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东省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25.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26.清人陈元龙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伤须眉之陷溺,悼脂粉之痴迷,戏著《妒律》”,主张根据妒妇的不同妒忌行为比照律例予以惩罚,如“闻亲戚朋友娶妾,即行毒骂,并自咒以及丈夫。拟坐以把持行市律:杖八十,徒二年。”《妒律》的写作是

A.对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的不满

B.对贞节烈

妇行为的间接表彰

C.对礼法夫权社会的极力维护

D.对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追求

27.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这反映了

A.理学在江浙地区得到很好传承B.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C.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D.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28.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怒斥当朝士大夫们“圉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攘外。”这说明李鸿章

A.镇压太平天国压力巨大

B.抗击英法联军反遭误解

C.推行清末新政不被理解

D.开展洋务运动阻力重重

29.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这

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

B.乱世

中的现代化步伐

C. 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民族

工业的短暂春天

30.1944年,时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来到延

安,他写道:“延安是一座满城旗帜飘扬的城市。每星期天,

都照例把旗子高悬起来。旗子当然是中国国旗。”这里的国

旗是

A B

C D

31.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

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

A.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修正了

“一边倒”外交方针

C.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打破了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32.罗马法规定:没有主人准许,对他人的奴隶的鞭打虐待,

构成了侵辱,因为这种行为被看做是对主人的间接侵辱。这一规定也是以违反善良风俗为条件,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教训该奴隶或者纠正他的恶习,则不构成侵辱。这一规定

A.维护了奴隶主私有财产权 B.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保护奴隶的基本人权利益 D.强化公民的法律道德意识

33.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的皇帝能够接受法律的约束,并称“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他曾歌颂乾隆皇帝:“伟大的国王,你的诗句与思想如此美好,请相信我,留在北京吧,永远别来吾邦……但要当心巴黎会使你的月桂枯黄。”这说明伏尔泰

A.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

B.希望中法两国加强交流

C.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

D.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34.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其意在说明 A.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德两国不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

C.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 D.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遇到困境

35.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访美时谈到:“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决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这反映了当时

A.两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B.美苏此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

C.苏联准备联手美国制约中国

D.美苏两国停止争霸关系缓和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

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