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述评(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述评(二)

【摘要】1998年2月至1998年底,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达到了高潮。诸多重要媒体纷纷开辟语文教育问题讨论专栏或进行相关的专题调查、专题访谈,社会反响巨大。语文教育界开始对批评做出回应,召开相关座谈会。相关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参与进来,是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第二阶段。

【关键词】语文教育;大讨论;高潮

1998年2月至1998年底,大讨论达到了高潮。这是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第二阶段。1998年2月之后,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讨论继续升温。讨论中,有些批评的激烈程度几乎达到了极点。

《中国青年报》从1998年2月25日起,在《教育导刊》版面中展开了以“语文,该怎么教”为话题的讨论。讨论持续了几个月。“话题讨论(一)”首刊该报记者刘万永撰写的专题报道——《语文,该怎样教》,并配发了一幅压题照片。该文引述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刘国正的看法:当前,语文教育在教学思想、教材、教师、教法上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毒害:一是把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把生动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二是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脱离社会;三是考试及练习多而滥,强加给学生沉重的负担,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该文还提到标准答案、改革考试的制度、内容和方式的问题等等。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该报又刊发了如下文章:《语文,为何非要整齐划一》、《我们无奈》、《教师身不由己》、《学生:作文如“八股”》、《教师:语文教学本末倒置》、《人文精神的失落》、《语文贵在实践》……

《光明日报》从1998年2月18日起,在《教育周刊》版面中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辟了“语文教改讨论”专栏。在第一期专栏中,加了编者按: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门学科,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所谓“标准答案”,是指把学生丰富的情感统统赶进一条死胡同;作文的程式化、新八股,使这块展示孩子心灵、本该色彩纷呈的花园日渐荒芜。愿专家们、老师们、家长们关心并参与这场讨论,共同为语文教改贡献力量。在这一期,发表了该报实习记者付君萍采写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改革》一文。文中谈到了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作文训练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教材的陈旧、落后以及教师水平偏低等问题,指出越来越多的人们强烈呼吁中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改革。“语文教改讨论”专栏一直举办到1998年10月,共发表了《高考语文命题必须走出误区》、《语文教学四问》、《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实事求是调整语文教材》等三十多篇文章,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争鸣。

《中国教育报》也于1998年2月底专辟了“调查报道”栏目,力求比较客观地阐述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办法。2月底至3月中旬,该栏目连续五期刊载该报记者李建平的系列报道——“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围绕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有哪些、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调查与思考(一)”从“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角度,阐述了部分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看法——中小学语文教育有“应试教育”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也有学科本身的问题。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调查与思考(二)”提出“阅读教学亟待加强”的论题。文章透析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的状况。分析了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考试内容而忽视基础的培养,其结果使人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教条、刻板的问题。“调查与思考(三)”希望语文教学“走出识字教学误区”。“调查与思考(四)”呼吁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文章列举了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读与写严重脱节,学生不会从课文中汲取营养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二是写作公式化;三是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启迪;四是课文与作文脱节,教师缺少课后指导作文的材料。“调查与思考(五)”分析了当前考试指挥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要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其根本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方法”。

就在大众媒体开展语文教育问题讨论的同时,《北京文学》继1997年第11期之后,1998年第3期再次在“世纪观察”栏目中刊载署名的言辞激烈的讨论文章——杨东平的《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和洪禹平的《误尽苍生》。

《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文章指出,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畸形化的主要动因。其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将以树人、育人为旨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而应试教育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课程的难度、深度已成各国之最;二是重点学校制度和异乎寻常的教育竞争;三是形成所谓“唯理性教育模式”。这种教学由于实行标准化考试而进一步模式化,变为选择题、判断题的习题演练。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学的语文教学——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的内容,对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写作“技术”的训练,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训练。

《误尽苍生》一文指出,高中语文课本以及相关的“教参”、考卷,给人总的感觉是烦琐而荒唐,试题花样层出不穷,出题考人成瘾成癖,好像能在这种连珠炮似的考问中让学生把语文学好。这实际上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而是一件误尽天下苍生的大事!因为天下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得用这种课本、“教参”教书,都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能对付这种试题,还有天下当父母的,都得为这种烦琐荒唐的教学付出财力、精力。作者在文中以两处课后练习题和两道语文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为例,具体分析、论证了其烦琐和荒唐。

可以说,《语》文把应试教育及其在语文教学中造成的恶果剖析、揭露得入木三分,而《误》文则把对高中语文课本、教参及课后练习题、考试题的批判的激烈的程度推到了极致,足以让人触目惊心。这两篇文章由《中国青年报》于1998年3月10日在“专题报道”栏目中抢先摘发,其影响更为深远,更加有力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