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标准通风设计与计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通风设计及计算
在隧道运营期间,隧道内保持良好的空气和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

为了有效降低隧道内有害气体与烟雾的浓度,保证司乘人员及洞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公路隧道应做好通风设计保证隧道良好通风。

5.1通风方式的确定
隧道长度:长度为840m ,设计交通量N = 1127.4辆/小时,双向交通
隧道。

单向交通隧道,当符合式(5.2.1)的条件时,应采用纵向机械通风。

6210L N ⋅≥⨯ (5.1) 该隧道:远期,
61127.4248400.10 2.2710L N ⋅=⨯⨯⨯=⨯>6210⨯ 故应采用纵向机械通风。

5.2需风量的计算
虎山公路隧道通风设计基本参数:
道路等级 山岭重丘三级公路
车道数、交通条件 双向、两车道、 设计行车速度 v = 40 km/h =11.11m/s
隧道纵坡 i 1 =2% L 1 = 240 m i 2 = -2% L 2=600 m 平均海拔高度 H = (179.65+184.11)/2 = 181.88 m 隧道断面周长 L r = 30.84 隧道断面 A r = 67.26 m 2 当量直径 D r = 9.25 m 自然风引起的洞内风速 V n = 2.5 m/s 空气密度:31.20/kg m ρ=
隧道起止桩号、纵坡和设计标高: 隧道进口里程桩号为K0+160,设计高程181.36米。

出口里程桩号为K1,
设计高程180.58米。

隧道总长度L 为840m 。

设计交通量:1127.4辆/h
交通组成:小客 大客 小货 中货 大货 拖挂
19.3% 30.1% 7.8% 17.3% 22.6% 2.9%
汽 柴 比:
小货、小客全为汽油车 中货为0.68:0.32 大客为0.71:0.29 大货、拖挂全为柴油车 隧道内平均温度:取20o C
5.2.1 CO 排放量
据《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中关于隧道内的CO 排放量及需风量的计算公式,行车速度分别按40km/h 、20km/h 、10km/h 的工况计算。

取CO 基准排放量为:30.01/co q m km =⋅辆 考虑CO 的车况系数为: 1.0a f = 据《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中,分别考虑工况车速40km/h 、20km/h 、10km/h ,不同工况下的速度修正系数fiv 和车密度修正系数fd 如表5.1所示:
表5.1 不同工况下的速度修正系数和车密度修正系数取值
考虑CO 的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平均海拔高度:181.36180.58
180.972
m += 取 1.45h f =
考虑CO 的车型系数如表5.2:
表5.2考虑CO 的车型系数
交通量分解:
汽油车:小型客车218,小型货车88,中型货车133,大型客车241 柴油车:中型客车62, 大型客车98,大型货车255,拖挂33 计算各工况下全隧道CO 排放量: 按公式(5.3.1)计算,
()161
3.610n
CO co a d h iv m m m Q q f f f f L N f ==
⋅⋅⋅⋅⋅⋅⋅⋅⨯∑ (5.2.1) 式中
CO Q ——隧道全长CO 排放量(m ³/s)
co q ——CO 基准排放量(3/m km ⋅辆 ),可取 30.01/m km ⋅辆 ;
a f ——考虑CO 的车况系数,取为1.0;
d f ——车密度系数,按表5-1取值;
h f ——考虑CO 的海拔高度系数,取 1.45h f =
iv f ——考虑CO 的纵坡—车速系数,按表5-1取值; m f ——考虑CO 的车型系数,按表5-2取值;
n ——车型类别数;
m N ——相应车型的设计交通量辆/h 。

当40/v km h =时 查表得到:
q co =0.01 , f a =1.1 , f d =1.5 , f h =1.5 ,
L 1 = 240 , L 2 =600 , f iv1 =1.0 , f iv2 =1.0 ,
6
1
0.01 1.1 1.5 1.45 1.08403.610CO Q =⨯⨯⨯⨯⨯⨯⨯
()218629825533 1.088 2.513352417⨯++++⨯+⨯+⨯+⨯⎡⎤⎣⎦ 30.0181/m s =
其他各种工况车速下CO 的排放量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如表5.3:
表5.3 各工况车速下的CO 的排放量
最大CO 由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在工况车速为10km/h 时,CO 排放量最大,为:30.0712/CO Q m s =
稀释CO 的需风量
根据技术要求,CO 的设计浓度为:
正常行驶200ppm δ=,阻塞路段为300ppm δ=
隧址夏季设计温度取 20o C ,换算成为绝对温度27320293T K =+= 稀释CO 的需风量按(5.3.2)公式计算:
()60010CO req CO Q p T
Q p T δ=⋅⋅⨯ (5.2.2)
式中 ()req CO Q ——隧道全长稀释CO 的需风量(m ³/s)
δ——CO 设计浓度(正常路段为250ppm ,阻塞路段为300ppm )
; 0p ——标准大气压(kN/m ²),取101.325 kN/m ²;
T ——隧址夏季的设计气温(K )
,取 293K ; p ——隧址设计气压,取为 97.880kN/m ²; 0T ——标准气温,取273K 。

()60.0712101.325293
1020097.88273
req CO Q =
⋅⋅⨯ 3395.5/m s =
5.2.2烟雾排放量
取烟雾基准排放量为:22.5m /km VI q =⋅辆 考虑烟雾的车况系数为:() 1.0a VI f =
依据《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分别考虑工况车速80km/h 、 60km/h 、40km/h 、20km/h 以及交通阻塞(阻塞路段车速按10km/h 及长度按1km 计算)时,不同工况下的速度修正系数()iv VI f 和车密度修正系数d f 如表所示:
考虑烟雾的海拔高度系数
平均海拔高度:181.36180.58
180.972
m +=,取 1.25h f =
考虑烟雾的车型系数如下表5.5
表5.5 考虑烟雾的车型系数
按公式(5.3.3)计算各工况车速下烟雾排放量:
()()()()()
61
1
3.610n
D
VI VI d m a VI h VI iv VI m VI m Q q f f f f L N f ==⋅⋅⋅⋅⋅⋅⋅⋅⨯∑ (5.2.3)
式中 VI
Q ——隧道全长烟雾排放量(m ³/s)
VI
q
——烟雾基准排放量(m ³/km ⋅辆),可取2.5 m ²/km ⋅辆; ()a VI f ——考虑烟雾的车况系数,按规范取值,取 1.0; ()
h VI f
——考虑烟雾的海拔高度系数,按规范查得取1.25;
d f ——车密度系数,按表5-4取值;
()iv VI f ——考虑烟雾的纵坡—车速系数,按表5-4取值; ()
m VI f
——考虑烟雾的车型系数,按表5-5取值;
n
D ——柴油车车型类别数。

算出各工况车速下的烟雾排放量如下表5.6:
表 5.6 各工况车速下的烟雾排放量
最大烟雾排放量:由上述计算可知,在工况车速为10(km/h )时,烟雾排放量最大,为:32.404/VI Q m s =
稀释烟雾的需风量
根据规范,正常时取烟雾设计浓度为K=0.00701m -,交通阻滞时取烟雾设计浓度为K=0.00901m -
稀释烟雾的需风量按公式(5.3.4)计算:
()VI req VI Q
Q K
= (5.2.4)
式中 ()req VI Q ——隧道全长稀释烟雾的需风量(m ³/s)
K ——烟雾设计浓度(1m -)
()32.404
267.11/0.0090
VI req VI Q Q m s K ===
5.2.3稀释空气内异味的需风量
取每小时换气次数为5次,则有:
()r req A L
Q n t
⋅=⋅异味 (5.3.5)
计算得:
()367.26840
5156.94/3600
req Q m s ⨯=⨯=异味
5.2.4交通阻滞时的通风量计算
CO 设计浓度为δ=300ppm 烟雾设计浓度K=0.0090 1m - 取隧道长度L=1000m 设计时速v=10km/h 则有:
交通阻滞时稀释CO 的需风量
()60.0712101.325293
1030097.88273
req CO Q =⋅⋅⨯
3263.7/m s =
交通阻滞时按烟雾排放量计算通风量
()32.404
267.11/0.0090
VI req VI Q Q m s K ===
结论
综合以上计算可知,本隧道的通风量由烟雾排放量的需风量决定,为 ()3386.6/req CO Q m s =
5.3通风计算
5.3.1计算条件
隧道长度:840m L =
隧道断面面积:267.26m r A = 隧道断面周长:30.84r G m =
隧道当量直径:4463.74
8.2730.84r r r D D m G ⨯=== 设计交通量(远期):1127.4/h 辆
需风量:()3386.6/req CO Q m s = 隧道设计风速:()386.6
5.75/67.26
req CO r r
Q v m s A =
=
= 隧址空气密度:31.20/kg m ρ=
表5.7 损失系数
5.3.2隧道内所需升压力计算
(1)自然风阻力(2
12
e r r r L
v D ρξλ⎛⎫++⋅
⋅⋅ ⎪⎝
⎭)
: 2
12
m e r r r L
p v D ρξλ⎛⎫∆=++⋅
⋅⋅ ⎪⎝
⎭ (5.3.1) 式中 e ξ——自然风阻力(N/m ²);
e ξ——隧道入口损失系数,可按规范取值,取0.6;
r v ——自然风作用引起的洞内风速,取2~3 m/s ,取3;
ρ——空气密度,取1.2kg/m ³
L ——隧道长度
r λ——隧道壁面摩阻损失系数,可按规范取值,取0.02; r D ——隧道断面当量直径,计算得9.25r D m =; r A ——隧道净空断面积(m ²), r G ——隧道断面周长。

(2)通风阻抗力(r p ∆):
212r e r r r L p v D ρ
ξλ⎛⎫∆=++⋅⋅⋅ ⎪⎝
⎭ (5.3.2)
式中
r v ——隧道设计风速(m/s ), 6.07/r v m s = (3)交通通风力(t p ∆):
2()()2
m t t r r A p n v v A ρ
++∆=⋅⋅⋅- (5.3.3-1)
式中
t p ∆——交通通风力;
n +——隧道内与r v 同向的车辆数,()
3600t N L
n v +++⋅=⋅; (5.3.3-2)
()t v +——与r v 同向的各工况车速(m/s )
m A ——汽车等效阻抗面积(m ²)
11(1)m cs cs cl cl A r A r A ξξ=-⋅⋅+⋅⋅ (5.3.3-3)
式中
cs A ——小型车正面投影面积(m ²),可取2.13 m ²; cl A ——大型车正面投影面积(m ²),可取5.37 m ²;
cs
ξ
——小型车空气阻力系数,可取0.5;
cl ξ——大型车空气阻力系数,可取1.0; 1r ——大型车比例,为0.556 。

则有:
11(1)m cs cs cl cl A r A r A ξξ=-⋅⋅+⋅⋅
()10.556 2.130.50.556 5.37 1.0=-⨯⨯+⨯⨯
23.46m =
当速度40/11.11/v km h m s ==时,
自然风阻力:212e r r r L v D ρξλ⎛⎫++⋅⋅⋅ ⎪⎝
⎭=2840 1.210.60.0239.252⎛
⎫++⨯⨯
⨯ ⎪⎝⎭=218.45/N m 通风阻抗力:r p ∆=212e r r r L v D ρ
ξλ⎛⎫++⋅⋅⋅ ⎪⎝

=2
840 1.210.60.02 5.759.252⎛⎫++⨯⨯⨯ ⎪⎝

=267.77/N m
交通通风力: ()3600t N L n v +++⋅=⋅=1127.4840
360011.11
⨯⨯=23.68
2()()2m t t r r A p n v v A ρ++∆=⋅⋅⋅-=23.46 1.225.1(11.11 5.75)67.262⨯⨯⨯-=241.52/N m
所需升压力(p ∆):
p ∆=m r t p p p ∆+∆-∆
=218.4568.7741.5245.7(/)N m +-=
其他各种工况车速下,隧道内所需升压力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出计算结果5.8:
表5.8 隧道内所需升压力计算结果表
5.4通风机台数的计算
在满足隧道设计风速 6.07/r v m s =的条件下,射流风机台数可按式(5.4.1)计算:
j
p
i p ∆=
∆ (5.4.1) 式中 i ——所需射流风机的台数(台);
j p ∆——每台射流风机升压力(2/N m )。

每台射流风机升压力按式(5.5.2)计算:
2
1j r j j r j A v p v A v ρη⎛⎫∆=⋅⋅⋅-⋅ ⎪ ⎪⎝⎭
(5.4.2)
式中 j v ——射流风机的出口风速(/m s );
j A ——射流风机的出口面积(2m );
η——射流风机位置摩阻损失折减系数,按规范取值。

(1) 选择900型射流风机所需台数
900型射流风机每台的升压力j p ∆的计算: 取25/j v m s =,20.636j A m =,0.8η=则有: 代入得:
20.636 6.071.22510.867.2625j p ⎛⎫
∆=⨯⨯
-⨯ ⎪⎝⎭
4.5=(2/N m )
故 86.37
19.220()4.5
i =
=≈台 (2) 选择1120型射流风机所需台数
1120型射流风机每台的升压力j p ∆的计算:
取30/j v m s =,20.98j A m =,0.9η= 代入得:
20.98 6.071.23010.967.2630j p ⎛⎫
∆=⨯⨯
-⨯ ⎪⎝⎭
8.9=(2/N m )
故 86.37
9.710()8.9
i =
=≈台 5.5风机的布置
经过综合考虑,本隧道选用900型射流风机,通风机选择两侧对称布置,间距84米。

射流机设置于建筑限界以外20cm 处,风机轴线与隧道轴线平行采用固定式设置,支承风机的结构应保证在实际静荷载的15倍以上,风机安装前应做支承结构的荷载实验。

在通风机的使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调整,做到最优化的布置及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