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包覆纳米金属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mofs衍生纳米多孔碳包覆铁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mofs衍生纳米多孔碳包覆铁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mofs衍生纳米多孔碳包覆铁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1. 概述MOFs是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多孔材料,它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连接而成。

常见的MOFs材料有ZIF-8、MIL-101、UiO-66等。

MOFs材料具有高度的表面积和孔径,具有典型的多孔材料特性,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精确调控孔径大小和表面性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MOFs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可控性,为制备多孔材料复合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因此,将MOFs作为模板,制备纳米多孔碳被广泛研究,由于其结构精妙,具有多孔、高孔容、高比表面积等良好特性,能够充分发挥纳米材料的特点,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将Fe3O4与MOFs材料复合制备成纳米多孔碳包覆铁氧化物具有优秀的磁性、光学、催化等性质,在生物医学、催化、能源等领域有重要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因此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接下来,本文将简要介绍MOFs衍生纳米多孔碳包覆铁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2. MOFs衍生纳米多孔碳包覆铁氧化物的制备方法MOFs衍生纳米多孔碳包覆铁氧化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MOFs材料的制备MOFs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配位反应在水相或非水相溶液中生成。

常见的方法有溶剂热法、常压气相沉积法、水热法、溶剂振荡法等。

在MOFs的制备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以得到不同孔径、不同性质的材料。

2.2 MOFs材料的热解MOFs材料的热解是指将MOFs材料在高温下分解为无机颗粒和有机物的过程。

热解温度与时间对复合材料孔径、比表面积和磁性等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可将MOFs材料在氮气或氢气气氛下热解,使得其无机骨架得到保留,有机物质被完全转化为碳。

2.3 包覆Fe3O4在MOFs材料热解后形成的纳米多孔碳材料表面较为平整,更容易表面修饰,而铁氧化物的具有催化、磁性等优良特性,可以与纳米多孔碳材料形成复合材料。

爆轰技术在纳米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爆轰技术在纳米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 : 爆轰技术 ;新型纳米 材料;纳米碳材料制备 ; 综合述评
中 图 分 类 号 : D 3 . ; B 8 T 254T 33
文 献标 识 码 : A
THE I US NG RoCES P S OF DETONATI oN TECHNI QUE
I PREPAR AT I N oN oF NA N o— CA RBO N A TERI LS M A
Com pr he i e iw e nsve r v e
1 引 言
近二 十多年 来 , 由于材 料表 征能 力 的提高 , 使人 们 可 以直接 观察 到 纳米 材 料 的结 构 与形 貌 特 征 , 这 为纳 米 材 料 的 兴 起 与 蓬 勃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如 18 9 5年美 国赖 斯 大 学 教 授 S l y与 同 事 C r 以 mal e ul
炸 药在爆 轰 时没有 被 氧化 的碳原 子 , 经过 聚集 、 品化
等 一 系 列 物 理 化 学 过 程 , 成 纳 米 尺 度 的 碳 颗 粒 集 形
团 , 中包括 金刚 石相 、 墨相 和无 定形 碳 。用 氧化 其 石
剂 除 去 非 金 刚 石 的 碳 相 , 得 到 纳 米 金 刚 石 。 这 种 就 方 法 制 备 的 纳 米 金 刚 石 具 有 金 刚 石 和 纳 米 材 料 的 双
3 爆 轰技 术在纳 米碳 材料 中的应 用领域
3 1 爆 轰 制 备 纳 米 金 刚 石 .
质 的密闭 容器 中进 行 爆 轰反 应 , 未被 氧 化 的 自由 使
碳 原 子 在 瞬 时 超 高 温 高 压 作 用 下 转 变 为 纳 米 金 刚
石 。陈鹏 万等 采用 注装 T NT/ X( 0 5 ) 合 RD 5 / 0 混 装药 , 爆炸 前在爆 炸容 器 中充惰 性 保 护 气 体 或 者 在 药柱外 包裹 有保 压 和 吸 热作 用 的水 、 或 热 分 解 盐 冰

兰州大学科技成果——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金属催化剂

兰州大学科技成果——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金属催化剂

兰州大学科技成果——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
金属催化剂
成果简介:
碳包覆纳米金属催化剂不仅可以有效阻止金属纳米粒子的团聚,提高纳米粒子的相容性,还能保护金属粒子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维持高化学稳定性,为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能活化带来广阔空间,甚至能赋予新的性能,是火箭、导弹推进剂重要的一类催化剂,在国防科技、航天技术以及催化、电磁学、生物医学、微电子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
采用气相爆轰法并结合湿法化学方法,开启碳包覆纳米金属催化剂的“章鱼式”合成模式,根据实际需要,可快速、便利、随意地调控纳米金属的组成(包括合金及合金组成比例)、形貌和粒径,制备各种碳包覆纳米金属/合金复合材料简化操作工艺,提高合成效率。

碳包覆纳米钴粒子的合成与研究

碳包覆纳米钴粒子的合成与研究
s le te t ci n p o e s s T e sr cu e a d p r r a c fmaei l w r h r c e z d b EM n ov n xr t r c se . h tu t r n e o a o f m n e o tr s e e c a a tr e y T a i a d XRD, i h wh l t e e f r ai n me h n s o a o mea a t lswa r l n r n e t a e . h e u t s o h tt e yed o rd c n o m t c a im f n - tlp r ce sp e i ay i v si t d T e r s l h w t a il f o u ti — o n i mi g s h p ce s t h n r a ig o cin t mp r t r n e e an y r t fp e u s r h n a s ltd mea a c e r a e wi t e ic e sn f a t e ea u e u d r a c r i t ai o r c ro .T e e c p u ae tl p r l s h o t o i h v w t c u e f fc C n c - . h h p fmo tc a e o atg a ue a u e a d u i m p e ct . a e t o sr t r s o — o a d h p Co T e s a e o s o td c b l r n ls w s r l n n ̄r s h r i u c i y T eb s u i r t fc b l p r ce w u d b t i e t e ci n tmp r t r f 8  ̄ t e s l s p r c e s e h e t nf mi o o at a i l o l e at n d a a t o y t a r o e e au eo 0 ( wi t ma l t a il i . 4 3 h h e t z

一种碳纳米层包覆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一种碳纳米层包覆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一种碳纳米层包覆硅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碳纳米层包覆硅负极材料:制备、特性与应用一、引言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纳米材料在碳捕集和储存中的应用指南

纳米材料在碳捕集和储存中的应用指南

纳米材料在碳捕集和储存中的应用指南碳捕集和储存(CCS)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和降低二氧化碳(CO2)排放的关键方法之一。

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结构,被认为是开发高效CCS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纳米材料在碳捕集和储存领域的应用,并提供一份详细的应用指南。

1. 纳米材料在碳捕集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碳捕集中具有大表面积、高吸附容量和高选择性等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吸附效率和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纳米材料在碳捕集中的应用:1.1 纳米多孔材料纳米多孔材料,如金属有机框架(MOF)和纳米孔炭材料,具有高度可调节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可以实现对CO2等气体分子的高效捕集。

MOF材料具有高度可调性和多样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体和构建方法来调节其吸附性能,从而提高其在碳捕集中的应用。

1.2 纳米吸附材料纳米吸附材料,如纳米氧化物、石墨烯和纳米纤维等,由于其高度可调节的表面化学性质和吸附容量,被广泛应用于碳捕集系统中。

纳米氧化物材料具有高度可调节的储氧性能和吸附容量,可以提高系统的气体捕集效率。

石墨烯材料由于其高度可调节的结构和吸附性能,在CO2的捕集和传输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纳米纤维材料以其高度可调节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活性,可以提高碳捕集系统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

2. 纳米材料在碳储存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碳储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实现高效的CO2封存和转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纳米材料在碳储存中的应用:2.1 纳米催化剂纳米催化剂在碳储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CO2的转化和利用。

通过调节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可以实现CO2的催化加氢、催化还原和催化转化等反应,将CO2转化为高能值化合物,如甲醇、乙醇和其他可再生燃料。

2.2 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由纳米颗粒和基质材料组成,具有高度可调节的结构和性能,在CO2储存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通过调节纳米颗粒的分散性和表面络合性,可以增强材料对CO2的吸附和储存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的碳储存。

磷酸锰铁锂碳包覆 掺杂 纳米化 技术

磷酸锰铁锂碳包覆 掺杂 纳米化 技术

磷酸锰铁锂碳包覆掺杂纳米化技术磷酸锰铁锂(LiMnFePO4)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循环性能的正极材料,常用于锂离子电池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可以采用碳包覆、掺杂和纳米化等技术进行改进。

1. 碳包覆技术:通过在LiMnFePO4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碳包覆层,可以提高其电导率和抗氧化性能,从而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碳包覆层可以防止LiMnFePO4颗粒与电解液直接接触,减少极化现象,同时还可以稳定颗粒结构,防止颗粒的容积膨胀和粉化。

2. 掺杂技术:通过在LiMnFePO4晶格中引入其他元素的掺杂,可以调节晶体结构和缺陷,改善电子和离子传输性能。

常见的掺杂元素包括铝(Al)、钴(Co)、镍(Ni)等。

掺杂可以提高LiMnFePO4的电导率、离子扩散速率和循环稳定性,进而提高电池的性能。

3. 纳米化技术:通过控制合成过程和条件,可以制备出纳米级别的LiMnFePO4颗粒。

纳米化可以增加颗粒表面积,提高离子和电子传输速率,改善材料的反应动力学性能。

此外,纳米化还可以减少颗粒之间的扩散路径,提高颗粒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综合提高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性能,包括提高能量密度、功率性能、循环寿命和安全性,从而推动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储存等领域的应用。

1。

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方式

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方式

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方式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它可以赋予材料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描述石墨碳纳米管包覆的过程和应用。

让我们一起了解石墨碳纳米管包覆的原理。

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是将石墨碳纳米管作为一种纳米材料,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其包覆在其他材料的表面。

这种包覆方法可以改善材料的导电性、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从而扩展材料的应用领域。

在实际的包覆过程中,先将石墨碳纳米管分散在溶液中,然后将待包覆的材料浸泡在这个溶液中。

通过表面张力和其他物理化学作用力,石墨碳纳米管会自发地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且致密的包覆层。

这样,原本普通的材料就具备了石墨碳纳米管的优异性能。

石墨碳纳米管包覆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

由于石墨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将其包覆在其他材料上可以将材料的导电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对于电子器件、能源储存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石墨碳纳米管包覆还可以增强材料的机械性能。

石墨碳纳米管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包覆在其他材料上可以有效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和韧性。

这对于结构材料、航空航天领域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石墨碳纳米管包覆还可以提高材料的化学稳定性。

石墨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将其包覆在其他材料上可以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和耐热性。

这对于化工、材料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它可以赋予材料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材料的导电性、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拓宽了材料的应用领域。

未来,石墨碳纳米管包覆技术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电弧法制备碳包覆金属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电弧法制备碳包覆金属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b h t s i ntfc nd t c ol ia i ot is c e ii a e hn og c l mplc ton . The ia i s wo ki g prn i l r p rng c r n c a e r n i c p e of p e a i a bo — o t d me a n pa tce b r s ha g e ho s nt o c d The r s a c a veop nt f he t lna o r il s y a c dic r e m t d wa i r du e . e e r h nd de l me o t p e r ton m e ho r ify r v e d r pa a i t d we e bre l e i we .Ther a to a h o t la a b n,t yp s o he r — e c i n p t fme a nd c r o he t e ft e s l o c ,a he f r a i n m e h nim ft a bo nc p u a i n we e d s us e u tpr du t nd t o m to c a s o he c r n e a s l to r i c s d. Ke r : e a n a tce; a b — oa e p e r to e h l gy; r i c r e me hod; o ma i n y wo ds m t lna op r il c r on c t d; r pa a i n t c no o a e d s ha g t f r to m e h n;m ca s
研 究 者 的 广 泛关 注 。本 文 介 绍 了 电 弧 法 制 备 碳 包 覆 金 属 纳 米 微 粒 的 原 理 , 合 评 述 了碳 包 覆 金 属 纳 米 微 粒 的 电弧 法 制 综

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国 内首 台直 流 电弧 等 离 子 体 法 金 属 超 微 粒 子 生 成 炉 ;03年 , 与 日本 U V C公 司合 作 研发 了 日本 20 又 LA 首 台利 用 电弧 放 电法制 备高 品质 单壁 碳 纳米 管 的大 型专 用设 备 —— 碳 纳 米 管 实 验 装 置 .0 8年 , 课 20 本 题组 又与 中 国科 学 院沈 阳科 学仪 器 研 制 中 心合 作 ,
K, 单根 M N 单根碳纳米线的拉曼( a a ) WC T、 R m n 光谱研究 以及石墨烯的大量制备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 的成果.
关键词 : 纳米管 ; 墨烯 ; 碳 石 碳链 ; 碳纳米线 ; 氢电弧放 电法
中 图 分 类 号 : B3 3 T 8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72 6 ( 0 1 0 -4 80 10 -8 1 2 1 ) 0 3 -9 4
碳 纳米 管 ( N s s 、 墨 烯 ( rp e e s C T ,p ) 石 ga h n ,p )
吲素异 形 体 , 如金 刚 石 ( inn ,p di d s ao 杂化 轨 道 成 键 ) 石 墨 (rp i ,p ) 富 勒 烯 (ulrn ,p) 、 、 gaht s 、 e fl ee s。 … e
开 发
大学低维 炭材料 与 器件 物 理研 究 所成 立 于 20 08年 5 月, 主要 围绕 一维 、 碳纳 米材 料开 展 了大量 制备 、 二维 结构 表征 、 性 及应 用 研 究工 作 , 且 已经 在 高 纯度 物 并
g o h o a b n n no r sh v e r p r d s c s f ly El cr c m ia haa trsis o r p e e r wt fc r o a wie a e be n p e a e uc e su l . e to he c lc r ce itc fg a h n

碳包覆Fe3O4纳米颗粒的制备

碳包覆Fe3O4纳米颗粒的制备

水合 肼 ( N : H ,国药集 团化 学 试 剂有 限公 司 ) , 葡
萄糖 ( A R, 中 国联 试化工 试剂 有 限公 司 ) 。
1 . 2 实验过程
方法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 的多层石墨包裹纳米
晶体后 , 关 于磁 性 金 属 氧 化 物 和碳 核 壳 结 构 的制 备方 法 的探 究 已成 为 该 领 域 研 究 的 重 点 。 目前 ,
碳 包 覆 F e 3 0 4纳 米 颗 粒 的制 备
卓姣娥 , 贲向 东
( 安庆师范学院 化 学化工学院, 安徽 安 庆 2 4 6 0 1 1 )

要 :以葡萄糖为碳源 , 以聚 乙烯吡咯烷酮 ( P V P )为表面活性剂 , 在碱性条件下用水合肼 还原氯化铁 , 采用两 步
中 图 分 类 号 :T B 3 8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4 2 6 0 ( 2 0 1 3 ) 0 3—0 0 9 1— 0 4
磁 性 金属 氧化 物纳 米 粒子 的许 多独 特性 质使 其 在发 光材 料 、 磁性 材料 、 半 导体 材 料 、 催 化材 料 、
1 实验 部 分
1 . 1 实 验 试 剂
氯化 铁 ( F e C 1 , , A R, 上 海 化 学试 剂 站 ) , 聚 乙
烯 吡咯烷 酮 ( P V P , 国药集 团化学试 剂 有 限公 司 ) , 氢 氧化钠 ( N a O H, A R, 上海 化 学 试 剂 公 司 ) , 8 5 %
乙烯 吡 咯烷酮 ( P V P ) 的情 况下 , 以葡萄 糖 为碳 源 ,
中( 填充度 为 8 0 %) , 后 将 两反 应 釜 放 入 烘 箱 中 , 升 温至 1 8 0 o C后恒 温加 热 1 2 h , 然后 冷却 至室 温 , 离 心分离 , 分 别用蒸 馏水 和 乙醇洗 涤后备 用 。 2 ) 分别 称取 0 . 6 g的葡 萄 糖 , 缓 慢 加 入 到 上

碳包覆的作用

碳包覆的作用

碳包覆的作用碳包覆是一种新型的材料技术,具有很多优越的性能和应用。

它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防腐性能和导电性能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碳包覆的定义、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碳包覆的定义碳包覆是指将一种材料表面包覆上一层碳的薄膜,使得该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高耐腐蚀性的碳化物层。

碳包覆的材料可以是金属、陶瓷、聚合物等各种材料,而碳化物层可以是碳化硅、碳化钨、碳化钼等不同种类的碳化物。

二、碳包覆的制备方法碳包覆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浸渍法、化学还原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物理气相沉积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将一种碳源物质(如丙烷、乙烯等)在高温高压下分解成碳原子,并在被包覆的材料表面上沉积形成碳化物层。

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通过在气相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化学反应物,使其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碳化物层。

浸渍法则是将被包覆的材料浸泡在一种含有碳源物质的溶液中,使其表面形成碳化物层。

化学还原法则是通过将一种含有碳源物质的化学物质与被包覆的材料反应,使其表面形成碳化物层。

三、碳包覆的应用领域碳包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领域。

碳包覆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导电性能等多个方面,适用于制造高强度、高耐腐蚀、高导电的材料,如航空航天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器件等。

2、环保领域。

碳包覆可以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环保设备,如废气净化器、废水处理设备等。

3、能源领域。

碳包覆可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电池、电容器等能源设备。

4、医疗领域。

碳包覆可以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能,可以用于制造医疗器械、人工关节等医疗设备。

四、碳包覆的优点和局限性碳包覆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导电性能等多个方面。

2、具有很强的耐高温性和抗氧化性能,适用于高温和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核壳结构碳包覆Ni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磁性能分析

核壳结构碳包覆Ni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电磁性能分析

中, 用玻 璃 棒 搅 拌 成 糊状 。再 称 取 NiNO ) ( 。 2・5 O H。 1 o , 于 5 去离 子水 中 , 其逐 滴 加入上 述 淀粉糊 . g溶 ml 将 中, 然后 对其 充分 搅拌 , 向其 中加 入一 定摩 尔 配量 ( 再 n ( OH一): ( 抖) Ni :2:1 的 0 1 lL的 Na ) . mo/ OH, 淀
称 取 淀 粉 2 . g 加 入 含 有 5 ml 离 子 水 的 烧 杯 00 , 0 去
物进行 表征 , 米 颗 粒 呈核 壳 结构 , 径 分 布 比较 窄 , 纳 粒 金属 颗粒 为 单 晶 Ni 。通 过 波 导 法 对 所 制 备 的碳 包覆
N 纳 米 材 料 电磁 性 能 进 行 分 析 , 用 矢 量 网 络 仪 测 试 i 采
袁 霞 等 : 壳 结 构 碳 包 覆 Ni 米 材 料 的合 成及 电 磁 性 能 分 析 核 纳
核 壳 结构 碳 包 覆 Ni 纳米 材 料 的合 成 及 电磁 性 能 分 析
袁 霞 , 玉 良 , 朝 晖 , 青 怡 , 安 郑 候 王 俊
( 阳理 工大 学 材料 科学 与工 程学 院 , 宁 沈 阳 l 0 6 ) 沈 辽 1 一 定 时 间 ( h 。反 应 结 束 后 , 0℃ 并 2) 体 系在 氮 气保 护 下冷却 至室 温 。在石 英 舟 中生 成黑 色 的产 物 。
2 2 吸 波 片 的 制 备 .
构 。而这些 复合 结 构 具 有 特 殊 的结 构 和性 质 , 其 在 使 电磁 学 、 学 、 学及 微 电 子 学 等 领 域 都 有 广 泛 的 应 医 化 用[ 。其 中碳 包 覆纳米 金 属材料 作 为一 种 新 型 的碳 复 1 ]

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铜颗粒

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铜颗粒

积 法等 , 这些 方法 各有特 点 , 在不 同程度 上存 在各 种需 要进 一 步解 决 的 问题 。以 电弧 放 电法 为例 , 但 电
弧法是 以含 有金 属 的碳 棒为 电极 , 阳极石 墨连 同催化 剂熔化 甚至气 化 , 电弧温 度高达 4k 此 能量 全部 K, 由外部 提供 , 要使 电能转换 为化 学能 , 能大 。爆轰 法工 艺 设备 简单 , 备 的过 程是 将 炸 药 的 内能转 需 耗 制
爆 轰 法合 成 碳 包 覆纳 米 铜颗 粒
李晓杰, 张晓军, 宁, 罗 王小红
( 连 理 工 大 学 工业 装备 结 构 分 析 重 点 实 验 室 , 宁 大连 1 6 2 ) 大 辽 1 0 3
摘 要 :以硝 酸 铜 和 柠 檬 酸 制 成 的 干 凝 胶 为 主 要反 应 物 , 入 油 酸 有 机 碳 源 和 黑 索 今 炸 药 , 氮 气 保 护 气 加 在 氛 下 在 爆 炸 容 器 中 引爆 , 功 地 合 成 了碳 包覆 纳米 铜颗 粒 。分 别 采 用 x射 线 衍 射 、 射 电 镜 对 产 物 形 貌 特 征 成 透 进 行 表 征 。结 果 表 明 , 爆 轰 产 物 中富 含 碳 包 覆 纳 米铜 颗 粒 , 物 呈 圆 球 体 , 有 完 好 的 核 壳 结 构 形 貌 , 粒 在 产 具 颗
底 和石 英玻 璃上 聚 集 , 成 纳 米 晶 体 , 些 晶 体 可 能 被 c覆 盖 在表 面形 成 碳 包 覆 的 纳 米 铜 颗 粒 。用 形 这
C C 2 C ga p i traainc mp u d 与石 墨粉反 应制备 碳包覆 纳米铜 颗粒 l , 应之后 , u 1 GI ( rp ht i eclt o o n ) - en o l 反 6 j 产物 用 乙醇和 水 的混 合物 进行 清洗 , 在 8 C下蒸Fra bibliotek干 。 并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No.9前分析,随矿渣取代熟料量的增加,浆体中自由水量呈增大趋势,因而浆体的泌水量也就随之增大,如图1所示;当矿渣比表面积增大时,自由水量将减小,从而导致泌水量也减小,与图2结果相符。

众所周知,矿渣水泥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泌水量大,尤其当矿渣掺量较高时,过大的泌水性将严重影响材料的性能,如表面起砂等。

根据本文的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就是由于矿渣的颗粒形貌所导致的。

当矿渣颗粒比表面积不够大时,矿渣颗粒呈棒状,棒状的颗粒容易相互搭接,使浆体中粒子的团聚程度增大,由于部分自由水被封闭,为达到要求的流动度,要求的成型水量就增加了。

自由水量的增加,导致了较大的泌水量。

在矿渣掺量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增大矿渣的比表面积,随矿渣颗粒圆度系数的提高,由于浆体中粒子之间团聚程度减小,被封闭的自由水量减少,成型需水量就减少,浆体中自由水量减少,浆体的泌水性将得到有效改善。

试验中发现,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随水泥中矿渣取代熟料量的增加而延长,而在相同取代量的条件下,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随矿渣细度的增大而缩短。

水泥浆体的泌水一直要持续到水泥浆体达到足够的硬度得以阻止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才终止。

随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水化产物不断填充于粒子间的空隙中。

水化产物的生成,使浆体中化学结合水量和吸附水量都增加,而自由水量相应减少,能泌出的水量则减少。

此外,随着浆体中大量不易沉降的微小的水化产物粒子将易沉降的未水化水泥颗粒连接成巨大而又疏松的凝聚结构网络,抵御水泥颗粒沉降的能力也在增大。

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水泥水化速度越快,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则越早。

随水泥中矿渣取代熟料量的增加,水泥的水化速度减慢,自由水量减少的速度及凝聚结构网络形成速度都减慢,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就延长,而矿渣细度增大使水化速度加快,则使浆体终止泌水的时间缩短。

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掺入相同比表面积的矿渣时,随矿渣掺加量的增多,水泥浆体的流动度减小,泌水量增大;随矿渣比表面积的增大,水泥浆体的流动度增大,而泌水量减小。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矿渣的颗粒形貌有关,粉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矿渣颗粒的圆度系数比熟料小得多,但随粉磨时间的延长,矿渣颗粒的圆度系数增大。

矿渣的颗粒形貌影响新拌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从而导致了浆体工艺性能的变化。

(编辑蔡成军)1问题的提出产品为用户服务,这是商品经济的铁律。

但“服务”并不是简单的“你要什么我卖什么”,而是要为用户的根本利益着想。

用户对产品的需要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和自身的认识而变化的。

但是认识往往滞后于实践。

对于用户个体或个别群体的人来说,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未必都了解其自身的实际需要,产品生产者常会受到用户无意间的误导。

作为两个独立生产和经营的行业,水泥和混凝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硅酸盐水泥和混凝土在问世后的早期,相对于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强度问题突出。

众所周知,Bolomy灰水比定则近100年来一直指导着传统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Bolomy公式明确表明,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与水泥强度成正比,与水灰比倒数成正比。

于是给水泥生产者的信息就是“需要提高水泥强度”。

20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水泥中C3S约为35%,如今达50%~70%;水泥细度从220m2/kg到现今的340~600m2/kg[1];图1是美国从1920年到1990年70年间水泥7d抗压强度提高的情况[2]。

我国水泥在30年前最高强度(GB175—63)相当于20世纪末的425号(GB175—92),相当于目前的32.5级;相同水泥的标称强度下降了,实际强度是相当的;标称强度相同的水泥,如果用30年前的水灰比检测,则现在我国水泥28d抗压强度提高了约20MPa。

水泥现代混凝土需要什么样的水泥廉慧珍1,韩素芳2(1.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北京100084;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中图分类号:TQ1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9877(2006)09-0013-06!!!!!!!!!!!!!!!!!!!!!!!!!!!!!!!!!!!!!!!!!!!!!!!13--水泥 CEMENT2006.No.9水泥CEMENT的水灰比越大,早期强度与后期强度的比值(例如3d/28d或7d/28d)越小,而我国现行水泥标准在检测水泥强度的水灰比增大后,对水泥3d标称强度的规定却仍与修订前水灰比较低时的一样,因而实际上的早期强度提高得更多。

不断提高水泥强度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增加C3S和C3A和提高比表面积。

那些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的水泥厂增加C3S和C3A有困难,则主要依靠提高比表面积和想方设法在水泥中添加按标准检测不出来的什么“增强剂”。

由于行业的隔离,生产者和使用者都不知道这些措施对混凝土会产生什么后果。

相互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了解,以至于互相误导。

工程中发生问题时很少能从根本上找出原因。

图11920~1990年美国水泥7d抗压强度的增长[2]互相以强度为第一需求误导的结果是,水泥中高强和早强组分越来越多,比表面积由于没有上限而越来越大,水化热越来越大,抗裂性、抗腐蚀性越来越差,混凝土强度的后期增长率下降甚至倒缩,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分,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抵抗环境作用的耐久性能。

图2不同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室外暴露50年后强度变化[1]美国的Withy分别于1910、1923和1937年成型了5000多个水泥净浆、砂浆和混凝土试件,在室外暴露,1975年由Washa和Wendt发表了暴露试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1]。

图2表明,用7M水泥配制的混凝土50年后抗压强度达到52MPa,而用I型水泥(当时的快硬水泥)配制的混凝土10年后强度开始倒缩;1937年按快硬水泥生产的I型水泥与现今水泥的平均水平很相似。

Lemish和Elwell1996年在对依阿华州劣化的公路路面钻芯取样的一项研究中,也发现10~14年强度倒缩而得出结论:性能良好的混凝土与其强度增长慢相关[1]。

此外,水泥厂目前所采取提高水泥强度的技术路线还导致混凝土使用上的困难。

这是造成目前水泥产品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更直接的原因。

而水泥厂却从另一方面误解了混凝土的需求。

某些水泥科技人员不了解当前供需关系的症结所在,误以为混凝土掺矿物掺和料后强度会下降,应当生产更高强度的水泥来提供混凝土增大矿物掺和料用量的条件,因此仍然执意于继续提高硅酸盐水泥的强度。

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水泥和混凝土双方能否转变思想方法和传统观念,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共同前进,已经关系到我国工程建设长久大计。

出现当前水泥和混凝土双方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近100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混凝土结构工程技术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而水泥则主要是因工艺上的进步促使高强和早强组分的不断增加、强度的不断提高。

思维方法和观念依然陈旧,尚未从计划经济年代真正转变到市场经济社会中来,不了解因而不能为最终用户──建设工程的根本利益服务。

为了使本来应当是一家的水泥和混凝土互相了解、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在此提供一些双方的信息和观点,一己之见,欢迎讨论。

2现代混凝土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2.1现代混凝土的特点1850年法国人取得钢筋混凝土专利以后,使混凝土在结构构件中得以物尽其用,是混凝土应用技术的第一次飞跃;1928年法国的E.Freyssinet发明预应力锚具是混凝土应用技术又一次的飞跃性发展;就混凝土材料本身来说,1918年美国的D.Abrams提出著名的水灰比定则,使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和制备工艺有了依据,成为混凝土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直到化学外加剂特别是超塑化剂(高效减水剂)的大规模使用后,大大改变了混凝土的配制、性能和工艺。

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能在比检测水泥强度所用低得多的水灰比下达到比水泥强度高得多的强度,而施工性能却很好,改变了传统上混凝土的强度不能高于水泥强度而依赖于水泥强度的规律。

水泥强度对混凝土的强14--2006.No.9度不再起主导作用,水泥的性质也不再代表混凝土的性质。

由此带来现代混凝土的特点如下:1)工厂化的集中生产。

区别于传统上分散在工地现场拌制和吊斗浇筑的塑性混凝土,现代混凝土首先在工艺上是在工厂集中预拌,输送至现场泵送浇筑,因此需要很好的施工性能,目前的预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普遍较大。

2)使用外加剂。

不依靠水泥的品种而用外加剂进行改性已越来越普遍,例如对需水性、凝结时间、强度发展、变形性质、含气量等。

特别是高效减水剂改变了水泥本身的流变性能。

3)较低的水胶比。

由于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强度的贡献显著依赖于水胶比,则当混凝土水胶比≥0.5时,掺和料的作用不能得以发挥。

因此除了不考虑耐久性的结构,常用的C30、C40混凝土水胶比一般都低于0.5。

较低水胶比和较大坍落度造成混凝土较大的水泥(胶凝材料)用量。

4)掺用矿物掺和料。

为了降低现代高强度水泥及其较大用量造成的混凝土内部较高温升,也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矿物掺和料已逐渐成为现代混凝土必需的组分,而且有加大掺量的趋势──尤其是用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设计,矿物掺和料是必需的组分,而且掺量要大于20%[3]。

加拿大已将大掺量矿物掺和料(粉煤灰和矿渣)列入2004年12月颁布的混凝土规范[4],其中粉煤灰和矿渣单掺时最低掺量分别为30%和35%,没有上限。

2.2存在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必有其弊,现代混凝土是水泥和混凝土技术发展进步的体现,但是在前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另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组分多增加了过程控制的复杂性。

在混凝土生产时除了水、水泥、砂、石4种传统材料之外,为了工程的需要,掺入的有机或无机添加物质已成为必需的其他组分,有时外加剂还不止一种,矿物掺和料也不止一种。

例如日本的明石大桥所用外加剂包括超塑化剂、引气剂和引气减水剂,胶凝材料使用磨细矿渣、粉煤灰和少量石灰石粉。

这无疑增加了原材料管理和上料控制的工作量。

近10年间,在我国,把粉煤灰误用作水泥的事故曾多次发生。

2)现行搅拌机搅拌时间太短存在的匀质性问题。

在搅拌机中添加多种物质,增加质量控制的难度和拌和物匀质性的问题。

目前的搅拌时间一般只有30s,这是大多数搅拌站按购进设备的说明书设定的。

实际上这个搅拌时间原本是针对不用掺和料的传统混凝土设定的,对于掺用掺和料和外加剂、水胶比又较低的拌和物,在强制式搅拌机中搅拌时间至少应达到1min以上,否则难以保证匀质性。

曾经有施工单位反映过:为什么预留的掺膨胀剂混凝土试件有的会胀裂?显然这是搅拌不均匀导致膨胀剂在局部过量所造成的。

3)同掺法影响外加剂的效率。

外加剂的掺入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同掺法:与拌和水同时掺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搅拌站都这样使用;②后掺法:在达到现场时掺入;③分次掺法:先掺一部分,隔一段时间后再掺其余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