染意识,认识发生院内感染
的危害性 • 感染监控工作应当有专人负责。规定:
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设医院感染管理科, 10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医院不得少于5人,500张 床位以上的医院不得少于3人,300-500张床位的 医院不得少于2人,300张床位以下的不得少与1人
Marisa. J Pediatr 2001; 77 (Supl.1): S81-S96
新生儿病房及NICU
➢院内感染暴发的高发区域!!!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 各地相继建立新生儿 病房及NICU以来,院 内感染暴发时有报道
4
我国新生儿院内感染近状
2008年8月28日到9月16日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患者中,有8名新生儿从9月5日至15日 先后死亡。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成立联合调查小组,进驻该院 全面调查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新生儿死亡与院内感染有关。
新生儿院内感染讨论课件
![新生儿院内感染讨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ae194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5.png)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初始治疗方案无效,应根据细菌培养和 药敏试验的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对于一些特定的高危新生儿,如早产儿、低 出生体重儿或患有某些严重疾病的新生儿, 可能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
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应充分考虑新生儿的体 重、生理状态和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以 确保有效的治疗。
准确性
数据和信息要准确无误,避免 误导和延误处理。
保密性
涉及患者隐私的信息要保密, 尊重患者权益。
持续性
监测与报告工作要持续进行,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
。
05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治疗与管 理
治疗方法的选择
根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选 择治疗方法
医生应根据病原体的类型、感染部位以及感 染程度,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案例三
1. 调查设计
为了了解新生儿科医师对于抗生素使用的认知情况,进行了一项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抗生素的抗菌谱、药 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指征等方面的认知。
2.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儿科医师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具有较为准确的认知。但是,仍有部分医师在某些方面存在认 知不足的情况。
分类
新生儿院内感染可分为早发性感 染和晚发性感染,早发性感染通 常在出生后1周内发生,而晚发性 感染则在出生1周后发生。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率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病率较高,根据不同的研究,发病率在 5%-10%之间。
死亡率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死亡率也较高,特别是早发性感染,死亡 率可达10%-20%,而晚发性感染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仍可 达到5%-10%。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院内感染特点
感染的部位
魏雪芳.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0,35(2):157~158.
新生儿院内感染特点
病原体的常见种类
罗琳雪,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3):339~340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避免和减少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 合理的病房布局 ——病房的位置
位于医院清洁的环境中,远离传染源, 靠近产科病室及产房。
株增长而导致院内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住院时间长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医院性交叉感染多
侵入性操作增加 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病房空气污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医源性交叉感染
侵入性操作增加
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胃肠外营养应用、各种留置通路等增加 了皮肤、粘膜损伤,容易造成软组织的 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合并感染者, 选用高效低毒的抗生素,有 针对性选一种,不采用两联或三联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加强对霉菌感染的防治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加强营养
早期喂养,促进肠道正常菌群建立
强调母乳喂养 保证足够热量,不能口服者提供静脉营养。 补充免疫球蛋白:可静脉注射丙球或血浆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合理的病房布局——病室内设计
注意通风、采光和向阳,外窗应设双层
玻璃, 室内墙壁和天花板应无裂隙、不落尘,
地面应选择防滑、便于清洗和消毒的材料。
各新生儿室之间装有大型玻璃窗,以便相对 独立,同时也利观察,各病室内设有专有的 新生儿沐浴池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池。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人员流动过多带动气流,使含有致病微生 物的尘埃或飞沫小滴随空气流动飞扬,造成空 气污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特点
常见部位
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
常见病原体
G+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假单胞菌属、肠球菌原菌 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 真菌感染:是引起NICU院内感染的第三种 常见病菌,病死率约为 20-40%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 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低下
注意: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低下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
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 皮肤:结构和功能不成熟,胚胎26周前 角质层未完全发育, 早产儿出生2周后皮 肤的结构和功能才与足月儿相近。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措施
病房空气消毒:
通风换气:每日早晚2次,1小时/次。
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2h/次。 病情严重不能移动(使用呼吸机)者,可用中药熏。 地面、床头桌、工作台每天用“84”消毒液擦洗。 病房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措施 病房物品的消毒:
粘膜:胃肠道粘膜通透性大,胃酸和胆 酸少,正常菌群未完全建立。
脐带:天然的窗口
皮肤屏障功能差
新生儿皮肤的屏障功能脆弱,皮肤中含水量 较多,pH 值较高,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诊疗护理中易损伤皮肤,,皮肤完整性受损, 皮肤屏障功能受到破坏。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
防御功能差,很易擦伤而致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眼睛:保持清洁, 如有分泌物, 用生理盐水或 3%硼酸棉球自内眦向外轻轻拭净, 再 用眼水滴眼或眼膏涂眼, 2次/d。 口 腔:用生理盐水清洁2次/日,动作轻柔 注意避免损伤口腔粘膜。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呼吸道:抬高头肩部, 取侧卧位以防分泌物或 呕吐物误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 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 氧:氧气装置应常规的消毒; 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或气管内吸痰严格无菌操作
手细菌培养标准:菌落数≤5cfu/cm2,无致病菌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加强护理 皮肤和脐部 眼睛 口腔 呼吸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皮肤:病情允许情况下每日淋浴1次 皮肤皱折处扑爽身粉 脐部:脐带未脱落前注意保持干燥 每天浴后脐部残端用:
3%H2O2擦洗-2%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
注意:新生儿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局部
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足月儿≥母体水平(超过5%~10%) 早产儿、SGA和过期儿<母体 (胎盘功能不全) 剖腹产儿≈母体,阴道分娩儿>母体 (子宫和产道的挤压) T1/2 约为21天,生后血清水平迅速下降。 生后6个月开始大量合成,5~6岁后达成人水平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
IgA:不能通过胎盘
脐血测出IgA提示宫内感染
生后2周±体内出现IgA, 6~7岁达成人水平
分泌型IgA(S-IgA):
主要局部产生,仅10%来自血清 缺乏易患呼吸道和肠道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
IgM:不通过胎盘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规范医疗行为
凡是进入新生儿室的人员一律要洗手、更 衣、换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治疗或操作时必须戴消毒口罩。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规范医疗行为
手的清冼和消毒。 洗手的方法:肥皂加流水洗手3min
洗手频率:>35次/日
洗手指征:所有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
脐血测出IgM可诊断宫内感染
生后1周血清含量骤然增高,是体内最早合成 的一种免疫球蛋白,
生后最初几个月内机体主要合成的免疫球蛋白
缺乏易发生G-菌的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有研究报道新生儿病房抗生素的使用率 达 100%。 广谱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大、疗程
长,引起正常菌群紊乱、细菌变异、耐药菌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 高危因素和管理
周口市中心医院
翟喜玲
概 述
院内感染 即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 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简称 医院内感染。
概 述
WHO估计每年约有500万新生儿死 亡,其中98%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由感染引起的死亡每年约有160万, 或占新生儿死亡的40%。
概 述
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内集中了较多的危重新生儿和极低 出生体重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广谱 抗生素的使用及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很易 发生院内感染。因此,必须有完善的消毒 隔离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避免和控制院 内感染的发生。
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严格导致感染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医源性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对洗手及手的清洁消毒重视不够 对喂奶用具的清洁消毒、配奶卫生 注意不够 接触患儿的护理用具消毒灭菌不严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医源性交叉感染 病房空气污染
空气不流通、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都有利 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感染途径
产 前 血行播散 羊膜穿刺 取绒毛 宫内输血 产 时 产道 胎膜早破 产程延长 助产 3天后起病 产 后 环境污染 自身的感染
3天内起病
G-杆菌
G+球菌
概 述
发生率
发展中国家:6.5~38‰
非洲:20‰ 亚洲 :15‰ 极低出生体重儿: 68%
发达国家:1-5‰
极低出生体重儿: 15~20%
被服、小毛巾消毒后使用,并每天更换。
听诊器等诊疗用具、喂奶用具和沐浴用具
均一人一用一消毒。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管理及防冶
病房物品的消毒:
恒温箱、蓝光箱、复苏器具、呼吸机管、新 生儿红外线抢救台等定期用电子消毒杀菌器 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次1小时;或用 1:200 “84” 消毒液擦洗。
出院时患儿用过的所有物品全部更换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