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之八纲辨证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之八纲辨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71475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3.png)
辨证施治 君臣佐使
个体化治疗 注意药物副作用
根据八纲辨证结果,针对不同证 候选择合适的药物。
考虑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 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4/2/2
20
常用方剂选用依据和技巧
01
02
经典方剂
选用历代医家验证有 效的经典方剂,如四 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现代研究成果
参考现代药理学、临 床研究成果,选用具 有明确疗效的现代方 剂。
注意阴阳失调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需结合阴阳辨 证进行分析。
分析病因
寒邪致病多表现为寒证,热邪致病多 表现为热证。
2024/2/2
14
04
常见病症八纲辨证分析
Chapter
2024/2/2
15
感冒病症八纲辨证分析
风寒感冒
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 稀白痰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五行在八纲中应用
根据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木与酸味、绿色、春季、东方等相应,火与 苦味、红色、夏季、南方等相应,土与甘味、黄色、长夏、中央等相应,金与辛味、 白色、秋季、西方等相应,水与咸味、黑色、冬季、北方等相应。
9
案例分析:阴阳五行指导八纲辨证
案例一
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根据八纲辨证,可判断为里证、寒证、虚证。 结合阴阳五行理论,可进一步分析为阳虚阴盛,治疗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01 02 03 04
2024/2/2
案例二
慢性胃炎治疗案例,探讨脾胃虚 寒、胃热阴虚等证候的用药策略。
案例四
糖尿病治疗案例,讨论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等证候的降糖药物配伍。
22
06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952fa9767f5acfa0c7cd6f.png)
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
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
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完整版ppt课件
5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
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完整版ppt课件
张子和 20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 派)
完整版ppt课件
21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滋阴派
完整版ppt课件
39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 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 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 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完整版ppt课件
40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完整版ppt课件
11
景东
《伤寒杂病论》
)汉 张
·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机 (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仲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知识保健讲座ppt课件
![中医知识保健讲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42d4c704a1b0717fd5dded.png)
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 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
又一理论基础。人体经络主要有十 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相关网站:/wiki/经络学说
26
十二正经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经脉 十二经别
(主干)
里证
但寒不热 多有变化 沉脉 但热不寒
半表半里 寒热往来 变化不大 弦脉
证
胸胁苦满
6
寒热辨证
寒证
热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暖
发热 恶热喜冷
面色
白
赤四肢Leabharlann 冷热口渴不渴
口渴喜冷饮
二便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象
舌淡 苔白润 舌红 苔黄燥
脉象
迟脉 紧脉
数脉
7
虚实辨证
病程体质 精神声息 疼痛
寒热
舌象 脉象
“论治”又叫“施治”——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4
中医辩证
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气血津液辩证:是以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变为 主要内容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辩证:是外感疾病的一种辩证方法,包括:三 阴、三阳六种症候
5
表里辨证
症状
舌象
脉象
表证
恶寒发热 变化不大 浮脉 头疼身热
心小舌脉汗喜神火赤苦夏喜神视热
肠
暑
脾胃口肉涎思意土黄甘长思意坐湿 夏
肺大鼻皮涕悲魄金白辛秋悲魄卧燥 肠
肾膀耳骨唾恐志水黑咸冬恐志立寒 胱
心三 包焦
20
药物五味:
酸 能收 能涩——止汗止咳 止泻
涩精缩尿 固崩止带 苦 能泻 能燥——通泄 燥湿
第1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ppt
![第1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ppt](https://img.taocdn.com/s3/m/16f05f20ba0d4a7302763af3.png)
五华 爪 面 唇 毛 发
2)病理方面
脏腑气血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 局部病变是脏腑气血病变的外在反映
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变可相互影响
3)诊断方面
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脉色等外在病理表现 ,就可判断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体 筋二、辨证论治
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性概括。
症状
自觉症状:病人自己感觉到的不适。如眩晕、恶心等。(症状) 他觉症状:医生通过检查所得到的情况。如舌象、脉象等。(体征)
症状、体征是证候产生的基础。若干症状、体征 产生证候。症状体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而证 候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
辨证:是在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中医
⑴生理方面
人体内通过调节机能,保持着和自然界的统一
人对季节变化可以作出相为之适应的调节反映 人对昼夜晨昏可以作出相为之适应的调节反映 人对地域环境变化可以作出相为之适应的调节反映
⑵病理方面
各季节都有不同的多发病
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与常见病
因为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所以治疗疾病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理论,将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 因、病变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等情况以及各种病变之间的 关系,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以经络为联系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现:
1)生理方面
每一个脏和相应的腑相应的形体诸窍之间有相应 的联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3a229c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d.png)
中医理论(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进一步解释展开全文第一节整体观念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表现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可分割,功能活动方面相互协调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疾病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疾病的治疗方面,局部病多从整体治疗。
2.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即“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如: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变化的影响,地区变化的影响等。
3.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关系(1)社会的治乱对人体的影响。
(2)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人体身心健康。
第二节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含义(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自觉或他觉的一种不正常表现。
如头昏、腹胀、恶心等。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关系的总概括。
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如风寒表实证,脾阳虚证。
(3)病:是指从发病到传变的全过程具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征的疾病过程。
如:麻诊、天花、湿温病、温病、外感病、内伤杂病等。
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1)联系:三者都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证。
(2)区别: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
证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
病反映了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3.辨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辨证论治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5.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掌握病与证的关系,既要辨证,又要辨病。
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治疗更有针对性,全局性。
(1)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简捷性。
中医学课件ppt
![中医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cdff3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b.png)
针灸的操作方法
针灸的操作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需由专业医师进行。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注意消毒、避免感染,同 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的原理
推拿的适应症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推拿主要用于治疗肌肉劳损、关节扭伤、 颈椎病等。
推拿的操作方法
详细描述
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一些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如六味地黄丸 、逍遥散等,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合理选用中药和方剂,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
04
针灸推拿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原理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和 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的适应症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由气 血不和所致,治疗月经不调应以调和气血为主,同时根据 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痛经
痛经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痛经多由寒凝气滞所 致,治疗痛经应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为主,同时根据不 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产后调理
产后调理是妇科重要环节之一,中医认为产后调理应以补 益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
虚与实
辨别邪正盛衰,确定治疗原则。
脏腑辨证
肝与胆
肝主疏泄,主藏血 ,与胆相表里。
肺与大肠
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与大 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主神明 ,与小肠相表里。
脾与胃
脾主运化,主统血 ,与胃相表里。
肾与膀胱
肾主藏精,主生长 发育与生殖,与膀 胱相表里。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180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180页)](https://img.taocdn.com/s3/m/6d054efd19e8b8f67c1cb99f.png)
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
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
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
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
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
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
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 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 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 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 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 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 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 内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 其内,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课件
整体观辨证论治PPT课件
![整体观辨证论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a303a01ed9ad51f11df259.png)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
8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 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 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 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 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 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 体观。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
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又
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
体。
-
5
●形神一体观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 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 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 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
15
●因地制宜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环境的影 响,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 理环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 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环 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 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 温热湿润。
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 治疗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 而东南慎用辛热之品。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 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若“天”与“地” 相对而言,则主指“气候”。
-
9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生物变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生理: 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经典中医课件ppt
![经典中医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8453c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1.png)
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
总结词
阐述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包括脏腑的 功能、经络的循行等。
详细描述
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认识。中医学将人体分为脏腑和经络两大系统,脏腑 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等。脏腑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 以及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 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详细描述
推拿是一种以手法按摩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和经络,可以舒缓肌肉疲劳、促进气血流通。推 拿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按、摩、揉、捏、拍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
推拿虽然舒适,但并非人人适用。如有骨折、皮肤感染等情况,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针灸与推拿的临床应用
经典中医课件
目录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药与方剂 • 针灸与推拿 • 中医诊断与治疗 • 中医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要点一
总结词
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 病等。Fra bibliotek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 影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从整体上 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另一 重要原则,通过对疾病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未病则是预防 为主的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机体抵抗力。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介绍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包括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等。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28d274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1.png)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体。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来确定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
以下分别介绍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要保持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的变化都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解释。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通过对五行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数百个穴位。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可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身体的作用。
中医的辨证论治:1. 辨证:中医治疗的第一步是对疾病进行辨证。
辨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来确定病因和病机。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2. 辨别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体内的病机有关,包括气机、湿热、血瘀、阻滞等。
根据病机的不同,中医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调理病机。
3. 辨病性质:中医辨病性质是指确定疾病的性质,包括寒热、虚实、表里、上下等。
根据疾病性质的不同,中医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4. 辨证施治: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或结合使用多种治疗手段,以实现治疗目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它们强调的是整体观念下的人体平衡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相比于西医的局部观念和症状治疗,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更加注重探索病因和调理体质,有助于治愈疾病的根本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 肌肉、四肢、 口、唇、涎、 思、意;与胃 相表里 皮肤、鼻、喉、 毛,涕、悲、魄; 与大肠相表里
筋、爪、目、泪、 怒、魂;与胆相 表里 骨、髓、发、齿、 耳、前后二阴、唾、 恐、志;与膀胱相 表里
肝
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肾
肺
属肺
属肾
属心
属肝
属脾
肾
下焦
肝 胆
脾 胃
肝 胆
中焦
心 肺
上焦
左关:肝、胆 左寸:心、小肠
“内经图”是道家的养生方法图,是 “内丹修炼”的经典之作。该图形成 于南宋末年。《内经图》将人体设计 成为一个小天地,以山水风景的形式 暗喻丹道修炼中人体器官的功用、不 同身体部位的反应,以及不同修炼阶 段的感受。“内经图”揭示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内涵。
人与自然统一
季节、气候、时间(包括昼夜、 年月、时辰)、地理因素等对人体 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养生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具有 一定的规律性。
病因、病位和病机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靶向
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内伤病
外感病
中医辨不辨病?
与传统中医相比,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多了辨病部分;与西医
相比,中医临床诊断又多了辨证部分。
“病”带有普遍性,“证”则具有特殊性。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模式是现代中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医整体观念与 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
●天人一致。人体是个小宇宙,天
地是个大宇宙。
●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具有相似的
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天人和谐,共持一道。道法自然。
《灵枢· 邪客》曰:“天圆地方, 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 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 窍。…………天有四时,人有 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 府。…………地有十二经水, 人有十二经脉。”
人与社会统一
《黄帝内经》强调医生诊疗疾病要“上合于天,下合于 地,中合于人事。” 医学对社会的关注体现了对“人事”的重视。所谓“人 事”反映的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影 响自然因素而致病,也可通过心理因素致病,它所侧重的对 象是社会人群。
人体自身整体性
脉、面、舌、汗、喜、 神;与小肠相表里
左尺:肾
右寸:肺、大肠 右尺:肾 右关:脾、胃
辨证论治
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状—是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 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 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
证(证候)—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
宋代《太平圣惠方》曰:“夫岭 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 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 气易伤于人。” 元代《岭南卫生方》曰:“岭南 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 薄,炎方土薄,故阳懊之气常泄; 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 盛。”“阳气常泄,故四时放花, 冬无霜雪,一岁之间,暑热过半, 窍腊久睛,或至摇扇……阴气盛, 故辰夕雾昏,春夏雨淫,一岁之 间,蒸湿过半,三伏之内,反不 甚热,盛夏连雨。”
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 动变化。
“整体层次”包括人身整体与“天人相应”两方面。 “机体反应状态”是机体在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因素作用下 的总结果,是疾病自然流露于外的表现的总和,包括病人主观讲述 与医生客观诊察两方面的临床表现。 “人身整体”的具体阐释是指包含了个体体质特征,以及脏腑经络、 精神情志、气血阴阳等的功能失衡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紊乱等。
由于时间空间和病理机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证候具有 时相性和动态性。 证候是经验和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有生物学基础,也 有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 疾病和证候是两个平行的概念,各自具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有证就有病?有病就有证?无证可辨?
如何辨证?
传统中医辨证的具体手段是四诊,即望、闻、问、切。 证候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禀赋 (遗传背景)、体质、精神状态、病因、病位(如表里、脏腑、经 络、形体官窍等)、病机(如寒、热、虚、实等)、病性(如外感、 内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