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包覆纳米金属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No.9

前分析,随矿渣取代熟料量的增加,浆体中自由水量呈增大趋势,因而浆体的泌水量也就随之增大,如图

1所示;当矿渣比表面积增大时,自由水量将减小,从

而导致泌水量也减小,与图2结果相符。

众所周知,矿渣水泥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泌水量大,尤其当矿渣掺量较高时,过大的泌水性将严重影响材料的性能,如表面起砂等。根据本文的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就是由于矿渣的颗粒形貌所导致的。当矿渣颗粒比表面积不够大时,矿渣颗粒呈棒状,棒状的颗粒容易相互搭接,使浆体中粒子的团聚程度增大,由于部分自由水被封闭,为达到要求的流动度,要求的成型水量就增加了。自由水量的增加,导致了较大的泌水量。在矿渣掺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增大矿渣的比表面积,随矿渣颗粒圆度系数的提高,由于浆体中粒子之间团聚程度减小,被封闭的自由水量减少,成型需水量就减少,浆体中自由水量减少,浆体的泌水性将得到有效改善。

试验中发现,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随水泥中矿渣取代熟料量的增加而延长,而在相同取代量的条件下,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随矿渣细度的增大而缩短。

水泥浆体的泌水一直要持续到水泥浆体达到足够的硬度得以阻止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才

终止。随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水化产物不断填充于粒子间的空隙中。水化产物的生成,使浆体中化学结合水量和吸附水量都增加,而自由水量相应减少,能泌出的水量则减少。此外,随着浆体中大量不易沉降的微小的水化产物粒子将易沉降的未水化水泥颗粒连接成巨大而又疏松的凝聚结构网络,抵御水泥颗粒沉降的能力也在增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水泥水化速度越快,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则越早。随水泥中矿渣取代熟料量的增加,水泥的水化速度减慢,自由水量减少的速度及凝聚结构网络形成速度都减慢,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就延长,而矿渣细度增大使水化速度加快,则使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缩短。

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掺入相同比表面积的矿渣时,

随矿渣掺加量的增多,水泥浆体的流动度减小,泌水量增大;随矿渣比表面积的增大,水泥浆体的流动度增大,而泌水量减小。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矿渣的颗粒形貌有关,粉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矿渣颗粒的圆度系数比熟料小得多,但随粉磨时间的延长,矿渣颗粒的圆度系数增大。矿渣的颗粒形貌影响新拌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从而导致了浆体工艺性能的变化。

(编辑

蔡成军)

1问题的提出

产品为用户服务,这是商品经济的铁律。但“服

务”并不是简单的“你要什么我卖什么”,而是要为用户的根本利益着想。用户对产品的需要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和自身的认识而变化的。但是认识往往滞后于实践。对于用户个体或个别群体的人来说,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未必都了解其自身的实际需要,产品生产者常会受到用户无意间的误导。作为两个独立生产和经营的行业,水泥和混凝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硅酸盐水泥和混凝土在问世后的早期,相对于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强度问题突出。众所周知,Bolomy灰水比定则近100年来一直

指导着传统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Bolomy公式明确表明,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与水泥强度成正比,与水灰比倒数成正比。于是给水泥生产者的信息就是“需要提高水泥强度”。20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水泥中

C3S约为35%,如今达50%~70%;水泥细度从220m2/kg到现今的340~600m2/kg[1];图1是美国从1920

年到1990年70年间水泥7d抗压强度提高的情况[2]。

我国水泥在30年前最高强度(GB175—63)相当于20世纪末的425号(GB175—92),相当于目前的32.5级;相同水泥的标称强度下降了,实际强度是相当的;标称强度相同的水泥,如果用30年前的水灰比检测,则现在我国水泥28d抗压强度提高了约20MPa。水泥

现代混凝土需要什么样的水泥

廉慧珍1,韩素芳2

(1.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北京

100084;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中图分类号:TQ1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9877(2006)09-0013-06

!!!!!!!!!!!!!!!!!!!!!!!!!!!!!!!!!!!!!!!!!!!!!!!

13--

水泥 CEMENT

2006.No.9

水泥CEMENT的水灰比越大,早期强度与后期强度的比值(例如3d/28d或7d/28d)越小,而我国现行水泥标准在检测水

泥强度的水灰比增大后,对水泥3d标称强度的规定却仍与修订前水灰比较低时的一样,因而实际上的早期强度提高得更多。不断提高水泥强度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增加C3S和C3A和提高比表面积。那些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的水泥厂增加C3S和C3A有困难,则主要依靠提高比表面积和想方设法在水泥中添加按标准检测不出来的什么“增强剂”。由于行业的隔离,生产者和使用者都不知道这些措施对混凝土会产生什么后果。相互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了解,以至于互相误导。工程中发生问题时很少能从根本上找出原因。

图1

1920~1990年美国水泥7d抗压强度的增长[2]

互相以强度为第一需求误导的结果是,水泥中高强和早强组分越来越多,比表面积由于没有上限而越来越大,水化热越来越大,抗裂性、

抗腐蚀性越来越差,混凝土强度的后期增长率下降甚至倒缩,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分,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抵抗环境作用的耐久性能。

图2

不同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室外暴露50年后强度变化

[1]

美国的Withy分别于1910、1923和1937年成型了5000多个水泥净浆、砂浆和混凝土试件,在室外暴露,1975年由Washa和Wendt发表了暴露试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1]

。图2表明,用7M水泥配制的混凝

土50年后抗压强度达到52MPa,而用I型水泥(当时的快硬水泥)配制的混凝土10年后强度开始倒缩;

1937年按快硬水泥生产的I型水泥与现今水泥的平

均水平很相似。Lemish和Elwell1996年在对依阿华州劣化的公路路面钻芯取样的一项研究中,也发现

10~14年强度倒缩而得出结论:性能良好的混凝土与

其强度增长慢相关[1]。

此外,水泥厂目前所采取提高水泥强度的技术路线还导致混凝土使用上的困难。这是造成目前水泥产品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更直接的原因。而水泥厂却从另一方面误解了混凝土的需求。某些水泥科技人员不了解当前供需关系的症结所在,误以为混凝土掺矿物掺和料后强度会下降,应当生产更高强度的水泥来提供混凝土增大矿物掺和料用量的条件,因此仍然执意于继续提高硅酸盐水泥的强度。

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水泥和混凝土双方能否转变思想方法和传统观念,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共同前进,已经关系到我国工程建设长久大计。出现当前水泥和混凝土双方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近

100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

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而水泥则主要是因工艺上的进

步促使高强和早强组分的不断增加、强度的不断提高。思维方法和观念依然陈旧,尚未从计划经济年代真正转变到市场经济社会中来,不了解因而不能为最终用户──建设工程的根本利益服务。

为了使本来应当是一家的水泥和混凝土互相了解、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在此提供一些双方的信息和观点,一己之见,欢迎讨论。

现代混凝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混凝土的特点

1850年法国人取得钢筋混凝土专利以后,使混

凝土在结构构件中得以物尽其用,是混凝土应用技术的第一次飞跃;1928年法国的E.Freyssinet发明预应力锚具是混凝土应用技术又一次的飞跃性发展;就混凝土材料本身来说,1918年美国的D.Abrams提出著名的水灰比定则,使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和制备工艺有了依据,成为混凝土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直到化学外加剂特别是超塑化剂(高效减水剂)的大规模

使用后,大大改变了混凝土的配制、性能和工艺。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能在比检测水泥强度所用低得多的水灰比下达到比水泥强度高得多的强度,而施工性能却很好,改变了传统上混凝土的强度不能高于水泥强度而依赖于水泥强度的规律。

水泥强度对混凝土的强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